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新华日报》(华北版):华北抗战的向导
2017-10-26 14:25:56  来源:论文网 作者:王志萍  点击:  复制链接

  后沟是山西沁县东南山区的一个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庄,距县内主要交通干线约5公里。70多年前,这里是攻守咸宜的战略要地。

  1938年11月中旬,后沟村北头的一座崭新的宅院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新华日报》(华北版)全体编创人员。翌年元旦,一张张散发着浓墨香味的《新华日报》(华北版)从这里飞向大江南北。正如朱德所说:“一张张报纸像一颗颗子弹一样射进了敌人的胸膛。”

  《新华日报》上太行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的唯一一份大型报纸。早在1937年7月17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同蒋介石商谈国共合作问题时,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中共办的报纸和刊物就是其中一项重要议题。蒋介石在承认我党合法地位的同时,不得不承认中共有公开出版发行自己党报的合法权利。当时延安已有《新中华报》,所以周恩来把在国民党地区出版的这一共产党的机关报定名为《新华日报》,并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了报头。当年10月初,潘梓年、章汉夫等人受命于南京筹备出版工作。后因日军进攻南京,《新华日报》被迫赴武汉继续筹办。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府东路(今前进五路)成功创刊。10月24日,武汉沦陷。在周恩来领导下,《新华日报》转战重庆,坚持出版了8年之久。

  《新华日报》(华北版)正是在这一时期走上太行山的。一方面是战局变化,报馆必须转移;另一方面是我党华北抗日根据地迅速壮大,急需要把这里发生的一切告诉全国人民。这为《新华日报》(华北版)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在《新华日报》向重庆转移时,报馆的杨放之、何云等15位同志按计划转战西安,准备开辟西安分馆,出版《新华日报》(西北版)。由于国民党西北行营办公厅的阻挠,未成。这时,朱德总司令去延安参加六届六中全会,途经西安,得知此事,便对何云风趣地说:“如果他们不欢迎你们,华北军民欢迎你们。在偌大的太行山地区,只有一两张油印或石印小报,字体又小又模糊,看的时候还得戴老花镜,真费劲。”不久,彭德怀副总司令把在晋东南根据地出版《新华日报》(华北版)的意见报告给了中央。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正式决定创办《新华日报》(华北版)。

  1938年10月初,何云、江横、周永生等一行十几人,分两路起程奔赴太行,于10月7日到达八路军前方总政治部驻地潞城中村,受到了陆定一、傅钟、左权、李大章等同志的热情接待,同时,陈克寒也由《新华日报》总馆派来,加强筹备工作。

  这时,晋东南已有几家小报,中共晋冀豫区委刚刚于5月1日创办了《中国人报》。经研究决定两报合并,以加强报馆力量。10日,江横主持在《中国人报》驻地屯留县寺底村举办了记者训练班。1938年11月中旬,何云、陈克寒以及印刷厂职工先后开进沁县后沟村。

  敌后新闻事业的摇篮

  距后沟5里之遥的南底水村,在1938年6月至9月是八路军总部驻地,中共中央北方局和晋冀豫区党委机关驻扎在南底水周围的古城村一带,总部在这里开展了抗战史上著名的西林整军。后沟是朱总司令在整军期间每日必经之地,早就为报馆落户作好了准备。

  报馆设在一座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里。宅主叫王克仁,时任山西曲沃县县长。大院为新修建筑,气势恢弘。宅院呈田字格局,上院分东西院,有窑洞5孔,楼房12间,过厅房14间。下院共有窑洞7孔和草楼、马厩等。

  就在这个大院里,1938年12月8日《新华日报》(华北版)编印一期试刊,1939年元旦成功创刊,四开四版,为隔日刊。报纸一出版,发行量就达两万份,周岁时发行量已达到5万余份。北方局书记杨尚昆曾高度赞扬:“《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努力,替我们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开辟了敌后新闻事业的新纪录。”

  据85岁的老房东王焕梅介绍,当年《新华日报》编创人员和她家人同住一院,社长何云住在上院正面中窑内,编辑部在西院东楼,排字间在西院过厅6间房内,印刷车间在东院过厅6间房内,制模、造字、伙房和保卫人员在下院7孔窑洞中。保卫报社的部队有一个连,院内驻一个排,其余两个排分别驻守在村北村南两个出口,总人数达到150多人。

  创刊时,印刷设备极为简陋,只有一台从西安带来的印刷机,一套5号铅字,创刊不到一个月,铅字就被巨大的铁轮子碾得光秃秃的,可是没有铜模字补充。为此,何云同印刷部主任王显周与老工人周永生、张建功共同研究,创造了土法浇铸“半铅模”和用抛光连纸、毛边纸打纸型的新工艺。喜讯很快传到朱总司令耳朵里,他特意奖给印刷部100块银元,并亲笔写信鼓励“继续提高创造热情,不断克服可能到来的任何困难,使敌后抗战的文化工作更益前进!”这几项技术革新成果还介绍到重庆《新华日报》社,认为是对根据地印刷界的重大贡献,在各根据地报馆推广。

  解决了字模和打纸版问题后,仍有纸张断源、油墨失供等诸多困难。在根据地党政军民的支持下,新华日报社办起了文具厂,用绳头、破布生产麻纸,又用大麻油、豆油、松脂制成油墨,不畏艰险的报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使《新华日报》(华北版)每期正常刊出。不仅如此,报社还为根据地军民印刷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及《新地》《戏剧》《抗战生活》等大量书籍。沁县后沟这个小山村一度成为吹响华北抗战号角的重要新闻阵地。

  1939年5月后,日军对晋东南开始疯狂“扫荡”,报社向南迁移到沁县南乡的计刀岩村。7月初,又夜渡漳河,迁入武乡县砖壁安乐庄。从此跟随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转战太行。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在报纸创刊一周年时题词:华北抗战的向导。

  我党新闻工作的楷模

  史料记载,《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创办初期,由中共中央北方局组建的党报委员会负责领导,实行社长兼总编负责制。党报委员会成员有杨尚昆、彭德怀、左权、陆定一、傅钟、李大章、何云、陈克寒。何云任社长、总编辑。报馆的干部除了《新华日报》总馆派来的编辑、印刷人员,《中国人报》职工,记者训练班学员外,还从延安抗大、陕北公学院、鲁艺派来一批文字和美术工作者,采编力量十分雄厚。

  笔者在山西省档案馆查阅了这份弥足珍贵的战地报纸,从它的版面安排看,一版为社论、要闻,二版是国内新闻,三版是国际新闻,四版是根据地建设文章。主要栏目有10多个:社论、要闻、华北新闻、敌后方通讯、华北战况、战地通讯、华北捷报、华中通讯、华东通讯、半月军事动态、领导人文章等。每期差不多两万字。每期都有木刻插图,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发行量最多时达到45000份,不仅国内各地订阅,连苏联和美国也有人常年订阅。1939年10月19日,新华社华北分社在报馆成立,何云兼社长,统领华北地区各大报纸和重要新闻,统一用“华北新华社”电头,一头连延安新华总社,一头指导各抗日根据地宣传。

  在躲避日军多次“围剿”的艰苦环境下,《新华日报》(华北版)从未停止战斗,不能开机器就用油印,不能出正刊就出号外。1942年5月,报社在左权县大羊角村附近被日军重重包围,突围中何云等46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华日报》(华北版)从创刊到1943年9月30日终刊,在太行山中坚持了4年零9个月,出刊846期。朱德称赞说:“一份《新华日报》,等于10万军队!”随着根据地发展的需要,1943年10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改为《新华日报》(太行版),成为中共太行区委机关报,一直到1949年8月10日停刊。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0-26 14:27:0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浅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媒介定位

下一篇:抗战时期云南出版业与学术事业的兴盛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