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论日本侵华期间削弱中国国力的经济战略(下)
2017-06-08 09:13:38  来源:中国干部学习网 《民国档案》 作者:王真  点击:  复制链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包括它反击日本的经济战略,为保存中国国力所做的重大贡献。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作战失败后,它能够在敌后广大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不使这部分国土沦入敌手,本身就是对国力的最好保存。抗战中后期,抗日根据地承受着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双重的军事及经济封锁的压力。党和毛泽东领导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等正确的经济政策,克服了巨大困难,壮大了抗日经济,奠定了抗日反攻的物质基础,这更是对国力的保存和发展。抗战期间,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某些经济战略对策同样施加于抗日根据地,我党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反击,有效地避免了国力被日伪削弱。这比较明显地表现在货币斗争上。比如,为防止根据地物资外流,实行物资限制出口的政策,规定商人外出贸易必须带回物资,不许带回伪币,以防伪币流入。同时,将已流入的伪币封存,不放在根据地内流通,但准许携带出口,到敌占区购买日伪物资。并通过大量发行本币建立本币市场,来排斥伪币,仅山东解放区1945年就把几十亿伪币排挤出去,换回等价的敌区物资。再如贸易斗争,用统制方法配合价格政策、税率和政府法令来进行,便于我争取高价输出,低价输入,并以贸易中争取新的财政收入。象食盐实行统销专卖,就是高价出,增加了根据地政权的财政收入。1944年山东解放区实行花生油统制,出口油从每担300元提高到500-600元, 内地油价随之提高,农民获得相当大利益。(注:《抗战时期的经济》,第545页。)同时, 根据地政权也由此获得大量税收,可谓一举两得。

  抗战时期盟国对中国的经济援助。对补充中国国力也起到重要作用。抗战初期援助中国的主要是苏联,中后期主要是美、英特别是美国。据统计,战争期间,苏联向中国三笔贷款2.5亿美元, 美国向中国六笔贷款(租借法案援助计内)14.9亿美元,英国向中国四笔贷款5.8047千万英镑(折合2.32188亿美元),总计贷款13笔19.72188亿美元。(注:《抗战时期的经济》,第353页。 )这些贷款供中国用来购买军火和其他军需及民用物资。此外,抗战初期中国还从从法国和捷克得到若干贷款。由于海路战时基本被日本封锁,盟国援助物资主要从陆路进来。苏援直接从新疆入境,美、英等国援助从滇越铁路、滇缅路入境。抗战中期,苏援基本停止后,滇越公路又被切断,滇缅公路遂成生命线。综计抗战期间,由滇缅公路(包括后与其连接的中印公路)共运进战略物资49万余吨,汽车万余辆。(注: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经济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18页。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滇缅公路也被切断,中美两国联合开辟了"驼峰航线"。它是飞经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和横断山,担负着从印度汀江至昆明和从汀江至四川宜宾空运对日作战物资和人员往来的重要航线。从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中航飞机共飞越驼峰8万架次,在印度和中国之间往来运输物资70561吨,人员33477人。美国空运大队从印度运到中国的物资共6.5万吨。此间,中美共损失飞机514架(其中,中航46架)牺牲飞行员1500名。 (注: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经济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05页。)正是由于这种宝贵的国际援助, 中国被日本所消耗的国力才及时得以补充,使日本征服中国的企图难以实现。

  日本削弱中国国力的经济战略所遇到的重重阻力说明,抗日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抗日,同时也是经济上的抗日。经济抗日力量同样是国内各种抗日力量和国际抗日力量的组合。这就决定日本不可能成功地用自己单一的经济力量去战胜组合的经济力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特点。从中方在这场经济战中的战略策略水准来看,有些确高于日本一筹,如国民政府用法币来挫败日钞、伪钞,抗日根据地通过贸易统制防止重要物资流向敌占区等,这是战后日本史学者都承认的。(注:[日]浅田乔二等:《1937-1945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译本,第183页。 )同时也应看到,日本的经济战略对策有些虽然遇挫,有些却仍然奏效。因此,战时中国国力被日本削弱是不可免的,并且这种削弱对中国产生相当严重的后果。

四、日本经济战略对中国国力的影响

  日本削弱中国国力的经济战略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力。这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

  首先,国家资源严重流失。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为例,它所掠夺的资源就相当巨大。苏联经济史学家斯拉德科夫斯基指出,日本占领东北后,大大地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因为占全国铁矿藏量的37%、生铁产量的79%、石油开采量的93%、黄金开采量的55%的资源悉数被日本掠去。(注:[苏]斯拉德科夫斯基:《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简史》,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年版中译本,第203页。)1943年, 国民政府经济部在一份调查报告中写道:"日人自民国二十年'九·一八'占领东四省后,该四省一切煤矿权几全入敌人掌中,以民二十三年为例,则每年遭其掠夺之煤矿近千万吨,十年则损失千亿吨左右,事实上尚不止此。以抚顺煤矿为例,近年产煤每年为一千五百万吨,即超出二十三年东四省全年产量五百万吨。卢沟桥事发,我国本部各地泰半沦陷,沦陷各区之所有一切煤矿俱受敌人控制,……与东四省合计所受损失达千数百亿吨,此实为最低之估计。"(注:《抗战时期日本掠夺我国汽车燃料工业的调查报告》(1943年),《档案史料与研究》1995年第1期。 )报告还举出日敌对我东北石油资源的掠夺,以煤炼制焦油副产品,每年汽油达4 万吨,重油10万吨,灯油10万吨,以及机器油、精蜡副产品,"其量不可胜计,以十年累计,损失实属不赀"。此外,象林业资源,也遭野蛮掠夺。东北的森林,日伪时期砍伐的原木达7500万立方米,由于采伐不合理又损失了40%,总共被掠夺的原木就达近1亿立方米。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7页。)这些还不是完全的统计,却已怵目惊心,可知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对我造成了究竟多么巨大的损失。

  其次,国家财源被大量劫夺。税收是国家的重要财源,日本劫夺中国财源主要拿税收开刀。日本占领东北后, 肆意增加税种和数量, 从1932年的1.14亿元增加到1940年的4.65亿元,从1941-1943年又进行三次战时增税。第一次每年增幅为1.5亿元,第二次每年增幅为1.6亿元,第三次增幅每年为2.46亿元。到1945年,除继续修改税制和增税外,又大量提高香烟和鸦片和价格,增收金额达3.5亿元。 (注:中央档案馆等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14),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85-786页。)日伪所征收的这些税金,有些固然属"节外生枝",有些税种如统税、烟酒税、房屋税等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就征收的税,现却落入日本人之手,应视为严重流失。另外,日伪巧立名目,超负荷征收,榨取民脂民膏,也是对国家正常税源的透支和掠夺。日本全面侵华后,所劫夺的税源主要是国民政府关税、盐税、统税三大税收。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国民政府三税收入只有4.1亿元,1939年只有4.3亿元,与1936年10.14亿元相比,减少五分之三左右。其中, 尤其对关税劫夺最甚。国民政府《财政年鉴续编》对此统计如下:(注: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经济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页。)

  1937年  14308928元   占全体关税收入4.17%

  1938年  159271424元  占全体关税收入62.57%

  1939年  277369688元  占全体关税收入83.72%

  1940年  423685072元  占全体关税收入89.06%

  1941年  415158416元  占全体关税收入85.17%

  1941年11月以后,日军接管海关总税务司署,收入不详。但据国民政府估计,关税被敌伪劫夺在226亿元以上, 而此期间国民政府逐年关税收入总和不到30亿元。(注:杨荫薄:《民国财政史》,中国财经出版社1985年,第105页。)此外,日本还通过走私逃税, 变相劫掠中国财源。据日本1935年10月20日东京《日日新闻》报道:"从1月至9月(1935年)由上海向日本走私输出的白银约有1.44亿余日元,而日本年产白银仅1000万元,故由日本输出之白银主要是由中国向日本走私之银。"(注:《抗战时期的经济》,第179页。)另据统计,1935年初至 1936年5月,日本在华北地区走私贸易额达3亿元,损失海关税达1亿元。 (注:《抗战时期的经济》,第180页。)日本全面侵华后走私更为猖獗。据估算,1938年走私额相当于正式贸易额的60%,1940年上半年竟达正式贸易额的112%。税源流失之严重,可见一斑。

  日本对中国财源的另一严重劫掠就是套购外汇。如前所述,日本通过发行伪钞、打击法币、控制关税等手段"收兑"大量法币,再利用法币套购外汇,致使我国外汇大量流失。从1939年3-6月短短3 个月时间里,用以支持外汇市场的中英外汇平准基金1000万镑几乎消耗殆尽,其中绝大部分系被日伪套购。同时,日本还通过贸易统制来夺取外汇。如1939年3月,日伪对华北12种商品实行出口统制,即使该地区60 %的外汇被敌攫取。(注:《抗战时期的经济》,第209页。)此外, 用倾销日货、走私战略物资、掠夺我国黄金和白银等办法也攫取了大量外汇。

  第三、工农业生产力被严重破坏。工农业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国力。中国工农业生产力在日本侵华期间遭到严重破坏,这一方面是毁于日本战火,另一方面则是毁于日本的经济侵略。从日本经济侵略造成的破坏来看主要是:

  工业方面,一是中国民族工业被排挤。日本通过资本垄断和扩张,极力排斥中国民族工业,使我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几无立足之地。比如,日本占领东北后,工业资本急剧扩张。据1940年调查,在全部东北工业中,日资占资本总额的80.8%,中国民族资本仅占17%,其他国家占2.2%,这还不包括日伪垄断的官营工业的军事性工业。 (注: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第439页。)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其资本在东北工业中已占99.15%, (注:《中国经济史 1840 -1949》,第602页。)基本上垄断了东北的工业。即是说, 民族工业此时根本不可能在东北寻求什么发展,无疑,中国国力要因此受到严重影响。二是侵吞中国工业资本。侵吞方式用得最多的是"军管理"和"委任经营"。象由"兴中公司"在华北、华中、华南实行"军管理"工厂就有54家,包括煤矿、铁矿、电力、钢铁、造船、化学、棉花加工等行业。(注:《抗日经济史》,第182页。 )"委任经营"是日本私商对中国资本的吞并方法。如华中地区,由"委任"吞并的中资工厂有:纺织厂40家、面粉厂18家、造船厂11家、造纸厂9家、树胶厂9家、染织厂6家、金属制品业5家、机器业4家以及其他行业27家。 (注:《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第439页。)另外,通过"中日合办"、"租赁"的方法,也吞并了不少中方工业资本。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档案披露部档披露,到1942年日本侵吞华北、华中、 东北的中资工厂为325 家, 资本额为1.9685亿元,其中有165家的资本未能计入,有26 家资本额为战前注册,数字小于统计时价值。(注:《1942年前日本在中国沦陷区掠夺公私工矿业经济及收益调查报告》,《民国档案》,1992年第1期。)三是破坏中国产业结构。这明显地表现在东北地区。日本奉行"原料满洲,工业日本"的殖民掠夺方针,把东北变成其发展工业的原料基地,而工业企业则为日本所控制。在工业发展上,则以重工业为主,如到1942年,重工业资本额占工业资本额的79.2%,而轻工业仅占20.8%,(注:《抗日经济史》,第140页。)造成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在重工业内部也比例失调。冶金业相对发展,而机械工业却很差,到1943年机械工业比重在东北整个工业中只占6.7%, 机械生产只能供给需要的40.2%,其中精密机械的自给率为15.9%,蒸气机仅能供给2.7%。 (注:《抗日经济史》,第141页。)冶金工业内部同样比例失调, 采矿能力大于选矿能力,选矿能力大于炼铁能力,炼铁能力大于炼钢能力,炼钢能力大于轧钢能力。近代中国产业结构原本的失衡,加之日本的这种破坏,使中国工业经济更具对外依附性,而无法全面合理的发展。

  农业生产力毁于日本侵略也相当严重。七·七事变后,关内有6 亿亩土地被破坏,占关内耕地总量的52.6%;全国2300万头耕牛中损失了800余万头;主要农产品的损失,最少的为19%,最多的达80%。(注:《抗日经济史》,第194页。)从日本经济侵略角度看, 对中国农业生产力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一是苛捐杂税和高利贷剥削使农民不堪重负而陷入破产。破产后的农民背井离乡,或沦为日本垦殖会社的农奴,良田集中到日伪手里,部分则变成了荒田。1941年,仅河北一省荒田就增至40余万亩。(注:《抗日经济史》,第197页。 )二是掠夺性的价格政策使农业产量急剧下降。日伪对农产品实行统制,用大大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产品。象华北地区,小麦、玉米、高粱的收购价格只有市场价的三分之一,即使市场价上涨,收购价仍不动,(注:《1937-1945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的经济掠夺》,第56页。)这实质上是对农民的超经济性掠夺,必然导致其破产,造成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减少。如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棉花耕种面积由1932年的10万亩减至1942年的7.9万亩,同期产量由2365千担减至1615千担。 日本学者就此指出,导致这种状况的决定性原因,"就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造成农业的破坏"。(注:《1937-1945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的经济掠夺》,第64页。)三是采取所谓"适地适产"主义致使我国农业畸形。日本完全从自己的需要来制定生产计划,如让内蒙单一发展畜牧业,为其提供羊毛;让华北生产棉花,以补充日本棉花的不足;华中则只允其发展不与日本竞争的农作物等。这样,就把中国农业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农业经济。

  日本经济战略对中国国力的破坏是极为严重的。除上述主要方面外,在矿业、交通业、贸易等行业,日本也给中国造成重大损失。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财产损失总计约600亿美元, 其中相当一部分无疑毁损于日本削弱中国国力的经济战略。同战争直接造成的损失相比,经济战略破坏程度要更重。日本通过推行这种经济战略大肆掠夺中国经济资源,如同竭泽而渔,釜底抽薪,给中国造成严重的内伤;日本破坏中国的产业结构,把中国经济变成其殖民经济,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序;日本对中国财源的大量劫掠,导致中国战时财政金融的进一步危机,以至酿成战争后期严重的通货膨胀,这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深重灾难;日本经济战略破坏的主要是中国的经济力,而近代中国本来就是一个经济积弱不振的国家,由于日本这一削弱更加元气大伤,加重了中国战后重建的困难。日本经济战略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暴露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必然更加激起中华民族在军事和经济两条战线上的强烈反抗。日本帝国主义非但不能通过其经济战略达到既定目的,反而为自己又选择了一条走向灭亡的道路。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6-08 09:14:1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论日本侵华期间削弱中国国力的经济战略(中)

下一篇:满铁经济调查会:日本统治中国东北的“智囊”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