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平7月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改称为第十八集团军)。为了开展国统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在南京、武汉、重庆、太原、长沙、桂林、兰州、西安等地,公开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上海于1937年7月,在福煦路多福里(今延安中路504弄21号)也筹建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当时牌子已制好.因形势发生变化而未挂出,名义上叫“八办”,实际上是党对外活动的公开机关。
“八办”的负责人是潘汉年、李克农、刘少文、工作人员有赵瑛、朱志良、王少春、孟进和张纪恩等。李克农和赵瑛夫妇及译电员朱志良住在该机关内。后来。大概在10月,刘少文、孟进夫妇也搬进来住。
那时,“八办”对外任务大体有:(一)、同社会各方面的人士、抗日的各种人民团体来往;(二)、扩大党的宣传。印发刊物及毛泽东著作,如《解放周刊》、《论持久战》等。同时还利用上海作为对外宣传的阵地,把宣传品译成外文,向世界各地散发;(三)、负责营救在同民党拉狱的同志,并把营救出狱的同志送往延安或新四军驻地;(四)、办理八路军、新四军所需要的物资器材。
1937年10月底.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周围,11月12日上海沦陷,成了“孤岛”。“八办”公开机关被迫撤消,转入地下,从公开活动转入半公开活动。10月,李克农离沪,由刘少文具体负责,机关亦迁至萨坡赛路264号(今淡水路192号)。这是一幢沿街座西朝东的三层楼房,二房东是进步话剧演员蓝兰,她住在二楼和底层,三楼是“八办”机关(前楼为刘少文、孟进夫妇住房,后楼作会客室兼饭间)。1938年春节前,译电员朱志良以学生身份住进三楼亭子间。佯称刘少文为“叔父”,孟进为“婶母”。当时党中央和“八办”的来往电稿都是由他翻译的,地下电台设在贝勒路(今黄陂南路)148号三楼,发报工作由李白负责。联系电台的机要交通员是王少春,他作为朱志良的“家庭教师”常来机关。潘汉年每隔一、二天就来和刘少文研究情况,商量工作。张纪恩是秘书,做刘少文的助手,平时不住在机关内,住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285弄(瑞华坊)4号,刘少文、钱俊瑞、冯雪峰、曹荻秋、孙冶方等因工作关系都先后去过他家。
“八办”在进行秘密活动的两年多中,主要是配合地下党开展统一战线的工作.活动情形大体如下:
(一)、同各种抗日团体的上层人士保持联系,如职业界救国会、妇女界救国会、文化界救国会、青年记者协会等;并参加这些团体上层人士所举行的座谈会;团结民主党派的知名人士及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如救国会的领袖“七君子”和胡愈之、张志让等。
(二)、继续印发党的各种宣传刊物和书籍,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以及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抗日战讯。并且承担新四军各种刊物的印刷和发行。与此同时,还和中共江苏省委文化宣传部门协同出版了《译报》(梅益、王任叔编辑)、《上海职工》(冯宾符、王纪华编辑)、《上海妇女》等刊物。在救亡团体内部编印了《团结》(潘芳编辑)和《内地通讯》、《江南通讯》(张纪恩和向枫编辑)。张纪恩还负责编辑出版《时论丛刊》,内容有“论帝国主义”、“反对世界大战”、“沦修养”等,约出过二十期。为了印刷这些东西,还建立了秘密印刷厂。
(三)、联系江南的人民抗日武装,如无锡何克希的江南抗日义勇军,太湖、浦东、崇明等地的部份武装。后又将这些武装交地方党加以整顿和领导,并与奉江南活动的新四军游击队取得了联系。
(四)、支援战斗在敌后的新四军部队。1939年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上海人民支援新四军的运动,除动员一部份工人、职员和青年知识分子参加新四军外,并在1939年下半年发动了一个义卖义演活动,为新四军筹募寒衣。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筹集了十余万元,为新四军购买了五万套军服所需的布匹及其他药品,并且设法将其运送给新四军。
二年多来,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为抗日民主运动做了不少工作,后来,由于情况变化,龚饮冰水延安到上海,接替了机要和电台的管理工作。不久,环境日渐恶化,不能再以“八办”名义进行活动了。1939年底,刘少文离开上海去重庆,萨坡赛路的秘密“八办”机关就撤消了。
法租界巨籁达路(今巨鹿路)2引号一幢座南朝北沿街房子的亭子间,自1941年3月至]9引年10月是新四军上海办事处的一个秘密办公处。这里,原来居住着上海中学的两个党员学生,1940年底,他们奉命调走后,由管理地下交通的张达平以学生身份接着租用。1941年3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成立新四军上海办事处。张达平的这一住所就成了办事处的一个办公处。(当时,上海办事处没有固定处所,分散有几个点,办事处主任杨斌住所也是一个办公处)。1941年10月张达平调至苏北工作,该处亭子间退租。由李子明.蔡平夫妇出面另租西康路武定路附近的一爿中药店三楼,作为新四军上海办事处的新址,后因该处地方小,活动不方便,1942年3、4月迁至甘世东路(今嘉善路)兴顺东里15号2楼统厢房,直到1942年底办事处结束。
当时,为什么要建立新四军上海办事处呢?
(1)1940年冬,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对坚持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大肆污蔑,强迫命令黄河以南的抗日部队限期撤至黄河以北。党严正驳斥了这种错误的命令,但为了顾全大局,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北移。当时,考虑到上海地下党力量比较强大和英法租界的特殊环境,拟把上海作为北移中转路线之一。1940年12月,皖南形势已很紧张,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组织部长曾山和军部一些干部开始向苏南茅山地区转移。不久,曾山到了上海,上海地下党江苏省委为了全力配合做好这项特殊任务,决定把原由赵毓华、刘峰负责的上海至苏北根据地的地下交通机构,划归皖南派来的东南局青委委员杨斌接替管理。
1941年1月.蒋介石背信弃义,趁我皖南部队北移之际,突然包围袭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我军干部和医务、后勤人员突破重围,成批地、陆续地涌进上海。这时候,必须迅速地把他们妥善安置和转送苏北,任务十分紧急繁重,需要迅速强化地下交通机构。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突围到了上海,饶和曾山从上海到了苏北盐城。同时决定成立新四军上海办事处,委托苏中区党委管理,和上海地下党江苏省委保持横的工作关系。江苏省委和杨斌联系的主要是省委组织部长王尧山和刘峰。
(2)1940年10月初,陈毅、粟裕等指挥的新四军东进部队,在苏北泰州、泰兴地区取得反顽战斗(著名的黄桥战役)的重大胜利,大大激发了苏北广大人民的抗日斗志。抗日民主根据地迅猛扩展,急需大量干部,江苏省委及时地从上海各条战线上动员、抽调人员支援苏北。与此同时,苏北和其它靠近上海的我根据地有些军政部门,自行派人到上海扩军和采购物资,造成江苏省委工作上的困难,给地下党组织带来不安全的因素,因此,也需要新四军军部有个代表机构驻上海,统一配合洽办扩军等事务。
上海办事处成立以后,工作量最大、任务最繁重艰巨的是组织输送人员。从它成立之时到1942年底机构撤销,共输送人员1700名左右。大体是这几部分:
(1)江苏省委从上海各方面动员、抽调参军的人员,占总数70%左右。其中工人占大多数,其次是学生、职员。有一部分文化教育界人士,如教授韦悫、张宗麟、林和海,作家黄源、蒋天佐、林淡秋、王任叔(巴人)、阿英(钱杏邨);戏剧界许幸之、天然、葛鑫、池宁;上海地下党学委、工委等方面有关负责人叶梯青、陆钦鑫(许淦)、周一萍等。共产党员约占三分之一,其余大多是党的外围——“工救”、“职救”、“学协”等抗日救亡团体成员,年龄一般是二十上下,也有年仅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和学徒。他们毅然地离别亲人。斗志昂扬地奔赴抗日战场。
(2)皖南事变突围人员。他们经过极其艰苦的努力,大多于1941年1月至5月到达上海。谭启龙、余立金、李一氓、钱俊瑞、夏征农、薛暮桥、胡立教、陈茂辉等都是在这时候到上海的。
(3)大后方撤退人员。皖南事变后,蒋介石集团在大后方重庆等地加紧反共反民主的活动.对我党工作人员和爱国民主人士横加迫害。使许多人不得不离开大后方,转向我抗日民主根据地来。当时东南诸省交通要道大都为日寇占领,从大后方转来上海实非容易,刘季平、刘述周、吕振羽、骆耕漠、孙冶方、贺绿汀、戴白韬、邓克生、郭建、金逊、孟波、石流等,有的是从广州转道香港,有的是从广西进入越南海防转香港,再从香港到上海的。著名的新安旅行团的一部分小同志和团的负责人,新安小学的老师等41人分批化装从桂林转香港再到上海。他们大部分是19引年夏秋间到达上海。著名的文化战士邹韬奋和名记者范长江是1942年初到上海的。
(4)苏南撤退人员,浙江地区的地下党员以及南洋返国人员。伟大的国际主义者奥地利大夫罗生特,德国共产党员、作家希伯和夫人秋迪,也通过办事处的地下交通,于1941年春夏间护送去苏北根据地的。
新四军上海办事处除了组织输送人员外,还有其他工作任务:(1)1942年在上海开了一个报关行,组织运输医药、医疗器械、教学用具、电台等军用物资。(2)搜集上海出版的包括敌伪报刊、杂志等资料,剪辑成册,运进根据地。(3)组织对外宣传报导,将根据地带来的我军反扫荡、反清乡等对敌斗争的资料,送苏联塔斯社上海分社茹科夫,转去苏联《消息报》发表。(4)掩护根据地的干部到上海治病等。
先后参加新四军上海办事处工作的约有40多人,除了办事处主任杨斌和原在皖南的杨秉超外,大部都是江苏省委抽调给办事处的。他们是徐盼秋、蔡健生、张达平、李小明、蔡平(女)、叶锦田、王建中、戴方俊、罗杨、史祥林等。巨籁达路(今巨鹿路)251号亭子间是杨斌和蔡健生、张达平研究工作以及徐盼秋、杨秉超和张达平交接大后方、皖南等地输送人员关系之所。杨斌偶而在这里住宿,
有时杨斌也约杨秉超到此研究工作。蔡健生等向政治交通布置任务,几乎全部是在马路上或戏院、图书馆、饮食店等公共场所进行的。联系的时间、地点以及可能遇到的障碍需要改在何处联系等等。事先规定得严密、准确,从未发生过任何差错。政治交通之间绝对不允许自行发生横向联系,有时在路上相遇,大家严守纪律,互不招呼。
办事处在上海还建立了两个固定联络站,一个是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龙门戏院隔壁的益星商店;另一个是在吕班路(今重庆南路)震旦大学附近有个党员开的烟纸店。这两个站都是杨斌亲自掌握,为华中局、苏中区党委和杨斌需特殊联系时用,也是华中局和江南其他地区联络的中转站。
1942年12月,新四军上海办事处撤销。撤销的原因主要是:
(1)办事处成立时,华中局规定它输送人员的紧急任务,于1942年秋已基本完成。
(2)1942年,上海地下党贯彻执行中央隐蔽精干,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配合武装解放大城市的方针,大规模地动员、抽调人员去根据地的工作暂时中止。日寇继苏南“清乡”之后,又设立了苏北清乡公署,对我沿江濒海的苏中地区进行更加残酷的“扫荡”、“清乡”,我部队和党政机关流动性极大,为适应当时的斗争形势,大力贯彻了精兵简政,也不宜大规模地从上海吸收人员到根据地去。
(3)1941年12月太平洋事变后,日寇进占上海租界,敌伪在原租界地区的统治加强,办事处在上海的工作条件益趋恶劣,特别是1942年10月报关行被侦破,报关行孙郁文及领导他的冯铭铨均被捕。当时,杨斌不知道孙,冯出事,直接到报关行去,被特务扣押盘问,幸好杨斌事先有所准备,辩称自己是南洋华侨,在上海治病,找报关行托购西药。特务对杨斌搜身,并未发现可疑证据,将其随身携带的钱钞没收后当场放行。这样,杨与报关行有关同志不宜继续坚持在上海工作,先后撤回根据地,这是促使办事处撤销的直接原因。
新四军上海办事处成立两年中做了许多工作,护送了大批工人、学生、职员和知识分子知名人士等去苏北根据地,为支援抗战、巩固和建设根据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9-26 16:59:3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八路军驻沪办事处旧址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