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改写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给海内外的中华儿女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6000万海外侨胞,身处异国他乡,身上担负的传承历史记忆的责任更重。
“当年,任何有血性的人,面对日本入侵,都会抗战”
今年75岁高龄的李翠英9月2日将从旧金山飞抵北京,参加“9·3”大阅兵。本来她应该陪同的,是抗战名将詹道良。不幸的是詹道良将军已于去年离世,享年104岁。
作为这个年龄段的人,本身就是历史,李翠英的抗战记忆来自詹道良的身体。
“他身上有11个枪洞,一块弹片还留在右大腿压住坐骨神经。”李翠英记得,“他恨透了日寇,70年来,小日本的东西不吃,不买,不用。”
詹道良将军1911年出生于湖南益阳,黄埔军校八期炮科毕业。“他参加了八一三松沪会战,担任重弹炮手,第一营中尉,观察军官,第一炮打毁了日旗舰出云号。”李翠英说。
旧金山华侨董阿哥的记忆来自父辈:“大伯是当地李向阳式的人物,1935年的党员。父亲是八路军,冀中八分区老五团的。”
“大伯长父亲14岁,在深县地区人称董老魁,因大伯抗日,弟弟也就是我父亲自然就加入了。”董阿哥当时问过父亲,“‘你为什么不跑?’他讲,小鬼子占领着,回去就是奴隶,所以必须留在部队上。”
“当年,只要有血性的人,广大的农民如我父亲这样的千万大众,因日人侵犯,中断学业,都义无返顾地加入了抗日运动。”董阿哥说。
张新德心目中父亲张本厚的形象与《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形象类似,且两家真有交集。“他太太叫裘慧英,她的哥哥是裘益钟,上海交大的资深教授,与我父亲是同学。”
八一三后,“父亲经友人介绍到国民党军队从事技术工作十余年。1942年,黄埔校友介绍他去培训电讯人员,担任无线电工程教官。父亲将原来小功率的电台进行改进,扩大到可指挥全国和各地。”张新德回忆。
“先辈说了很多,自己看到了更加感到其伟大”
一个机缘巧合,美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学会会长周媄媄走上了寻找祖辈和父辈抗战事迹的道路。
“外公叫曹震,官至国民政府中将。”在家中,母亲的回忆让外公的抗战事迹延续了下去,但周媄媄还是觉得没法和那个时段的历史产生交集。
有一次,外公生前的好友来到家中,说如果要想查到外公的资料,可以去台湾的档案馆试试。
“我们就试了试,没想到这么多年,档案馆里的资料还保存得这么完整。”周媄媄惊讶。“我们想弄清楚外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查到了外公的很多材料。”
抗战伊始,曹震时任22集团军驻京(武汉)办事处处长,其工作是负责协调、联络集团军与中央国民政府之间有关的军事、政治和军需等事宜。这一系列工作确保了22集团军顺利对日作战。
更多的电文显示,曹震利用其工作关系,为邓锡侯和该部其他重要将领,提供了大量的淞沪抗战作战态势、日我军攻防、日军进攻路线等情报。
在周媄媄的家族中,舅舅曹帅英也是值得书写的一笔。“在日寇攻陷南京前撤离南京,(舅舅)与高中的众多同学一道辗转经安徽到达武汉。1937年底在武昌右旗考入黄埔军校15期一总队辎重科。毕业后积极参加抗战,做军需运输工作。”
“以前妈妈也讲他们的故事,但是自己看到了,更感觉到他们的伟大。”周媄媄说。
“父辈们在国家危难之时尽职,我们后人不应该忘记”
詹道良将军生前已将自己的戎马生涯集结成册,让后人铭记那段历史。
“小的时候最爱听父亲唱军歌,八路军军歌带着行军节奏,和着乡音,雄壮豪迈有力。我童年时特别印象深刻。”父辈的血性在董阿哥身上也留下印迹。
2012年,董阿哥带领旧金山20多人参加了“保钓”运动。“我坐在轮椅上调度,一天不敢喝水,从早到晚,之后在床上躺了4天。”董阿哥回忆,“只想着父辈是用命抗日,我是忍痛抗日,这是应该的。”
张新德手头保存着父亲大部分的证明、证书,嘉奖令。翻看着父亲的回忆录,再反复回忆父亲在病床上对往事的眷恋,所有的历史人物已经有了不同的生命力。
“父辈们在国家危难之时尽职,我们后人不应该忘记。”张新德说。
从事文艺工作的周媄媄虽然身在美国,可是心在中国。由她发起的5月鲜花献母亲的大型音乐会至今年已经举行了11届。“今年我的主题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与抗战有关的人正在逐渐逝去,这种抗战记忆能否持续下去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在美国这个国家,历史教育本身就注重西方战场,而对东方战场很少顾及。“走一步看一步吧,我们这代人就是先把这代人的事情做好。要想维系这段抗战记忆,还需要系统的历史教育。”董阿哥多少有些伤感。
“不会断下去的,妈妈不会断掉对父辈的记忆,我也不会断掉妈妈对我讲的东西。况且老人也在集结成书,让一代代传下去。”周媄媄很乐观。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6-05-30 10:59:3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期间海外人士眼中的中国共产党
下一篇:符克:海外赤子热血报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