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庭槐向记者讲述当年经历。
“对,这个就是我。冈村宁次从我身边走过,低着头。”
潘庭槐伸出枯树般的手,戳着照片上那个一身戎装的身影,眼睛里闪着光。
这时,老人的思绪已经飘回到70年前的那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上,冈村宁次等日本投降方代表正黯然离场。
1945年9月9日,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礼堂内,身着笔挺宪兵服,脚蹬锃亮军靴的潘庭槐,时任宪兵十五团三营八连少尉排长,参与了投降签字仪式的现场安保工作。
多年来,潘庭槐从未向任何人包括家人提及过他所经历的这一历史时刻,直到最近,当地的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找到了他。
卢沟桥的枪炮声让他投笔从戎
如果不是那场战争,家境优裕,天资聪颖的潘庭槐,本来很可能考上大学,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然而,卢沟桥的枪炮声,打碎了他的书斋梦想。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我再没心思读书了,一心想着参军打仗。”潘庭槐说,那时的他还是一个瘦小少年,在温州瓯海中学读初中。
听说中央军校十七期来温州招考,潘庭槐一去就考上了。“可当时出了一件事,我母亲去世了,我想先回家看看。等再回到学校时,军校招考人员已经离开了。”
不过,军校一走,又来了宪兵队来招生。“宪兵第五团第八连连长要我去他那里,我就考到了宪兵队。”
潘庭槐在训练中,因为年少机灵,被团长张慕陶看中,想把他要去。但是营长黄锡硅也很喜欢他,不肯放。当了一段时间营长的勤务兵后,他被升为少尉排长。
宪兵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督战和肃贪,抗战八年中,部队辗转多地,奔赴各个战略要地。潘庭槐按照军纪惩治过一些匪兵,但与有些军官不同的是,他没有乱杀人,而是灵活处理一些散兵,也热心地帮助过伤残兵、困难兵300人左右。
虽然宪兵部队参战不多,潘庭槐还是和日军有一些交手。1944年,在安徽徽州时,部队在经过日本的封锁线时被发现了。“可能因为我们是宪兵,他们也有点害怕,在我们穿过封锁线时,愣是没敢开一枪。”
就是这张著名的历史照片,右边的宪兵就是潘庭槐。
以敢死队队长的身份奔赴南京
1945年8月25日,潘庭槐的部队被调到江西南城。
4天后,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飞抵南城,在一个破旧的小学里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当时潘庭槐负责在会场门口站岗。
这是一次布置到南京参加受降工作的会议。会后,上面通知团长张慕陶选出30多名敢死队员,到南京负责现场安保。
“团长说不要选了,就让潘庭槐去好了,因为我带的这个排很出色。我们排有36人,6人身体不大好,刷了下来,最后选了30个人,我成了敢死队队长。”潘庭槐说。
为什么是敢死队?
“因为8月15日日本人投降时,南京一带还有几万名日本人驻守着,手里都有武器。抗日战争打了八年,日本人一下子宣布投降,谁也不能确定是真是假。所以,去南京是有风险的,我们是一支敢死队。”
9月3日那天,全副武装的敢死队,扛着团里最好的德国式20连发驳壳枪,每人带着200发子弹,出发了。他们先坐卡车到南城机场,然后坐飞机到南京,一路仅花了两个多小时。
飞机降落时,敢死队员们的子弹都是上了膛的。“如果日本人不听话,我们是要和他们干的,大家心里都很紧张。”
进了南京城,潘庭槐见到日本兵都围在一起,枪支整齐地叠放在一边,一直吊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看来日本是真投降了。
潘庭槐回忆,战后的南京,看上去非常平静,也略显冷清。店铺大多开业了,但街上人不多,不过见到久违的中国战士,市民的脸上都会露出高兴的表情。
下意识走了几步让他进入一张历史照片
从9月3日到9月8日,潘庭槐等30人一直住在总统府。
受降仪式最初的地点就是选在总统府,但最终确定在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大礼堂,也就是抗战前的中央军校大礼堂。
当天早上5点,潘庭槐就来到了大礼堂作准备。
“我们要听赵营长的指挥。朝南的就看向南,朝北的就看向北,一动都不能动。而我因为是排长,可以转一转,走一走。”
潘庭槐说的赵营长是当时南京受降典礼安保工作的总负责人赵振英,当时是新六军十四师四十团一营少校营长。如今,这位老人仍健在,还开了微博。
受降仪式定在上午9时。潘庭槐记得,受降仪式时间很短,也就十几分钟。当时,中方代表坐在北面宽大的受降席上,日方则坐在南面窄小的投降席上,东西两边则坐着中外来宾和各国记者。
冈村宁次和投降方代表离场时,从潘庭槐身边走过。“当他走到我身边时,我清楚地看到,他的头低了下来,都不敢正眼看我们。”潘庭槐回忆。
而这一幕,恰好被一名在场的记者拍下。照片中,冈村宁次等日本投降方提着帽子,低着头走过,身着宪兵服的潘庭槐则在一旁笔直地站着。
要说这张照片能把潘庭槐拍进去,多少有点偶然,在其他受降仪式的照片中,那个位置并没有看到卫兵的身影。
赵庭槐说,在签字仪式开始时,他并没有站在出入口的位置,而是站在稍远一点的地方。当冈村宁次一行七人签字出来的时候,“我下意识地往出入口方向走了几步”。
日军代表退出会场后,何应钦即席发表广播演说。言毕,全场掌声雷动。
“我恨日本侵略者,他让我家破人亡”
受降仪式后,潘庭槐被调到了南京下关,任下关宪兵少尉区队长。
他回忆,从那时起,整个南京城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市民们走上大街,欢庆这一胜利的时刻,8年来笼罩在南京上空的阴霾,终于一扫而空了。
来到南京的中国军人也多了起来,一次,他看到中国军人在殴打一个日本俘虏,出于宪兵的职责,他上前制止并批评了那位军人。
“其实,在心底里,我们每个人都对日本侵略者怀有深深的仇恨。我父亲以前当过乡长、渔会会长,当过地政处主任。日本人来温州后,让我父亲出来当汉奸、当伪乡长,他不当,打死也不当。”
潘庭槐说到这里,情绪有点激动。他顿了顿,吸了口气,才接着往下说。
“日本人啊,就把我家的房子拆掉了。我祖父不肯跑,抵抗了一下,居然被打死了,我弟弟也被打伤了。”
说到这里,潘庭槐的目光飘回到那张照片上,“那天,冈村宁次从我身边走过的时候,我恨得不得了,真想一枪把他毙了!”
说到这儿,潘庭槐看着窗外,陷入了沉默。
尽管痛恨日本人,可军人就是要服从命令。投降仪式后,潘庭槐参与了第一批遣送俘虏的工作。
9月20日,潘庭槐坐上了一条商船,船上有3500个日本人,挤得很满。日本籍家属坐在舱里,俘虏兵大多在外面的甲板上。有些人还带着骨灰盒,最多的带了8个,他们穿着军装,军衔已经摘掉了。
“他们和战争时期完全不一样了,很安静,很老实,很服从。载着3000多人的船,居然听不到什么声响。不过从他们的表情来看,都还充满着期望,离家这么多年,终于能活着回家了。”潘庭槐说。
商船整整开了两天一夜,到达冲绳岛附近的一个小岛。“日本兵和商人下船走的时候,不准带武器,不准带金银,其他衣服什么的,可以带回去。”
之后,潘庭愧还去了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执行任务,主要工作是保护当地的铁路。
“这些地方都曾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现在光复了,市民们都非常高兴,经常会有庆祝活动,街上三天两头有敲锣打鼓的、大舞龙狮的,非常热闹。我们也被这种喜庆气氛感染,虽然工作很累,但都非常高兴。”潘庭槐说。
与此同时,中国方面押送日本俘虏的工作也一直在进行。潘庭槐回忆,直到1946年的下半年,俘虏兵才基本被运送完毕。期间,潘庭愧还参加过国共重庆谈判的安保工作,并且在重庆亲眼见过毛泽东。
而随着八年全面抗战的胜利,潘庭槐的思乡情绪也日渐浓烈。
“我参军是为了抗战,在部队呆了这么长时间,终于胜利了,我真的很想回家。”潘庭槐说,当时,在他面前有很好的升官机会,因为营长黄锡硅一直很看重他,而这位营长后来调到了宪兵司令部当人事科科长。
但是,他没有动心。
“我回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内战开始了。我实在不想参加内战,就坚持回家了。”潘庭槐说,如果他留在部队,肯定会升官,后来也很有可能会去台湾。但是,他并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
1946年,潘庭槐的退役要求获得黄锡硅的批准,回到了温州老家。
1949年以后,潘庭槐在地方上参加过征粮队,在永强区食堂当过司务长,后来也坐过牢,被红卫兵抄过家,参军时留下的东西,全被烧光了。就这样,潘庭槐的后半辈子,一直种着田。
“虽然,以前的我从来不和别人提起那段经历,但是我并未淡忘。这是我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潘庭槐摩挲着照片上那一排卫兵的身影,缓缓道:“当年和我一起去南京参加受降仪式的29名宪兵队员,自从我退役后就再没有联系过。听说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去了台湾,而到现在仍旧健在的应该很少了。”
“岁月在流逝,故人在老去,但是这段记忆不应该被遗忘。”老人抓着两侧的椅把,重重地靠向了椅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责任编辑:刘文庆 最后更新:2015-07-25 16:14:5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九旬远征军士兵 见证日军投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