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日战争时期《东南日报》在丽水
2018-03-27 15:15:35  来源:丽水乡土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抗战时期,众多新闻文化单位迁移丽水,《东南日报》是其中规模最大、发行量最广、最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东南日报》前身是《杭州民国日报》,创刊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四月。1934年6月16日改名《东南日报》,并成立“东南日报股份有限公司”;陈果夫任董事长,胡健中任社长,刘湘女任总编辑。《东南日报》因其内容丰富,印制设备先进,行销浙江、苏南、闽北、皖南、赣东等地区,一度影响较大,成为浙江省最大的报纸。

  1937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省会一路西迁。报社也随省府迁至金华,于11月19日创办《东南日报》金华版。总社社址在金华城内塔下寺蒋氏宗祠,1939年7月7日迁往金华城外望府墩。迁金之初,为预留退路,报社将一部分多余印刷器材运往距金华124公里的丽水,以备急需。

一、履遭劫难、不断崛起

  首创丽水版

  (1941年5月1日-8月31)

  1941年4月中下旬,日军渡江沿浙赣线窜拢,金华一度告急。《东南日报》分成两路撤退,一路由社长胡健中率领大部分职工远走江山,于5月19日在江山关礁出版。另一路由严芝芳带领前往丽水,在丽水城内中山街泗洲楼9号设立编辑部、经理部及东南日报第三印刷厂,成立丽水分社。从5月1日起,丽水分社利用先前撤至丽水的备用设备,出版《东南日报》丽水版。《东南日报》丽水版的《创刊献辞》在谈到创办丽水版的原因时写道:“为使浙南、闽北读者得以快观本报起见,除增刊分版外,无途可循……浙南处属据闽浙交通锁钥,不特为理想之军事据点,抑亦一理想之文化据点。”在丽水期间,报社业务稳定,职工陆续增至70余人,经济上达到自给。

  日军后撤,《东南日报》江山版于6月1日迁回金华。因金丽之间距离不远,两地同时出报,并非必要,社长胡健中决定让丽水版从9月1日暂行停刊,部分人员调回金华总社,丽水留设办事处,办理发行、广告、承印业务。此次在丽水共出报4个月, 123期。

  二出丽水版

  (1942年5月23日--6月22日)

  1942年5月,浙赣战役爆发。5月28日金华、兰溪失守,《东南日报》于5月20日停刊。5月17-18日,副社长刘湘女带领一批职工前往丽水,再次成立丽水分社,5月23日恢复《东南日报》丽水版。此时的丽水城正遭遇敌机轮翻轰炸,但丽水分社的职工依然坚持工作,直到6月22日被迫停刊。两天后(24日)丽水城失陷。刘湘女和少数人员匆忙向青田撤退,大部分职工没有及时撤出,器材也未及时抢运,后被日军连同房屋尽付之一炬,损失惨重。分社撤至青田后曾在青田南田镇刊行油印简报多期。

  三出丽水版

  (1942年11月23日--1943年3月31日)

  8月28日,丽水城光复,刘湘女派人招集流散职工,收拾残存器材,准备复刊。因原房舍已无法修复,报社只好在丽水城边的上水南另寻新址。当时在丽水分社的职员及其家属共186人。经过3个月的准备,11月23日丽水版复刊,其间中断了五个月。1943年3月31日,敌机轰炸丽水,报社命中两弹,编辑部、电汛室、印刷厂被炸毁或震塌,报纸被迫停刊。

  四出丽水版

  (1943年4月11日--8月21日)

  在废墟中重建新屋,整理工场,补充器材,奋斗了10 天, 4 月11 日起报纸恢复出报,并发表社论《以复刊答复轰炸》。社论说:“本报开支全赖营业收入,在现时物价高昂成本加重之日,本已入不敷出。经此打击,损失重大,更有‘雪后加霜’之感。但‘我们是倭寇最大的敌人’,六年来我们的笔垒墨堡,始终摆在第一线。六年来用我们的笔锋,不断地于敌人以严重的刺击。六年来我们工作的累积,在一般人看来,仅是数千万张薄纸,而在敌人看来,却不啻数千万枚炸弹。因此恨之切骨,而给我们的损害也最惨重。抗战到现在,我们的损失是一串庞大的数字??如果把这些数字拿来和这次轰炸作一比较,则此番本报的损失实微小而不足道。而且‘我们是倭寇最大的敌人’,所以我们冷静地忍受敌机的轰炸,并泰然地接受这次损失”。“本报为一不设防之纸寨,过去如此,今后依然。‘我们是倭寇最大的敌人’,今后敌机也许要继续轰炸本报;而为着前方数十万军民的精神食粮,为着继续不断予倭寇以严重的打击,我们不撤退,我们不迁移,我们更不躲避。一日本报不炸毁,我们工作一日;如果再把本报炸光了,我们若尚剩一分力量,一定立刻复刊,而这一次便是明显的例证!”

  1944年8月,日军侵犯浙南,丽水城于8月26日再度沦陷,报纸被迫于21日停刊。

  五出丽水版

  (1944年10月11日-- 12月8日)

  这一次报社吸取了第一次匆忙撤退的教训,在交通工具缺乏的情况下,人员物资仍然得以全部撤离到青田岭根。丽水版停刊期间,在青田出版简讯26期。9月16日,丽水城再度光复,报社迅速迁回,于10月11日复刊,直至12月8日丽水版撤销停刊。

  两年半之间,《东南日报》丽水版共被迫停刊3次,两次因丽水城沦陷,一次因遭受敌机轰炸,间断时间长达7个月22天。

  创办云和版

  (1944年12月8日-1945年10月16日)

  1944年12月,为配合浙江省党政机关工作,也因丽水地区鼠疫流行,丽水分社决定迁到临时省会所在地云和,同时将丽水分社改称为云和分社。这次迁移因事先作好了安排,丽水版停刊的同一天(12月8日),云和版就同读者见面了。分社社址在云和城郊程宅村程家祠堂;东南日报第二印刷厂由青田县妙厚乡迁云和睦田村,后一度迁往景宁县鹤溪镇学前22号。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东南日报》即派人回杭州筹备复刊事宜,并于9月1日正式复刊《东南日报》杭州版。但云和版直至10月16日才停刊,人员和器材陆续迁回杭州。副社长刘湘女、经理部经理郑洪范于10月下旬率部分职工复员回杭。10月15日出版的最后一期《东南日报》云和版首页刊出了《告别云和》一文,写道:“目前省政府各机关均已纷纷返杭,浙东交通亦在迅速恢复之中,本报已无再行继续出版的必要,因此,我们决定今日结束,要与云和以及浙南的读者们,告别了。”

  《东南日报》自1941年5月1日创办丽水版,1944年12月8日改为云和版,直至1945年10月16日停刊迁回杭州,历时共四年半。其间历经多次浩劫,停刊三次,五办丽水版,人员和财产蒙受巨大损失。据统计, 报社撤离金华时, 全部职工连家属在内,数达七百余人; 迁至南平、丽水, 700人中死亡数计有64人, 事变中失散未取得联络生死不明的还不计在内, 数达十分之一。但其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不断地崛起,影响力和发行量逐渐扩大。

二、宣传抗战 功不可没

  《东南日报》是直属国民党中央的报纸,难免带有官方的色彩,但因其主要负责人思想较开明,在抗战中始终坚持抗战言论,几乎每天都发表有关抗战的社论和报道,对提高全省以至东南地区人民抗战斗志,是起过不少作用的。作为抗战时期唯一一份在抗战前线出版发行的大报, 它为宣传抗战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应该得到肯定。

  1944年3月《东南日报》丽水分社在丽水城内青年图书供应社内举办战时时事照片展,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照片展共展出照片274张,分“中国部”、“太平洋战场”、“新武器”等六个部分;展出6天,观众达8000多人。“此次展览, 旨在使社会人士对时事加深认识,藉以明了盟国之力量日臻强大, 敌则势力日整, 败亡在即. 而非以赚钱为目的也”。展览开幕第一天,“会场门启, 观众随即涌入, 照片前人头攒动, 拥挤异常。” “这在平静之山城, 虽不能谓里巷轰动, 要亦激起不少浪花, 在丽城人士心头, 留下一鲜明印象。”“ 一青年军官, 于浏览后与记者谈, 谓彼曾远征缅甸,战局失利后, 由东爪撤退返国。并谓末去国外者, 不知此种照片之珍贵, 今日观此曾沥过同志鲜血之战场摄影,恍又身临其境, 油然起重事远征雄志。”展览期满后,“因各县多来函接洽”,随即又赶往云和龙泉等县去展出。

  《东南日报》副刊《笔垒》以其思想进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在国统区享有极高的声誉。《笔垒》始终坚持抗战,坚持进步。抗战后期,副刊掌握在进步作家手中,1943年还一度由中共地下党员冯雪峰代编,发表了诗人莫洛等进步作家的许多作品。这些作品宣传抗战思想, 透露一些人民的呼声和民主自由解放的信息, 团结国统区的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 教育和培养国统区进步青年, 尤其是在团结进步的文化青年等方面, 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三、开发利用价值无限

  《东南日报》从创刊到停刊的22年,历经了从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的时期,是研究中国特别是浙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史料。现(《东南日报》的研究)已逐渐引起了学者的注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出版的主要专著和论文有《老报人忆<东南日报>》(浙江文史资料集61辑,1997年10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张根福《抗战时期<东南日报>的南迁及其出版活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何扬呜《述抗战时期的<东南日报>》(《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2期)、何扬呜《略论<东南日报>的立场、言论和新闻》(《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等。并且,该刊长期在丽水等地出版发行,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此也是研究丽水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史料。遗憾的是,从丽水地方历史研究角度进行对《东南日报》进行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东南日报》原件保存较完整的有浙江档案馆和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孤山分馆,并有复微缩胶卷或复制品可供查阅。在丽水,只有市档案馆有零星几期报纸原件。其他的利用途径和方式就很少了。《东南日报》是和丽水渊源很深的一份报纸,我和圈内的一些好友都深信,全面研究利用这份报纸,对丽水民国历史研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曾经打算将《东南日报》的所有信息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和分类,但很快发现行不通,因为购买缩微胶卷特别是买阅读用的机器不是个人的财力能够办到的。这只能是一种政府或者准政府的行为。我们也曾经向有关单位呼吁,但目前尚无进展。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志研究丽水民国史的单位和个人能系统的查阅《东南日报》,开发利用好这一宝贵史料,将关于丽水的内容分门别类地收集和整理成册。这项工作方法简单,意义重大,开展起来必将是丽水地方史研究中的一件幸事。

  在本文最后附上曾任《东南日报》丽水版评论课记者蔡力行所写的《忆丽水分社》(刊于《东南日报》南平版1943年8月21日第4版)一文,以便读者更全面了解《东南日报》丽水分社职工在丽水的工作、生活,以及在战乱中所经历之苦难。

《忆丽水分社》

蔡力行

  我是去年四月中旬到本报服务的,至今不满十五个月,而和同事旦夕相处的时间只有两个月。在这短短的时间,使我深深的感到友情的可贵。在最初一个月中,是在金华总社工作。那时初进社中,一切都很生疏,而且又担任评论工作,不像其他编辑业务各部门的同事时时需要和别人接触,所以和一般同事很少往来,甚至还有许多人不认识。及至浙赣战役开始,奉派到丽水分社工作之后,因家眷疏散到龙泉,自己住在宿舍中,整天和同事一起工作一起住宿,一起休息,接触机会逐渐增加。何况那时战事紧张,暴敌迫境,大家安危相同,患难与共,感情自然更为融洽。丽水分社编辑部同事,没有家眷的恐怕只有遂今、曛岚和我三个人,我们后来另外租了二间小房子,颇为清净。每天工作之后,在一起读书,谈天,散步;虽然丽水离敌人占领的永康武义只不过一百多华里,而我们却感到很安静很快乐。在我个人来说,可以说是抗战以来所未有的清福。一个一向须受母子之爱夫妇之爱的人,一旦有机会来领略到朋友之爱,其滋味是无穷的。

  我们在丽水分社工作刚刚一个月,敌人又追踪而至了。因为敌人匆促来犯,报社没有交通工具,不能向龙泉方面撤退,暂时准备潜伏青田乡间。我和遂今曛岚两兄则打算另取道龙泉,俾与总社取得联络。我们三个人都很羸弱,徒步已成问题,行李更无法搬运。幸喜两浙盐务局帮办黄爵臣兄答应我们乘该局疏散专车赴龙泉,不过汽车停在水南,必须经过括苍渡。当军事紧张的时候,要渡一道河谈何容易,南京广州汉口失陷的时候,有很多人为了抢渡溺毙在河里。所以虽然有车可搭,也只好望洋兴叹。幸喜又遇现任云和县长潘一尘兄,他答应我们乘其渡船过河。爵臣一尘两兄,过去都是一面之交。在那种交通困难情势危急的情形之下,他们更能尽力帮助我们,更使人感到友情之伟大。

  离开丽水分社已一年了,从丽水同时撤退的曛岚兄,也已天各一方,其他的同事亦很难见面。要想和丽水那样的旦夕相处,恐怕只有等待将来打回杭州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8-03-27 15:16:0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宣传抗战聚民心 一张报纸十万兵

下一篇:中国抗战时期的文化中心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