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对外贸易的土特产品主要是茶叶、桐油、猪鬃、生丝和羊毛等。湖南是茶叶、桐油、猪鬃的主要产地。茶叶由省茶叶公司统制。战时因运输困难,市场货源紧缺,茶叶价格上涨,湘西各县每50公斤茶叶平均销售价格是:1938年为12元,1939年猛涨至208.3元,1940年为405元,1943年为8867元。湖南省茶叶销售良好,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战时湖南桐油输出减少,原因是财政部所管辖的省桐油公司因资金不足,不能及时兑付油款,并压价收购,如常德,政府规定每50公斤为40元左右。造成统而不购,农民损失甚巨。战时猪鬃的全国产量约为13万担,湖南年产为1.2万担。这种产品大多是由小商小贩在乡下零散收购后转售给商贩,再运到指定地点加工后出口。
三、抗战时期湖南的商贸特点
战时国民政府对后方商业贸易实行统制的政策,对后方各省贸易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民政府对商贸的统制主要表现在统一进出口和严防走私等方面。但同时,政府允许民营商业的存在和发展,且商业利润也比较高,加上后方军需民用等因素,战时湖南及后方各省的商贸较战前进一步发展。其特点有:
(一)商业资本增加,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商业公司
据湖南省统计室1941年10月底统计,当时湖南注册的公司总数为285家,其中商业有52家,占总数的19%多,超过了1929年湖南注册公司46家的总和。在这些公司中,省营商业公司资本额比较大,体现了战时政府统制商贸的特点。如湖南省贸易局(后改称“湘购处”)在1939年成立时资本为30万元。另外省茶叶公司、复兴公司、富华公司等公司资本都比较大。在民营商业中,除少数商业公司资本额比较多之外,大多是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民营商业公司稍大的如益阳达人工业社股份有限公司在1937年时资本额为20万元。资本较小的,如设长沙的湖南福宁木材股份有限公司、美联广告股份有限公司、益国木材股份有限公司、华中木材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松和木材股份有限公司等资本额均在5000~10,000元之间。总的来说,战时湖南的商业资本较战前增加了,商业公司也增多了。
(二)商业行业增多,并出现了一些跨行业的商业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但原有商业行业得到充实和扩大,而且使得商业行业在不断增加。如长沙市在1936年共有商业同业公会73个,到,1946年,登记的工商业同业公会已达89个,增加了16个。所增加的绝大多数是商业同业公会。战时长沙由于战争影响,经济在全省并不算好的。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跨行业经营的规模较大的商业。如衡阳市詹有乾墨局,兼营湖笔、湘笔、歙砚以及宣纸、国画颜料、八宝香、朱砂、冰片、麝香、八宝眼药、杭州菊花、西湖龙井、杭扇等商品,生意兴隆,并先后在湘潭、常德、邵阳、长沙设有分店。又如产销结合的益阳达人工业社股份有限公司,除在益阳设有主营织袜工厂外,还在宁乡、安化、衡阳、湘潭、长沙等10多个县市设有推销点,并兼营棉纱、颜料等业务。
(三)商业行业之间及省内外商业流通的加强
1938年1月13日,国民政府公布了《商业同业公会法》,规定商业同业公会的任务如下:“(1)关于会员商品之共同购入、保管、运输及其他必要之设施;(2)关于会员营业之统制;(3)关于会员营业之指导、研究、调查及统制。”从上述规定来看,无疑加强了商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同时省内外的商品交流也加强了。本章的)第二节中已谈到,从衡阳、益阳、常德等地运往湘西沅陵、辰溪等地的商品数量颇大,从湖南运往贵州、四川等后方各省的商品数量也相当多,同时湖南与两广的贸易往来也相当频繁。如湖南省民生日常购销处(简称“湘购处”)在省外的广州、韶关、桂林、柳州、梧州等地都设有办事处或转运站、仓库,大量收购桐油、猪鬃、茶叶、牛皮等物资,运往香港等地出售。湖南盛产粮食但缺盐,广东产盐但缺粮。1942年春,湘粤两省达成了“湘米济粤”和“粤盐济湘”的协议,以湘米1.5石换粤盐1石,共签订了以7.5万石湘米换粤盐5万石的合同。后来“湘购处”又从广西购得食盐100万担。
(四)形成了一些商业中心
战前,除长沙的商业较发达外,其他各地的商业都欠发达,交通也不方便。战时湖南处于南连两广,西通川黔的重要地区,是华南、华东、华中地区进入大西南的通道,也是大后方的物资供应基地,因此湖南商业发展很快。衡阳、湘潭、株洲、长沙、常德、益阳、沅陵、辰溪、芷江、邵阳等地都成为大后方重要的商业中心。这将在下一节“城市的发展”中讨论。
第五节 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现代化理论中,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把城市化列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在本书的“绪论”中已经谈到。中国城市产生很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不过中国古代的城市职能最初是政治和军事重心,后来才有商业区,但“城”与“市”是分开的。由于经济不发达,交通运输靠人力和兽力来维持,城市的发展相当缓慢。到了近代,由于西方文明的冲击,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现,新式工矿业在中国的产生,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开始解体,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出现了。现代城市的职能有:政治军事重心、经济和文化中心、交通枢纽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后两者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近代湖南城市的兴起和发展途径有下列几种:第一类是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传统城市开始向现代城市演化,这以长沙、岳州为典型;第二类是由于交通的发展而兴起的城市,以株洲市为典型;第三类是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城市,衡阳是其中的代表。战时湖南城市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表现在:一是县级城镇发展迅速。由于大量的政府机关、学校、工矿企业内迁湖南,使湖南各县城人口增加,城市面积在不断拓展,经济文化和交通状况较战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二是一些城市的建设与城市管理向着现代化方向行进;三是由于战争的影响,其衰落也相当快。下面就战时全省10个城市进行分别介绍。需要指出的是,岳阳在清末开埠以来,随着工商业和交通的发展,城市发展迅速。但抗战刚进入相持阶段就被日军侵占,直到战争结束时才光复。岳阳沦陷期间,经济凋敝,社会发展倒退,故没有将它列入讨论范围之内。
一、长沙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自古就是一个政治中心。1904年,长沙被辟为商埠后,英、日、美等国在长沙设领事馆,外资也纷纷进入长沙开办工商金融业,此后长沙逐渐成为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13年撤长沙府,1933年市县分治,设长沙市,定为省会。
长沙位于湘江下游,交通便利,粤汉铁路纵横南北,是全省的一个交通枢纽。南经株洲,东可达江浙,西入川黔。沿湘江向上可达衡阳、零陵,下经洞庭湖可达岳阳、益阳、常德等地。1934年5月,市内公共汽车开始营运,1938年有公交车辆38辆。∞另外还有大量的人力车。
长沙自设市以来,城市人口不稳定。1933年12月,长沙市人口为395,618人。1938年,由于大量战区人口来到长沙,长沙人口大增,7月,人口达457,897人。但1938年底发生了长沙大火,此后又由于日军的不断入侵,长沙人口锐减。1941年5月为97,086人,截至1945年12月,才恢复到240,579人。
1938年底以前,长沙市是湖南最大的工商业中心。以工业论,据1934年资源委员会初步调查统计,湖南当年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为14家,其中有13家设在长沙,仅有粤汉路机务第二段设在岳阳。这些工厂是湖南机械厂(雇工453人)、湖南公路局修理总厂(雇工71人)、桂记机械厂(雇工27人)、新记南阳机器工厂(雇工39人)、粤汉路机务第三段(雇工88人)、河新盛马灯厂(雇工32人)、湖南炼铅厂(雇工290人)、湖南第一纺织厂(雇工2984人)、福星机器染厂(雇工28人)、宝华玻璃公司(雇工252人)、和丰火柴公司(雇工340人)、岳嵩皮革公司(雇工31人)、湖南机器面粉公司(雇工50人)。
在抗战前夕,资源委员会也在长沙设厂,主要有中央电瓷厂,资本为225,000元,1938年1月投产,每月生产高低压各式绝缘子90万件;中央无线电机制造厂系湖南省政府与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于1936年合办,资本总额为400,000元。生产无线电收音机及发报机,1938年度生产价值达42万元。另有资源委员会在长沙所设的临时炼铜厂,1937年12月出货,每日炼精铜5吨。
抗战开始后,由于一些工厂内迁长沙,长沙的经济曾一度继续发展。但在长沙大火前后,原有的工厂大多迁往湘西、湘南或省外,如湖南机械厂内迁往祁阳,湖南第一纺织厂迁往黔阳安江,中央电瓷厂迁沅陵,中央无线电机制造厂迁桂林等,长沙的工业迅速衰落。
长沙开埠以后,商业迅速地发展起来。至1935年,长沙商业、饮食服务业已发展到312个自然行业,14,654户,其中经营工业品和手工业品的有157个自然行业,7745户,如广货店229户,洋货号233户,鞋店490户,纸张笔墨店137户,钢铁器具店452户,绸布店155户。抗战爆发后,绸布、百货、南货、药材、饮食等行业继续发展,是近代长沙商业最繁荣的时期。同时长沙还是全省贸易中心。省内棉纱、桐油、茶叶、猪鬃、锑、钨、锡、铅锌等大都集中到这里出口。可惜长沙大火后,长沙的商业和对外贸易也一蹶不振。
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长沙市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941年编制了《长沙市新市区计划书》,确定规划年限为50年,规划期末人口为100万,市区面积110平方公里;划定了城市各功能区及公园、公共建筑的区域,规定了城市对外交通布局、道路宽度及建设规划;在市政工程方面,分别设计了下水道、自来水、桥渡、码头、公园、广场、垃圾处理及消防等设施的规划和近期建设计划。在城市性质上,认为:预测将来的发展仍将偏重于政治、文化。但这个计划并没有实行。在抗战爆发前后,长沙市的第二科掌市政与管理,先后建成了南正路、中正路、东长路、湘雅路、麓山路,排水为砖石暗沟或明沟。市区已有公园、公厕、菜场、图书馆、公共体育场、公墓、医院等现代化城市所必备的公共设施。
二、衡阳
衡阳因位于衡山之南而得名。其城池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距今约千余年时间。衡阳作为郡名首见于三国时吴国,作为县名始定于唐。清康熙三年(1664年),衡永郴桂道治衡阳,辖衡阳、永州两府。1912年并衡阳、清泉两县为衡阳县。1941年1月,湖南省政府第二次扩大行政会议决定将衡阳县东华、雁峰、西湖、石鼓、江东5镇和城郊的广福、奇罡、酃湖3乡之地设置衡阳市。1942年1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设立衡阳市,属省辖市。辖18区、118保、1095甲,面积230平方公里,人口214,650人。
衡阳之所以能设市,与民国以来,尤其是抗战以来衡阳的战略位置、交通、工商业等方面的迅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衡阳地处湘南要冲的衡阳盆地中,四周均为高山环绕,南通两广,北靠株洲、湘潭、长沙等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交通方面,粤汉线、湘桂线在这里接轨。公路有湘粤、湘桂公路,衡潭、衡宝等公路纵横贯通;衡阳临湘江中游,耒水、蒸水在这里汇入湘江,上可达潇水,下可达洞庭湖,是水陆交通枢纽。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7-22 09:08:5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湖南经济的现代化(9)
下一篇:抗战时期湖南经济的现代化(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