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云南政局风云变幻,经济总体上仍处于传统自然农业占主导地位,由于地形差异大及交通所限,各地发展极不平衡。而至抗战时期,全省经济呈现飞跃性发展,基本特征是:
一、为云南抗战提供了粮食支撑
抗战时期粮食供应压力骤增,农业发展的缓慢引起了政府、实业及知识界的广泛关注,有部分资金投向了种植改良、科技普及与推广、水利兴修、新经济作物的引进等领域,先后修筑了嵩明嘉丽泽、(抚)仙(星)云两湖、宜良龙公渠、蒙自草坝、昭鲁大河及昆明附近等水利工程。在经济作物种植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因素,人员内迁也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1938年以后出现省“稻麦改进所”、“烟草改进所”,中央“农业试验所”;在滇中、滇南及滇西的多个县区试种美国及省外棉种成功,至1945年已推广6万多亩;引进美种烤烟“大金圆”,至1948年种植32.4万亩;文山试种三七、思茅等地试种药用金鸡纳等都获得成功。由滇中宜良、路南,滇西保山到滇南佛海(今勐海)、车里(今景洪)、凤庆等30多县成为茶叶主产区,产量在抗战后达到15万担,是民国时期云南重要的贸易品。桑蚕、甘蔗及棉花成为农村重要的经济作物,为手工业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由省经济委员会、省财政厅等投资兴办的开蒙垦殖局和开文垦殖局以及蒙自的云南蚕业新村公司,取得了一定的的成效,还有一些实验性的种植场或农场出现。1928-1940年云南省政府实施耕地清丈,期间将田赋改为耕地税,税额较前上升,抗战时期为保证粮食供应将原征收货币改为征收实物(稻谷等),云南农民除缴纳赋税外还有军粮征购、征工、征地及征兵等负担,为抗战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全省大部分地区,包括多数坝区及农作条件较好的地区,主要的土地关系为地主、自耕农所有制,据省民政厅1932年的调查报告,全省有农民243.7万人,其中自耕农102.2万人,不足半数。土地所有权在民国时期有不断集中的趋势,从1912年到1933年,佃农在农户中所占比例从29%上升到39%,半自耕农由26%升到28%,而自耕农由45%下降到33%。佃农、半自耕农租地缴纳的地租额在全国是较高的水平,达到收获总额的50%以上。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封建领主、奴隶主土地所有制以及原始公社等土地制度。
二、工业的飞跃发展,部分地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清末以来云南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官营资本的投入,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成为民国时期云南工矿业的主体。抗日战争时期,工业呈现跳跃式发展,不少行业近现代化转变的趋势明显,为此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成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进步的主导因素。
1937年8月国民政府设立资源委员会等多部委组成的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组织沿海企业内迁,按照原料取给、运输便利、动力来源与市场销售等条件,确定云南适宜纺织、电器、机器、五金、制药、造纸、化工、冶炼和煤矿等行业迁入或兴办。至1940年代初,大批沿海或内地的中央、地方及民营企业迁入云南,同时而来的还有资金、技术人才、先进设备和市场资源。在其影响以及抗战救亡热情的感召下,云南地方和民营资本也大量投向工业,几年间在昆明等地出现了冶金、纺织、机械制造、军工、化工、交通、建材、采掘及民用等行业的近代化企业,其中省企业局投资兴办的有滇北矿务公司、云南纸烟制造厂、电气制铜厂、川滇铁路公司、福兴营业公司、宣明煤矿公司、新华制药公司、云南制糖厂、下关石璜厂等;至1942年6月,云南省经济委员会累计投资工矿企业3.5亿元新滇币,投资企业达54个,其中参加投资的25个,直接管理的企业29个。主要有合并改组的耀龙电力公司,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及国民政府各部委合资组建的裕滇纺织公司、云南茶叶贸易公司及顺宁(今凤庆)、佛海、宜良茶厂、中国电力制钢厂、云南钢铁厂、云南蚕丝公司、利滇化工厂、云南酒精厂、裕滇磷肥厂、云丰造纸厂、光大瓷业公司等,与民族资本合办玉龙电力公司、百特矿务公司等。迁滇或国民政府在滇举办的企业有中央垒允飞机制造厂、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昆明西郊昭宗村)、第22和第51兵工厂、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央机器厂、无线电器材厂、昆湖电厂、昆明电冶厂、昆明化工材料厂等。垒允飞机制造厂是当时国内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飞机制造厂,1942年解散。中央机器厂的部分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资源委员会还与云南民营资本合资改组明良煤矿、昆华煤铁特种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提供了战时必须的部分物资,也使云南工业快速提升了一个发展台阶。这些企业除矿冶、制茶外,基本集中在昆明附近。
1945年后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迁离云南,中央机器厂、中央电工器材厂等收缩,昆明化工材料厂、云南酒精厂等停办,云南钢铁厂、滇北矿务局等停工,大量人才复员离滇,国内经济重心回归沿海城市,云南工业出现快速下滑的态势,到1949年,有工业企业1400个,职工不到6万人,总产值1.95亿元,工业固定资产原值1.1亿元,钢产量356吨,有色金属1202吨,原煤23.7万吨,发电量0.51亿千瓦小时,糖2.3万吨,卷烟2.7万箱。
三、交通建设是云南近代经济史上的亮点,抗战时期的昆明成为重要的国际枢纽
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后,近代交通线和运输方式的便捷以及此后路矿权利的丧失刺激了全省各界人民,在地形崎岖、投资巨大等不利条件下,政府及民间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在民国特别是抗战时期修建了几条连接国外和国内各省区的公路铁路线。
1937年为解决战时国际交通,国民政府交通部出资国币1000万元,川滇两省各出资500万元,于1938年12月始修筑滇蜀铁路(后称叙昆铁路),路线为昆明-曲靖-宣威-威宁-昭通-盐津-叙府(今宜宾),全长865公里,定轨距1000毫米。1941年4月铺轨通车昆明至曲靖段,长162公里,随即开始营运。1944年又通车至沾益,长173.4公里。同时修筑的还有可直通印度洋的滇缅铁路,线路为昆明-安宁-楚雄-清华洞-弥渡-云县-孟定-缅甸,工程因滇越铁路中断材料无法运入、日军入侵缅北滇西等原因而时断时续,1942年仅铺轨昆明-安宁段35.2公里。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7-09-14 11:41:4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兴亚一心,满铁作之”日本带有掠夺性的“满铁军刀”概述
下一篇:抗战时期的云南经济(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