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为粉碎日伪顽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及自身生存发展而实行的一项重要举措。运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达到了“丰衣足食”,支持抗战的目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
[作者简介]朱理峰,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吉林四平136000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边区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克服了解放区经济上的极大困难,战胜了日伪顽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顽强地生存和发展下来,解决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发展生产以“自救”
1937年9月6日,中国共产党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正式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并在延边成立。边区东靠黄河,北起长城,西接六盘山脉,南临泾水,南北长近500公里,东西宽400公里,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
边区属高原性的干旱寒冷的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干旱少雨。土壤结构松散,缺乏有机质及氮,不利于植物的生长。由于农作物的产量很低,且不利于生长期长的作物种植,边区待开垦的土地及荒地很多。
我党一向把经济建设作为革命的中心工作之一,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条件进行必要的经济建设。陕甘宁边区是我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保留下的唯一一块根据地,中央机关和相当数量军队的到来,增加了边区的负担,使这块本来就很贫瘠的土地负载过重。对此,边区政府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规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以及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所赋予陕甘宁边区“增进国防与民生的经济建设”的任务,指导边区发展生产。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军队,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这个困难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严重的自然灾害。从1939年到1941年,陕甘区遭受了旱、病、水、雹、风五大灾害的轮番侵袭,农产品连年歉收,致使边区的物资供应严重匮乏。边区本来就是一个土地贫瘠,地广人稀,粮食不足,靠天吃饭的地方。抗战爆发后,大批民主人士,特别是爱国知识青年,从祖国四面八方涌人延安,使边区这块狭小而贫穷的土地人口急剧膨胀,更加剧了困难的严重程度。
第二,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把军事打击的重点放在了敌后各解放区,对各解放区进行疯狂的扫荡和实行惨绝人寰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日本侵略者还派出重兵,多次进攻我军千里黄河防线,派飞机疯狂轰炸延安,这给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与社会诸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第三,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从1940年冬天起,蒋介石完全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还调集大批嫡系主力部队,在陕甘宁边区周围,形成五道包围封锁线,完全切断了边区同外界的一切经济往来,并且不断搞反共摩擦,掀起反共高潮,致使边区一度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毛泽东后来曾经概括说:“最大的一次困难是在1940年和1941年,国民党的两次反共摩擦,都在这一时期。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面对如此严峻的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动摇退缩,没有被吓倒,而是坚定地迎着困难上,以无产阶级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向来自国内外的强大敌人和自然界的严重困难发起了坚忍不拔的挑战。毛泽东向全党庄严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从此,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一场党政军民学参加的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迅速地开展起来。
二、大生产运动的主要内容
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包括农业、工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这是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所领导的各根据地,一般都建立在广大的农村,有广阔的土地可以耕种。根据地经济主要是农村个体经济,农民又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可以充分利用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可以普遍地动员广大民众以及党政军各机关各学校群众团体参加农业生产,解决我们自己的吃饭问题。农产品是根据地军民支持战争所需的基本物资,战争所需发展的工业原材料大多为农产品,商业贸易也多以农产品为交换对象,根据地的财政收入也多半来自农产品。基于这种情况,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为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制定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八项基本政策。即:(1)实行减租减息,(2)增开荒地,(3)推广植棉,(4)不违农时,(5)调剂劳动,(6)增加农业贷款,(7)提高农业技术,(8)兴修水利等。
第一,实行减租减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的政策。但在抗日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停止了没收地主阶级土地的政策,改为实行减租减息。减租,一般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减息,一般减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普遍地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缴纳。这一政策的实行。团结了地主阶级中的爱国人士和开明人士,同时也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增开荒地。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毛泽东提出:“我们应在一切有荒地的县、区、乡组织农民多开垦荒地,以期增加粮食。”解放区军民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增开荒地,边区的耕地面积1942年为28万亩,1943年多达77万多亩。耕地面积的扩大,使得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第三,推广植棉。棉花是边区极缺的物资,为了推广植棉,边区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如减免棉户的税收,帮助棉户准备棉种、肥料,帮助棉农解决棉花加工过程中的设备、技术,组织棉花合作和奖励优秀棉农等。
第四,不违农时。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如违农时,农业则很有可能减产。为不违农时,边区政府,在农业应种、应耕和应收等各季节。尽可能减少各种行政活动,确保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
第五,调剂劳动。为解决边区劳动力不足的矛盾,边区政府发动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前往人少地多的地区开垦荒地为耕田,在地多人少地区吸纳大批移民,扩大了整个边区的土地种植面积。增加了农产品的总量;与此同时,还组织了各种变工互助组进行集体生产,并对那些游手好闲的二流子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劳动者,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第六,增加农业贷款。针对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缺少耕牛、劳动工具及交通运输工具和必要的资
金,边区的金融政策向农民倾斜,银行资本与发展农业结合起来,政府银行在各县成立了农贷办事处。及时贷款给农民。农贷解决了农民生产投资的难题,使农业产量大为提高,农村粮食除自给外,尚有剩余,可供输出。
第七,提高农业技术。即从边区现有的农民生产知识出发,尽可能地帮助农民对各项主要农业生产事务进行改良。提倡精耕细作,鼓励农民多锄一、二次草,秋翻地,改变粗放型的耕作方法,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推广和培育适合本地生产的优良品种,改良土壤,推广农业教育等。
第八,兴修水利。边区处于西北干旱地区,有“三年一小早,十年一大旱”之称,农业生产对天气的依赖性很大。为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边区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增收粮食。
上述这些发展农业生产的各项具体政策,及其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的充分贯彻执行,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边区政府还非常注重树立典型,培养先进,表彰模范,纠正偏差。
陕甘宁边区仅从1941年到1943年,开荒达200多万亩。粮食总产量1943年达184万石,其中仅部队就生产细粮3万石,机关、学校仅延安一地即产细粮6千石,除去全年总消耗162万石,还余22万石;产棉1941年为50.81万斤,1942年为140.36万斤,1943年为209.7万斤。完成了党中央提出的“丰衣足食”的任务。与此同时,边区的工业和商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工业方面,边区军民从实际出发,就地取材,在艰苦奋斗中创业,实行了以手工劳动为主,木制铁制机器并用,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原则,发展合作工业、私营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政府奖励并保护根据地内外商业家和华侨来根据地投资发展工业,对工业给予定期免税和低利贷款等政策,先后办起了一批纺织厂、兵工厂、炼铁厂、造纸厂、农具厂、印刷厂、被服厂等工厂。能够进行炼铁、炼油、制药、机器修理等。
在商业方面,实行“对外调剂,对内自由”的方针,对外贸易采取统制主义,严格控制进入根据地的物资,根据商品的不同种类予以严厉打击或优惠;根据地内贸易自由,以利“货畅其流,物尽其用”,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商业系统。
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打破了日伪顽对边区的封锁,解决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培养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事实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老百姓是不可战胜的。
三、大生产运动的历史意义
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战胜来自各方面的困难而实行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重要举措,粉碎了日伪顽等反动势力把解放区军民“困死”、“饿死”的企图,坚持了全民族的抗战,对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大生产运动克服了解放区的严重困难,通过发展生产实现了自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军民,在严重的生存危机面前,用钢铁般的战斗意志,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不仅战胜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而且基本实现了“丰衣足食”,使我党我军在物质上、精神上得到巨大的提升,为争取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第二,培养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使我党依靠边区军民的力量,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磨砺了广大军民战胜艰难困苦的革命意志,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够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就能够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
第三,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军民生活,增强了军民团结,密切了军民关系。抗日战争爆发后。边区人民在自身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拿出粮食和其他物资支援全国抗战,负担非常繁重。大生产运动后,边区人民的收入增加了,而负担却极大地减轻了。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军和边区人民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了军民团结,党群团结,使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密切,更加牢固。
第四,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为我党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工作干部。发展生产必须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为目的,经济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利用各种经济成分为其革命的发展服务,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实行自力更生的方针,必须组织起来,实行劳动互助,发展合作经济。大生产运动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一大批领导经济建设的干部和技术骨干力量在运动中成长起来。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7-11 10:37:0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