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被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从1937年11月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成立,到1949年8月划归华北行政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存在长达12年之久。其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下辖108个县,人口约2500万,共有报社5家,出版发行油印、石印、铅印的各种报纸约29种,期刊118余种。由于当时战争环境恶劣、印刷条件较差,加之年代已久等原因,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红色报刊,已有不少湮没于历史的浩渺烟尘而难觅其踪,遗存下来的如今主要被河北、山西等地的省市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现将当时有较大影响的红色报刊荟集如下:
《晋察冀日报》是中共晋察冀分局机关报(图1)。1937年12月11日在阜平县城创刊,初名《抗敌报》。这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最早的一份大区党报,成为坚持敌后抗战的一面文旗。创刊时,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兼任社长,沙飞和洪水为副社长。开始是油印的3日刊,两版,黄毛边纸印刷,主要登载国际国内动态。从12期起改为新闻纸,并扩大为四版。从13期起改为石印,增加了边区消息和言论。1938年4月,《抗敌报》从军区政治部划出,成为晋察冀省委的机关报,邓拓任社长。从1938年8月16日第63期起,改为铅印和隔日刊。同年9月下旬至11月上旬,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实行“大扫荡”,报纸遂改为8开小报坚持出版,并发行了一种带有号外性质、刊载指导性言论的《抗敌外报》。1940年11月7日,《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由隔日刊改为日刊,集毛泽东的字体为报头。当时,报社人员有300人,报纸发行量达到21000份。1942年上半年,报社人员增至530人。《晋察冀日报》一度成为晋察冀边区舆论界的权威和对敌作战的重要宣传武器。在敌人的重重封锁和残酷扫荡中,《晋察冀日报》坚持“游击办报”,先后转战五台大甘河、海会庵、马兰、柏崖等十余地出版。1948年,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及其领导机构合并,组成中共华北局。两区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和《人民日报》也同时合并,出版新的《人民日报》。《晋察冀日报》在办报10年6个月零3天和出版2845期后,于1948年6月14日终刊,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之一。
《边政导报》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秘书处编辑出版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机关报(图2)。1938年6月13日创刊,初为周刊。1944年5月以后临时停刊,1946年8月1日复刊,改为月刊,1947年6月1日终刊。《边政导报》开始为赠阅,以供各级政府机关查阅研究之用,1941年7月改为公开订阅,后因对敌斗争形势日益复杂,各项指示不宜公开,又改为内部秘密刊物。《边政导报》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出版长达9年之久。其间,敌人的不断扫荡,给印刷造成极大困难,致使版面无法统一,只能以石印、铅印、油印交替出版;遇到战事不能汇编成册时,就出版《临时增刊》。起初为石印的4开报纸型,再改为8开铅印,又改为石印16开,后改为32开油印小册子,再改为铅印32开小册子,直至第7卷第7期为止。随着《边区教育》、《抗战建设》、《边政往来》等报刊的相继并入,从1942年1月1日到1943年2月20日,《边政导报》成为晋察冀边区政府具有综合性和领导性的刊物。
《冀中导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冀中区党委机关报(图3)。1938年9月10日在任丘县创刊,初名《导报》,为铅字印刷的4开4版日报,发行遍及冀中40多个县区。彭榘任社长,朱子强任总编辑。1939年初,由于日军的围攻造成出版困难,《导报》由日报改为3日刊,不久停刊。《导报》作为冀中抗日军民进行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各项工作的指导工具,在抗战初期主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宣传毛泽东和党中央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思想和指示,在抗战中期则配合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军建政、减租减息、实行统一累进税和开展对敌政治攻势等进行宣传报道。1939 年冬,《导报》复刊,改称《冀中导报》,开始为油印4开,1940年夏改为石印4 开。范瑾任社长,朱子强任副社长兼总编辑。1942年由于日军对冀中实行“大扫荡”,《冀中导报》部分人员随冀中区党政机关向外线转移,部分人员在冀中坚持隐蔽活动,在出版了数期《冀中导报》和《冀中导报》临时刊后,《冀中导报》停刊。1945年6月15日,《冀中导报》在饶阳县再次复刊,并采用了毛泽东题书的报头。报社社长改由区党委书记林铁兼任,王亢之任副社长,魏泽南任总编辑。复刊后的《冀中导报》仍为石印,4开4版。同年8月13日改为铅印日报,发行量也大幅度提高,即由石印时的2000份增加到22000 份。1947年冬,王亢之和魏泽南先后调离,由朱子强继任社长,董东继任副社长兼总编辑。1949年2月,《冀中导报》改名《河北日报》,仍为冀中区党委机关报。在全国胜利即将到来之际,随着1949年7月底冀中区党委、行政公署和军区被撤销,1949年8月1日, 冀中区党委机关报《河北日报》和《冀南日报》、《冀东日报》合并为中共河北省委的机关报《河北日报》。
《子弟兵》报是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机关报,属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创办较早、影响较大的报刊之一(图4)。1938年1月24日创刊,初名《抗敌副刊》,为油、石印间出的4开4版5日刊。同年6月,《抗敌副刊》改为《抗敌三日刊》,石印,仍为4开4版。1942年6月5日,《抗敌三日刊》改为《子弟兵》报。《子弟兵》报辟有时事讲话、战士新闻、小知识、文艺等栏目,多侧面地报道了华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和部队中的诉苦运动,以大篇幅重点报道了在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等人民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和战斗集体。解放战争时期,《子弟兵》报还生动记述了石家庄、大清河、保定南北等重要战役的战况和经过,真实反映了军民并肩作战的感人场面。在1948年5月晋冀鲁豫军区与晋察冀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前夕,《子弟兵》报停刊。同年11月复刊,改由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出版。1949年3月1日,又改由华北野战军第19兵团出版。1950年终刊。
《战线》先后是晋察冀省委、晋察冀边区党委、北岳区党委、中共北方分局和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机关刊物(图5)。1938年2月20日创刊,32开油印本,为不定期刊物,由晋察冀省委编印出版。从1939年6月20日第20期起由战线社出版,后改为铅印。1941年1月1日,随着晋察冀边区党委改称中共晋察冀北岳区党委,《战线》从1月15日第51期起又改为区党委编印出版。1943年1月1日,原晋察冀军内刊物《熔炉》并入《战线》后,按照原来的出版期数,《战线》从100期继续出版。从1944年2月20日第116期起,《战线》由中共北方分局接办,每半月刊印一次。《战线》在1944年5月20日出版第120期后停刊,1945年6月15日复刊,不久又停办。1947年12月5日,《战线》再次复刊后,由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主办,出版第1期,为16开铅印本。此后直至1948年5月晋察冀、晋冀鲁豫两中央局合并为华北局之前,均不定期刊印。《战线》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县级干部,旨在传达中央、地方党委的指示,宣传党的历次会议精神和党的各项政策,加强党的思想和理论教育,吸收和总结各种经验,指导各地实际工作。除刊载政治形势、边区建设、党的组织、地方武装等内容外,每期都各有侧重。《战线》的创办,对于统一和提高北岳区党员干部的思想和马列主义水平,推动边区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新长城》是由晋察冀中央分局主办的晋察冀边区大型理论性、指导性刊物(图6)。1939年7月创刊,月刊,以刊发边区党政军领导的文章为主,同时转载《解放》杂志上的重要文章,以指导边区的对敌斗争和各项建设工作。 1939年8月,《新长城》第2期发表了八路军120师政委关向应撰写的《论冀中平原游击战争》一文,后被《解放》杂志转载。该文分析了冀中所处环境及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指出冀中根据地虽然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但同其他根据地可以相互联系、相互配合,而包围它的敌人又处在八路军的包围之中。冀中游击战争能够坚持至今,是与整个晋察冀根据地的战略地位分不开的,因此必须保证冀中地区与整个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一体性,而群众的力量则是坚持冀中平原游击战争的堡垒。该文所总结的冀中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在整个冀中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十年代》是由《五十年代》社主编的综合性大型文艺刊物,为铅印16开,何干之、沙可夫任主编(图7)。从1941年5月创刊,到1942年4月终刊,《五十年代》只出版了4期。该刊所刊载的内容和分量,与革命圣地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基本相同,可谓当时为数不多的进步文艺期刊。创刊号刊登了成仿吾撰写的题为《五十年代》的代发刊词,文章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明确了《五十年代》的办刊宗旨,阐释了晋察冀根据地人文社科研究的学术背景、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等问题,展示了党领导下的文化事业所应有的鲜明特色和价值导向,从而也是一代学人政治情怀、民族情感和现实追求的真实写照。
《北方文化》是在晋察冀解放区创办的由北方文化社出版、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发行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期刊(图8)。1946年3月10日在张家口创刊,半月刊,铅印,16开。至1946年8月16日第2卷第6期终刊,共出版了12期。主编为成仿吾和张如心,编委有周扬、萧三、丁玲、杨献珍等13人。创刊号发表了成仿吾的《创刊的话》。成仿吾指出刊物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巩固国内和平,为全国各方面的民主改革尽最大的努力。《北方文化》发表了许多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评论文章,其中成仿吾所撰写的政治评论《中苏关系之回顾》和《中国青年要走自己的路》,分别在该刊第1卷第3期、第5期上发表。该刊以发表文艺作品为主,刊载的小说,有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康濯的《初春》、孙犁的《碑》等;发表的通讯报道,有陆定一的《老山界》、萧三的《西行漫记》等;刊发的诗歌,有艾青的《人民的城》、朱子奇的《在草原上》、蔡其矫的《街上》等。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红色报刊忠实记录了晋察冀边区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英雄业绩,因而不但是革命历程的真实见证,而且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0-26 10:49:2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的中国民营报刊
下一篇:抗战沦陷时期武汉报刊之管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