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铁道公司职员宿舍(在复旦大学对面,现在的复旦大学教工
第五、六宿舍还留有一些当时的建筑)。 许金生提供扫描图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许金生副教授,研究近代中日关系史。有一次他在日本查阅相关资料,看到一幅历史照片很觉眼熟。他仔细对照日文资料原件的表述,并把这幅照片扫描了下来(见本版配图),经过求证,确定这是日军侵华战争时期的“华中铁道公司职员宿舍”,就是现在的复旦大学教工第五、六宿舍位置,一些当时的建筑还保留着。许金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住过的宿舍,曾经出没着日本“国策企业”的职员。
此“华中”者,范围与我国现在所称不同。今年已82岁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黄美真教授指出,抗日战争时期的华中地区,主要是指以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核心区域是上海、南京两市和苏浙皖三省及武汉地区。
这一大块宝地,包含了当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物产丰饶,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对外通商较早。控制此地,对我国、对侵略者,都举足轻重。
战争,每每因经济利益而起,经济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之一。侵略者以上海为据点展开金融、实业、资源战,疯狂掠夺,以战养战。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本文篇幅有限,仅能讲述其中一小部分,写来已觉不寒而栗。
五角场的“国策企业”
就先从“国策企业”说起。
臭名昭著的满铁公司,就是一家日本国策企业。国策企业受命于日本政府,直接为国家利益服务,披着商业外衣,实质干着经济侵略、资源掠夺、情报搜集的勾当。
在复旦教工宿舍留下痕迹的这家“华中”,来头可就大了。论级别,日本内阁会议1937年末决定,在华北设立一个国策公司,在华中设立一个国策公司。论重要性,专门有法令开道。
1938年4月30日,日本政府以81号法令颁布了 《华中振兴株式会社组织法》,11月7日,华中振兴会社成立,总部设在上海,分社设在日本东京,在南京、杭州设立办事处。这个华中地区经济统制机构,又称“华中振兴株式会社”、“中支那振兴株式会社”、“华中振兴公司”,主要负责占领区的所谓“复兴”和资源“开发”,是日本在华中地区进行殖民掠夺的主要国策会社。
华中振兴会社本身不直接经营业务,主要负责决策、管理和协调,具体业务由16个子公司经营。这些子公司可分为矿山、电力、交通运输等六类。负责矿山开采的是华中矿业公司,负责铁路的是华中铁道公司。日军在五角场一带大兴土木,先后修建了“中支派遣军司令部”、“华中矿业公司职员宿舍”、“华中铁道公司职员宿舍”,将五角场冠名为“五条辻”。
黄美真与学者庄志龄指出,日本政府根据华北、华中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情况及资源掠夺目标,赋予两个公司不同的任务。华北地区矿藏丰富,但经济较落后,华北振兴株式会社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华北经济的开发”;华中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各种产业已有相当基础,且各国经济权益错综复杂,华中振兴公司的任务是“战后华中经济的复兴”。“战后”?想得还挺美的,妄图长久占领中国国土!且看他们对华中地区经济的总体设想:“以上海为中心,首先从通讯、交通、矿产、水、电、水产及其他公共事业和上海城市建设等方面着手”,为日本独占华中经济奠定基础。
战争初期,侵略者妄图“三月亡华”,对中国企业、中国资源,能掠夺的就掠夺,能破坏的就破坏。随着战事进入长期相持阶段,日本国力支撑不住了,以战养战,尤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外物资补给渠道几乎断绝,甚至日本国内也要靠从中国占领区掠夺、获取的物资接济。国策企业的“经营”,愈发显出长久之计的重要。
精美的石头说个故事
萤石是一种美丽的石头,可以制作夜明珠。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生产铝时需要添加剂冰晶石,人工冰晶石正是以萤石为原料加工而成。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许金生告诉记者,由于浙江是萤石的主要产地,侵华战争期间,日军两次对浙江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都与萤石有关。
掠夺萤石,制铝,造飞机,支持进一步的军事行动,真是“以战养战”的“完美”谋划。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加速扩军备战。1936年在空军建设方面制定了组建142个空军中队的计划,“七七”事变爆发后,为了适应战争需要,1938年日本政府又修改计划,决定到1943年末空军要增至162个中队。与之相对应,飞机生产的指标年年增长,1943年度要达到7千架。生产飞机需要铝,按照负责制定综合国策的企画院1938年拟订的扩产方案,1940年末铝实际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1万吨。而1938年的实际产量为15363吨,两年7倍,丧心病狂。1942年,企画院更把1945年目标定为35万吨。
日本不产冰晶石,天然冰晶石主要从格陵兰等地进口,路途遥远,运输周期很长,哪能满足如此直线增长的需求?浙江萤石矿藏丰富,久负盛名,早被日本划拉进他们的“国防资源”名单。远在1916年,湖州一带盛产萤石的详细情报就出现在外务省的案头。与铝的生产计划相应,日本对浙江萤石的开采目标不断剧增。
具体负责实施的,就是华中振兴会社旗下的华中矿业。公司成立后立即设立“调查部”,着手调查萤石矿藏资源。当时的日占区中以湖州地区资源最丰富。华中矿业随即成立“湖州矿业所”,1940年底开始组织开采。
湖州萤石得手,侵略者并不满足。1941年4月,日军发动宁绍战役(又称浙东战役),许金生把此战役称为第一次萤石之战。经过此役,日军先后占领绍兴、宁波、诸暨、嵊县、新昌、余姚和象山等地。在日军全力保护下,华中矿业派出调查队勘查萤石储藏状况。调查队通过月余实地勘探,提交了3份报告,对各处矿床的沿革、地理位置、地形、地质、埋藏量和交通条件等作了详述,每份报告都附有地形图。
其中,象山县城南约9公里处的五狮山,推定可采量约有25万吨,报告称“实为中支那占领区内最大萤石矿床”。在日军一个大队的专门保护下,华中矿业在台头设立“象山矿业所”。1941年12月,一艘载着2500吨萤石的日轮,从石浦港出发直接驶往日本。象山出产的萤石,及时解决了日本铝工业的燃眉之急。
象山境内多山和海湾,运输不便。萤石须先运至茅洋,再用牛车转运到台头,最后用船载至石浦港。1942年下半年,茅洋至台头间铺设了轨道,由牛车牵引矿车,1943年又以燃油机车取代牛车,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参与开采的劳工和日方人员多时约2000人,通常也在500人以上。据统计,到1945年,华中矿业在象山共开采萤石15.1万吨,约有10万吨被运到日本。象山矿业也成了华中矿业的“摇钱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空军消耗越来越大,欲壑难填。另一方面,从格陵兰进口天然冰晶石的路断了。
1942年5月至9月,日军发动了浙赣战役。许金生指出,占领萤石产地也是其主要目的。负责战役的第13军司令部的报告,就是证据:“去年4月实施浙东作战之结果,象山及其它萤石矿山得以开发,故对日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萤石,并且对日输出连年飞跃增加,但仍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十分希望来自中支其它地区的供给,期望这方面确有保障。”
根据许金生从日本查知的资料,华中矿业在华中地区总共开采萤石20多万吨,运回日本国内的至少15万吨。
海南岛上缩微骨灰盒
有个细节,许金生印象特别深刻。他说,日本侵略者凶残,可死去的劳工,有时还给装一个骨灰盒,哪怕数量多得放不下,骨灰盒尺寸缩至2寸见方。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劳工正是被他们折磨死的,而所为目标,正是侵略中国的战争所需物资。
他说的,是又一场资源战,发生在海南岛。
有人认为,日占海南时期的经济开发重点是农业,因为日本形形色色的开发机构中,农业企业进入海南岛的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实则,海南丰富的矿产资源,日本侵略者也惦记上了。
1939年,日军占领海南。1940年,日本窒素肥料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日窒)勘查发现,石碌藏有亿吨铁矿石,矿石品位高达60%,为生产兵器的优质铁矿。如今查阅可知,早在清乾隆年间,石碌矿山已开采铜矿,1935年,琼崖实业局第一次发现石碌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
那时的日本人,直接冠以“东洋第一大铁山”的名号,视为己有。
石碌铁矿量大质优,开采简便,日本军方欣喜若狂,海军文件中称其为“世界屈指可数的优良矿山。由于这一优良矿山的发现,支那事变以来困扰我国的钢铁业原料紧缺的问题可以一扫而光”。军方催促日窒制定了整套包括矿山、铁路、港口和发电站等建设内容的开发计划,并强烈要求其把年产百万吨的目标,提高到300万吨。疯狂的计划,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中国劳工的噩运。
工程浩大,工期极紧,而海南地广人稀。日本海军在开工后不久就从上海运来3000名苦力;海南岛海军特务部在香港九龙(后移至广东)专设招募机关,以合记公司的名义招募劳工。劳工招到海南后,80%分配到石碌。直至日本战败,军方共为石碌提供了数万名中国劳工。不仅如此,在劳力短缺时,海军省甚至命令驻守黄流北黎的横须贺第四特别陆战队(简称横四特)抓捕当地百姓服劳役。
劳工在石碌的生活卫生条件极其恶劣。当上海劳工入岛时,日窒毫无准备,3000人的宿舍别说一时造不起来,连建筑材料都没有备下。劳工只能露天居住,后来赶造出来的也是滚地龙似的草棚,疟疾等传染病轻易就能传播。一名叫片山的军医被派来扑灭霍乱,他在日记中写道:“海军要钢铁,打日窒的屁股,不仅打出了臭物,还打出了霍乱。”
劳工的死亡率特别高,据各方面当事人回忆,当初由上海运去的3000名劳工到1945年仅剩下300余人。许金生感慨,日军为了获得战争所需的铁矿石,究竟牺牲了多少中国劳工(包括当地居民),这一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彻底调查,值得我们来深入研究。
那么到底铁矿石对日军有多重要?一件“小事”,可侧面说明。
八所港建设急需各种疏浚船,日窒找遍日本全国才在千叶县找到一艘正用于港口施工的疏浚船。日窒前去商借遭拒,靠海军出面才借得此船,结果,船在驶往海南的途中遇台风沉没。军方为此不惜将建造军舰的钢铁用来突击制造疏浚船。在军方命令下,大阪铁工所仅用6个月就造出了疏浚船“昌江丸”,海军又派军舰将其护送至海南。
恩恩怨怨都是对战争的控诉
与“国策企业”进入的领域情形相反,在相对“自由竞争”的领域,日本人来上海开设的企业,在时代大潮中载浮载沉。而在这些领域,中国的民族企业“师夷长技”,奋发图强,不乏后来居上、反败为胜的案例。
20世纪初曾经有大量日本人来沪淘金,白手起家,靠贩卖小商品赚了不少钱,其中目光远大的则进一步投资办工业,并且获得成功。角田芳太郎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角田1904年来华,看到从事玻璃工业有利可图,1910年便与蔡钦生等在天通庵合办了一家小玻璃厂,生产玻璃罐等。经营十分顺利,为扩大事业,1911年将厂迁至宝山顾家弄,正式成立合资公司“宝山玻璃厂”。经过十余年经营,工厂的产品占了上海玻璃制品市场的半壁江山。
角田还投资了多个与玻璃有关的工业。首先,他把触角伸向了坩埚业。坩埚是生产玻璃和珐琅等不可缺少的工具,但当时的上海没有一家坩埚厂。角田瞄准此行业,从日本请来技术专家,设立了上海坩埚合资公司。然后又投资创办美芳热水瓶厂,生产瓶心、瓶壳和瓶坯。随后他又创建了上海磁业公司,生产咖啡杯和廉价瓷器等,顺利涉足上海瓷器生产业。由此,赤手空拳来沪的角田,利用经营玻璃业获得的经验、技术、人才和市场,发展出了一个相互联系的产业链,有效整合资源,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外资工厂的设立,对民族工业来说,客观上起到了输入、展示、传播近代技术的窗口作用。民族工业则利用外商在沪设厂的有利条件,通过学习、分析,研制出优于外货的产品。受角田成功的启发,中国民族玻璃工业不断增加,到1927年左右,出现了40余家工厂。由于日资工厂的生产技术含量有限,加上大部分工厂没有及时提升技术,产品一直是低级玻璃罐和灯罩,中国民族工厂很快掌握了相关技术,上世纪20年代初迅速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除宝山玻璃厂外,其它日资工厂大多倒闭或转让给了民族企业。
把上海唤作“魔都”,据网友考证源于上世纪30年代日本作家写的一本书。这个称呼,表达对上海的又爱又恨情绪,颇为传神。有不少日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黯然落败,也有不少企业被时代的大浪吞噬。
角田芳太郎,把宝山玻璃厂称为自己“长子”、“次子”是美芳热水瓶厂、“三儿子”是上海磁业公司。3位“爱子”,都完全毁于他的同胞点燃的战火。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日资工厂全部关门歇业。日资玻璃、橡胶、制革、热水瓶厂等中小工厂大多集中于闸北和北四川路一带,在炮火中基本都成了废墟。事变不仅沉重打击了上海民族工业,也给日资工厂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而事变之后持续不断的抵货运动更使其“雪上加霜”。
战争,是全人类的灾难。对这些日本企业主,有人也许不免拍手称快,骂一声“活该”。但真正重要的是,团结所有的进步力量,吸取教训,敦促战争狂人反省,阻止战争再次发生,和平共享经济繁荣。
即以抵货运动而言,正如许金生所说,这是弱势一方的无奈之举。现在的中国实力今非昔比,我们无需再模仿贫弱时代的行动,爱国的内涵应与时代同步。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6-15 14:39:4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日军侵占上海的经济图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