这就是与同时期“淞沪会战”齐名的南口战役。18天浴血奋战后,中国军队最终以伤亡3.3万人的代价,歼敌1.5万人,阻滞了日军西进南下的计划,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3个月亡华的妄想。
南口战役战场纵横3000平方公里,目前已勘察到的战斗阵地有近百个。8月7日,在南口战役爆发78周年之际,记者探访了这场战役中的最高阵地——1390高地。那里,一面布满子弹孔的烽火台残壁,无言诉说着中华儿女抵抗日军侵略的悲壮历史。
上午10点,记者一行在南口战役研究者杨国庆的带领下,从昌平流村镇黄花坡徒步上山,向1390高地进发。
这是一处静谧的山坳。各色野花开满山坡,山上遍地松林,青翠欲滴。山谷间,蓝天白云,美不胜收。
1937年,同样是8月。这里却是一片焦土。战火、硝烟,弥漫了整个山谷。
“这地方,当地老乡叫‘倒卧坑’。”在黄花坡的一处草甸上,杨国庆特意提醒记者。为什么叫“倒卧坑”?老杨指了指周遭山林,“当年打南口战役,这块儿属于正面战场,战争结束的时候,山上到处都是士兵尸体,一层叠着一层,都呈倒卧状。当地老百姓就‘倒卧坑’、‘倒卧坑’地叫开了。”
紧跟杨国庆上山,沿着不到1米宽的碎石子路,在密林中穿梭、攀爬了2个多小时,到达山脊。这时候,杨国庆放慢了脚步。
“你们看,这儿就是过去的战壕、掩体。”拨开路边1人多高的荆棘,老杨让我们仔细观察靠近山脊处的一道浅浅沟痕。虽然只有二三十厘米深,但上下绵延数十米,很明显是人为开凿留下的印记。
“那时候的战壕,很多都是在靠近山脊线的地方开挖的。现在时间长了,快被抹平了。”杨国庆不无遗憾地说道。过去几年,他多次对这一带的战壕进行清理、踏查,曾挖出过不少弹片、子弹头等战争遗物。
▲1937年,中国军队在南口北山上抢修工事。
山脊一线,战壕明灭可见,因为地势低洼易储存水分,不少地方长出了生机勃勃的灌木。“那会儿打仗的时候,山上可没这么多树。”老杨说。早年,因为附近村民砍柴烧火,这几片山上几乎是光秃秃的一片。“没什么可遮挡的,日军一天好几趟飞机,目标全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即便这样,顽强的中国士兵仍然用步枪、机枪、手榴弹,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猛烈进攻。
越往山上走,空气越潮湿,不断有浓雾漫过山头。雾气缭绕中,能见度不到5米。攀爬到山顶,一座烽火台渐渐出现在视线中。这就是南口战役的最高战斗阵地——1390高地。
“1390说的是它的海拔,它的正式名称是高楼。”杨国庆介绍,据史料记载,1937年8月17日,南口战役中期,高楼烽火台已经被日军占领。“山地战双方都要抢夺制高点,这地方被占领之前,肯定展开过拉锯战。”
烽火台朝南的一面墙壁,坑坑洼洼,布满小洞和裂缝。小洞直径大部分在两厘米左右,有的斜斜地嵌入墙壁,手指头伸进洞中,探不到底。
高楼烽火台残壁上,108处弹孔见证了78年前南口战役的惨烈。
“这些都是子弹和炮弹皮冲击留下的痕迹。”抚摸着这面残墙,杨国庆有些激动。2005年,他到黄花坡徒步,偶然发现了长城上的弹孔遗迹,由此才萌发了研究南口战役的兴趣。据他统计,这面墙壁上,子弹和炮弹痕迹总计有108处,有的还能从里面抠出半个子弹头。“从弹孔口径判断,大部分是日本人留下的。”
在烽火台周遭50米范围内,杨国庆经过数十次勘察,采集到了子弹头、手榴弹、军用水壶、马蹄铁、士兵遗骨等上百件战争遗留物。这些无一不证实着,78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斗。
南口战役3000平方公里的战场上,以长城烽火台为战斗据点的,不在少数。沿陡峭的长城向东北方向行进1个多小时,就是又一处重要的战斗遗址——黄楼院西岔口阵地(又名西大岭碉楼阵地)。
烽火台废墟前,老杨举起右臂,端端正正敬了个礼。“这是当年刘芳贵团长发起反攻的地方。”
他所说的刘芳贵是国民革命军21师122团团长。1937年8月19日,他奉命率领士兵反攻被日军占领的西岔口阵地。“那天和现在一样,漫山大雾,刘团长率兵在大雾的掩护下向敌人逼近。结果老天不给力,在离碉楼50米的地方,大雾忽然被风吹散,队伍整个暴露在日军视线下。”杨国庆唏嘘道。当即,刘芳贵下令向碉楼发起冲锋。日本兵火力密集,刘芳贵身受重伤,下山后抢救无效牺牲。
倒在这里的,更多的是无名士兵。
去年8月底,同样是在这座烽火台,杨国庆无意间发现了两具完整的战士遗骨,其中一具遗骨的腹部位置还有一颗射入的子弹头。“从射入的子弹头判断,倒在这里的应是中国士兵。”此后,他分两次背棺木上山,将这两具遗骨安葬在烽火台旁的一小块平地里。
为缅怀这些烈士的英灵,过去9年来,杨国庆在南口及长城一线的战场遗址上,竖立了5处纪念碑。其中一处,就立在离1390高地不远的小山头上,碑体面朝南方——当年敌人进攻的方向。
南口战役从1937年8月8日爆发,到8月26日中国军队撤退结束,持续18天。据《昌平文史资料·南口战役专辑》记载,期间中国军队战死官兵9703名,伤23989名;日军伤亡约1.5万人。
“或许在有些人眼里,南口战役就是一场败仗。但这场战斗,捍卫的是中华民族的尊严,唤起的是全国人民抗战的热情和斗志。”杨国庆神情严肃地说,“这样的伟大牺牲和历史功勋,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铭记在心。”
【南口战役·故事】
日军战场上投放毒气弹
今年50岁出头的杨国庆,其实是昌平一家食品店的老板。2005年在长城上发现弹孔之前,他和身边很多人一样,不知道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还曾经发生过这样惊心动魄的战役。
抱着强烈的好奇心,2006年他自己花1000多元买了台金属探测器,对南口及长城一线进行搜寻。9年来他踏遍南口战役战场,搜集到各类战争遗物3000余件。用这些搜集到的遗物,老杨在自己的食品店地下室,建了一间小小的南口战役纪念馆。
走进这间小小的纪念馆,架子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各种残片。有子弹头、钢盔、日本刺刀、炮弹皮、搪瓷杯、飞机零部件,还有手柄残缺的手榴弹。对于老杨来说,最珍贵的展品是一个防毒面具,它被小心地存放在一个档案盒里。年深日久,防毒面具镜片已经脱落,滤嘴也已经变了颜色。
“这是2008年3月在流村一带的北齐岭阵地发现的。”杨国庆说,在那个不到3米长的战壕里,他先是清理出一把军锹,紧接着就从乱石丛中发现了这只防毒面具,“乍一看,像一张人脸,吓得我一身冷汗。”史料记载,日军在南口战场上投放了毒气弹,这只重见天日的防毒面具就是铁的证据。
在同一个战壕里,他还清理出了搪瓷碗、把儿缸、牙刷、牙膏、机油壶等上百个物件。一只半扣的搪瓷碗里甚至还有两个没有完全腐烂的蒜瓣。从牙膏上的中文,老杨推断,这是中国军队的一个小型指挥部,因为受到日军炮火或者毒气的猛烈攻击,全部阵亡,因此才把所有物品留在了这里。
老杨特别珍视的还有一个不太起眼的中国士兵钢盔残片。这是数年前他在东大岭阵地的胸墙旮旯里发现的,钢盔只剩下三分之一,但就在这三分之一的残片上,竟然有两处子弹穿孔的痕迹,并且相距不到5厘米。
“这名士兵肯定是阵亡了,看看这片钢盔,你就能想象当年的战争是多么惨烈。”老杨说着,语气凝重起来。
奇袭监狱解救300同胞
1937年7月22日,就在南口战役爆发前10多天,北平郊区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国民抗日军”在昌平县白羊城村成立。这支队伍由东北抗日义勇军成员、流亡学生和农民组成,因成员佩戴上红下蓝的袖标,被当地百姓称为“红蓝箍”。
国民抗日军刚成立1个月,就干了一场漂亮仗:奇袭北平德胜门外的河北第二模范监狱。
那是1937年8月。活跃在北平城郊附近收集枪支弹药的国民抗日军,接到一个人称小张回回的群众报告,“你们要搞枪,第二监狱里有三挺机枪,三十几支步枪。还有几百名犯人,不少是共产党死刑犯。看守就是那么几个警察,根本不会打仗。”他还自告奋勇,愿意带路。
8月22日傍晚,国民抗日军二十几个人,由小张回回带路,直扑第二监狱。到了第二监狱门前,一名队员乔装成日本军官咿里哇啦地说了几句日语,小张回回接着说:“洋大爷来了,要察看监狱,快快开门!”连吼几声,看守便把大门打开,战士们一涌而进。进来以后,首先缴了伪警的枪,砸了电话,逼着看守交出钥匙,接着又去监房放人。国民抗日军队员史进前、王建中等人站在大厅中高喊:“同胞们,我们是抗日军,来救你们来了,快出来呀!”在慌乱中,有的监号没有找到钥匙,就动手乒乒乓乓地砸牢门。关在月字号牢房的共产党员黄秋萍,急中生智,拆下床板,用力猛撞,砸开了牢门。他出来后,又教其他难友用同样办法,冲出了监牢。
这次奇袭解救了300多名同胞,还缴获了三挺捷克式机枪、四十多支金钩步枪、十几支手枪和一二百把大刀片。此后,国民抗日军的队伍迅速从几十人扩大到1000多人。1937年9月8日,国民抗日军在黑山扈天门沟地区与日军作战,用轻武器击落一架日军飞机,极大鼓舞了抗战士气。
【南口战役·讲述】
村民被鬼子蒙着头挑死
当年的日本兵有多凶残?在昌平流村镇禾子涧村,89岁的崔正路老人给记者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南口战役期间的血泪史。
“那年我11岁,日本兵就在我们村山头上打仗,过山炮轰轰地响。村里人都往山里跑。有一天,我哥哥从下面的山嘴子慌里慌张跑上来,说我们村有8个人在那儿被鬼子蒙着头,用刺刀给挑死了,我亲大爷也死在里面了。”
说起这段往事,老人咬牙切齿,“你知道日本鬼子有多狠,怕刺刀挑了不死,把人又都推到窖坑里,没死也被憋死了。”
8个被刺刀挑死的村民有6个姓崔,是崔正路的族人。“当时跟着大人去收尸埋人,坟地里一埋好几个坟箍子。”
据崔正路老人回忆,日本人这次屠杀是因为丢了枪支。“枪是在溜石港南岭那块儿丢的,日本人怀疑是村里老百姓偷的,气急了,到各村逮人,逮着就拿刺刀挑,最后杀急了眼,路上坡上全是死人。”
据昌平史料记载,这次屠杀事件发生在南口战役中期。此前,日军久攻居庸关不下,迂回到流村一带。因为丢失枪支,8月16日至8月19日,日军对鳌鱼村、溜石港村、马刨泉村和老峪沟村进行了血腥杀戮。8月20日又血洗了禾子涧。据不完全统计,短短几天时间,日军在这5个村庄杀害无辜百姓109人,烧毁房屋500多间。这就是昌平历史上著名的“西山惨案”。
占领南口一线后,日军对禾子涧和周边几个村的村民,进行了长达8年的奴役。崔正路指着村口外的小山头,“我们村山上有石棉矿,日本人来了就抓我们去当劳工,给他们挖矿。矿洞现在还留着。”老人说,当年开采出来的石棉矿用碾子碾碎后,全部运送到日本,“这是日本人掠夺我们资源的铁的罪证。”
【南口战役·英雄谱】
罗芳珪(1907-1938年)
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山县(今衡阳市衡东县)人,中国国民革命军少将、抗日名将。1937年,平津沦陷后,日军转移兵力向南口进攻。罗芳珪奉命率部扼守阵地,纵横十余里,从8月12日起至23日止,以千余人抵御数万之敌。当时所部已陷日军重围,仍率部顽强突围出去。1938年4月6日,在台儿庄战役中阵亡。1988年,罗芳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树桢(1898-1937年)
河北省河间市南留路人。1919年8月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3年8月毕业后到晋军服役。1937年,任国民党陆军第七十二师四一六团上校团长。“七七”事变后,奉命率部开赴怀来县镇边城、横岭城、骡子圈一线,阻击日军。同年8月22日,骡子圈阵地失守。为夺回阵地,他当即率部驰援,与敌展开了白刃血战。敌被赶出阵地,他腿受重伤,但拒不下火线。后日寇集中优势兵力,再次冲上我军阵地。他又率官兵顽强拼杀,宁死不退,终与所率官兵全体殉国。时年39岁。
刘芳贵(1904-1937年)
山东临清(今河北威县)人,1925年10月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五期步兵科。积功累升至第21师第61旅第122团上校团长。1937年8月19日凌晨,刘芳贵借大雾弥漫的机会率领士兵向长城西大岭碉楼发起进攻。激战到上午十时许,刘芳贵不幸腹部中弹身受重伤,后因抢救无效去世。
责任编辑:宋吟霜 最后更新:2020-09-12 15:47: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血肉长城南口(下)
下一篇:悲壮南口战役 一寸山河一寸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