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
2017-07-01 10:31:26  来源:企业报道-企业网 作者:李成成  点击:  复制链接

抗战时期位于重庆的钢铁厂

抗战时期位于重庆的钢铁厂

■ 李成成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沿江地区相继沦陷,同时这些地方的工业也因此受阻,国民政府被迫西迁,沿海、沿江的工业企业也相继向西南、西北转移,为了支援抗战,在大后方聚集成为战时工业生产中心。而四川,成了当时接收内迁企业最多的地方,其工业也因此结束了战前缓慢发展的状态,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近代工业体系,为战时四川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抗战事业的进行。

  抗战时期 四川出资出力最多

  抗战八年,四川这个地处西部内陆的省份做出了很大贡献,出人出力都是个省份之最。据统计,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川军6个集团军,1个独立旅,加上另外两个军,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前线,与日军奋战。同时,四川每年还向其他集团军补充新生力量10万到30万人。

  根据《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显示,八年全面抗战中四川总共征壮丁250多万人,是全国同时期壮丁总数的1/5,为全国各省之冠。

  同时,四川在出资捐粮等方面也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亦是全国之冠。根据统计,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国家总支出1.4万多亿元,而四川就负担了4400亿元,大约占总支出的1/3。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四川负担了国家总支出的50%以上,是各省之最。而大后方的粮食来源也主要出自四川,四川负担了大后方粮食供应总数的1/3。此外,四川还开展了献飞机运动,1944年,捐献了4亿元至5亿元国币,资助购买飞机、大炮、坦克以及慰劳前线将士。

  抗战爆发前 四川近代工业薄弱

  虽然四川支援抗战出资出力最多,但其实,抗战前四川经济并不优越,工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极小,而且以家庭手工业和手工作坊为主,近代工业只是零星地出现在重庆、宜宾等地,规模小、资本少、技术力量薄弱。长达20多年的军阀割据和混战时代,军阀横征暴敛,滥发纸币,本来就薄弱的工业受到摧残。

  1911年,四川整个地区的工厂仅有103家,到1936年,工厂扩增至583家,但这些工厂中主要还是以手工工场为主,使用近代机器的工厂只占很少一部分。根据统计,1937年,四川使用动力、且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厂矿仅有115家,仅占全国的2.93%。

  直到1933年,刘湘统一四川,才着手统一四川的行政、财政,经济衰退的局面慢慢得到好转。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沿江企业纷纷内迁,其中很多企业迁到四川,推动了四川经济、交通、科研技术、工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提高了四川经济发展能力,更有效地支援了抗战。

  企业内迁 四川工业迅猛发展

  抗战爆发之后,上海、武汉等地相继失守,沦陷区的工厂、学校、机关以及人员大量向内地涌入。当时的国民政府推出各种措施帮助企业完成内迁。四川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中心,接收并安置了大量的工厂、难民等,抢运了大规模的兵工器材、文物、各类工厂等。数据显示,到1940年,通过川江航运,就抢运了16万吨的兵工器材,3.3万吨的航空油、炸弹、器材等,以及6百多家钢铁厂、兵工厂、纺织厂等也被抢运到四川。可以看到,四川为保存国家实力,发展抗战力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内迁之后,机关、工矿、学校恢复运行,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抗战中,四川先后接纳和安置了约57个各类机关,以及各级干部和工作人员约5000人。在工业方面,有大约700家工矿企业迁入四川,工人有1万多人迁入,此外,还有40多所高等学校以及大约2万师生也都迁入四川。而这些精英以及工厂的迁入,也推动了四川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1940年6月,已经有245家沿海沿江民营厂矿迁到四川,物资达9万余吨。到1940年底,沿海沿江工厂内迁后,在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大后方地区形成了11个工业区,其中,四川就有5个。这5个工业区分别是:酉阳龙潭镇的汽车修理、装配与炼油工业区;万县、长寿、涪陵一带的水电、棉油工业;沱江及岷江流域的泸县、内江、五通桥、乐山、自流井等地建立的发电、酒精、制盐、制酸、制碱、造纸、炼油、炼焦等工业区;以及威远地区的煤炭和钢铁工业;重庆地区则沿长江东起长寿、西至江津、北起合川、南达綦江,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区。这些工业区带动了当地原有工业的发展。

  到1942年,四川的工厂已经发展到1654家,比战前增长了10多倍。不仅如此,在工人数量和资本规模方面,四川占全国的比例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其资本规模甚至占到全国一半以上。根据统计,1944年底,四川的工厂总数甚至达到2382家。这个阶段初步形成了四川工业基础,很多地区大大提高了其近代工业的比重和力量,一些小城镇的近代工业也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此外,抗战期间,内迁的工矿企业、科研技术人员等给四川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改善了四川工业的管理水平,并为四川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另外,沿海沿江工厂内迁后,政府在建厂、贷款、税收、奖励等方面都给予内迁工厂一定的优惠,从而促进了内迁工厂的生产,有效地支援了抗战。企业本身也积极加强管理、发展生产,为军民所需的各种产品提供了供应保障,同时使大后方的工业得到了发展。

  兵工业突飞猛进。抗战初期,兵器工厂成功内迁,迅速恢复了军需生产能力,使得大批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运往前线,且常规武器的产量较之前还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不仅如此,由于战时对兵器工业进行了专业化的调整和技术改造,使得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提升。根据战争的需要,还研制出了战防炮、枪榴弹、掷榴弹等新式武器。战时四川的军事工业,不仅能生产一般的枪炮,甚至还能生产战斗机、中型运输机和高级教练机。兵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也带动了其他相关工业的发展,比如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等。

  机械工业发展迅速。战前,四川的机械工业以作坊为主,设备简陋、规模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只能进行简单的机械修配以及制作小少量的机器和配件。战时,内迁到四川的机械厂,其器材达到1万吨,技工有4000多人,构成了战时四川机械工业的骨干。其生产的车床、枪械、弹药等,为支援抗战起到了重要工作。战时四川机械工业不仅保证了产品的产量,更让四川的机械工业水平得到了质的变化,在生产中大量采用现代动力设备,研制生产出各种机器设备,推动了战时其他工业的发展。

  钢铁工业得到显著改良。1942年,整个大后方有114家新式炼铁厂,四川就达到了44家,占38.6%;有10家冶钢工厂,四川就有8家。大量内迁的钢铁厂加上新建的,使四川成为大后方钢铁生产的中心。战前,四川的钢铁工业发展滞后,并长期采用土法开采铁矿和冶炼图铁。战时一批规模宏大、设备齐全、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钢铁企业内迁后,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新式的炼铁、炼钢设备得到广泛运用,钢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也因此得到明显改善。

  据了解,四川当时已经可以生产各类质量较高的钢材,而这些钢材产品还弥补了进口钢材的一些不足,被大量用于军需产品,并为其他行业生产提供了钢铁原料。四川可谓抗战时期当之无愧的钢铁生产中心。

  门类齐全的化学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内迁之前,化学工业一般集中于沿海一带,内地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四川,其化学工业更是落后,仅有一些生产颜料、药品、火柴等简单产品的小作坊。内迁到四川的几十家化学工厂,带来了大批先进设备和技术工人。其中,永利碱厂内迁后很快就开始生产化工产品,并让纯碱的产量达到了2000多吨的规模,并在侯德榜的带领下,还发明了大幅度提高食盐利用率并减少废液排放的侯氏制碱法。久大盐厂迁入自贡之后,利用自贡盐场的资源和技术,生产出了可观的产品,为抗战时的军工和医药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援。另外,由南洋回国华侨在重庆创办的中南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广元、成都等地设厂,填补了战时后方工业的一项空白。而乐山木材干馏厂、四川嘉华水泥厂、长寿中国火柴原料厂等也相继在四川得到发展。各类化学工厂的建立和投产,使四川逐步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门类较为齐全的化学工业系统。

  能源工业快速发展。四川境内的各种资源比如煤矿、天然气等十分丰富,抗战时期,能源工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比如内迁的中福煤矿与天府煤矿合办后,煤矿的产量得到大大提高,年产量达到40万吨。与川南的嘉阳煤矿合作后,年产量也达到10万吨左右。不仅如此,战时,四川全省的电力总装机容量约为3万瓦,年发电量大约有2.6亿度,是战前全省发电量的25倍,位居当时全国第一。其电厂数量也得到很大的增长,而且还建立了水电站。

  轻工业引入机器设备。抗战前,四川工业发展以轻工业为主,抗战爆发后,重工业的比例逐渐高于轻工业,尽管如此,轻工业在抗战时期也得到了显著发展。此前,四川的纺织工业主要以手工为主,生产效率不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不足以满足需要。据了解,当时内迁的纺织企业和机器设备有66%安置在四川,这为四川的纺织工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人员内迁、纺织品需求大增,也带动了对纺织厂的投资和建设,抗战期间,无论是产品种类、产品产量还是产品质量都有一定的提高,为满足军民需要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抗战期间的轻工业中,制糖业也不甘落后。当时的四川甘蔗的资源本来就比较充分,加之机械工业的大力发展,制造出各种制糖的机械设备,制糖业也因此得到较为顺利的发展。到1941年,四川不仅有700多家手工制糖的漏棚、2000多家糖房,还有出现了9家新式制糖厂,其产量和品种也得到有效的扩大。

  另外,四川的造纸业也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大的发展。在内迁企业的带动和社会需求的刺激下,由战前的一家机器造纸厂发展1945年的13家,生产能力达到每月300吨。

  抗战时期,内迁的各类企业带动了四川相关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工厂的数量、工业门类以及技术、质量、产量等都得到显著提高,使得四川原本较为落后的工业有了快速的发展,为抗战期间的四川工业奠定了在大后方的重要地位,并逐渐形成了四川近代工业的基础。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7-01 10:32:4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工业内迁血脉存:抗战时沿海工业迁渝

下一篇:浅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经济基础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