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景依然,谁为长醉吕仙,理乱不闻惟把酒; 昔人往矣,安得忧时范相,疮痍满目一登楼。”
郑家溉在中国无数抗日英雄中,是一个“另类”。他虽然没倒在枪林弹雨之中,却死得大义凛然、荡气回肠。
他的死,曾经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湖南、全国一片追悼声。在抗战胜利60周年——2005年的时候,他享受“省祭”——“牌位”进入湖南烈士纪念塔内。
高桥粟坡,安葬着一个不死的灵魂
长沙县高桥镇维汉村粟坡,青翠的森林里,有一座水泥的墓。墓主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郑家溉和他的妻子。
郑家溉的侄孙郑延稳说,这墓建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文革中被毁。1997年郑家溉的四房后人重修,主持者就是他。他说,郑家溉在湘乡被日军杀害,当时临时安葬在一个小山丘上。日军投降了,局势稳定了,郑家也就把郑家溉的遗体从湘乡运回,安葬在这里。“这块山本是另一家的,郑家花了50块光洋买下来”,郑延稳说。
郑延稳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看到这墓时,“全是土粒子,没有一块石头,被遮盖在乱草杂树长藤中”。这与记者所见到的文字记载不同。原来那座墓的前面最起码有一块大理石碑,上面刻有章士钊写的墓志铭:“程朱理学缕且绝,得君一死延其脉;湘山高高湘水澈,相君仁成安此穴。”原墓比现在有“文化味”,而且标示了郑家溉的风骨。
辛亥年后,隐居北京卖字为生
现在,这墓的青石碑上突出的是郑家溉出身——“清翰林”。
不错,郑家溉一个农家子弟,寒窗苦读,在30岁那一年考上进士,“点了翰林,授翰林院编修”,主要工作就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这种官名气很大,前程也远大——“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可也非常清贫。郑家溉在翰林院专心致志地考览群书,每天手捧经黄边读边用红笔批点、勘校、摘抄,不稍懈怠。
按理,郑家溉身入其中,当官发财是迟早的事,不讲进入南书房,就是外放个主考官应该机会多得很。可他一门心思做学问,练书法。几十年翰林,几十年编修。
他平生最爱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既爱其书艺,也爱其刚正不阿的品格。经过长期苦练,深得颜体精髓,又不拘一格,广泛临摹晋、唐以来历代书法家的手迹、碑刻,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他擅长楷、行、草书,尤爱作擘窠大字。当时,无论南方、北国,慕名前来求字的人很多。
辛亥革命,清朝覆灭,他认为“清朝亡得并不冤枉”。袁世凯勾结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他愤慨已极,公开骂袁是“翻覆小人”、“卖国贼”。军阀连年混战时期,他“一心闭门精研书法”,卖字营生,日子艰难,却不改清流之志。
“9·18”,怒斥汉奸王揖唐
1931年“9·18”事变,日本强占我东北三省。次年,伪满洲国成立,以溥仪为傀儡,郑孝胥组织伪满内阁,网罗清廷旧吏。郑家溉是翰林,且颇有名声,自然是他们眼里充门面的好“材料”。
一天,满人荣某偷偷地来到北京郑家溉家,递过郑孝胥秉着溥仪的旨意写给郑家溉的一封信,而后笑容可掬,说:“恭喜您,贺喜您!大人可以享受高官厚禄啦 !”郑家溉读罢信,顿时脸一沉,把信重重地甩在桌上,厉声斥道:“苏堪(郑孝胥)昏聩,清室岂可复兴,日本人又岂可与之为友?这等卖国勾当,何为污为?!”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得荣某连头也不敢抬,蹑着脚走出去了。后来,郑家溉每谈起这件事,总是怒不可遏。
那时,他的同乡、同年、同庚郭宗熙任中东铁路督办,受郑孝胥的托附,写信来劝郑家溉按受伪职并尽快成行。他愤然回信道:“逊帝吾尝一见之矣,与人语,目动手颤,不能自持,刘盆子之俦也,安能成事!且举动仰人鼻息,曾张邦昌刘豫之不若,公固可以休矣!”他不但自己拒不从命,而且规劝郭宗熙不要再在伪满瞎混了。
大汉奸王揖唐听说郑家溉拒绝接伪任命,便亲自上门劝导。王说:“日本人极仰慕推崇郑先生……”未等他把话说完,郑家溉便厉言正色地说:“我堂堂正正一个中国人,岂能当汉奸,作千古罪人?!”说罢,径直走向客厅门,把门敞得开开的,手指门外,王揖唐只得悄悄离座而去。
郑家溉既拒绝伪命,又见日寇越逼越近,深知北方不可久留,断然放弃在北京定居、终老的打算,回到故乡长沙暂避。
三幅书法,彰显爱国忧民情结
郑家溉眼见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祖国山河沦丧,而执政当局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感到无比忧愤。1933年2月,他拖着沉重的步伐登上岳阳楼,拜谒吕仙,远眺洞庭,感慨万千,便撰写楹联一副:
“湖景依然,谁为长醉吕仙,理乱不闻惟把酒;
昔人往矣,安得忧时范相,疮痍满目一登楼。”
至今,这副楹联仍悬挂在岳阳楼的二楼正中间。
不久,回到故乡的他,登上天心阁,放眼远眺,慨叹不已,满腔热情地希望重整祖国河山,又挥毫写下一副楹联:
“此阁巍然,为全省观瞻所系;
世乱久矣,是一阳来复之机。”
只可惜,这副楹联毁于“文夕大火”。
这两副对联,与他先前所作的杭州岳王庙联——“王气已销,重睹湖山新庙宇;人心未泯,犹因忠孝拜英豪”,都蕴集着强烈的爱国忧民情绪。有人说,郑家溉后来之所以能为保持民族气节而舍生取义,思想基础早就铸就。
檀树塘边,见证英雄最后一刻
郑家溉回到长沙,先是住在市内织机街的私宅里,可“文夕大火”,不仅把房子烧了,而且把他竭尽毕生精力收藏的40多巨箱和撰定的文稿、诗稿及字稿等都化为灰烬。存于乡里的书籍、稿件也被日寇糟踏,狼藉数里。
郑家溉的老家在长沙县东北部白沙镇的一个山村。虽然那所房子如今只剩下一扇土墙,可它见证过郑家溉人生两大节点:走向翰林院的起点,到湘乡檀树塘的出发地。
1944年6月18日,长沙失守。老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难,死伤无数。郑家溉携一女、一孙逃到湘乡,寄居在离县城12华里的七宝峰麓下木架子湾胡玉麟家。21日,湘乡沦陷,他来不及避开。开始时,并没有引起敌人注意。只因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时,他就在这里避过难,当地人知道“长沙来了个郑翰林”,这一次他的名字传到了日军那里。
8月27日,两个汉奸带着几个荷枪实弹的日军,突然闯进胡家,强迫郑家溉出任维持会长。郑家溉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中国人,宁死也不能为侵略者卖力。”日军用刺刀对准他的胸膛,气势汹汹地说:“不同意,就只有死。”日军当即将他押往设在新桥附近的日军司令部。当走到距新桥还有里多路的檀树塘边时,郑家溉见满塘清水,就再也不肯走了。日军将他押到塘边的一间瓦屋里,由两个汉奸看守着,他们一伙却到附近百姓家抢掠去了。趁此机会,郑家溉一个箭步跨出门外,纵身跳入塘中,再也没有露头。日军闻讯赶来,立刻朝塘中胡乱放了一阵枪,就掉头走了。
第三天,郑家溉的遗体浮出了水面,被当地看水的两个农民发现,打捞上来,掩埋在对面的小山丘上。
中国老头:在日寇屠杀中振奋
郑家溉这一壮举,令国人甚为震撼。当时,许多爱国志士和抗日游击队四处张贴标语,号召大家向郑翰林学习。湖南省政府给其家属发了优厚的抚恤金。1945年2月24日,国民政府颁发褒扬令,盛赞郑家溉“硕德耄年,志节可风”。同年5月18日,国民党政府西南行营主任程潜在重庆主持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
共产党方面,更是盛赞其志节。徐特立在1945年12月16日《解放日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在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振奋了中国的老头。长沙老翰林郑家溉,拒绝任日本帝国主义维持会的职务,而遭屠杀,以死成全了自己的民族气节。”
1977年,长沙县老乡、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李维汉在写给郑家溉孙子的信中说:“天安门前为之树碑纪念的无数永垂不朽的先烈,有家溉老先生在内。”
责任编辑:优姬瑶 最后更新:2014-08-08 14:52:0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书法作品
下一篇:油画:长沙会战(童柯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