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工业内迁血脉存:抗战时沿海工业迁渝
2017-07-01 10:11:34  来源:新浪历史 中国经营报 作者:谭洪安  点击:  复制链接

  湖南无意收留,云南又路途过远,四川特别是享有长江航运之便的重庆,成了自上海到武汉一路“漂泊”的内迁厂商们最可行的选择。战时迁渝迁川的工矿企业,都是当年中国工业的精华,它们的集体到来,让原本以商贸枢纽闻名的山城,数年之间,担负起大后方工业中心的重任。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移驻重庆,为避战火而西行的沿海厂商,也纷纷随之来渝。图为重庆国民政府办公大楼。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移驻重庆,为避战火而西行的

沿海厂商,也纷纷随之来渝。图为重庆国民政府办公大楼。

作者:谭洪安

  1938年1月25日,重庆城下半城望龙门附近的沙利文饭店,忽然来了十余位大多说着“吴侬软语”,神色却格外凝重的客人。

  这些稀客并非为品尝那儿有名的英式西餐而来,也无意与近在咫尺的聚兴诚银行(川省首屈一指的民营银行)总部的金融界老友相聚。他们是抗战全面爆发后,上海等地大批迁川工矿企业中,第一拨共14家已抵达重庆的厂商的负责人,正赶来参加一次关乎各自命运的紧急会议。

  西行客 群英会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移驻重庆,为避战火而西行的沿海厂商,也纷纷随之来渝。图为重庆国民政府办公大楼。

  此次会议的召集人,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专员林继庸。不到半年前,即1937年8月11日,他出任了在沪成立的“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十出头的林继庸是广东香山人,早年赴美国纽约攻读化学,归国后受聘为复旦大学理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时,他曾给奋起抵御日寇的十九路军当技术顾问,与上海工业界尤其是机器业关系较深。

  当日齐聚重庆沙利文饭店的企业家中,不乏业界一时翘楚。如我国氯碱工业创始者、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吴蕴初,在抗战前的国内化工界,他与立足天津的“永久黄”系掌门人范旭东,并称“南吴北范”。又如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专业的浙江桐乡人颜耀秋,他经营的上海机器厂,为沪上华资机器业之佼佼者。还有同样是美国海归的龙章造纸厂经理庞赞臣,他是清末浙江湖(州)商巨富南浔“四象”之一庞家的后人。

  报社编辑出身的苏汰余,是这群企业精英中唯一的重庆本地人。他下海后赴武昌投资创业,打造“裕大华”纺织系,此次随沿海迁川企业一道回渝。来自武汉的另外两人是瞿冠英和厉无咎,他们老家都在江苏,且均为汉口申新第四纺织厂业务主管,代表赫赫有名的无锡荣家。

  当时,除了先期到达重庆的这14家企业外,其余内迁各厂设备、人员,均在辗转西行途中。因战局动荡及人地两生疏,厂商面临不少难题,而国民政府方面急盼工厂早日复工,以供应军需民用。

  面对心急火燎又满怀惶惑的企业界同仁,林继庸开门见山说:“各厂抵渝,势如散沙,非急谋筹设枢纽,不足共策进行。”与会者因此一致决定,筹组“迁川工厂联合会筹备委员会”。

  沪汉渝 一线牵

  沙利文饭店会议两个多月后,在重庆安顿下来的厂矿企业陆续增加到30余家。4月17日,迁川工厂联合会正式成立,大家公选颜耀秋、庞赞臣为正副主任委员,吴蕴初等为执行委员,并规定每年这一天定期召开会员大会。

  该联合会的章程明文规定:“本会以适应抗战建国之需要,协助各厂迁川恢复生产,增强国力,并于抗战胜利后协助迅速复员,增加生产为宗旨。”

  日后的事实证明,这个临危受命成立于重庆的战时企业组织,的确为在漫天烽火中保存及延续中国现代工业的宝贵血脉,做出了不能磨灭的贡献。

  其实,这些内迁企业家们一开始的主要目的地,并不是重庆及四川,而是武汉三镇。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资源委员会即委派林继庸等亲赴上海各民营工厂动员,上海工业界领袖颜耀秋、胡厥文(嘉定人,创办新民机器厂)、吴蕴初、支秉渊(浙江嵊县人,现代中国机械工业奠基者之一)等积极呼应,内迁已成多数重要行业厂商之共识。

  到1937年11月12日上海陷落为止,共有民营工厂146家迁出,除部分厂家因路途受阻遭到损失,或被迫滞留外,安全运抵武汉的机械材料共计14600多吨,技术工人2500余人。这些厂商只要稍有条件的,都在积极准备恢复生产,因企业不怕一时亏损,就怕长期停工,何况国难当头,加紧生产也能为救亡图存尽一分力。至1938年元月,共有64家工厂先后在汉复工。

  同时,以颜耀秋、支秉渊为正副主席的迁汉工厂联合会,又有意到武昌城外洪山一带设立临时工业区,安置越来越多的迁入厂家。但当地地价飞涨,一时难以成交,而湖北省建设厅官员更提醒说,省府已决定迁往鄂西,此刻企业在汉作长久之计,似非适宜。随着国都南京失守,战局急转直下,武汉转眼也危在旦夕了。

  拳拳心 游子意

  本来,上海厂商们想过再迁往湘南地区,湖南方面却未表态支持,云南省倒是热诚伸出援手,但路途过于遥远,大宗设备运输尤其困难,四川特别是享有长江航运之便的重庆,成了最可行的选择。

  早在1934年,中国工程学会四川实业考察团发表过一份调查报告,外界对川省投资环境多少有所了解。川中实业界大腕如卢作孚、刘航琛等,均与上海工商界同行有来往,曾数次劝说前者入川。

  当迁汉厂商去留彷徨之际,抱病出川抗战的“西南王”刘湘本人,正住在汉口的医院里。他一向重视四川特别是重庆经济建设,对工厂迁川极表欢迎,马上电令本省工业专家胡光镳飞到武汉,向厂商们介绍四川的资源和设厂条件。刘湘又语气严厉地电示省内各市县的地主们,不得借故刁难迁川工厂的购地需求。

  稍后,四川建设厅长何北衡赴汉,与有意入川的20多位厂商座谈,恳切申述该省急需纺织、炼钢、机器等多项行业投资,并就运输、厂址、电力、劳工乃至政治、金融、捐税等问题,详细探讨研究,令厂商们大为感动。

  此时,官方的林继庸也审时度势,出面替四川“站台”,力促企业继续西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况且形势所迫,上海及武汉本地企业家们不得不当机立断。于是,才有了本文开头重庆沙利文饭店的那一幕。

民众顶风冒雪齐心协力抢运西迁厂矿企业的机器和物资。

民众顶风冒雪齐心协力抢运西迁厂矿企业的机器和物资。

  1942年元旦,重庆城嘉陵江南岸牛角沱的生生花园,一场名为“迁川工厂出品展览会”的活动隆重开幕,参与厂商97家(一说200余家),前后15天里,吸引各界观众逾12万人。

  展会之上,可谓冠盖云集。自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以下,司法院长居正、监察院长于右任、立法院长孙科及冯玉祥、何应钦等军政要员均亲临现场,中共驻渝代表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还有美、英、苏、澳大利亚等主要盟国驻华使节,也纷纷前来参观祝贺。

  当时,太平洋战争爆发不到一个月,正值日寇气焰极度嚣张,抗战步入最艰苦岁月之际。这场迁川工厂联合会发起的展会盛况空前,无疑能起到鼓舞民众士气,坚定必胜信念的作用。

  抗战根基

  临江而建,长约一华里的生生花园,号称战时陪都的“国家花园”,包括国民党权力核心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内,中央监察委员会、国民政府农林部以及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社等重要机构,均在此办公。

  而当日集中展示的49大类千余种产品,则堪称迁川工厂四年来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胼手胝足、卓绝奋斗的心血所在。大至煤铁矿产、炼铁轧钢、机器电器、造船造纸,小至皮革、罐头、肥皂、牙刷,举凡国计民生之所需,几乎无不齐备。

  连曾经的“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英国的驻华大使克拉克·卡尔,也在参观题词中写道:“中国工业由沿海迁往内地,历经艰险而能有今日之成绩,足证中国抗战大业已有坚定基础。”

  远道而来的迁川工厂在重庆落脚,当然绝非一帆风顺。1938年前后,大批工厂器材物资陆续抢运到重庆,起初只能在南岸圈地搭棚临时堆放,有些厂商设法到城区内外租用民房或寻觅空置房地,因陋就简,安装机器,尽快复工。

  1938年1月底,迁川工厂联合会在重庆沙利文饭店筹备成立之时,国民政府新设的工矿调整委员会(1937年9月成立,翁文灏为主任,专责战时工矿企业事务)已派出专人到四川各地考察适当的建厂地点,经过一番奔波,选定了两处地点:

  一是嘉陵江三峡沿岸的北碚。那里周边有崇山峻岭作掩护,中间有较为平坦的坝地,经川江船王与峡防局长卢作孚长达十年的苦心经营,北碚的市政、文教、航运及工矿业已有初步基础。工矿调整委员会决定,这里将建设棉纺织工业中心,辅之以各种机械工厂。

  二是“盐都”自流井、贡井地区。1936年,该地区产盐总量为356万担,而除了供应民生食用外,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工矿调整委员会计划将内迁化工厂转去,建成以化工企业为主的工业区。

  可是,大部分来自繁华都会大上海的迁川工厂拒绝前往北碚,担心那儿过于偏僻(距重庆城陆路约140里,水路约100里),不利生产和市场销售,他们更愿意留在重庆城周边设厂条件较好的地方。几经周折之后,西迁的复旦大学进驻北碚,文教界人士也觉得此地山清水秀,适合学术研究,纷纷跟进——其中就有一位自北平辗转南下的名作家老舍,他在北碚寓居六年,留下传世名作《四世同堂》。

  多难兴邦

  对于接纳内迁工矿企业,四川省方面确实非常积极热心。卢作孚的民生轮船付出极大牺牲,创造“中国的敦刻尔克奇迹”,已为大家所熟知。同时,四川省政府川江航务处又召集省内各河流船帮,筹集640艘船只协助抢运,并规定凡由木船运载的厂商物资,政府补贴四分之三以上的保险费。到1938年10月底止,相关支出多达120多万元。

  政府直属的各类兵工厂,由主管部门直接安排内迁重庆,优先安置到划拨的长江、嘉陵江两岸土地上,迅速建厂复工。而为了解决民营工厂征地难题,前有四川省主席刘湘在汉口抱病电令,不准地主刁难工厂购地,此时省政府又成立“迁川工厂用地评价委员会”,重庆市长亲自牵头,由市公安局长、市商会会长、省建设厅注渝代表及市郊的江北、巴县两县长为一方,工矿调整委员会、建筑专家、工业专家也各派一名委员,共同商议征地办法。

  1938年4月迁川工厂联合会正式成立后,跟工矿调整委员会合作,在重庆郊外,如江北猫儿石、沙坪坝小龙坎、巴县李家沱等处,选择了十多片荒地,规划为工业区。

  尽管一些地主不愿卖地,或坐地起价,但官方出面,多次讨价还价,问题总算解决。当然也有深明大义的士绅,以实际行动慷慨支持。如重庆复旦中学校长颜伯华,将嘉陵江边猫儿石附近一块二百余亩的祖田,以公允价格出售给厂商。中国人传统上极重视家产祖业,往往只有败家子才典田卖地,故颜氏此举,传为一时佳话。

  从厂商方面说,并非迁到重庆便万事大吉。因战时纷乱,风险太大,迁川工厂的固定资产,没有金融机构愿意承办保险,部分厂商对复工多有顾虑,观望犹豫。甚至有个别企业主将机器运到重庆后,任其闲置,自己带着现金跑回沦陷区或香港,大做投机生意。

  1938年10月,工矿调整处颁布“内迁厂矿复工办法”,按各工种规定时间复工,否则将“强制移用其机器之全部或一部”。到了1939年12月,国民政府应迁川工厂联合会的要求,决定由中央信托局承办内迁民营工厂固定资产保险业务。至此,迁川工厂的发展障碍,才告一一扫清。

  生机在此

  到1940年年中,沿海工矿企业大规模内迁的行动,大体宣告结束。在此期间,究竟有多少家企业迁入重庆?它们在迁川工厂及全国内迁厂矿中,又占有多大的比例呢?并没有一个公认准确的说法。

  首先,战时全国内迁企业的总数就有好几个,如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是410家(1939年底止),资源委员会是452家(1940年),工矿调整处是354家,还有学者认为达600余家,其中经工矿调整处协助内迁的为448家。综合来看,以1940年统计的452家较为可靠。

  其次,迁川企业数量也有不止一个说法。《迁川工厂联合会会员名录》载有223家,当年主持民营企业内迁工作的“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主任委员林继庸记录为250家,1945年编制的一份权威工业机构统计资料认为是254家。比较而言,亲历此事且兼顾全局的林继庸说法更可信。加上政府组织迁川的国营兵工厂有10余家,迁川厂矿总量应在260家以上。

  再次,迁到重庆的企业实际数字,也众说纷纭,大多是学者的推断。如有说迁渝工厂占全部内迁企业三分之一的,有说迁川企业九成留在了重庆的。综合各家说法,再依据《迁川工厂联合会会员名录》记载的具体厂址一一分析,长期研究重庆城市史的学者得出结论:战时迁到重庆的兵工厂及民营企业为243家,分别占迁川工厂总数(260家)的93.5%,全国内迁工厂总数(450家)的54%。

  数据估算,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战时迁渝迁川的工矿企业,都是当年中国工业的精华,它们的集体到来,让原本以商贸枢纽闻名的山城,数年之间,担负起大后方工业中心的重任。姑举数例如下:

  顺昌、新中、新民、上海、中华等上海内迁机器厂,被誉为“抗战期后方机器工厂之中坚分子”;湖州南浔籍富商庞赞臣的龙章造纸厂,是“上海新式造纸之鼻祖之一,开全国机械造纸工业之先河”;康元制罐厂被认为“其设备与资本素列全国制罐业第一”;全国搪瓷业以上海最集中,益丰搪瓷厂则为五家大厂中之最大者;美亚绸厂是“中国最大之丝织厂”。

  这些内迁工厂的资本、规模与技术均远超重庆及四川本地工厂,故它们也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庆原有的工业结构,对这座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深远影响,延续至今。

  且让我们回到生生花园“迁川工厂出品展览会”热闹的现场。活动闭幕当天,周恩来和冯玉祥一起前往在展会上出尽风头的大鑫钢铁厂参观。这位整整一年前愤然在《新华日报》头版写下“千古奇冤”十六字名句的中共才子,心情大好,欣然题词:

  “民族的生机在此。”

  本文部分内容曾参考《近代重庆城市史》《民族工业大迁徙》《抗战时期重庆民营工业掠影》等。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7-01 10:24:1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不能忘却的纪念——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力工业

下一篇: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