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鸾
14年抗战是一场全民族的动员,自然,报业在抗日战争中也同全国人民一道经受了苦难,付出了牺牲,做出了贡献。《大公报》在抗战中的六次迁移应该是极具代表性的——《大公报》是当年最具影响力的民营报纸,它在抗战中的六次迁移极其艰苦卓绝。
《大公报》最初的报馆在天津。东北沦陷之后,《大公报》的总编辑张季鸾敏锐地感到:占领东北后,日本肯定要进攻北平和天津,平津不保是迟早的事,必须未雨绸缪。到了193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位创始人统一认识,决定在上海创办《大公报》,以接应天津《大公报》。这一年4月1日,上海《大公报》创刊,地点设在上海法租界。张季鸾发表社论说,《大公报》天津和上海两地发行,不是扩张事业,而是形势所迫。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大公报》于7月9日、7月10日连续发表社论《卢沟桥事件》及《卢沟桥善后问题》,批评宋哲元对日妥协政策,坚决主张抗日,呼吁国民党北方当局“迅速决大计,上与中央连成一片,下与民众结成一体”,“否则退让复退让,畸形复畸形,士气何堪再用,地方成何体制!”7月28日,日军进攻天津,天津告急。因对外交通断绝,天津《大公报》只能在市内发行。8月1日,天津沦陷,8月4日,天津《大公报》宣布停刊。《暂行停刊启事》写道:“天津本报,决与中华民国在津合法统治同其运命,义不受任何非法统治之威胁。”
占领天津之后,日军又进攻上海。胡政之和张季鸾感到,上海亦非久留之地,“沪版必将继津版而牺牲”。他们决定沿长江西进,创办汉口《大公报》。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第二天,胡政之便电令南京办事处曹谷冰和天津《大公报》员工,分头火速赶往湖北,筹备汉口《大公报》。张季鸾提出要亲自去武汉创办汉口版《大公报》。至9月18日,汉口《大公报》创刊。于右任先生写来祝词:“当我忠勇将士为国家之独立与民族之生存浴血苦战,以抗暴敌之际,诸君为国服务,于汉市分社发行新刊,举全国作战之心,壮前方杀敌之气,至佩至佩!”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了南京,南京大屠杀事件随即发生,日军犯下了滔天罪行。攻占南京的当天,日军便沿长江西进,直逼武汉。这个时候,上海成了孤岛。占领南京后,日本通知上海公共租界,要求所有的中文报纸发行前必须送审。此前,租界曾警告中文报纸必须立论慎重,不要刺激日军,但各报我行我素,照常发表激烈言论。上海《大公报》更是精心发表抗战文章,连续刊登范长江率战地记者冒死采来的通讯。但此刻,日军态度强硬,租界唯日军是从。当晚,胡政之把王芸生、张琴南、李子宽召到办公室,大家一致赞同,宁可停刊,也决不接受日本人的检查!12月14日,上海《大公报》发表了王芸生的两篇社论,宣布停刊,随后向武汉转移。在题为《暂别上海读者》的社论中,王芸生写道:“昨天又来‘通知’说:‘自十二月十五日须送小样检查,而不经检查的新闻一概不准登载。’我们是奉中华民国正朔的,自然不受异族干涉。我们是中华子孙,服膺祖宗的明训,我们的报及我们的人义不受辱,我们在不受干涉不受辱的前提下,昨日敌人的‘通知’使我们决定与上海读者暂时告别。”另一篇社论《不投降论》更是表达了大公报人炽热的爱国情怀:“我们是报人,生平深怀文章报国之志。在平时,我们对国家无所赞襄,对同胞无所贡献,深感惭愧。到今天,我们所能自勉,兼为同胞勉者,惟有这三个字——不投降。”
上海《大公报》停刊后,虽然有汉口版,但日军直逼武汉,汉口亦非久留之地,再度迁移在所难免。胡政之决定建立香港《大公报》,但是,香港版的创建并不顺利,由于英国当局的刁难,香港版《大公报》到1938年八一三抗战周年纪念日才创刊。胡政之在创刊号上说:“这一年的严重外患,毁坏了我们国家人民多少事业,本报是民族事业的渺小一分子,当然亦不能例外。然所幸者,不独心不死,人亦未死,虽然备历艰危,而一支秃笔却始终在手不放。”这个声明,再次表明了《大公报》同人“文章报国”的决心。
1938年中秋,武汉大会战打响,蒋介石命令武汉报刊立即撤离。武汉《大公报》对撤离早有准备。1938年除夕,曹谷冰就奉命到重庆筹备渝馆,经过三个月紧张工作,建馆事宜就绪。一旦武汉有事,《大公报》可以立即西迁。
1938年冬,张季鸾在重庆新丰街创建了重庆《大公报》。新丰街处于重庆闹市区,数月后,日军以国民党军委为目标,大规模轰炸重庆闹市,《大公报》工厂被毁,不得不借用兄弟报刊的编辑部办公,并委托他人代印报纸。恰在此时,张季鸾病重,“笔政”转交王芸生。胡政之不得不从香港飞来山城,分担重庆《大公报》的行政事务。胡政之争分夺秒,在近郊李子坝选定新址,投入大量人力财力,重建重庆《大公报》。李子坝上接浮图关,下临嘉陵江。胡政之让人在离报社不远的半山腰凿两个防空洞,一个安排印报机,一个供员工防空。空袭中,只要把版排好,送入防空洞打版上机,就可保证出报。这种设计果然奏效,1940年,日军倾其航空力量,对以重庆为中心的大西南,进行连续半年的狂轰滥炸,李子坝经理部办公楼被炸毁,印刷厂第二车间被破坏,但在半山腰防空洞里的印刷机却始终没有停转,重庆《大公报》的出版一天也没有间断。
随着日军的步步推进,胡政之断定香港版亦不可保,便在桂林星子岩租下37亩荒地,决计创办桂林《大公报》。1941年春,桂林《大公报》问世,这已经是《大公报》的第六家报馆了。数月后,《大公报》的发行量竟跃居两广、湖南、贵州之首。与此同时,日军攻占九龙,香港《大公报》发表最后的社论,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读者共勉,宣布停刊。但是,胡政之却被困在了香港,处境十分危险。离港之时,胡政之做了最坏的打算,他在棉袍里藏了三颗圆形铜扣,若被日军抓获,则当即吞服自杀,宁死也不受日军侮辱。幸运的是,胡政之后来乘舢板渡海,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桂林。
1944年,日军攻陷桂林,桂林《大公报》停刊,大公报人与难民一道,或爬上罐头车,或乘船,或徒步跋涉,最终撤入重庆。
在整个抗战中,《大公报》历尽艰辛,从北至南,从东到西,六迁其址。但是,《大公报》始终抱定一个念头:宁可停刊另觅新社址,也决不在日寇的刺刀下出一天报。
在抗战中,南京、上海、北平等城市的许多报馆都迁移了社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报业一方面要做好分内工作:报道战事进展,宣传团结抗战,鼓舞全民士气;另一方面,各家报馆还要安排迁移事宜,在战火纷飞之中,转移人员、运送设备决不是简单之事。所幸,即便在最艰苦的日子,中国的报业也没有中断一天。靠着那一代报人强烈的爱国心、事业心和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的新闻事业才没有被日军摧毁。这同样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值此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理应向当年的优秀报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责任编辑:徐为 最后更新:2019-06-25 09:42:0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日寇大轰炸下的抗战音乐
下一篇: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黄河大合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