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时期湖南经济的现代化(4)
2017-07-20 14:53:05  来源:诺哈网 《抗战时期湖南的现代化》 作者:刘国武  点击:  复制链接

  这批内迁到湖南的工矿企业,对湖南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第一,它初步改变了战前湖南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战前湖南工业主要集中于长沙、岳阳、衡阳等少数几个城市,其他地区如湘西、湘南很少或几乎没有近代工业。以湘西为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陈渠珍担任湘西巡防军统领期间,开办了造枪局、印刷厂、火力发电厂等少数几个工厂。此外,湘西可谓是无近代工业。但民族工业内迁后,大量的工厂迁到沅陵和辰溪等地。如沅陵,据1943年3月沅陵县政府批准成立迁沅陵工厂联合会时统计,当时迁沅陵的大小工厂一共87家,其中有7家有证未登记,另有17家无证未许登记。在已登记的67家工厂中,有五金机器工业34家、纺织工业8家、服装工业12家、皮件工业和化学工业各5家、食品工业3家。迁辰溪的工厂共48家。这样湘西广大地区已经拥有了一批近代工业。1940年底湖南工业的地区分布详见表4—9。

  第二、改变了湖南工业原有的结构。战前湖南的工业是以矿业为主,其余多属轻工业。从内迁的工厂来看,以机械、纺织、化工和电器制造为主。除纺织业外,其他行业都是原来湖南工业所缺乏的。这样湖南工业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形成了工矿业并举的局面,工业门类也比较齐全,有机械、电器、五金、化学、纺织、服装等。尤其是机械工业,成为战时后方的一个支柱工业部门。但这些企业大多数是民营的,规模都不大。

  第三、增强了湖南抗战的经济力量。战时,湖南作为阻击日军西进的前沿基地,中日两国军队反复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拉锯战,对湖南的人力、物力消耗极大。若没有战时湖南工业的发展,是难以进行持久消耗的。

  2.大力吸引资金,发展湖南工矿业

  湖南的农产品和矿藏都非常丰富,但工业欠发达,原因之一就是资金和技术缺乏。为此湖南省政府采用多种渠道吸引资金,发展湖南的工矿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协助中央各机关在湘举办各类企业,由中央政府各部门投资在湘建厂。这类企业有:中央电工器材厂、湘南矿务局、祁零煤矿局、湘黔金矿局、湘西电厂等。二是与中央政府各部合办的企业,其中主要是与资源委员会合办一些工矿企业。这些企业有:中央无线电器材厂、中央电瓷制造厂、辰溪煤矿公司(资委会与湖北大冶源华煤矿公司合办)、湘江矿业公司、江华矿物局、湖南电气公司等。如湖南电器公司于1941年成立于衡阳,是由湖南省电灯公司改组而成的,总资本共600万元。其中资源委员会投资350万元,湖南电灯公司投资250万元。与中央其他部门合作兴办的企业有:1938年宝华玻璃公司由湖南省银行接管,改名为省宝华玻璃厂;1942年4月,省政府出资10万元,与经济部农本局合办省骨粉厂;7月省政府又与中国茶叶公司合办砖茶厂等。三是省政府与多方合作兴办的企业。1937年4月,衡中纺织公司在上海中国银行总行举行成立会,由省政府与商人合办,资本总额为350万元,省政府出资二成,八成为商股,厂址设常德;1942年4月,省建设厅与各有关单位在耒阳成立湖南炼油厂;1943年4月,省政府设立硫酸厂,资本总额为150万元,省政府出资100万元,商股占50万元;7月,省政府筹设湖南第三纺织厂,总资本为16,000万元。其中交通银行出资12,000万元,邮汇局出资1000万元,中信局出资500万元,工矿调整处投资500万元,另外虞洽卿出资200万元。省政府通过上述多种方式吸引资金,开办工矿企业,促进了战时湖南工业的发展。

  3.大力扶助民营工矿业的发展

  抗战开始之后,大量的工厂、学校、机关、军队和难民涌入湖南等地,使后方各省内需迅速扩大,军需订货急增,加上受战事影响,外国资本都退出了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一方面大力发展国营工矿业;另一方面,鼓励民营工矿业的发展。就湖南而言,发展民营事业和其他各类不同性质的手工业尤为重要。国民政府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把与军需直接相关的重点建设放在云、贵、川等地。湖南地处抗战的前沿阵地,受日军侵犯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国营工业的比重较后方其他省要少得多。为了支撑湖南抗战的经济基础,省政府不得不从发展民营工矿业等方面着手,以解决战时的军需民用。首先是把内迁到湖南各地的民营事业组织起来,建立工厂联合会及同业工会,其目的是“增加战时生产,巩固后方经济,并协助推行政府命令”。以湘西为例,在省县政府及工矿调整处中南处的帮助下,组建了迁湘西工厂联合会,下辖沅陵、辰溪、常德等分会。这些分会联合起来,进行申请借贷、技术改进、物品审定、解决彼此纠纷、工厂业务调整、会员工厂状况调查与统计等工作,这无疑有助于这些民营工业的发展。其次是为民营工业提供资金,购买原料和提供技术工人。湖南的民营工业,大多是从外省辗转迁来的,在迁移和复工生产过程中,省政府协助各厂进行贷款。同时省政府也将结余资金投资于各类事业。如1943年薛岳将第九战区1939年和1940年两年结余经费及省粮政局1940年结余经费1380万元,拨省建设厅等单位,用于发展生产。为了向国营和民营工矿业提供技术工人或科技人员,湖南省政府在省建设厅设立产业工人登记处,各县设立分处,介绍工人到国营或民营工矿事业工作。战时由于日军封锁,交通不便,各民营工业购买原料困难,为此省政府会同工矿调整处中南处一起为民营工业购买原料。再次,奖励开矿。湖南矿产资源丰富,煤、铅锌、铜、钨、锑、锡、金、汞等是战时的主要燃料或重要的易货贸易物资。省政府根据国民政府的法规规定,鼓励民营矿业的发展,于是民间开矿兴盛起来。截至1940年10月,呈请省建设厅设立新矿业权的申请达768件。省建设厅按规定及时给商矿办理矿业权。同时,加强对民营矿业的整理监督,及时解决商矿的矿业纠纷。如省建设厅1938年受理各种矿业呈请案件数目为320件,1939年为275件,1940年前八个月就达622件。在政府的倡导下,湖南的民营工矿业相当发达。据统计,1937年湖南民营工厂总计为74家,到四十年代初湖南民营工厂达870家,占战时国统区工厂总数的16.52%,仅次于重庆的1461家,超过后方其他各省。资本额占大后方总额的4.85%,工人占13.46%。

  4.为了补充战时工业生产的不足,省政府还大力兴办民生工厂,开展工业合作运动,发展手工业生产

  战前,民生工厂在各省就兴办起来了,大多是以县为单位来举办的。抗战开始之后,各省大力兴办民生工厂。就湖南而言,截至1939年上半年,共有湘潭、湘乡、衡阳、祁阳等44个县开办了民生工厂。这些民生工厂大多使用简单机械及手工工具,从事纺织、木器、竹器、印刷、皮革等手工业的生产,以解决战时急需。

  从表4—10来看,大多数民生工厂是盈利的,生产的产品都是属于日常生活用品。后来,这类工厂在湖南各地进一步推广,成为补充战时军需民用产品的一条重要途径。

  工业合作运动是战时兴起的一种发展工业经济的运动。抗战爆发后,后方各省工业基础薄弱,而大量的难民和技术工人逃难到后方,难以找到工作。为了增加战时工业力量,解决难民和技术工人的就业问题,1938年初,由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倡议,国民政府于1938年8月在武汉成立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其宗旨为:“以适应抗战建国发展合作事业,增加生产,树立工业基础,促进民生主义之实现。”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由孔祥熙任理事长,路易·艾黎被聘为技术顾问。随后,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在后方各省兴起来了。工业合作社的经营方式为三种:(1)集体式,即在后方安全地区,集合多数人在一起从事小型基本工业的机器生产;(2)分散式,乡村农民在“工合”指导下,分散进行农产品加工制造;(3)混合式,即兼有上述两种情况。其生产主要是7大行业,即纺织、化工、矿冶、机器、电器、交通用具等。

  为了加强对后方各省工业合作运动的指导,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将后方各省划分为西北区、川康区、滇黔区、湘桂区等7个区。湖南属湘桂区,区办事处设桂林市。在湖南下设了祁阳、溆浦、邵阳、衡阳、芷江等事务处和武冈、新化、会同等指导站,以推进湖南的“工合”运动。为了搞好“工合运动”,湖南各级政府予以大力协助,动员老百姓参加合作社。至1940年,在“工合”组织和省政府的提倡下,各县小工业组织成立合作社,长沙有23社,邵阳32社,祁阳23社,武冈21社,衡阳4社,郴县4社,会同3社,常德2社,晃县、麻阳、江华、澧县、常宁、益阳、桂阳各1社,全省共计118社。政府给合作社贷款,举办技术培训,成立供销业务代营处。如邵阳战时的工合组织较大,有织袜、土法染袜、手工织布等行业。其中尤以1938年12月组建的精棉生产合作社更具特色。该社生产的药棉、消毒纱布、绷带、救急包、医疗救护品对抗战贡献相当大。同时,邵阳还是战时花、纱、布、袜、毛巾的产供销大协作中心。当1944年湖南“工合”主要据点祁阳、邵阳、衡阳三地沦陷后,“工合”组织的职员又率领大部分社员随带机具迁至芷江、安江、晃县、洪江、泸溪一带,重建据点,恢复生产。

  战前,湖南的近代工业欠发达,但手工业生产方式普遍存在,且生产工艺和技术尚在缓慢提高。湖南传统的手工行业很多,主要有造纸、采矿、陶瓷、编炮、纺织、卷烟、印染、缝纫、制伞、竹器、木器、铁器、铜器、锡器、首饰、履革业、铸锅、印刷、发电等行业。战时后方大量需要这些手工业产品,湖南省政府大力提倡。如1941年,省主席薛岳就令桃源、浏阳、安化、衡山、东安、桂东6县设立手工业造纸厂。1942年4月1日,湖南省颁布了《提倡战地小工业暂行办法》,鼓励和扶植战区家庭工业、小型工厂或工业合作社的发展,并可以申请小额贷款。战时湖南手工业发展的重点为造纸、采矿、纺织、印染、缝纫、印刷、发电等行业。在政府的支持下,战时湖南手工业迅速发展。如长沙手工业在几经战火摧残后,到1944年沦陷前,市区有手工织布(染坊)160多家,共有织布机3000多架,以织造花色布为主,日产各种花色土布最高可达1000匹;有白布织布厂30余家,日产土布300余匹;有织染作坊176家,木织机4000架,铁织机100架,日产布45,000码;针织厂74家,各种织机3700台,雇工人员5000人。可见,各种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战时湖南经济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战时湖南省政府为了巩固抗战的前沿阵地,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去发展经济,使得国营事业、民营工业、工业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共同发展。

  (二)工矿业发展概况

  这里所叙述的战时湖南的工矿业,包括经济部尤其是资源委员会在湘所举办的工业及中央各部与省政府合办的事业,也包括省营工矿事业,同时还包括民营工矿业。前两项可称为国营事业或官营事业。战时湖南官营企业为65家,资本占大后方总额的2.3%,工人占2.55%。

  1.矿业

  矿业是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基础。战时湖南的矿业较战前得到迅速的发展。这可以从当时湖南省所设金属与非金属矿的矿业权数反映出来。

  从表4—11来看,至1940年8月,湖南共设立矿业权数684家,比1936年底的504家多出了180家,矿区面积也较以前增加,其中民营矿业权的数量和矿区面积远远大于省营矿业。下面将战时湖南矿业的情况概述如下: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7-20 14:53:2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湖南经济的现代化(3)

下一篇:抗战时期湖南经济的现代化(5)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