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宣传开始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江津,呼应收回重庆王家沱日本租界的市民和学生运动得到了地方党组织的引导,与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的斗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重庆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一个组成部分。1931年9月28日,重庆各界正式成立“四川各界民众反日救国大会”,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是日,位于重庆近郊的江津县积极响应。县城商号停止营业,并下半旗为东三省死难同胞志哀,店家铺面张挂“誓死抗日”标语。江津地方党员和秘密工会成员,自觉投身抗日救亡宣传,反日救国大会的倡议被作为传单在江津县城散发。倡议的内容有七:敦促国民党中央立即对日宣战,敦促国民政府永远对日经济绝交,敦促各方一致通电息争对外,呼吁四川各军抽调10万部队出川抗日,呼吁全国人民决不再购日货,电慰东三省被难同胞,全川组织义勇军对日作战。
吴芳吉是江津进步知识分子组成的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主要代表。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诗歌抵制日货的爱国诗人。他生于1896年,原籍江津德感坝,出生在重庆杨柳街碧柳院,字碧柳,自号白屋吴生,世称白屋诗人,其才华灿烂夺目,与苏曼珠的俊逸才华前后辉映,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著名诗人。1910年考入北京清华园留美预科学校。因他声援被校方无理辱骂的学生,并张贴《讨武檄文》,被迫离校,流浪回家。其后诗名渐起,他在诗歌创作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论战“新旧文学观”。对诗界全部否定传统诗格的“突变论”、全盘欧化的“另植论”、死守陈规的“保守论”都进行了批判。他倡导诗歌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感。吴诗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深刻反映了现实生活,描写人民的苦难,揭露社会的尖锐矛盾,表达了人民的追求和意愿,而且语言清新流畅,朗朗上口,形式自由活泼,长短不拘。吴芳吉的诗是在古诗词与民歌基础上的一种探索和创新,他力图闯出一条新路,使中西、古今诗词文化能融合在一种新体诗里,作者十分崇敬这种积极创新和改革的精神。他的人品、文品都曾受到周恩来、郭沫若等的高度赞誉。 先后任嘉州(今乐山)中学英文教师,上海右文社《章氏丛书》校对,永宁(今叙永)中学教师,上海《新群》诗歌编辑(其间发表了《婉容词》、《两父女》等诗作),湖南长沙明德中学教师,西北大学教师,辽宁沈阳东北大学教师,成都大学中文系主任,四川大学教授等,参与创办重庆大学。“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晚,他不顾当时已是沉沉的深夜,立即召集全体学生到操场集合,怀着沉痛的心情宣布这一沉痛的消息,声泪俱下地历数侵华日军的残忍暴行。次日,请教育局长来校给学生作抗日救亡动员报告。他呼吁全体学生上街游行,意在国难当头警醒市民。次日,几江、德感等地的师生在地下党的支持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水陆大游行”。吴芳吉等走在师生的前面,不断振臂高喊“打倒日寇,收复失地。宁为沙场鬼,不作亡国奴!”等的口号。几天后,在校门“学、海、津、梁”四大柱上安置四门土大炮,直指东洋,以示坚决抗日。愤出诗人,在这期间,吴芳吉创作出抵制日货的短经典诗歌《仇货买不得》和鼓励宣传抗战的《抗日歌》、《巴人歌》等。《仇货买不得》短小精悍,全诗共六句:仇货买不得,仇货买不得!买了仇货,卖了中国!休将仇货污人格,信誓勿逾越!这首诗很快就在重庆的报纸发表。吴芳吉不但自己多次在重庆和江津的学校上发表演讲、声泪俱下地朗诵《仇货买不得》和《抗日歌》、《巴人歌》,他还将这些诗稿油印了好几万份,让游行的学生上街进行散发和张贴。《仇货买不得》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很快就在重庆城和江津县城很快传开,立即引起轰动。重庆的大街小巷都贴满了这首小诗,就连黄包车车背上、剃头匠的玻璃上、抬夫的轿篷上、走街串户货郎的货架上、小学生提的藤编书包上等等都贴有这首短小精悍的诗。豆腐干作坊的老板,将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雕刻成板模,压出的豆腐干也印出这首诗。当时重庆的一些店铺和商家,舍不得将日货下柜和销毁,少数还悄悄地买,一些进步的学生或青年,将印有这首《仇货买不得》诗的传单张贴在这店铺的门板上,这些店铺的生意很快就冷落下来,他们只好将日货下柜。这首诗矮小、押韵、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因而重庆和江津的市民很多都会一口背出。《仇货买不得》诗和诗中的句子是当时重庆城市民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当时的最流行语……很快,这首诗又传到了全国各大城市,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热潮。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诗歌抵制日货的爱国诗人。
次年1月28日,凇沪抗战期间,吴芳吉致书时任湖南省府秘书长的友人刘鹏年,言“吉欲赤手空拳与敌寇拼之,决于下月东出。如湘军赴沪,请兄为吉结识诸健儿。”东出未成行,值友人穆济波来津,劝他以从军精神办学, 1932年5月初,向全校师生朗诵自己创作的抗日诗歌时,慷慨激昂、声泪俱下,晕倒在讲台上,因医治无效,于5月9日在德感故居与世长辞,时年36岁。
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日本加剧对华北的政治、经济渗透。蒋介石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1935年12月,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进了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1936年6月,漆鲁鱼在重庆团结一批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成立了“重庆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重庆救国会”),下设有秘密的“重庆学生救国联合会”、“重庆妇女界救国联合会”、“重庆文化界救国联合会”,通过公开与秘密的形式,在文化界和青年学生中传阅中共中央文件,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组织了鲁迅先生追悼会,发动了援助绥远抗战的募捐。重庆救国会逐步成为重庆抗日救亡运动的核心,在其直接领导和影响下,江津的抗日救亡宣传蓬勃开展。
初期,在渝就读的江津籍学生发起成立旅渝同学救亡宣传队,20多人参加,1937年寒假首次回津宣传,演出了《重逢》、《母亲》、《放下你的鞭子》等,引起巨大反响。这一时期的组织和领导者,有地方党员朱近之和爱国进步青年学生邱维新、周德华、夏渝白、夏立勋等。邱维新是白沙人,毕业于江津中学后就读重庆联中。周德华是李市人,就读江安剧专,能导能演,后来牺牲于抗美援朝战争中,是革命烈士。夏氏兄弟是白沙人,就读于重庆中央大学。白沙聚奎中学师生也组织了宣传队,演出大型连台剧《回春之曲》和其他街头剧,还绘制展出了大量抗日宣传漫画。1938年4月,旅渝同学救亡宣传队改组为少年剧团,成为江津出现的引人注目的宣传队伍。
经过宣传,群众开始觉醒,抗日救亡宣传已经不局限于学生的寒暑假。1938年以后,抗日救亡宣传组织和进步人士的宣传活动遍及江津城乡。站在宣传第一线的有江津地方党原负责人龚文骐和进步知识份子吴汉骧、吴汉骥等。随着宣传活动的深入,加入宣传队伍的,还有当时内迁来津的知识文化界名人和一些青年工人,主要以歌咏戏剧的形式,把抗日救亡宣传推向高潮。进步人士利用国民党的“红旗政策”,来实现抗日宣传的目的。1938年夏,江津城内两所中学的进步师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宣传队兵分两路,东路由江津县立中学校长傅成琼任队长,西路由江津职业学校校长李式中任队长,宣传活动以戏剧为主,兼以歌咏、快板、杂技、讲演和壁报等,遍及全境,深入人心,传达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民族自尊感。
1939年以后,外地抗日宣传队陆续来津进行活动,刁家乡世德小学欣然接待了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人士组成的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孩子剧团来津的休整和演出,孩子剧团的演出影响很大。进步教师朱泽莹和王野芹仿照成立了小朋友剧团,活跃在镇乡,成为江津又一支得力的抗日宣传队伍。抗日救亡宣传,在国民党当局的监控之中,他们不断制造岔子阻挠,吴汉骧被监视,教师中的积极份子朱近之、朱泽莹、王野芹先后被解聘。
1941年前后,川东师范、渝女师、国立音专、大学先修班、武昌艺专等学校迁来江津,津沙文化区形成,学生满街,抗日救亡宣传盛况空前。其内容增添了一些揭露和嘲讽国民党政府贪赃枉法、压迫人民的新内容,成立了民众剧社。民众剧社成立于1941年冬,是由剧作家、专职演员和戏剧专科学校学生以及一批热血青年组成的,刘沧浪任团长。在江津公园搭建永久性戏台,演出《群魔乱舞》、《五世同堂》、《雾重庆》、《包得行》、《雷雨》等剧,引起轰动效应。共产党员也秘密来剧团参加演出活动。国民党当局派出宪兵,在剧团附近巡逻监视,剧团成员被一一秘密甄别来历。为保存进步艺术力量,民众剧社只活动了8个月,就悄然撤退了。民众剧社在江津短暂的活动中,艺术家们表现的国家至上的精神感人至深,如青年演员陈思,病逝在公园戏台简陋的窝棚里。
“战干团”是国民党以“抗日救国”为幌子在全国诱骗招收了许多的青年学生。其团部和特务连以及两个总队分别驻扎在綦江畔的兴隆、广兴、五福等场地。共有4000多人。国民党对他们进行法西斯式的教训,以期将他们培养成反共工具。这些青年学生深知上当后后悔不已。但部队进步的学生立即组成剧团,在全国著名的进步戏剧家马彦祥的指导下排练著名作家阳翰笙的新编历史话剧《李秀成之死》,该剧宣传抗战。剧团在兴隆、广兴、五福、贾市等乡镇进行公开演出,还到綦江县城和重庆著名的“国泰”公演,收到了很好的抗日宣传效果。不想国民党特务对此非常仇恨,他们以清党为名,将参加演出的演职人员200多人秘密杀害,宣传抗日的进步青年血染綦江,制造了震慑全国的“綦江惨案”。时《新华日报》披露了国民党的这一罪行,全国哗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章士钊当时在报上作诗叹曰:自古奇冤多,大者綦江狱。
1942年3月29日,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纪念日,江津白沙音乐教育促进会与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在江津师范学校场地举办了以宣传抗战为主题的“中国音乐月万人大合唱”。参加活动的有白沙国立女师院、教育部特设大学先修班、省立川东师范学校、重庆女师、聚奎中学、新本女中、白沙女中、至善初中、川东师范附设初中、武昌艺专等十来所大中学校学生。全体演员捆腰带、打绑腿、穿草鞋,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像真的在战场上拼枪拼刀,剌杀顽敌的英雄好汉一般。大家接着唱了十来首令敌胆寒的抗日歌曲。这次活动在重庆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江津县城对岸的“武昌艺专”是一所进步的艺术大学。当年在武汉时学校就组织进行规模很大的抗日宣传。陆定一妻子、红军卫生部原医药处长、革命烈士唐义贞就是该校校长唐义精和教务长唐一禾的大妹。这所学校迁到江津后,不仅支持学生的抗日宣传,而还暗中保护党员老师和学生。学校欣然接受徐悲鸿推荐的刚由延安到江津的地下党员冯法祀(骆风)来校任教。唐义精让中共党员李家桢(学生)把一些马列书籍藏到自己家的小阁楼上,躲过了反动派的搜查,又在危机时刻和唐一禾巧妙地安排他撤离。1940年秋,地下党员李思源(张应铭、张金声)来江津时,将在武昌艺专工作的刘岱云的组织关系转来后,中共武昌艺专支部成立,刘岱云任书记,党员有李明洪,丁温玉,以后又发展李泉珍、张友鸠、魏再乾等学生。武昌艺专支部直接与地下党江津县委书记单线联系。当时江津县委已经遭到破坏不久,党的活动艰难,党组织正在恢复之中,全县只有二个支部,武昌艺专支部是当时县委下设的二个支部之一。支部要求党员勤学、勤业、勤交友,团结了一大批进步的很有才华的青年学生如康师尧、金维诺等。党组织在学生中大力开展抗日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成立进步的“新音乐研究会”和“几江书画社”等,在学校举办延安木刻和苏联版画艺术展,多在江津县城和德感街上举办“抗日书画展”、抗日书画作品义卖、抗日化装游行等活动,每次都吸引无数的群众参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县城的国民党军警宪特对此非常惊恐,前后三次派军官驻校担任军训课,以监视学校。他们一来,食堂天天就办“盐开水煮胡豆”的伙食,这些人过不惯这样的生活,两三天就离去。这是内迁江津的近20所大中学校中唯一建立党组织的学校,为保存革命星火作出了贡献。
广兴场是綦江入江津的第一镇,位于江津的最东南。不仅在綦江畔,而且是江津县离綦江县城最近的一个乡场,仅20多公里,是江津的边陲重镇之一。1948年,在成都和重庆受到国民党特务追捕的早期共产党员、著名的戏剧艺术家赵铭彝疏散回这里,在地方开明绅士的支持下,办起的时化中学,赵铭彝任校长,学校以新聘教员的方式,隐蔽了在江津暴露党员身份的季峰和在重庆暴露了党员身份的王町丁和团员高声,顺利完成了党组织在此疏散隐蔽计划。赵铭彝生于1907年,中国现代戏剧活动家、话剧和电影评论家。江津广兴人。1926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后转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1928年进南国艺术学院。1929年创立摩登社,深入大中学校发动学生演剧,为后来的左翼戏剧活动开辟了阵地。1929年冬,赵铭彝加入上海反帝大同盟,任闸北区盟秘书。1930年以原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为基础,发起成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剧团联盟(后改名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任组织、宣传干部。1932年起任书记,主编机关刊物《艺术新闻》,并参与领导了各地剧联分支组织的建设,以及剧团的中心剧团大道剧社活动,还深入工厂建立工人蓝衫剧团。同时,参加了建立左翼电影和音乐组织。1934年成为剧联影评小组成员,写过大量战斗性的评论文章。1931年夏天,上海市郊小学教员陈鲤庭目睹逃荒灾民的凄惨景象,创作短剧脚本《放下你的鞭子》,该剧揭露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和帝国主义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时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后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已成立。剧联对脚本给予充分肯定,并在惠南镇十字街口搭棚,首次演出,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九·一八”事变后,随着形势变化,在演出实践中,左翼剧联主要领导人赵铭彝“将剧本突出修改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和东北人民亡国之痛。”该剧的主要情节是:东北沦陷时,香姐和父亲流亡到关内卖艺,这天香姐由于饥饿在演唱中突然晕倒,老汉迫于生计举鞭抽打,一名青年工人见状发出“放下你的鞭子”的怒吼,并严加责问;老汉深感内疚,香姐也为之解释,于是父女俩一起痛陈日本侵略军占领东北的各种暴行,这激起了大家强烈的义愤。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由赵铭彝改编过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的《放下你的鞭子》相继在北平、上海、汉口、成都、重庆、昆明、福州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广为演出,还流传到南洋和美洲;朱铭仙、王为一、崔嵬、金山、赵丹、王莹、张瑞芳、章曼萍等都曾扮演过剧中的香姐或老汉。《放下你的鞭子》成为参与者广泛、持续时间久远的融入全民族抗战经典之作。
1935年,赵铭彝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翌年出狱后回四川重庆。抗战爆发后参加筹建怒吼剧社,公演了《卢沟桥》一剧。不久,被选为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1943年和金山、于伶、宋之的等发起成立中国艺术剧社,任艺术委员。抗战胜利后,曾任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民主报》副总编辑和成都《民众时报》、《华西晚报》总编辑。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铭彝受聘于上海戏剧学院,长期从事戏剧教育和中国话剧史的研究工作,1999年逝世。主要著作有译剧《在黑暗中》、译述《苏联的戏剧》等。赵铭彝的返乡和在重庆的活跃活动,直接指导和影响了江津抗日救亡宣传,震撼了一批热血青年的爱国热情,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成为时代潮流,如钟惦、杨子波和蹇俊德、王羲亭、王仁等就是当时江津进步青年的代表人物。
摘自《中国共产党江津地方历史》
责任编辑:石江鹏 最后更新:2015-05-04 16:28:3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沈丘抗日救亡史
下一篇:抗日救亡队伍中的西安穆斯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