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探究
2017-07-17 09:13:32  来源:中国论文网 作者: 孔晓   点击:  复制链接

  [提要]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努力于经济建设,其特点鲜明,成绩突出。梳理这一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方面的史实,能够为当今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思想和历史的借鉴。

  关键词: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

  收录日期:2016年2月1日

  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立足于陕甘宁边区(下文简称边区)的实际,在领导边区军民进行抗战的过程中进行经济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握重点,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取得了良好效果。检视延安时期边区的经济建设,对新时期的经济发展不无启示。

  一、边区经济建设背景概述

  因历史因素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边区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工业领域甚至是零基础。毛泽东曾说:“在我们陕甘宁边区……如果不生产,则势将饿饭;如果取之于民太多,则人民负担不起,人民也势将饿饭。”因此,边区落后的经济现实迫使中国共产党大力进行经济建设。

  同时,“中国共产党认为,经济建设是为革命战争提供物质基础的根本保障。由于边区处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只有开展经济工作,才能保障革命战争的物质基础。”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边区作为抗日的大后方,面临着满足长期抗战经济需要的巨大压力,为此必须要大力发展经济,适应抗战需要。

  另外,自1939年开始,国民党对边区实行封锁政策。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更是对边区全面封锁。国民党的封锁对边区造成了严重的困难,“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窝。国民党用停发经费与封锁经济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为应对国民党的封锁,保障供给,边区只能自给自足,自力更生进行经济建设。

  二、边区经济建设主要特点

  (一)把握发展重点。农业是边区经济的主体和支撑,在整个边区经济体系中处于重点地位。“在目前的条件之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只有开展这样的经济建设工作,其他的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它是巩固地准备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关键。”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看到了农业的重要性,并确立了农业第一、工业第二、商业第三的经济建设方针。

  边区的农业以鼓励开荒、增加耕地面积为主。“1939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他要求部队、机关、学校大力发展生产建设。1940年年终,毛泽东、朱德命令王震率359旅开赴延安东南的黄龙山南泥湾地区,在保持战斗准备的情况下,屯田开荒,艰苦奋斗”。同时,边区持续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鼓励农业发展。据统计,“从1940年到1944年,边区耕地面积达到1,400万亩,产粮200万石,较1938年年均增加50%。到1945年,农业上实现了‘耕三余一’和‘耕二余一’”。农业的发展保证了边区军兵政民的粮食自给自足,为抗战打下了坚实的农业基础。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边区主张其他行业与农业协同发展。陈云认为,国民经济应有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思想,既要体现出重点,又需要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统筹兼顾。为此,在工业方面,边区通过建立公营工厂、生产合作社、私营工厂、家庭手工业和小型手工作坊等方式大力进行工业建设。边区的工业逐步取得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划时代成就。

  经济建设带动了商业的发展。毛泽东认为,应该“有计划地组织人民的对外贸易,并且由国家直接经营若干项必要的商品流通。”任弼时也认为,应鼓励开办消费合作社,通过商业来盈利,并将盈利用作边区政府的行政经费。故此,1941年2月,边区恢复了贸易总局。到“1943年,边区出口总值法币53万余元。1944年,仅盐业公司就卖出食盐24万多驮,土产公司换进法币10亿多元,进口总值299万余元。”

  以农业为重以保障粮食供给、注重行业协调发展是边区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更是保证边区整体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思想前提。党在经济建设上的实践合理的调节了边区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为进一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行业基础。

  (二)实事求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注重调查研究,灵活运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党在边区发展经济的重要特征。1941年,为应对困难局面,任弼时提出“官督民运”等方法来发展经济。但因缺乏充分的实践论证,当时边区政府内许多人持反对意见。为了取得了运盐问题的发言权,任弼时通过采取实地调研等手段,“在听取了各县运盐队伍的汇报,包括出劳动力和牲力数,每头牲口驮盐的数量,沿途的伙食及开支以及离盐池远近的各运盐队伍所获得的纯利等之后,从中探索出了一系列规律,得出‘越是壮的牲口,驮盐数量多,获利越多’的结论”,从而使“官督民运”的措施得以实行,并且有力地保障了边区经济发展,扭转了边区的财政困境。

  在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边区还注重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经济规律进行灵活的运用,善于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实事求是的经济实践。例如,边币发行后面临着边币一方面要与法币发生贸易关系,另一方面还面临市面可能会产生的金融动荡问题。陈云在对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决定,由盐业公司发一种与法币兑换比为一比一、与边币是一比九的流通券。通过在边区内流通这种流通券来收回边币,然后再利用边币收回盐业流通券,这样就有效地把法币挤出了边区市场,同时又繁荣了市场。

  中国共产党在边区经济建设中体现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显著特点。在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原则下,边区把经济规律与边区实际有机结合,从而避免了经济工作中的失误,确保了经济建设的实效。

  (三)以人为本。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意识到,人民是保障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要提升人民团结抗战的积极性,必须应先保障人民的利益。中国革命的实质是“为在私有制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进行革命。”因此,维护人民利益,服务民生自然成了边区经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私营经济、公私合营经济是保障人民利益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边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公私兼顾的方针,在发展公营经济的同时鼓励私营经济发展。例如,1942年,边区“农村约有土织布机1.2万架,手拉机6.8万架,纺妇约7.5万人,织妇约1.3万人,年产土布约5.4万匹;造纸厂48家。到1944年,私营工业各种工厂、作坊达1,400多家,职工4,500多人。棉花的自给率约达70.3%,其他日用工业品也实现了自给或半自给的要求。”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繁荣了边区的经济,而且还促进了边区民众的就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条件,有效保障了边区人民的权益。

  在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上,边区并没有奉行“唯生产主义”的错误观,而是一直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民众切身利益的提高作为衡量经济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尺度。毛泽东说:“在有根据地的条件下,不提倡发展生产并在发展生产的条件下为改善物质生活而斗争,只是片面地提倡艰苦奋斗的观点,是错误的。”为此,在1941年11月,边区政府就提出了“减租减息和交租交息”的政策,为提高边区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提供了政策支持。

  维护人民利益、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初衷,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驱使。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就是为了建设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使人民在这种制度和关系下能够过上新生活。

  三、现实启示

  (一)打造区域优势产业。边区面对区域发展现状,提出农业是经济支撑、“农业第一、工业第二、商业第三”等方针实则就是要把农业打造成边区的优势产业,以农业优势带动其他行业协调发展。到1945年,边区“耕地为1,520多万亩,植棉35万亩,牛、驴约40万头,羊约196万只”,由此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农业经济中心,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农业基础。身处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在经济建设中更应吸收边区打造区域优势产业的成功经验,注重自身的区域优势产业,在人力、财力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予以集中投入,突出区域特色。

  (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对经济规律的灵活运用是边区经济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延安时期,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经济政策的成功得益于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目前,中国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思维正是对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在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灵活运用。中国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粗放型经济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应注重吸收延安时期边区经济建设的科学因子,以灵活运用经济规律为要,更好地引领中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以人为本。毛泽东曾说,“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要给人民以东西。”因此,发展经济应以人民为要,以人为本。正是以人为本意识的凸现和深入人心,共产党在边区政府与人民之间成功地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公正的社会氛围,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为边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社会助力。因此,在经济建设中,应牢记延安时期边区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理念,让经济更好的惠及人民。

  主要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李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开发政策及实践的历史反思[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任弼时.任弼时选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邸延生.历史的回眸――毛泽东与中国经济[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6]唐春艳.延安时期任弼时经济思想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7-17 09:14:2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毛泽东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理论和实践述评

下一篇:陕甘宁边区公营经济组织研究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