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日本侵略者对河北经济统制和掠夺(5)
2017-09-26 15:06:11  来源:栗永的新浪博客  点击:  复制链接

  (三)为侵略战争服务的交通、电力和通讯业(略)

  (四)对河北传统民族工业的严重摧残

  日本在河北沦陷区经济实行统制和战略资源的疯狂掠夺,使河北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为日本侵略战争服务的产业畸形膨胀,导致河北民族工业严重受损。华北的民族工业在日本统治下,一方面被强占军管之后强行兼并收买;另一方面以严厉手段限制原料、产量和销路,以日资企业排挤打击华资企业。其目的是增强日本在华北的经济实力, 将华北所有的工业企业完全纳入以日本为中心的战时经济体制之下,为不断扩大的侵略战争服务。

  1、摧残民族工业的手段

  日本在占领河北后,对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产业和煤、铁、盐、棉等重要战略资源加以统制,而对轻纺等传统民族工业,则鼓励日本民间资本大量输入,利用当地原料自由经营。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民间资本大量流入河北,在日伪的支持下,大肆排挤、兼并、摧垮民族工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又对民营企业实行大规模的压缩、“整顿”和严密统制,以配给原料和统制产品销路的办法,大规模淘汰和削减他们认为效率低和不必需的轻纺民营企业,迫使这些企业转产、兼并或倒闭。其主要手段:

  —是军事强占并委托经营。日军所到之处,即强行占领当地的民族工业,不论大小和行业,实行军管理,最多的是面粉厂, 其次是纺织厂,以及毛织、火药、制酸、火柴、水泥、冶炼、造纸、制革、精盐、制糖、印刷、烟草、化工业等。这些被强占并军管理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国商民创办的民族工业,日军将其委托给日本的兴中公司或有关财阀、会社经营,企业的固定资产、原材料等全部没收,归委托经营者使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统由委托经营者负责,所得利润由经营者和日军分享,企业生产的产品要优先保证军需,使民族工业成为日本战争所需物资的加工厂,华商根本没有什么权力。1940年随着战争扩大,日本财力紧张,为了减轻其资金压力,充分利用华商资金,日军将原民族资本企业发还经营。但是,发还的企业,都是原料匮乏,难以维持才发还给华商的,而且对许多尚有利用价值的工厂,都由华北开发公司的子公司或日本大会社,以强行合办、低价收买和租借等方式据为日商所有。正式发还的多是小型杂工厂和难以修复的工厂,还要付给日军或日商一笔相当数额的所谓“保管费”和“修理费”。

  二是在生产经营上压迫民族工业。其主要手段是,对民族工业所需原料实行配额,限定生产定额和销售。尤其是1942年以后日本制定了加强对各类物资统制的经济法令,对粮、油、糖、茶、烟、肉类、木材、煤、煤油、火柴、盐、棉、麻、兽皮、橡胶、皮鞋、蜡、肥皂、铜铁、工业药品、中西药等,限定价格,规定商号工厂存货原料不得超过半年使用之2倍,到1943年又减少了存货数量,使民族工业没有原料来源,产品由统制机构统销,毫无利润而言,绝大部分企业陷入绝境,竞相倒闭破产。

  三是以各种借口没收民族企业的原料、产品,日商勾结日军扣押厂主,并以强迫“献金献机”等方式,摧残民族工业。到战争后期,日本更是不顾一切地抢掠物资,以补充日见枯竭的战争需要。日本强迫各厂进行“献金献机”运动,不仅纺织厂等要拆毁1/3的设备,就连民间的铜铁杂物,如铜招牌、铁牌坊、铁门窗、香炉蜡台,公园的铁栏杆和铁门等皆被掠充作军需物资的原料,更加速民族工业的破产倒闭。

  2、主要民族工业的境遇

  纺织业。纺织业是20世纪初兴起的河北近代工业的主体产业,也是民族工业中的支柱产业。日本侵占华北后,便控制了所有的纺织企业,委托给日商经营,使日资垄断了纺织业。1936年华北的纺织业,有日商纱厂12个,共有纱锭869608枚,织机14066台,分别占67.8%和79%;华商纱厂19个, 纱锭413780,织机3734台,分别占32.2%和21%。而到1941年在华北的日商纱厂及日军侵占的各地纱厂的机器设备之和在棉纺织业占绝对垄断地位,日商纱厂达到了30个, 纱锭1092368枚,占92.9%,织机19059台,占97.2%;华商纱厂仅剩下3个, 纱锭83496枚,占7.1%,织机560台,占2.8%,几乎要被全部挤垮。而从全华北地区的棉纱产量来看,自战争以后一直处在勉强维持的状态。据统计,1936年华北地区年产棉纱46.9万包,1937年产棉纱38万包,相当于1936年的81%;1939年为22.3万包,相当于1936年的48 %;1940年和1941年棉纱产量略有提高,也仅及1936年的一半。经过1943至1944年的大规模整顿,华北棉纺织业有1/3的闲散设备被强令拆毁制铁,或转产军工。天津裕大纱厂设备全部拆毁改为军用化工厂。到1945年天津的日商纱厂总锭数仅相当于1942年的近69%,华商纱厂也减少了1/3。到1945年天津的日、华纱厂总生产能力仅及1940年的69.1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更加强了对华北棉花和棉织品的统制。规定华北棉花要有一半运往日本和伪满洲国,本地消费的棉花还必须一半供给军需。且产品均为当局统制,以供军需为主,无利可图,至各厂大多处于半停产状态,产量连年大减。华北棉纺厂1944年仅可产纱18万包,相当于1941年的76.27%,相当战前1936年的38%。(1)

  以石家庄大兴纱厂为例。石家庄大兴纱厂是独立的华资企业,成立于1922年,在日本等外来资本势力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和苦心经营,到1937年,已有3万枚纱锭、500台织机、2000多工人的企业。1937年12月15日,被日本强行军管,移交给钟渊会社经营。1940年后,由伪市长擅自代表大兴厂方,与钟渊株式会社签订“合作办厂协议”。随即由钟翔株式会社派人出任厂长,虽然挂着中日合营大兴纺织厂的招牌.而厂内的全部机构仍完全控制在日本人手中。先后有池田、川土、掘尾、涛到寿其充当广长,主持办公室的船山、主管人事的三田、主管后勤的片田、负责供销的同仓、负责动力的车灰冢、负责原料成品仓库的斋膝等要员都是日本钟渊的职员或特务。此外还在每道生产工序中安置一名日本工头,严密管制工人。从上到下,日本人掌握了大兴纱厂的全部生产经营权力。而工厂生产的布匹和大部分棉纱都被日本侵略军充作军需或运往日本。1942年后,日本侵略者强制“献铁”,大兴被日军锤毁了1/3的设备,还强令代替天津日商公大纱厂“献铁”,到1945年仅剩纱锭5000枚,织机百余台,成了几乎不能生产的小厂。(2)

  传统的手工织布业,命运更惨。高阳土布是河北特产,高阳也是华北土布的中心市场之—。“七.七事变”后,高阳被日军占领,繁盛的布市场顿然萧条。大商户纷纷逃往平、津、保等大城市。60多家布线庄、布庄、布店、线庄,由于对外交通阻塞,棉纱颜料断绝来源,产品无法外运,而全部停业倒闭。14家机器染轧厂的机器,有的随东家运往天津,不能搬动的,均被日军抢走毁坏,致使高阳染轧厂完全倒闭。农村织布户的命运更加悲惨。日军的频繁扫荡,烧杀抢掠,纺织机和织布用具被劫掠、毁坏。 1939年特大洪水,日军决堤放水,助长水患,冀中一片汪洋,庄稼无收。敌祸天灾,乡村织户只得卖掉织机,把木机件劈柴烧火,携妻儿老小外出逃荒。高阳布区的织机从6万多张减至3千多张。每集上市棉布不到100匹,线不过4百斤,麻布则完全绝迹。另外,日军对棉花、棉纱严格控制,大肆掠夺。冀中为产棉区,日伪实行统制贩买,使乡村织户棉花来源断绝。(3)

  毛织业也是纺织业的一部份,战前华北有数家较有规模的毛织厂和地毯厂,以及大量的手织地毯作坊。尤其是天津毛纺织业兴盛,有数家规模可观的工厂,小规模的地毯厂和作坊也达百余家。战争期间,日商资本占90%的满蒙毛织会社和钟渊纺织会社,或受委托经营军管理的毛织厂,或收买天津、张家口的等地的毛织厂,并在在天津等地建新厂,使日商很快垄断了毛纺织业。由于毛织产品并非急需的军用品,属限制发展之列,再加上原料运输困难,欧美市场丧失等原因,除几家日商和日商经营的军管理工厂外,其他厂均难以维持,为国外加工的地毯小厂和作坊纷纷歇业倒闭,外商工厂也在太平洋战争后全部视为“敌产”而被军管。“七·七事变”之后,华北的毛纺织业急剧衰落,至战争结束前,几乎完全停顿。

  面粉业。华北地区面粉业也比较发达。“七.七事变”之前河北、山东、山西和绥远四省有33个面粉厂,资本总额1070.7万元,日产能力为88864袋面粉。“七七事变”后大部分面粉厂被日军霸占,委托给日本的日东、日清、日本制粉会社三大面粉会社经营。三个会社划分了势力范围,日本制粉会社以天津和济南为中心,日清制粉会社以北平为中心,日东制粉会社则以大同和石家庄为中心。其中在河北地区被霸占的有邯郸、石家庄、顺德(今邢台)、保定以及北平、天津的面粉厂。同时,日商还收买和新建了许多中小型面粉厂,如收买了张家口的欣生生面粉厂、北平的唯一面粉厂、天津的嘉瑞面粉厂;新建的面粉厂,有1937年在石家庄新设资本10万元的石门制粉厂,1938年在察哈尔设资本1.5万元的察南面粉厂等。在日商的激烈竞争下,各民族面粉厂经营日益困难。一部分民族资本家的面粉厂处于半停工状态,一些则被迫停工。日本统治者为了保证日军面粉需要,控制面粉市场,立了华北小麦协会,小麦全部由三井、三菱等会社统购,后又对面粉厂实行原料统配,有的华商面粉厂每月得到的原料,仅能维持生产十天左右,不得不停产或半停产。对面粉厂产销数量也予以规定,不准自由经营,使华商面粉厂难以维持。民族面粉厂大多倒闭。

  烟草业。抗战前,河北烟草业已十分繁荣。日本侵人华北后,河北很多地方粮价飞涨,烟田锐减,烟草手工作坊相继破产。1942年,河北省年销烟9.04万箱,其中仅有1.28万箱为河北省本产,除去日本东洋烟草公司产品,所剩无几。劫后余生的手工作坊淡经营,朝不保夕。日商将香烟业垄断起来,独占市场。垄断河北烟草市场的是日本的东洋和东亚两家烟草株式会社。20世纪30年代,察哈尔还没有卷烟厂。1938年5月25日,东洋烟草株式会社经伪蒙疆政府批准在张家口开办烟厂,1939年4月动工,1940年正式投产。有职工840余人,最高日产近400箱(100条/箱),销售主要靠日本独霸市场实行专卖,强制销售于内蒙古、察哈尔、河北。日资的华北东亚烟草公司有天津、正昌两厂,天津烟厂生产能力每月可达4 480 捆,装5万支。正昌烟厂生产能力每月可达1260捆,装5万只。(4)。

  另外,还有皮毛业。河北辛集、邢台等到皮毛业很发达。日军占领后,将皮毛列为军用物资,不许私人经营,使河北的皮毛业一落千丈。辛集早在明代就为全国皮毛交易中心,在清末民初,仅—条皮店街就有40多家皮店,70多家皮庄,从事皮毛生产交易的约5000人。到1937年,辛集皮毛成交额约占全国70%。日军占领辛集后,张贴布告,宣布皮革及皮革制品为军用物资,由日军统购,不准个人经营,导致辛集皮毛业一蹶不振。邢台也是全国知名的皮毛交易集散中心。日军指定大仓洋行、满蒙洋行、蒙疆洋行为日本驻邢商行,成立顺德府皮毛株式会社,对皮毛实行垄断,从而使邢台皮毛民间市场彻底消失。枣强大营也是华北著名皮毛市场,“营皮”声名远播,许多国内和国外的皮货商募名前来大营设立办事处。1921年后,英国、苏俄、荷兰、美国、葡萄牙、法国、德国等外商及平、津的商号、货栈在大营设庄常驻,常年收购皮货。这时,“营皮”已行销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大营固定皮店增至20多家,到全国各地采买皮张的业务人员达百人之多。沦陷后也落人了相同的命运。1941年日军在大营成立了“仪君”商会,垄断市场,各皮店纷纷关门,制革艺人流落他乡。(5)

  注

  (1)居之芬等主编《日本在华北经济统制掠夺史》(天津古籍出版社)第220--222页

  (2)杨俊科等著《大兴纱厂史稿》(石家庄文史资料第10辑)186页

  (3)、(4)《河北经济史》第4卷(人民出版社)第460、462页

  (5)《河北文史集粹》经济卷第101、102、120、127页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9-26 15:06:3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日本侵略者对河北经济统制和掠夺(4)

下一篇:日本侵略者对河北的经济统制和掠夺(6)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