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潮炯 卖子救国震南洋
卖子救国的郑潮炯。 郑社心供图
本报驻泰国记者 张志文
“如果不是为了支援抗战,谁愿意把自己刚出生40天的儿子卖掉呢?”70多年过去了,回忆起那段往事,82岁的郑社心仍有掩饰不住的激动。郑社心是新加坡著名华侨郑潮炯次子,他向本报记者讲述了父亲郑潮炯“卖子救国”、支援抗战的故事。
郑潮炯1904年出生于广东江门,年轻时随父亲到东南亚打拼。他们辗转来到北婆罗洲(今马来西亚沙巴州)的城市山打根,以做小贩为生,勉强维持生计。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国内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郑潮炯听说故乡抗战需要东南亚华侨的支援,就毅然下定为民族出力的决心。在华侨团体的帮助下,郑潮炯背起行囊,挂起义旗,凭着两条腿,每天从早到晚,用义卖瓜子的形式,到南洋各地筹款。起自山打根,途经北婆罗洲、砂拉越、新加坡终到马来半岛等地的千里路途上,留下了这位爱国华侨的孜孜身影。1937年至1941年,他跑遍了南洋的戏院、茶楼、商场、码头、车站,共募集捐款达18万元,并悉数捐给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在一顿饭只要一两角钱的年代,这可是一笔巨款!”郑社心说。
“没有国,哪有家”“国亡了,家也散了”是郑潮炯最常对郑社心说的话。
1940年,日军进攻郑潮炯的家乡江门新会,一进村便放火焚烧民居。郑潮炯的父亲被日本兵残忍杀害。噩耗传来,郑潮炯悲愤欲绝。大悲过后,他砥砺报国之志,带着杀父之仇,又一次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工作中。
当年,郑潮炯的夫人怀上了第四个孩子郑社义。一天晚上,郑潮炯以沉重的心情对妻子说,为了支持抗战,不管今后生出来是男是女,他都已经决定把这个孩子卖给别人,换来的钱不是要落入自己的口袋,而是要全部捐给国家,用来买子弹打侵略者。“为挽救祖国,多出一份力。”听了丈夫的话,郑夫人泪流不止。最终,她晓明大义,决定支持丈夫的选择。她在晚年回忆起这段历史时曾感慨地说:“他已经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救祖国、救民族的伟大事业,我又怎么可以忍心不支持呢?国亡了,哪还有什么家可言呢?”
郑潮炯真的做到了。四子社义刚出生40天,就被郑潮炯以80元的价格“卖”给了赵姓华侨商人,这笔钱也被直接捐到了筹赈会。郑潮炯的爱国大义,不仅为妻子所理解,更为当地的华侨华人所称赞。“卖子救国”的壮举轰动了东南亚的华人社会,也鼓励了更多东南亚华侨踊跃为抗战捐款。
1941年,东南亚战事吃紧,郑潮炯在新加坡的人身安全也面临着很大危险。在抗日人士的帮助下,郑潮炯辗转躲藏,甚至连郑夫人都不知道丈夫到底在哪里。郑夫人带着年幼的孩子,跟着逃难的人流一起,从山打根来到新加坡寻找丈夫。当年9月15日,母子一行抵达新加坡,被抗日人士安排住到旅社,第二天,郑潮炯与他们匆匆会面后便再次消失。
不久后,新加坡沦陷,风声紧时,郑潮炯就躲在新加坡双林寺,幸能得到僧人庇护;风声过后,他就跑回家里躲起来。“那段漫长日子里,我每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蔬果、油、豆浆和糖饼。丈夫在家煮饭、照料小孩……日本军国主义统治下的生活简直度日如年。”郑夫人晚年回忆时,仍心存余悸。
抗战结束后,郑潮炯曾多次寻找社义的下落。新中国成立后,他致信周恩来总理请求帮助。周总理将这封信转到广东省有关部门,后在广东侨联的帮助下,1969年,郑潮炯终于见到了阔别20余年的亲生骨肉。郑社心说,他们兄弟姐妹的名字都包含了父亲的殷切期望,例如“社心”意为关心社会,“社义”取自社会正义,社义的孩子也取名为卫国、国强等,浓浓爱国情怀融入其中。
2004年至2007年,郑社心将卖子契约等20件“卖子救国”的珍贵文物捐赠给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这也算是帮父亲叶落归根”,郑社心说。
关德兴 掀起“一碗饭运动”
关汉英向记者展示一张反映当年“一碗饭运动”的海报。
本报驻美国记者 廖政军 摄影报道
1938年6月17日,美国旧金山,近半市民汇聚在唐人街,参加一场声势浩大的支援中国抗战的筹款活动。人群中,一名男子肩挑一对竹箩筐,筐里坐着两名孩童,一边走着,一边用舞台语言表演着日本侵略者如何屠杀中国老百姓,难民们又是如何躲避纷飞战火。
他就是上世纪名震海内外的粤剧名角、武打明星关德兴,当时,他正与一批爱国侨领一同掀起著名的“一碗饭运动”,为正处于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筹集善款,赈济同胞。
1938年6月26日出版的美国《旧金山纪事报》这样记载那一天:“是日前往(旧金山)唐人街的参加者,不下20万人,各处通衢,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各项车辆均无法通行,警察亦束手无策,多数出口轮船,亦因之临时延期驶出。一日之中,共募得近5万美元。”
事实上,这场由美国医药援华会和中国平民救济协会等旅美华侨团体领导的“一碗饭运动”并不只局限于旧金山,还在全美多个城市产生了联动效应,据估计,参加者超过了百万。譬如,在纽约,约3万人聚集在唐人街参与筹款宣传,不少当地的华人餐馆和杂货店等纷纷举行义卖。各地华侨们都效仿关德兴等人的表演,扮成难民模样,手里拿着空碗,高声喊着“多买一碗饭、多救一条命”的口号。
仅仅6月17日这一天,“一碗饭运动”就募得了大约100万美元的善款。
78岁的关汉英是关德兴的长女,她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的家中,有些激动地对本报记者说,“父亲晚年认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曾经参与了‘一碗饭运动’,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些许贡献。他总是念叨,‘无国就无家’。”
据关汉英老人介绍,关德兴出生于广东开平,少时习得武功,后跟随戏班子学艺,再后来到香港唱戏、演电影,红极一时。早在1932年,他就在旧金山主演了中国演员在美国拍摄的首部有声电影《歌女情潮》。“七七事变”后,关德兴在香港掀起艺人抗日浪潮,并曾筹款购买7架飞机用于抗战。抗日巾帼何香凝赠予他八个字:“爱国艺人,涓滴归公”。
1938年,关德兴身处旧金山,却心系祖国。他与当地侨领组建了“三藩市救国总会”,一边募集抗战资金,一边通过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唤起华侨甚至是美国民众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同情和关注。
最初他们发起“一碗饭运动”,是受到了典故“漂母与韩信”的启发,希望用发售餐券的形式来募款,即每一名捐助者可凭餐券到指定餐厅吃一碗炒饭,去除炒饭成本以外的饭钱则全部用于支援抗战。后来,各地筹款活动越来越多,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认购纪念章、登台义演、时装表演等,只要能唤起一些西方人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使他们声援甚至支持中国的抗战,就达到了目的。
关德兴在一本自传中这样写道,“每一条标语都是用血红的字迹写的,中英对照,如‘我要向国际人士控诉日本皇军’‘我们都是无辜的受害者,请国际人士主持公道’,当时的欧美人士当然也看得明白……当年我也不知道自己何来那一股蛮劲,竟然可以担起一对小童,手里还抱住另一个,足足行了几条街……宣传队到处巡行,每队用一辆大货车载着一只大饭碗,目的就是提醒侨胞们响应‘一碗饭运动’。”
书中还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为了吸引更多民众捐款,关德兴拿出了自己心爱的一把巨弓,摆起擂台,声称谁能拉开此弓,捐款随意,若是拉不开,每人必须捐款十美元。结果,短短三小时内,捐款箱里就有了三四百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捐款人当中不乏美国当地民众。组织方之一的美国医药援华会曾表示,“一碗饭运动”表明了“美国民众助华,既非如市侩之流,专以利益交换为前提;亦无炫示富贵之心理,而使受者有耿耿不安之感焉”。
“一碗饭运动”在美国兴起后,其呼声逐渐传到了哈瓦那、伦敦、香港等地,“一碗饭”最终成为了一种精神、一种凝聚力,也构成了中国抗日战场国际战线的重要部分。
司徒赞 著文作诗当投枪
司徒赞夫妇(左一、左二)与次子司徒眉生夫妇(后排右二、右一)全家合影。司徒荻林供图
本报驻印度尼西亚记者 庄雪雅
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消息传到南洋,华侨们群情激奋,立刻掀起支援祖国抗日的浪潮。8月2日,荷属东印度(指1800年至1949年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印尼)首都巴达维亚(雅加达旧称)的华侨成立“捐助祖国慈善事业委员会”(简称“慈善会”),在华侨中广泛募集资金和物资支援祖国抗日。37岁的巴达维亚广仁学校校长司徒赞被选为该会文书主任,参与起草、签署相关文件,并赴各地募捐。1942年底,慈善会共募得5000万港元的捐款及各类物资,善款和物资被悉数寄回国内。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后矛头直指南洋,荷印诸岛危在旦夕。为保住自己的统治权益,荷印殖民政府要求联合华侨力量“共同御敌”,负责起草《抗敌宣言》的正是司徒赞。3个月后,战火就烧到了巴达维亚,荷印政府无条件投降。
随后,日军在各地对华侨华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逮捕和大屠杀。在西加里曼丹,日军发动了3次逮捕,屠杀约2.1万名各界贤达;在苏门答腊,日军进行大检举大逮捕,杀害一批抗日人士,逮捕数千各族人民;在爪哇岛,日军在各大都市逮捕540余位华社团体领导人,并以“敌性华侨”罪名投入监狱,这其中就有司徒赞。
由于起草《抗敌宣言》、积极支援抗日,司徒赞被日军列为“要犯”,在狱中屡遭毒打,备受凌辱,家中珍藏的书籍也被抄检一空。据同时被捕的侨领陈奋澄回忆,难友们被囚禁将近3个月后才得以出囚门“放风”、沐浴,刚入狱时更是被迫席地而坐整整三夜,支持不住稍加卧眠,便会遭到日军鞭打……“司徒赞等数君被宪兵毒打,二年后伤痕犹在。”
司徒赞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照眼湖山剩劫灰,逢迎新贵尽英才。乾坤正气横胸臆,别妇抛雏入狱来。”狱中的审讯、酷刑和凌辱,诗笺中竟未着一字,有的只是报国抗敌的乾坤正气和舍弃小家、勇赴国难的决绝。
司徒赞的爱国热情影响了一家人。早在慈善会运作时期,妻子刘金端便作为该会妇女组副主任投入筹款和救济工作,年幼的长子司徒巴生、次子司徒眉生也利用课余时间动员华校同学、家长及社会人士捐款捐物。司徒赞入狱后,刘金端带着巴生、眉生两兄弟加入地下组织,秘密支援抗日,组织暴露、三人被捕时,巴生16岁,眉生年仅14岁。
被关押大半年后,两兄弟保释出狱,在日军监视下居住,兄妹七人生活拮据,幸有亲友扶持。刘金端被判十年徒刑。此时,司徒赞仍作为“政治犯”被关押在另一个城市,没有审判,释放也遥遥无期。1944年,司徒赞在农历除夕写下“老燕未归雏燕苦,满襟涕泪望银河”,念及乱世中妻儿天各一方,不知何时重聚,这个在侵略者面前没有过半分软弱的铁肩文人,此时终于落下男儿泪。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司徒赞夫妇相继出狱,全家终于团聚,当年在狱中吟出的“他日重逢应一笑,唯将诗句慰平安”终于实现。司徒赞带领各校老师恢复华文教育。短短两个月后,“临时联合中学”(后更名为华侨公立巴城中学)宣布成立,尽管没有校舍,条件艰苦,它仍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热情的师生,并成为南洋最负盛名的华文中学之一。而次子眉生也为中印尼友好奉献了毕生心血,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印尼两国复交这些大事件背后都有他的身影,他被称为“中印尼民间大使”。
斗转星移。如今,司徒赞孙辈、司徒眉生三子司徒荻林已是一个往返于中印尼之间的成功商人,他对本报记者说,祖辈、父辈最令他感动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品德,“为了理想,为了祖国,他们能够做到抛却小我,即便毫无利益,即便有生命危险,也愿意奔走一生。”
何莲香 千方百计谋筹款
何莲香拿出老照片,激动不已。
本报赴秘鲁特派记者 颜 欢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远在两万公里外的秘鲁侨界沸腾了,他们奔走相告,“战争终于结束了,我们胜利了!”那一年,出生在秘鲁利马的何莲香才19岁。
何莲香祖籍广东,从小就听父母说,中国是一个远隔重洋、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乘船需要3个多月才能到达,这个国家是她的“根”,有她的家人。“小时候,我在秘鲁中华通惠总局办的中三联校上学时,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中国的故事。” 上世纪30年代,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学校向年轻学生们讲述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建立傀儡政府的丑恶行径,呼吁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所有人心底的爱国热情都被点燃了。
“我们每天都唱《义勇军进行曲》和《松花江上》。歌词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每当旋律响起,大家都很激动,还有人边唱边流泪,对于祖国遭受的苦难感同身受。从那时起,我的心中就牢牢铸就了一个信仰:我要报效我的国家!”何莲香说。
为了支援抗战,何莲香和她的同学们把攒下的零食钱、佩戴的首饰全部捐献。在学校老师的带领和组织下,他们走上街头,长途跋涉,到秘鲁南北各地义演,只要有侨胞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有几次演出的效果非常好,当地反应非常热烈,我们筹到了比我们预想的更多的捐款。”秘鲁当时正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困扰,华侨的生存状况已经十分窘迫,但是,面对侵略者的残暴罪行,义愤填膺的秘鲁爱国华侨华人,都想办法要为自己的祖国做点事。
1931年,中华通惠总局号召并成立了“秘鲁华侨抗日救国会”,后又成立了“旅秘全体华侨对日宣战筹饷总会”。“当时所有人都说,‘日贼一日未退,失地一日未复,则我们筹款责任一日未完’。”何莲香说,当时,每个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筹款,那是她第一次体会到“祖国”的分量,“截至1938年底,通过义演、卖花、认购公债、自愿捐款等各种方式,总计筹到了捐款200多万秘鲁索尔,相当于100多万美元,在当时,这个数目相当可观。”
1939年,秘鲁侨团隆镇隆善社又以义卖墨宝的方式筹款,周恩来、蒋介石、冯玉祥等国共两党的政界要人以及名人志士相继题词作画,支持远隔重洋的秘鲁华侨华人举行第三次抗日军饷筹款。提起这段历史,何莲香非常兴奋,她告诉本报记者,周恩来为秘鲁侨胞的抗日捐款活动书写了6幅书法条幅,其中一幅题词写道:“坚持持久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三民主义的新中国,就一定能够达到抗战的胜利,建国成功。”
情之所至,何莲香老人每每提及那段血泪岁月,依然会眼角湿润,“如今,我们的祖国独立了,强大了,战争的硝烟也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远离了我们,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秘鲁华侨当年是怎样投入抗日战争的洪流,他们的一颗爱国心、一腔爱国热血,是怎样时时刻刻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团结奋进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时期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就像周总理的题字里说的那样,‘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把一切献给祖国!”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9-05 14:32:1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成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