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提要】
因应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升降变化,抗战迅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国共两党领导人和社会各界名人身与其间,书有大量抗战题词,遍布各类报刊,合奏为凝聚抗战意志与激励士气民心的战斗号角。
1940年2月7日,《新中华报》刊出毛泽东题词,“抗战、团结、进步,三者不可缺一”。堪称中共“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原则之简化。各级领导题词多以此为旨归,或作某一方面具体强调,或转换为形象表达。2月14日,该报刊载王稼祥题词,“新中华报是反对投降、分裂与倒退的有力武器”。1941年7月7日,《新华日报》刊载萧克题词,“团结全国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同年10月25日,《晋西大众报》刊载了甘泗淇题词:“抓紧新民主主义的武器,把鬼子赶出中国去。”反映出中共各级领导在政策宣贯方面保有一致性,在原则执行方面具有连贯性。
抗战题词常为借助名人效应的特征,相关表述多为原则性、政策性的宣传标语或政治口号,诸如“坚持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巩固团结”“共赴国难”等。不过,因题词者身份有别、邀请方各异,部分题词的言说对象和预设受众仍有一定指向性。面向商业界,《国货月刊》1934年刊出蒉延芳题词“救国救民,首要提倡国货”。1942年《贵州企业公司三周年》刊载徐柏园题词,结尾处为“精益求精,誉满华夏。自给源泉,抗战基石”。针对妇女界,《甘肃妇女》收录郭寄峤题词:“兴亡大责,无分男女。分工合作,乃保国土。数载导扬,风声已树。誓励胆薪,益奠基础。力所能为,无功不举。共勉相期,巾帼气吐。检讨策励,公诸墨楮。”题词者根据邀请方、言说对象、自身见识等因素,在抗战主题与阅读物之间建立联系,进行符合情境的书法创作,以增强题词感染力。
除了共识性政治口号外,题词者亦从传统历史文化中汲取思想资源,使其与时代相呼应,赋予其新价值。余汉谋为《琼崖纵队特刊》题写“复九世仇”。借春秋时期襄公历经九世始复远祖仇之典,寓意抗战过程艰难,唯有抱定必胜信念,方能洗刷国耻,取得最后胜利。岳飞“还我河山”横幅,亦被钱大均、宋希濂等人多次书写题赠。1932年,钱玄同为徐用仪《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题词,书写了岳飞《满江红》词全文。虽然论者指出,所谓“还我河山”横幅,乃文字学家周承忠于岳飞手书《吊古战场文》碑拓中集字而成,增以岳飞落款与图章,复经童世亨、金兆梓于《中国形势一览图》《东方杂志》刊出,得以传播开来。《满江红》词亦存争议。但因两者立志报国、收复失地的主题与当时国家危难形势契合,遂于九一八事变后迅速流行,成为有志之士征引题赠的常见内容。
部分抗战将领的题词多含战斗精神和勇武气概。1933年,宋哲元为《宋哲元部二十九军长城血战记》题词,“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1937年11月,谢晋元为《八百英雄抗敌记》题词曰:“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前者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后者死守上海四行仓库,均曾置身抗战一线。其词抚今追昔,颇怀壮烈,令人动容。
当然,在时代洪流中礼赞抗战英雄,亦为抗战题词所常见。其中,关于赵老太太(赵洪文国)的题词富有代表性。1938年,陶行知、谢冰莹等编著《关于赵老太太》后,茅盾、何香凝等一批名人为之题词。茅盾不吝赞笔,称其“是新中国贤母的典型,亦是新中国新女性的良师,耽于享乐的后生对之应当愧死!”他以年近花甲的赵老太太坚持抗战为例,以反讽的方式唤醒迷途青年,激励抗战救亡之心。该书收录《大公报》《新华日报》《救亡日报》《全民周刊》和绿川英子等反战斗士关于赵老太太的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与抗战进程呼应,同一题词也有不同内涵,同时会出现因应形势发展的抗战题词。1938年1月12日,《新华日报》刊出周恩来题词,“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彼时“速胜论”“亡国论”仍有市场。持久抗战之说虽已出现,但朝野上下尚无法有效预判抗战时长,故而“坚持长期抗战”既是心理预期,又是抗战战略;“争取最后胜利”,一则表明态度,二则激励士气。1945年1月1日,《华西晚报》元旦增刊刊出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题词:“革除官僚政治,实行民主集权,团结全国贤能,争取最后胜利”。当时国内国际形势已然巨变,中国抗战业已走过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步入战略反攻阶段,“争取最后胜利”实已曙光初现。作为民主党派领袖之一,张澜题词包含争取抗战胜利的途径,更蕴含战后中国发展问题之思。
抗战题词为全民族抗战的产物,是国共两党领导和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公开抒发意见的重要形式。从题写者的人生轨迹看,有的不避烽火,有的以身殉国,有的奔走呼号。绝大多数抗战题词因其公开发表、直面受众的特征,具有相当的正面引导性,确实发挥了营造全民族抗战氛围、激励朝野民心士气、凝聚各方抗战意志、宣传御敌大政方针的积极作用。
《团结报》2024年8月15日第8版 作者:康定宾
责任编辑:石庆慧 最后更新:2024-08-20 14:42:2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作家笔下抗战胜利的喜悦记忆
下一篇:沙飞,抗日烽火中的摄影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