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黎秀石右三和战地记者在日本合影。
黎秀石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14年1月
籍贯:佛山南海丹灶
南海区丹灶镇海边坊村,一座青砖绿瓦的百年院落,是黎氏家族的古宅。主人的名字在方圆几里如雷贯耳,他叫黎秀石—中国最早的战地记者之一。乡亲们的传说中,70年前的反法西斯战争中,黎秀石远赴印度洋、太平洋和欧洲战区。而最令人称道的是,1945年9月2日黎秀石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见证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历史时刻。
生于南海 燕京大学攻读新闻学
海边坊村过去在丹灶镇是一个大村,村里有十多个姓氏,黎姓只能算个小姓,但黎家在村子里却是一个显赫的家族。1914年正月初六(1月31日),黎秀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秀石的祖父曾远渡美国,后来在广州开了一家眼镜店。据说是广州第一家,家底在村里比较殷实。”82岁的黎秀煊老人介绍。黎秀煊是黎秀石的堂弟,年幼黎秀石19岁。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黎秀石祖父出资、黎秀煊祖父出力,兄弟二人在南海丹灶创办了醒华学校。黎秀石也曾在醒华学校入读,1931年黎秀石中学毕业赴北平燕京大学攻读新闻学。
大学毕业后,黎秀石进入《广州英文早报》开始了记者生涯。几个月后,他因病回京疗养。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北京养病的黎秀石南下避难时,女友被日本战机重伤。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黎秀石写下《见证日本投降》一书,他在书中写到,日本侵略者给祖国同胞带来的伤害,让他重回记者行业,用笔来抗日,报效祖国。
见证历史 他在东京彻夜写稿
1944年,黎秀石进入桂林《大公报》工作。为了报道桂林会战的情况,“常常要冒着枪林弹雨,通宵达旦地工作。遇到敌机警报或者供电中断,要靠微弱的烛光看稿、写稿;遇到紧急情况,还要躲进放印刷机的岩洞里。”
1945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黎秀石被派远赴缅甸、印度洋、太平洋等各战区采访战况。在此期间,他向国内发回中英文战地报道100多篇。
8月14日,日本天皇颁布《终战诏书》。同月27日,黎秀石与一批英美记者乘盟军军舰的摩托艇在东京登陆,成为二战后踏上日国土的第一位中国人。从内心涌出的自豪感和悲怆感,让他当夜无法入眠,彻夜写出了2000多字的英文稿件,叙述自己的东京观感。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中国代表团团长、国民政府军令部部长徐永昌代表中国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见证日本投降》上记载,徐永昌提笔时黎秀石按下相机快门,将胜利的瞬间定格在这一刻。当时种种思绪涌上心头,黎秀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泪水夺眶而出……
黎秀煊回忆,黎秀石老人生前曾表示,在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上他拍下了大量的照片,不幸的是未能留存下来。
回乡任教 曾在《南方周末》撰文
新中国成立后,黎秀石回到了南海丹灶,在醒华学校任教师,后在广州培正中学、天津《进步日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部英语组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出任北京广播学院、中山大学教授,直至退休。
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年逾八旬的黎秀石在《南方周末》上撰文《日本果真是无条件投降吗?》,引起社会关注。黎秀煊对年长自己近20岁的堂兄更加刮目相看,两人的交往走动更加频繁。
2007年5月15日,黎秀石因病在广州辞世,终年94岁。黎秀石生前编撰了《英美报刊宣读》、《英美当代小品101篇》等专著,特别是以其亲身经历撰写的《日本投降的前前后后》、《见证日本投降》两本书,对于后人缅怀老人的丰功伟绩提供了翔实的历史史料。
责任编辑:雷攀 最后更新:2015-11-14 17:28:0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