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重要关头,高举起爱国主义的旗帜,冲破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以反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一击,为武装反对日本侵略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今年是“一·二八”淞沪抗战83周年。83年前的今天,日本军国主义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变,发动对淞沪地区的武装进攻。中国爱国军民奋起抗击,进行英勇悲壮、威震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战。这次抗战给了猖狂进犯的日本侵略军以沉重一击,大大振奋了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且为尔后的历次局部抗战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成为中国局部抗战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一役。“九·一八”和“一·二八”时期的抗日武装斗争和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在世界上第一个举起了反法西斯的旗帜,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以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而被载入史册,永放光芒。
更为完全地揭开抗战序幕
日本军国主义于1931年9月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走上了以武装侵略和殖民地化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道路。中国人民从“九·一八”抗战开始,进行了长达14年之久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上海的“一·二八”事变是继沈阳的“九·一八”事变后发生的,两个事变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成为20世纪30年代初期,日本军国主义在武装侵略中国的血腥之路上最早跨出的两大步伐。当时,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军国主义国家,正分别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制造两个发动新的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世界法西斯力量正开始走上以奴役世界各国人民为目标的世界战争之路,而日本法西斯则是发动世界战争的急先锋。“九·一八”事变以后,为了转移中国朝野和国际社会对东北事件的视线,掩护其在东三省的军事进攻和伪满傀儡政权的出笼,为了在上海扩大其权益和势力范围,以及试图向华盛顿体系发起挑战,日本政府和军部遂选择上海作为其用战争手段打击中国的一个新的目标,图谋逼迫中国政府就范,实现其南北呼应、一箭三雕的目的。
“一·二八”抗战紧接着“九·一八”抗战而兴起。面对着日本侵略军的悍然进攻,中国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在上海以及全国人民的声援下,在波澜壮阔的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配合与支援下,英勇奋战,进行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民族自卫战争。“一·二八”抗战是在日本军国主义走上以武力进攻、殖民化中国道路之初,打响的一场反侵略之战,也是在日本法西斯走上新的世界战争之初打响的一场反法西斯之战。“一·二八”抗战与“九·一八”抗战虽然两者发生的地域不同,但在实质上却紧密相连、互为呼应。“一·二八”抗战在发生的时间节点上略迟于“九·一八”抗战,但这次抗日之役后来居上,其参战部队的数量与质量、作战规模、对日本侵略者打击的力度,以及在国内外产生的影响,大大地超过了“九·一八”抗战。“一·二八”抗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六七个正规师的军力,用相当大的战役作战,集中地给了日本侵略军以沉重一击。如果说,“九·一八”抗战是中国14年抗战的起点,那么,“一·二八”抗战则是把最初已揭开的局部抗战,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和扩大到一个新的范围,在更为完全的意义上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同时,“一·二八”和“九·一八”抗战的历史也表明,是中国在世界上第一个举起了反法西斯的旗帜,最早打响了反法西斯的正义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参战最早的国家。
以民族自卫战反对日本侵略
“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重要关头,高举起爱国主义的旗帜,冲破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以反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一击,为武装反对日本侵略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一·二八”淞沪抗战以抗日御侮、共赴国难的精神相号召,抗日军民在缺乏准备、对己极为不利的条件下,毅然发动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武装斗争和救亡运动。以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为首的十九路军经受过第一次大革命的洗礼,在江西苏区受到过红色根据地革命军民的影响,调来上海、南京一带后又直接接受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强烈感染,全军上下具有高昂的抗日意志和情绪。同时,上海地区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席卷全市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这就为淞沪抗战的发动和坚持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这在国民政府所统率的军队中是前所未有的英勇行动。诚然,在“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小部分官兵曾经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抵抗,还有马占山领导的著名的江桥抗战。但是,受南京政府直接统率的正规军队的大规模的奋起抗战,却是以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淞沪抗战为开端的。而淞沪抗战的规模和影响又大大地超过了部分东北军的抗战。如果说,东北军一些部队在“九·一八”事变时的奋起抵抗,是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自发的违异;那么,淞沪抗战则是在更为艰难的条件下,第一次直接打破南京当局不抵抗政策的命令而奋起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抗日之战。
这次抗战给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以迎头痛击。中国参战部队以劣势装备对付优势之敌,抗击敌陆、海、空军的联合进攻达一个多月,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一旦发生战争,4小时即可了事”的迷梦。中国军队不仅打退了日军对闸北和吴淞的进攻,而且还取得了庙行大捷,粉碎了日军“中间突破”的计划。东京军部不得不调动全国陆军的近四分之一和海军的近三分之一来上海参战,付出了伤亡约15000人的代价,才最后得以把这次战争收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抗战是获得过重大胜利的。爱国人士章太炎当时曾极为兴奋地赞扬这个胜利,说:“自清光绪以来,与日本三遇,未有大捷如今者也。”
“一·二八”淞沪抗战悲壮激烈,显示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献身为国的英雄气概。参战部队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涌现了许多视死如归的英烈人物。在数十天的战斗中,十九路军阵亡2390人、负伤6343人、失踪131人;第五军阵亡1825人、负伤3487人、失踪625人。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以及十九路军、第五军以及财政部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等参战部队全体将士,包括不少无名英雄,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的光辉业绩,永垂史册。在“一·二八”战争结束后不久,1932年5月28日,在江苏苏州五卅公园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有5万余军民聚集公园内外,悼念为民族抗战而壮烈牺牲的官兵们的英灵。当天,上海《申报》刊发题为《追悼淞沪殉国将士》的悼念文章,高度评价淞沪抗战的意义:“此次淞沪之战,则为维护正义、争取我民族生存自由之光荣战争,沪战殉国将士之死,亦为光荣之死,伟大之死。”
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的一次升华
“一·二八”抗战是一场反对日本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也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民众抗日救亡运动。上海民众抗日救亡运动是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淞沪抗战的先导,又是与两军的抗日作战紧密相配合,共同推进而贯彻始终的。上海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一个强大中心,蕴藏着深厚又强大的群众抗日力量。当时,在战前担负卫戍京沪重任的十九路军,对民众抗日运动采取同情与支持的态度; 战争期间军队与民众的关系更是空前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军队与民众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及其在上海的党组织始终站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最前列。中共中央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就旗帜鲜明地主张以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日本的武装侵略,“一·二八”事变一爆发,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就立即发出武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上海的号召,并通过在沪地下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发动和领导工人、学生、教师、职员以及文化、艺术界广大群众,开展各条战线的抗日活动。同时,指示党的组织和民众团体,给在淞沪前线与日军奋战的十九路军等部队以积极的声援和支持。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组织成立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该会以赤色“工联”、“左联”、“左翼社联”、“大学联”、“中学联”等团体为核心成员,联合上海其他许多抗日爱国团体而组成。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的团体会员曾发展到300余个,在淞沪抗战时始终战斗在民众救亡运动的最前列,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上海各界广大民众、各方面各团体的爱国人士,在“一·二八”抗战期间声援抗战的活动,一浪紧接一浪,民众协力军队,后方支援前线,民心高涨,悲壮激昂,其影响遍及于全国,远达于海外。
宋庆龄、何香凝在“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当即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声援十九路军抗战。她们俩冒着严寒和炮火,同赴真如十九路军指挥部慰问抗日将士们。何香凝又亲自带领救护队员,携带慰问品和医药用品前往闸北十九路军前线指挥部进行慰问。宋庆龄赴吴淞前线慰问翁照垣部官兵,鼓励他们“继续奋斗,不使我中国有寸土入敌人之手”。何香凝后来还奔赴常熟东塘第五军驻地慰问,赠送题写“以血和泪换取我民族生存”的锦旗。
鲁迅、茅盾、郁达夫、胡愈之、陈望道等43位文化界著名人士,于1932年2月3日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强烈抗议日军进攻上海,对十九路军抗战表示坚决的声援。2月7日,巴金、李达、许德珩、阳翰笙、周扬、胡愈之、胡秋原、丰子恺、田汉、陈望道、丁玲、王亚南、沈起予、周谷城、俞颂华、孙师毅、夏丐尊、张天翼、郑伯奇、谢冰莹等129位文化界爱国人士签名,发表《中国著作家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向世人揭露日本侵略上海的真相,呼吁全国民众以壮烈的决心,实行农工商学兵一致联合,与日本帝国主义做一决死的战争。邹韬奋等则以《生活》周刊为阵地,发表了大量声援抗日、宣传全国一致对外、共同起来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的文章。
“一·二八”淞沪抗战显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产生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产生于鸦片战争以来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蒙受的民族苦难和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长期斗争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在淞沪抗战中再一次获得升华,显示了无比强大的力量。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重要时刻,民族精神空前高扬,全中国人民以及海外侨胞,不分天南地北,纷纷热烈声援淞沪抗战。上海更是全民奋起,工人、农民、市民、职员、青年学生、知识分子、民族工商业者、少数民族人士、宗教人士,乃至帮会分子等等,无不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奋起为抗日救亡而战、为民族独立而战。“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英勇悲壮、气势磅礴的 《义勇军进行曲》 发出了全民族抗战的最强音,这振奋华夏民族的史诗诞生在上海绝非偶然。这一时期,席卷淞沪的民众救亡运动,其声势之浩大,动员之广泛,为上海反帝斗争历史上所未有,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一次集中表现。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上海以及南京、北平、天津、重庆等地民众纷纷组建抗日义勇军,前来上海参战,竭尽全力支援军队作战,其情景可歌可泣。人民群众与爱国军队团结一致,从而产生了强大的战斗力。这一切无不闪耀着伟大的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
“一·二八”淞沪抗战尽管最后以中国军队战败后撤和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而告终,但是它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是不可低估的。这次抗战虽然最后并未取胜,但它显现的民族团结、抗日御侮、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精神,却代表着民族的大义和历史前进的方向。
“一·二八”抗战是一段遭受外敌入侵的屈辱苦难的历史,也是一部民族觉醒与奋起的悲壮史诗。这段历史离今已有80多年了,但依然是我们后世的一部值得学习的教科书。今天,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加要在铭记历史中砥砺民族复兴的坚强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执笔: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顾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子道)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石江鹏 最后更新:2015-05-04 16:44:4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中国穆斯林的抗日救亡运动
下一篇:抗日救亡中的藏传佛教僧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