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试论抗战时期中共报刊的抗日动员宣传工作
2017-11-08 15:34:01  来源:论文网 作者:匡宁  点击:  复制链接

  [摘 要] 抗战时期,中共为了争取抗战宣传战的胜利,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了广泛宣传,中共报刊便是宣传途径之一。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中共报刊作所作的抗战动员宣传工作以及取得的宣传效果作了梳理与简析。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共报刊 抗战动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需要,从各个方面对各群体进行了大规模的抗日宣传,发动了广泛的政治动员,为赢得抗战舆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在根据地和国统区,宣传军民抗战英雄事迹,进行广泛动员

  宣传工作的一面便是“利用已经产生并正在产生的民族革命典型向前线后方、国内国外,广为传播。”[1]因而,中共报刊大量报道了军民抗战的英勇事迹以鞭策消极抗战者,激励、动员民众积极抗战。如1938年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使许多人悲痛,使许多人张皇,使许多人丧气”[2],《新华日报》便在1939年1月8日刊登了彭德怀的《华北抗战概况与今后形势估计》的讲话,介绍了八路军在晋东南、晋察冀津浦线一带收复五十多个县的战绩,激发了民众的斗志。为广泛动员,毛泽东指示各政治部《收集和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民族英雄事迹》提供给中共报刊,“军政杂志今后专设八路军、新四军抗战英雄一栏”[3],以在民众中形成广泛影响,产生示范效应。《新华日报》1942年8月3日以《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为题报道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1942年11月4日报道了女战士黄君珏喋血太行,身临重围却搏战数日,最后弹尽粮绝跳崖自杀的英雄事迹;还报道了外国援华医生白求恩以身殉职、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山西麻田反“扫荡”作战中壮烈殉国、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在枣宜战役中光荣殉国、率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将领戴安澜壮烈牺牲等事迹。全国闻名的河北沫源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英勇事迹也刊登在《晋察冀日报》头版上。这些英雄壮举大大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大量民众纷纷投身抗战事业,积极参军参战。

  中共报刊通过对军民典型英雄事迹的宣传,唤起了后方民众投身抗日、共赴国难的爱国意识,激发了群众英勇奋战的抗日热情,不仅保证了抗战的人力、物力资源供应,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将士浴血杀敌,对抗战事业的顺利推进起了很好的引导、组织作用!

  二、在日伪沦陷区,对日伪军进行反战爱国宣传,鼓动他们弃暗投明

  毛泽东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4] “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作战,而且依靠敌伪军的瓦解。”[5]因此,中共中央宣传部1941年特地刊发了《中央宣传部关于反敌伪宣传工作的指示》指出,“由于敌国、敌军内部及敌伪间存在着许多矛盾,由于国际上广大人民同情我国抗战,我们相信,我们能够而且必须争取这一宣传战的胜利的”,并针对不同对象制定了内容各异的宣传方针:对敌军的宣传方针在于瓦解敌军,对伪军伪政权的宣传在于努力争取他们,而对沦陷区同胞的宣传则在于揭破敌伪所加于他们的欺骗与麻痹,提高其民族觉悟与警惕性[6]。于是,瓦解动摇日军军心、争取敌伪军投诚反正、提高沦陷区民众民族觉悟成了中共报刊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

  《解放》《群众》《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中共中央机关报刊和《日军之友》《实话报》《觉醒》《士兵之友》《士兵的呼声》《黎明报》《挺进报》等各抗日根据地报刊在坚持真实性原则基础上,加大了搜索对敌不利消息的力度,揭露了日寇侵华野心和伪政权奴颜卖国行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突破封锁,设法将中共报刊送进日伪沦陷区,以达到宣传中共政策、揭穿日伪欺骗之目的。此外,针对日本士兵厌战与不满情绪,中共报刊经常刊登诸如《中国共产党告日本陆海空士兵宣言》《八路军告日本士兵书》《日本士兵要求书》之类的文章以及日本士兵投入八路军及日人反战同盟、中共优待战俘的消息,如《新华日报》1938年6月1日发表了罗祖德写的通讯《一个俘虏的转变》,讲述了一个叫大白文次郎的下士被俘后,在中共物质上的优待和政治上的说服后仅六天即被软化的情况,并感慨说“到了这里,我已不是日本人了,我对于‘天皇’将不再负任何义务,我将是个无国籍的自由民,能主宰我的只有正义和公理了”。

  为了做足对敌伪军的宣传工作,《群众》登载了《敌军的厌战反战情绪与目前对敌军的宣传工作》《怎样进行敌军工作》《争取伪军反正》《二年来汉奸敌探活动的暴露》《把反汪运动深入倒全国每一个角落去》,《八路军军政杂志》刊发了《争取伪军反正的几点意见》《论敌军工作的目的与方针》《对敌工作的当前任务》《对敌宣传工作的方针与方法》以及《对敌宣传工作之检视》等文章,以加强对敌伪宣传工作的指导。中共报刊做的这些宣传,粉碎了日寇在军队和民众中的欺骗谎言,为巩固己方军心民心、瓦解日伪军、争取沦陷区民众提供了有利基础,强烈的打击了敌人,加速了其军事、政治失败,起到了单纯军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在国际上的抗日爱国宣传工作

  1938年11月6日,《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集中一切力量,反对日本法西斯军阀侵略者,加紧对外宣传,力争国际援助,实现对日制裁”[7]。为此,中共报刊严格遵照中央指示,开展了一系列对外宣传报道。

  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创办的《华侨通讯》和《时事通讯》就一直致力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主张,揭露日军侵华罪行,报道祖国抗战情况,动员侨胞支援抗战。在中共报刊影响下,一些进步报刊如《保盟两周通讯》《华商报》《大众生活》《笔谈》《世界知识》《青年知识》《文艺阵线》等也纷纷转载有关抗日新闻,扩大对外宣传。在国外,胡愈之以无党派身份创办了《南洋商报》,“按照党的指示,开辟海外宣传阵地,使《南洋商报》成为团结华侨、一致抗日救亡,实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有力工具。”[8]同时,一些世界著名通讯社、报刊社,如英国的路透社、美国的合众社、法国的哈瓦斯社、苏联的塔斯社、德国的海通社、英国的《泰晤士报》、美国的《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法国的《巴黎日报》、苏联的《消息报》等也纷纷向重庆派驻新闻机构和记者。周恩来便经常利用记者招待会向中外记者宣讲中国抗战形势和中共政策,向他们提供八路军、新四军的重要战报。

  中共对外宣传平台的扩展与外国报刊向中国的延伸两种方式的结合,使得中共的抗日政策、抗战进程、日本的罪恶行径得以及时、迅速的传播到香港和国外,赢得了海外侨胞和外国人民的同情、理解与支持,使得我国抗战在人力、物力、军力等方面均得到了港澳侨胞和外国人民的大量援助,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抗战实力,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四、利用重大纪念日,发起广泛动员

  “政治宣传和鼓动,乃是党调动群众、领导群众兼以训练党之必须条件。” [9]中共报刊围绕“七七”、“九一八”、“八一三”等各种重大纪念日开展了大量宣传运动,其意义不仅是停留在悼念和纪念层面,更重要的是其莫大的政治宣传动员作用。

  《群众》第2卷第11期刊载的胡绳的《在九一八纪念中学习》认为,“九一八”以后东北人民在艰苦环境下的苦斗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指出日寇的侵略是无止尽的,强调“只有中国内部团结才能挽救中国,只有武装抵抗日寇的进攻才能打退日寇侵略者,只有联合国际上一切反日的力量和同情中国抗战的国家才是中国人民的出路。”[10]该期还刊登了《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纪念“九一八”七周年宣言》,向民众呼吁“同胞们,保卫武汉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现在最需要寒衣、药品、防毒面具、救护队,我们在举行‘九一八’扩大宣传周时,各界救亡团体要大量地组织宣传队,所有的报纸、刊物、壁报、漫画,要一齐动员,作热烈的扩大宣传,以‘发动民众从事战时服务’,征募寒衣、药品、防毒面具及救护伤兵为中心工作。”[11]在纪念“八一三”事变时,《群众》周刊以《纪念“八一三”一周年》为题发表社论,提出“全上海和全中国同胞纪念‘八一三’的最好敬礼,是踏着‘八一三’烈士的血迹前进,继续发挥‘八一三’的英勇抗战精神,在最高统帅和国民政府领导之下,为保卫武汉而奋斗!为民族生存而奋斗!为国民独立而奋斗!为世界和平而奋斗!”[12]《中国妇女》杂志也利用“三八”节之机对广大妇女发起了战时动员,刊登了修岩的《今年“三八”节妇女界的新任务》、琴秋的《延安怎样筹备今年的“三八”节》《今年“三八”节的三个战斗口号》、孟庆树的《纪念“三八”与我们的任务》等文章。不难看出,中共报刊刊载这些文章直接目的虽为纪念,但更为重要的却是想唤起民众觉悟,激发民众危机感,进行广泛政治动员。类似的文章还有《解放日报》的社论《回顾十五周年――纪念“九一八”》《“七七”抗战两周年纪念致中国工人们》《延安“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致全国女同胞书》《致世界妇女和平大会电――延安“三八”节纪念大会》,《群众》周刊发表的周恩来的《“九一八”十年》,时评《纪念“九一八”十三周年》,西园的《“一二八”上海抗战的教训》,于刚的《记取十年前宝贵的教训――纪念“一二八”十周年》,社论《纪念与希望――“一二八”十四周年》《纪念七七抗战两周年对于抗战的检讨》,《八路军军政杂志》刊登的朱德的《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奋斗――为“七七”三周年而作》,王稼祥的《目前抗战的战略与战略的中心问题――纪念抗战二周年》《渡过困难危险、争取抗战胜利――纪念抗战三周年》,张鼎丞的《新四军献给抗战二周年》,邓发的《处在严重困难的关头――纪念抗战三周年》以及《延安各界纪念抗战三周年大会致全国电》《延安各界纪念抗战三周年致全国抗日军人家属电》等。

  中国报刊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进行抗日宣传,既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又将党的方针、政策融入其中、传达下去,加深了人们对中共的理解与支持,对广大民众起到了教育、鼓动和引导作用,产生了积极效果。

  总之,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共报刊这个宣传平台,多途径、多层次的宣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为动员民众积极抗战、争取国际援助等发挥了重大作用,充分发挥了党报党刊的“喉舌”作用,成为宣传抗战的号角,为确保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宣传经验也为当今党报党刊的宣传工作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等,《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2]《坚持持久战》,1938年10月26日《新华日报》社论

  [3]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等,《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9页。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9页。

  [6]《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中央宣传部关于反敌伪宣传工作的指示》,1941年3月20日,第209-212页。

  [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52页。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见证红岩――回忆南方局》(下),重庆出版社,2004年,第505页。

  [9]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卷,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35页。

  [10]《群众》第2卷第11期,胡绳:《在九一八纪念中学习》,第578页。

  [11]《群众》第2卷第11期,《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纪念“九一八”七周年宣言》,第592页。

  [12]《群众》周刊,第2卷第8、9期合刊,《纪念“八一三”一周年》社论,第541页。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1-08 15:34: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事业

下一篇:抗战期间 文化名人来青海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