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风云儿女》海报
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面世,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自此,长城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被深深地镌刻进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中。早在1933年,抗日战争还未全面打响之前,20多万中国军人在喜峰口、古北口戮力鏖战100多个日夜,誓死与长城共存亡。1937年平型关战役给予了日军沉重的打击。1940年在长城沿线展开的百团大战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
以相机为武器
▲战斗在河北涞源古长城。沙飞摄
提到抗日战争时期的长城,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一幅名为《战斗在古长城上》的照片。而照片的摄制者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第一个专职摄影记者——沙飞。他奔走在抗日的最前线,以相机为武器,用自己的镜头有力地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
沙飞在《沙飞自述》中坦言:
“我不满于当时的摄影和画报工作,更不满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因此我决定站在革命的前进的立场上,为民族的解放、人类的解放而牺牲一己,与黑暗的旧势力奋战到底,并决心做一个前进的摄影记者,用摄影作为斗争的武器,通过画报的发表和展览方式去改造社会,改造旧画报,同时改造自己。”
在当时,摄影还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沙飞顶着旁人的蔑视以及妻子以离婚相威胁所带来的压力,毅然决然地选择摄影这条路。
在短暂的38年的人生旅途中,沙飞为世界留下了一系列珍贵的作品。虽然战争结束已逾70载,关于战争的记忆也逐渐远去,但是通过翻看沙飞的摄影作品,我们还是能透过照片真切地感受到抗战将士为抵抗日寇侵略而展现出来的誓与祖国共存亡的决心和斗志。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在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的驱使下,沙飞来到山西,成为了全民通讯社的一名摄影记者。也正是在这里,沙飞接触到战斗着的人民军队,得以成为首位报道平型关大捷的摄影记者。
▲一九三七年,河北插箭岭长城八路军指挥所。 沙飞摄
1937年12月,沙飞在河北阜平参加了八路军,先后担任《抗敌报》(后改名为《晋察冀日报》)社副主任、《晋察冀画报》社主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科科长。其中,《战斗在古长城》系列作品,是其职业生涯中的巅峰之作。在《塞上风云》《八路军占领涞源插箭岭长城烽火台》《不到长城非好汉》《收复紫荆关》等摄影作品中,沙飞通过自己的镜头,把古代抵御外族入侵的长城与当时由革命战士用自己的身躯组成的“血肉长城”毫无保留地摄入镜头,透过坚实的“长城”向民众表达着顽强不屈的抗战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摄影作品包含着长城和战士这两种元素
据统计,在沙飞所有的摄影作品中,以长城为中心或背景的照片有29张。这29张照片中几乎没有一张是单纯的表现长城的巍峨雄立,每一张照片都包含着长城和战士这两种元素,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表达方式:1.穿过长城关口的八路军战士,如《八路军攻克平型关》;2.在长城上战斗、休息的八路军战士,如《战后总结会》《战斗在古长城》。前者以长城为主要展示对象,突出长城的巍峨坚固;后者以革命战士为摄影主体,集中展现了八路军战士们的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实事求是地说,沙飞虽然并不是第一个关注到长城对于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特别意义。1935年上映的电影《风云儿女》,堪称最早宣扬中华儿女要拿起武器来与日本帝国主义抗争到底的故事片之一,它的上映确实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不小的轰动。作为该片主题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一时间流传甚广。歌词中那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充分反映出先进的知识分子号召民众奋起抵抗侵略者,与长城同在的坚强意志。沙飞首先响应这种号召,并运用到了摄影之中。
沙飞在1937年8月15日《广西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摄影与救亡》的文章,特别指出:
摄影作者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时间和金钱都用到处理有意义的题材上——将敌人侵略我国的暴行,我们前线将士英勇杀敌的情景,以及各地同胞参加救亡运动等各种场面反映暴露出来,以激发民族自救的意识。”
这就是沙飞的“摄影武器论”,并指导着他的摄影创作实践。以《战斗在古长城》为例,照片以画面左下角的两位八路军战士为主角,来自杨成武支队的两位战士目光灼灼注视着远方,手中紧握武器随时准备斗争。不远处的长城如一条巨龙盘亘在群山之上,两位士兵在连绵起伏的山峦和坚固挺立的烽火台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充满斗志。沙飞通过这张照片向人们传达了这样一种信念:虽然局势不利、民族危亡,大片国土沦丧,但抗战的队伍依然坚守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线,将士们用自己的身躯时刻保卫着祖国和人民的安全。
▲八路军在河北涞源浮图峪古长城欢呼胜利。沙飞摄
再以《八路军在古长城欢呼胜利》为例,烽火台上面站了十几个士兵,下面还有二十几个士兵,他们一起举起手中的枪看向镜头,有人甚至挥舞双臂表达着喜悦。而与庆祝胜利的士兵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残破的烽火台。在随着杨成武支队四处征战的过程中,沙飞感受到了战士们一路披荆斩棘,接连收复灵丘、涞源、易县、紫荆关的喜悦,同时也真切体会到了抗日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正如烽火台遭遇炮火的袭击而变得残缺不全一样,英勇的八路军将士在战斗中也有伤亡。他们就是用鲜血和生命,赢得胜利,怎么能不与残破的烽火台一起欢呼胜利呢!
选择摄影机作为抗战武器
▲一九三七年,八路军攻克平型关。 沙飞摄
选择摄影机作为抗战武器,是沙飞深思熟虑的结果。他曾说过:“中国由于落后,人民文化程度低,非常需要利用照片做宣传。这样,即使文化程度低,也能看懂。”诚然,当时文盲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单纯的文字宣传基本上收效甚微。在沙飞看来,摄影纪实性强,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像绘画可以自由发挥。照片给人的印象是直观的,可以给文字史料以补充和辅证,同时也有依于文字的解释。对沙飞留下的照片进行研究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是“沙飞对照片的命名会根据发表需要而因地制宜”。根据沙飞同事的回忆,“沙飞对于照片原始信息的准确记录和保管近乎偏执;而在运用这些照片时,沙飞又体现出一种惊人的灵活性。”这种看似矛盾的行动,实际上是沙飞对于“摄影武器论”的具体实践。这也充分说明对图像史料的解读,“是一种超文本的解读,不仅要描摹出图像的外在‘表象’,还要解读出图像所传达的内在信息。”
作为沙飞战友的罗光达,在谈及沙飞的摄影目的时说道:“使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看到这种生动的画面都感到振奋、感到自豪,对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增添了信心和力量。”沙飞的“摄影武器论”无疑是成功的。他与其他同事于1939年在晋察冀军区举办的“晋察冀摄影展览”受到了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之后于1942年成立的晋察冀画报社也在宣传抗日思想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聂荣臻将军在回忆录中曾提起,“美术作品中,最受欢迎的是《抗敌画报》(后改名为《晋察冀画报》),既朴素,又美观,办得很出色。在山沟沟里能够出版这样的画报,曾使许多外国朋友深感惊讶。”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一批像沙飞一样的优秀战地摄影记者,如方大曾、庄学本、罗光达等等。这些年轻人冒着枪林弹雨为我们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图像资料,值得珍视和珍爱。
责任编辑:李时英 最后更新:2017-03-24 11:20:4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