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田汉与抗战时期的湘剧改革
2014-07-05 10:48:05  来源:  点击:  复制链接

  周恩来同志在抗战中说过:“田汉同志在社会上是三教九流,五湖四海,无不交往。他关心老艺人,善于团结老艺人,使他们接近党,为党工作,这是他的一个长处。”这是党对田汉的正确评价。在纪念田汉诞辰115周年之际,他为党和人民的戏剧事业坚忍不拔、呕心沥血的精神,他与广大戏剧艺人的血肉连系,以及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都是值得我们的学习。”关于田汉在桂林的清苦生活,报纸上有篇文章写道:“田汉的笔尖挑不起一家八口的重担……一桌人吃饭菜钱三十几元,一片辣子,一碗酸汤……”他在没钱买菜的时候,他的白发老娘就带着孙女儿,到七星岩下的土里挖掘马齿苋当菜。可是他关心艺人的生活,却胜过关心自己八口之家。一天,家里断粮,他去文化出版社领取稿费,接着去看中兴湘剧团的艺人们,他们连稀饭也喝不上了。田汉二话没说,将所领稿费全都交给团长吴绍芝,嘱他快去买米,却把家里“等米下锅”的事忘了,只好到隔壁长沙人开的米店去赊购。生活困难不仅是湘剧团,还有新中国剧社、四维孩子平剧团,都需要他的支撑。

  田汉自幼与湘剧结缘

  1898年3月,田汉出生于长沙县东乡,这里不仅是湘剧、皮影戏(亦唱湘剧)流行的地方,且不少湘剧名角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著名唱工老生陈绍益、二净罗元德,皮影戏能手向福生等,还是田汉家的表亲。田汉“对戏剧从小就有很深的爱好”。每逢年节和喜庆之日,他表叔向福生带着影戏班子,敲锣鼓,吹唢呐,在乡里招摇而过市,五、六岁的田汉,总是和小朋友一道,跟在后面助兴吆喝。每当看完影子戏回来,老是学着唱呀唱的,身子也学着“影戏菩萨”走路的恣势,甚至于拿着棍棒当枪,学影子戏人物的侧面动作。后来,他祖父就带他到附近一带看庙台大戏(即湘剧)。回家后“若问他今天看了些什么戏,他能说出戏的情节来。有时还把衣角展动模仿舞台上演员的动作”,田汉在整个少年时期,深深受着湘剧艺术的熏陶。  

  1916年秋,18岁的田汉东渡日本留学,三年后回到上海,投入党所领导的革命文艺活动。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全民抗战爆发,不惑之年的游子田汉,才回到长沙。在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主任徐特立支持下,深入湘剧班社,了解艺人的思想、生活状况,号召湘剧艺人组织起来,以戏剧为武器,进行抗日救亡。他几乎每晚看湘戏,当看到自己儿时喜欢的名角陈绍益、罗元德,仍然活跃在舞台上,旧梦重温,找回了儿时的温馨感觉,不胜兴奋之至。无论是和艺人叙谈或者是看戏,都是他有意识地对湘剧现状的一次全面调查。

  1938年,他奉周恩来同志电召赴汉,参加国共合作的军事委员会第三厅工作,担任第六处处长,负责战时艺术宣传。同年秋,他和洪深、田洪等奉命,率领”三厅工作队”到长沙,在他的领导下,相继成立了七个“湘剧抗敌宣传队”。从这时起到1942年在桂林组织中兴湘剧团止,前后长达五年。这是田汉发动湘剧艺人从事抗日救亡的五年;也是他进一步熟悉、研究湘剧艺术,并和艺人亲密合作改革湘剧的五年。   

  改革戏剧小试牛刀   

  在旧时代,数以百计的地方戏剧种,社会地位低下,被贬之为“下九流”。不少艺人也存在着“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自卑心理,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社会上也很少有像田汉这样的文化名人关注过这类弱势群体。自抗战军兴,田汉从“抗战”大局出发,指出“要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动员广大军民。而广大军民最熟悉的艺术形式便是旧剧。因而改革旧剧使适合当前需要成为迫切之课题,”“而目前实在是改革旧剧最好的机会”。他的这些论述,具有鲜明的“戏曲改革”思想,并身体力行。他以湘剧为自己的实验战场,从“戏”和“人”两个方面,将他的主张付诸实践。

  首先将湘剧艺人组织起来,相继成立七个“湘剧抗敌宣传队”,排演他创作的《江汉渔歌》、《土桥之战》、《双忠记》、《武松》、《新会缘桥》,以及欧阳予倩的《梁红玉》等新编历史故事剧。这些剧目歌颂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或是表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但新编历史故事剧创作周期长,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为此他率先示范,将湘剧传统折子戏《抢伞》,改编为《旅伴》,注入了明代抗倭的内容。这鼓舞着一些有文化的湘剧艺人,纷纷拿起笔来,改编传统剧目,配合抗战宣传。如名紫脸罗裕庭改编的《讨学钱》,名老生徐绍清将《广才扫松》改编为《新扫梧桐》,将《胡迪骂阎》改编为《骂汉奸》,董海奎将《凤阳花鼓》改编为《流浪者之歌》,另外如《新小放牛》、《新九龙山》、《新武家坡》、《周武革命》等,大都注入抗战救亡的内容,在同仇敌忾的当时,确实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田汉对于艺人们的创作,“虽然细处还有许多待商量之处,但大体上可以看出他们的才智和忠义之气,这应该是湘剧绝大的夸耀”,热情的鼓励之外,还具体帮助修改。罗裕庭改编的《讨学钱》,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受到田汉的称赞,并在他主编的《戏剧春秋》创刊号上发表。这是湘剧艺人第一次在刊物上发表的作品。

  田汉特别重视音乐唱腔的改革。《武松•酒楼》一场,当武松向何九叔、郓哥了解他兄长武大郎的死因之后,有“听罢了我哥哥屈死的缘故”的中心唱段,他向设计唱腔的琴师彭菊生、鼓师吴润生提出要求:一是要准确表现武松此时的悲愤情感;第二,因是弹腔,改革不能“平剧化”(即京剧),要保持湘剧的特点。他参与多次研究,确定为“南路慢三眼”的板式基调,由扮演者吴绍芝进行多次试唱,对节奏、旋律、韵味等,都作了精心的艺术处理,演出时收到极好的艺术效果,这段唱腔流传至今。另一剧作《新会缘桥》则为高腔,“为给每段唱词系上适当的曲牌,也曾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绍芝的长公子润生君斟酌每一字句,直到唱起来大致妥贴为止”。为了一部戏乃至一个唱段,“斟酌每一字句”,武松》与《新会缘桥》经过尝试性的改革后,相继在桂林上演,让湘剧这一古老剧种,释放出一种新的精神,让旧的舞台呈现出新的风貌,因而反响热烈,每出戏连演五场,这在当时是难得的。抗战时的桂林,全国不少文化界名流云集于此,如夏衍、欧阳予倩、熊佛西、洪深、孟超、杜宣、宋之的、许幸之、郁风、沙蒙、葛一虹、蓝马、凤子、舒强、李紫贵等,都多次出席观看湘剧,赞赏有加。   

  改人、改戏、更是改制   

  湘剧改革,人的思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田汉认为在抗战形势下,必须着重提高艺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克服戏班旧的习气。1939年2月,于长沙开办了“歌剧演员战时训练班”,大多为湘剧演员,由田汉领导,教员有戏剧家龚啸岚、音乐家任光、张曙等。田汉作了《戏剧与抗战》《剧人的职责》等报告,并带头参加军事训练。中共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主任徐特立,应田汉之邀,到该班发表演说,他有针对性地指出:“中国必须团结抗战,团结就是力量,大敌当前如果不团结抗日,就会亡国当亡国奴。”经过为期三月的半军事化训练,演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每整队出外工作,市民对此新文化军容无不惊异”使艺人难以忘怀的是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任光教唱的“班歌”。 199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50周年的纪念会上,40多位健在的湘剧“抗宣队员”和话剧“演剧队”的老同志,放声歌唱这首“班歌”,慷慨激昂,似乎回到了半个世纪前那硝烟迷漫的激情岁月。

  田汉还给七个“湘剧抗宣队”演出的桌围上,题写了“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全球作观众,看我大史戏”的豪迈诗句。激励着湘剧艺人改革湘剧,更好地为抗日救亡服务的决心。

  田汉对湘剧艺人中存在的行帮习气,精神空虚,自由散漫,个人英雄主义,自暴自弃等弱点、缺点,特别是抽大烟、打牌赌博等恶习,不时提出批评。1940年5月,田汉奉调赴渝,他给各“抗宣队”写了一封言词恳切、语重心长的信:“……刻春水大涨,敌阀与汉奸有随时向我进攻之可能。吾人当坚定抗战必胜之信心,争取最后胜利……社会风气渐流奢靡,殊非此严重时期所宜有……戏剧负有移风易俗之责任。况吾平、湘各剧队以抗敌宣传为号召,若有失德,更不可恕。”最后提出要各队“应常开小组会作自我批评”,并尖锐指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为坠落之始……‘訛各’抗宣队以“田处长手谕”名义,抄写贴于后台,以示警醒。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成为“抗宣队”的领队和中兴湘剧团的团长,一个接一个的排演抗战戏剧,创造出阮复成、史可法、瞿式耜、武松等一系列爱国、除暴英雄形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特别是1942年夏秋之交在桂林时,吴绍芝等湘剧艺人遭遇时疫流行,生活窘迫,剧团散班以及被“抓壮丁”,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大部分演员纷纷离桂返湘另谋出路,他也完全可以走,但他坚持下来。“有着艺人的细腻和落拓的吴绍芝……他们在‘银宫’可说苦极了。自从营业不振,他们没有拿过一次所谓包银。起先听说除伙食外每天还有三十元买食盐和小菜的钞,后来把这也取消了。他们不仅没有菜吃,甚至有两个礼拜不沾盐水。……欧元霞、吴绍芝这些湖南的名角,每天也只能吃两顿稀饭。”“但他们一上台依旧那么精神饱满……这是湖南人的硬干精神”。

  田汉在这五年中的湘剧改革,虽没提出什么明确的口号,但实际上包含了“改人、改戏、改制”的内容。1949年7月27日,在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田汉当选为首届“剧协”主席;建国后,又兼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这与他丰富的“戏改”经验和与艺人的深厚情谊、享有的威望是分不开的,必然对建国后党和政府制定“戏曲改革”的方针政策,产生重要的作用。1951年5月5日《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指出:“凡宣传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爱祖国、爱自由、爱劳动、表扬人民正义及其善良性格的戏曲应予以鼓励和推广。”又指出:“戏曲艺人在娱乐和教育人民的事业上负有重大责任,应在政治、文化及业务上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田汉在抗日战争中领导戏曲改革的实践,大体上是符合这一精神的。他之所以成为中国戏曲改革的先驱者正在于此。  

责任编辑:李亚平 最后更新:2014-07-05 10:57:3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正中日报》

下一篇:湖南抗战时期的漫画宣传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