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数万热血青年从这里踏上理想之路
2017-10-13 15:50:07  来源:西安晚报   点击:  复制链接


 由西安赴延安线路图
 

   抗大、陕公、鲁艺……一张张泛黄的招生简章,将历史的篇章翻回到七十多年前,在西安市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七号院,当年满怀一腔爱国之情的热血青年们受此感召一路北上,奔赴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

   千沟万壑、河川纵横,多为徒步,道路固然艰辛,但大批青年依旧义无反顾,从五湖四海结伴而来,踏上了这条心中的理想之路。

   联合招生委员会

   为延安输送“新鲜血液”

   78年后的2015年8月3日早晨,依旧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七号院里,《延安颂》的曲调还萦绕在小院上空,但当年门庭若市的盛况已不复存在,只有那些仍依原样陈设的办公家具和招生简章、报名表、登记表……无声提醒着来人,这里曾是延安多所大学的联合招生委员会。

   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各大战区都需大量爱国志士。1938年4月,延安的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以及在泾阳的安吴青训班等学校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一起成立联合招生委员会,开始了以“广招天下士,诚纳四海人”为宗旨招收青年的工作。其中培养军事干部的抗大和培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干部的陕北公学是青年们最向往的学校。

   据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副研究员李一红介绍,当时招生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回忆录中曾有“爱国青年们从早缠到晚”的描述,这是当时成千上万的进步青年从全国各地克服重重困难赶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希望能由此去延安。为了便于接待,办事处在经费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在毗邻革命公园等处租赁房屋开设招待所,帮助解决部分青年的住宿与吃饭。

   但并非所有到八办报名的人都能被送至延安,他们首先要经过资格审核。李一红介绍那时青年们奔赴延安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党组织或者个人介绍,二是参加延安各学校的招生考试。对于有介绍信的青年学生,八办会安排其进入抗大、陕公或鲁艺学习。自己投考的青年学生,一般先送至安吴青训班,边学习边审查。

   在这些介绍信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被推荐人都会在信中被分别标上“兄、弟、军”等字样。李一红说这是开具介绍信时为了保护被推荐人的身份而用的暗语。“兄”代表党员、“弟”代表团员、“军”则代表无党派爱国人士。

   奔赴延安的路上到处回荡着抗日歌声

   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连续取得多个战役的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民众抗日救国的信心,在1939年党中央作出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

   此时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大多是从各地来到西安再转赴延安。留存至今的一些回忆录里,很多人都详细地讲述了各自奔赴延安的艰辛,有不少人还遭到了日军飞机的轰炸和炮火的袭击。

   据八办的史料记载,四川万县的青年教师熊道柄带着妻子、堂弟、侄儿等7人,从老家万县踏上了走向延安之路。他们按照地图上标出的路线,沿着脚夫行走的栈道前进。第一天走了90里,第二、第三天之后就人困马乏、举步维艰了,但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沿途又经历了土匪抢劫、关卡搜索等种种考验才翻越秦岭到了西安。八办批准了他们的请求,发给每人一套八路军军服,佩戴115师的臂章,与全国各地来的男女青年90多人一起,由一名工作人员带队步行到了延安。

   1937年下半年到1938年上半年,全国抗日浪潮风起云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合作密切。虽然当时西安到延安不通火车,道路迂回崎岖,但只有少数体质较弱的人可以乘坐运送物资的汽车前往延安。大部分人步行一般需要十几天,在千沟万壑、河川纵横的黄土高原上行走,对于大多数过惯城市生活的进步青年来说,确实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但是,那段时间通往延安的道路上,大批青年从五湖四海结伴而来,沿途歌声、笑声不断。

   同时期,经八办前往延安的队员巴苏华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在去往延安的路上,到处都是嘹亮的抗日歌声,它回荡在群山间。而群山环绕的山间小路,步行前进的一群群青年时隐时现,他们欢快、年轻,用呼声、手势与我们亲切地招呼着。”

   据资料显示,仅1938年5月至8月间,经八办介绍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就达到了2288人,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从西安八办输送至延安的进步青年有2万余人,但实际数字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他们中大学文化程度的占10%,中学文化程度的占70%,年龄平均在20岁左右。大量青年和知识分子奔向延安,为抗日战场输送了中坚力量。

   为您讲述抗战中的陕西

   今起西安晚报两路记者沿抗战遗迹实地采访

   为您讲述抗战中的陕西

   西安晚报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本报于5日启动“胜利日”抗战胜利纪念第二阶段报道。本报记者将以“西安到延安”和“黄河沿线”两条线路分别进行抗战遗迹实地采访。

   我们寻访七贤庄,在这里寻找当年八路军办事处为爱国青年架起奔赴延安的桥梁,让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从这里出发走上抗战前线。我们也会在泾阳的安吴青年培训班里追忆那些以多种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吸引、培育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的激情岁月。

   我们还会沿着红军当年的脚步,走进三原整编换装踏上抗战前线的历史深处。隔空对望八路军总部和115师一部在云阳大操场举行盛大誓师大会的历史烟云。

   一路向北。洛川也是我们要寻访的重要抗战地点。洛川会议曾高举民族抗战旗帜,建立起全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民族革命战争历程的转折关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跟随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志士的步伐,记者最终会走进革命圣地延安,这里是中国革命的红色中心,也曾承载着全民抗战的民族希望。

   与此同时,本报另一路报道组会沿黄河一线,探访那些也曾狼烟四起的抗战前线。黄河作为抵御日寇侵略的一道天然防线,在民族解放的战斗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937年,日军南犯,企图越过潼关占领陕西,然而潼关顶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轰炸,阻止了敌人西进的步伐,

   从潼关入永济,永济抗战博物馆至今还收藏着从黄河河道挖出的日军炮弹等实物资料。从永济继续向东,达芮城境内,黄河岸边,八百陕军在此壮烈殉国。

   抗日战争中,三秦儿女浴血奋战、抵御外侵。如今70年过去了,延安记得、黄河记得、中条山也记得——一寸山河一寸血,青山处处埋忠骨。

   北上延安需要“通关文牒”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馆长霍学进说:“在我们掌握的众多史料中都记载着当年进步青年要从西安到延安,沿途通过各关卡时必须出示当局政府发放的‘护照’,遗憾的是实物‘护照’我们一直没有找到。”

   但在不久前一次去兄弟单位交流时,霍学进见到了一份由洛川至澄城段的通关“护照”,霍学进说这就是当年那些奔赴延安的进步青年们所持“护照”中的一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支援抗日战场,联合招生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向延安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通过资格审查的进步青年们被编成小队,一起进发延安,他们一路上会经过由当局政府设置的数个关卡,而要通过关卡的凭证就是这种“护照”。

   通关“护照”上签有关卡路段的名称,据专家推测,当年从西安北上延安的青年们每经过一个大关卡,就要换发一次标注不同路段的“护照”,通过一些小关卡时,可能还需盖上当局政府盖章准入,形式有些像唐僧取经时需要的“通关文牒”。

   据八办收藏的当年由西安赴延安的路线图显示,从西安到延安要经过咸阳、三原、铜川、黄陵、洛川、甘泉等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期,当局为阻挠更多青年进入延安,“护照”审批变得越来越难,这成了阻挠爱国青年顺利进入延安的一大拦路虎,因此后期被输送到延安的人数也逐渐减少。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到1942年期间,仅在途中被当局截扣赴延安的男女青年就有2100多人。董必武从重庆回到陕甘宁边区,就沿途所见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写道:“垒筑山变色,丁抽路断行。”可见在这种情况下,爱国青年奔赴延安都冒着生命危险。

   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

   李一红说在她的调查和走访中,很多当年经八办前往延安的进步青年都曾表示,他们对延安的向往和自己思想的转变都是因为受了一本书的影响,年轻人被书中的精神力量所震撼,从而激起了一腔爱国热血走上革命道路,这本书就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

   1936年7月至10月,斯诺经过三个多月的采访,写出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8年3月,被译成中文的《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从这本书中,人们第一次了解了共产党和其所领导的军队,以及延安当时的真实情况,了解了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和抗日救亡的民族情怀。

   当时大多数进步青年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追求光明、自由、民主的政治力量。他们了解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正是一片思想的净土,与国统区、沦陷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按照共产党的意志创建的未来崭新社会的雏形正在诞生,民主、自由、平等的愿望吸引了大批进步青年的向往之心。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这是1937年10月上海沦陷后,一批上海爱国青年,为了抗日救亡,辗转13个月,艰难跋涉一万多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时的真实写照。著名诗人何其芳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地方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

   战争年代,延安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强烈吸引众多热血青年“朝圣”般从四面涌向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再由此为起点向延安前进,最终踏上属于他们的理想之路。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0-13 15:51:1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没有硝烟的抗日战场

下一篇:德国人诊所成红军联络站 “八办”架起桥梁(图)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