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时期留北平教授周作人陈垣下场迥异
2018-08-11 12:21:13  来源:深圳新闻网-晶报,作者 晓亮  点击:  复制链接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的教育界人士在隆隆炮声中齐聚孑民纪念堂,商议救国之策。著名史学家陈垣也参加了会议,他并提议要增强舆论宣传,多发表一些在国际间有利于我的新闻。然而“七二九”北平沦陷后,“大家的精神实在已经涣散了”(陶希圣《从牯岭到南京》),纷纷开始避难逃离。

  日方当时的打击目标,主要是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日军曾列有一个应当“驱逐”的名单,蒋梦麟、胡适、顾颉刚等人的名字在列。陈垣的身份是辅仁大学校长,此时的辅仁大学已由美德两国圣言会接办,校务长是德国人雷冕神父。有了这层身份,陈垣校长似乎不必担心个人的安危问题。但大敌当前,前方交战正炽,一个稍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偏居于沦陷之地,无论如何也是一件颇费思量的大事。陈垣也不是没有过挣扎,据他的弟子柴德赓回忆,“北平沦陷后,很多朋友都千方百计、陆陆续续准备离开北平,陈先生对此很支持,说应该走。而他自己呢?想走,但又觉得自己是个读书人,一天也离不开书,抛下书库出走,就不能做学问了,划不来;同时又相信中国是个大国,历史如此悠久,决不会亡,一定能恢复。由于这两个原因,陈先生没有离开北平,而是留下来了。”(柴德赓《陈垣先生的学识》)

  这两个理由,不知是陈先生曾做过口述,还是柴先生私度乃师之腹,但在今人看来,都多少有些牵强。陈先生是读书人,且学基本是朴学一路,与政治无涉,但当年南下的知识分子,又有哪个舍得离开自己那堆书?他们草棚为舍,寄旅为家,不也在最艰难的条件下作出了一番成就?至于第二条,也许根本就算不得理由了吧?

  同样是留平教授,周作人的理由则平实、直白很多。1938年,已经随校南迁的叶公超回到北平,敦促陈垣和周作人两位到昆明。周作人说:“在北平如果每月有二百元就可以维持生活了,不必南行了。”他认为自己实在是“寒家系累甚重”,并讲到举家南迁的种种困难,“我的家族那时有我夫妇、及子女各一,女已出嫁,夫在西安,所以她住在我家,带着两个儿子。我兄弟的弃妻,有二子一女,也住在我处,过着共同生活,此外我的老母同了鲁迅前妻虽然住在别处,也要我照顾,这样说来,就是这不算在内,已经连我在内有十个人了。我也知道是顶好单身跑到西南去,但是撇下九个人没有办法,所以只好在北平‘苦住’。”(周作人给许雨的信)

  周作人身后留下非议,还在于他曾出任北平伪教育督办之职,做了“汉奸”。就职之前,他也颇为踌躇,曾征询友人张深切意见,张说:“也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做,须吃苦,不做,也苦。”意思是既然留下了,那就身不由己了。“做,恐怕会受人批评……”周喃喃道。不久,周就任督办之职,立即引来各方批评。周写了一则短短的读书笔记《读〈东山谈苑〉》,以表心志:“《东山谈苑》卷七云,‘倪元镇为张士信所窘辱,绝口不言,或问之,元镇曰,一说便俗’。此语殊佳。”他原是想“忍过事堪喜”的,但这块伤疤最终还是被不断地揭开,清算。

  留下来的陈垣要比周作人稍稍好过一些,“身不由己”的事情也少得多。尤其是后来德意日成为轴心国,辅仁大学不仅在日本人那里争得了权力,坚持文史各科不改用日文教材、校门不挂日本国旗、日文不作为必修课,而且也成为沦陷区内国民党政府承认的惟一一所大学。

  在那八年时间里,陈垣困守枯城,心情苦闷自是当然。某日,陈垣和几个知心的师生在辅仁主楼看书画展,偶然凭栏,望见日军趾高气扬地走过。陈沉默不语,片刻,低吟“登临独恨非吾土,不为城关画角悲”。语毕,热泪盈眶。同是留北平,周作人、陈垣二人却落得下场迥异,主要还在于周“忍辱投敌”,而陈先生却实践了他“不走”的两条心愿:读书著书,迎候光复。在这八年间,他先后撰成七部专著,其中尤以“宗教三书”(《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最能体现他的知识分子名节和爱国思想。《明季滇黔佛教考》借明季中原陷落后,一些士大夫避地滇黔,“逃禅以示不仕之决心”,以表彰明末遗民之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发掘北方宋遗民不仕金朝的事迹,“觉此所谓道家者皆抗节不仕之遗民,因发愤为著此书,阐明其隐”;《清初僧诤记》借木陈忞、澹归变节之事,贬斥当日媚事新朝的汉奸。此外,他还通过钩稽《资治通鉴》中胡三省的注释,著成《通鉴胡注表微》二十篇。他在致友人信中说:“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欲以正人心,端士习,不徒为精密之考证而已。”胡三省是宋末人,不仕于蒙元,陈先生以作通鉴注的方式,申诉蒙元的暴政。

  陈先生在65岁那年,终于迎来了古都光复。1945年12月底,光复后的北平举行元旦团拜会,国民党要员陈诚批评说,北平这地方没有一点儿民族意识。在场的陈先生听了大为不满,当即站起来反驳道:“陈部长,你过去来过这里没有?我们在日本人统治下进行斗争,你知道吗?可惜你来得太迟了!”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8-11 12:23:1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中的文化战线 ? 拿起笔来

下一篇:抗战时期的中国科学社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