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老重庆与战时金融中心
2017-06-18 09:41:55  来源:重庆晚报 作者:邹以海  点击:  复制链接

老重庆与战时金融中心

打铜街银行云集(资料图片)

  邹以海/渝中区

  抗战发生 金融西移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日战局急转直下,祖国大片土地陷落敌手,尤其在11月上海失守后,国府在当月的20日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办公宣言》,第六天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部乘船抵渝。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也随政府西迁,开始了从上海向重庆的转移,这以“四行总处”为标志(即“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的联合办事处)。1938年初四联总处由汉口迁重庆,后又陆续增设分支,初步完成金融网络建设,截至1943年底止,仅重庆一地其分支行处达到39家。

  之后,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也迁来重庆。除了国民政府中央机构来渝,南北各大金融巨头纷至沓来,如:号称“北四行”的金城、盐业、中南和大陆银行;号称“南四行”的上海商业储蓄、浙江兴业以及新华信托银行等来渝开业。内迁商业银行也如过江之鲫,1943年7月重庆市各银行注册一览表统计,向政府注册的银行共计70家,迁渝的商业银行和省地方银行33家,就占当时在渝注册银行的47.14%。

  作为金融业的孪生姐妹,重庆保险业也得到发展。战前的保险,大都集中在外商之手,如:太古、怡和等洋行,随着战事激烈,内迁厂矿企业增加,为了分散风险,减少损失,工商业、运输业在业务增加的同时,保险意识增强,投保增加,重庆遂成为中国保险业的中心地。据1943年的统计,国人经营的保险公司已有21家,到1944年保险企业翻番达到53家,至于战时在渝信托业的扩大,表现在银行附设的信托部增加多达38家。

  战时重庆金融中心的形成,还体现在本地金融机构票号、钱庄、银行的空前发展,数据最能说明战时重庆金融机构的变化情况,据1947年交通银行总管理处《金融市场论》统计,抗战前政府银行在渝机构8家,战后的1943年底达59家;商业银行战前18家而1943年底达75家;钱庄银号战前14家而到了1943年底有34家。令人瞠目惊讶的是,这些金融机构大多云集于渝中半岛下半城的狭长几条街区里,如:陕西路、打铜街、道门口和朝天门一带,成了战时重庆几条名副其实的金融街,其商业之繁盛,客流之络绎,金融网点之密集,堪为陪都一大景观。

  促进经济 居功甚伟

  战前重庆,虽然是四川最大的唯一的工业区,但其工厂数在全国占比十分弱小,据国府经济部1932年至1937年的工厂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工厂总数3935家,工人数456937人,但四川工厂仅有115家,工人数13019人,却十之七八工厂在重庆或附近。如按最高80%计算,当时重庆仅有92家工厂,占全国比0.46%,而工人数10415人占比2.28%。

  然而,八年全面抗战中,内迁和重庆本地工厂和工人数量及其经济比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45年底,登记工厂累计数达1694家,工人数106510人。就大后方而言,重庆工业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从当时西南四省看,在3314家工厂中,重庆占比51.1%,资本占比45.6%,工人数占比47.9%。重庆战时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了促进重庆金融中心形成的原动力。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战时的重庆金融中心的建立,起到了吸引资金内移,凝聚抗战力量的巨大作用。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大力提倡和奖励到西南投资,顺应了抗战需要和形势发展,得到金融界的一致拥护。战时上海游资流入内地,虽无确切数字可考,据当时估计,仅上海银行界及其顾客往重庆和内地的投资之总数,不下15亿元之巨。而重庆金融中心的形成,促成了重庆为中心辐射整个大后方金融网的建立和发展,体系分工明确,功能齐备,覆盖整个大后方。这些银行提供的巨额资金,促进了百业的发展。

  历史承继 影响深远

  迁都重庆促进了战时商业的繁荣,各大专院校,各社会团体都随同来渝,作为政治文化中心,重庆成为全国人民向往之地,为商业尤其是餐饮服务业提出了发展要求,而人口的骤增十分明显。1935年重庆人口仅有38万人,1938年也仅有不过47.6万人,1942年人口增至76.66万人,而到了1945年初重庆人口猛增到126万人。

  与此同时,抗战期间,从沿海及华中内迁的大型工厂有400多家,其中一半迁来重庆,形成了重庆以机器制造、钢铁、棉纺织工业等为骨干,门类众多的工业体系,为以后重庆成为工业基地和军工生产地,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然,随着抗战胜利的到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金融中心重回上海。但这一辉煌历史却影响深远,它从此促成西部地区金融制度建立,加快了金融业近代化,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而重庆抗战大后方金融中心的形成,又给近代以来中国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6-18 09:42:5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战时首都重庆 政治经济文化你知多少

下一篇:抗战时期兵工内迁重庆的经济影响分析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