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北方文化》:晋察冀解放区的优秀文化载体
2023-06-26 14:58: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静  点击:  复制链接

  《北方文化》是晋察冀解放区的综合性文化半月刊,1946年3月1日创刊于河北张家口,1946年8月16日,《北方文化》出版至第2卷第6期终刊。该刊为16开白报纸铅印,由北方文化社出版,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发行,总共出版2卷12期,第一卷主编成仿吾、张如心,第二卷主编成仿吾、沙可夫,编辑陈企霞,编辑委员会由丁玲、成仿吾、艾青、沙可夫、何干之、吕骥、周扬、张如心、冯宿海、杨献珍、邓拓、刘皑风、萧三、萧军组成。

  坚持文艺创作“为人民”

  在《北方文化》创刊号卷首语中,主编成仿吾多次提到“人民”一词,并强调“为人民”的办刊宗旨。作为综合性文化刊物,文艺创作在《北方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并坚守“为人民”的初心。该刊刊载的文艺作品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剧本、歌曲、民谣、漫画、速写、木刻、浮雕、剪纸等。例如,小说《初春》(康濯)、《碑》(孙犁),散文《十八匹战马》(王林),报告文学《西线漫记》(萧三),诗歌《人民的城》(艾青),话剧《“望乡台”畔》(丁玲、逯斐、陈明),歌曲《民主建国进行曲》(贺敬之词、李焕之曲),漫画《螳臂当车》(蔡若虹)等。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进行记录,详尽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进行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以及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新面貌,让人民群众喜欢看、乐意分享,在宣传中赢得民心、守住人心。

  《北方文化》创办于张家口,刊载了很多反映社会现实、洋溢时代精神、具有浓郁张家口生活气息的作品。艾青的诗作《人民的城》,以如椽之笔描绘了张家口解放后人民群众生活的新气象,表达了对“一切为了人民”的“人民的城”的热爱之情。吴伯箫的《孔家庄纪事》记录了解放后张家口附近孔家庄民众在共产党领导下翻身当家作主的新变革。草明的《解放了的“虎列拉”》是她与解放后的张家口龙烟铁矿公司的工人接触过程中创作的小说。丁玲与逯斐、陈明共同创作的话剧《“望乡台”畔》,是取材于张家口的革命建设实践,较早反映宣化窑厂工人日常生活斗争的剧作。除文字内容外,《北方文化》还设有“北方画页”专栏,刊载了很多以民众生活为内容的剪纸、木刻、速写等美术作品,如《春耕》《丰收》《慰问》等,都是对当时普通民众生活原貌的展现,给读者以清晰直观的视觉体验,体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北方文化》刊载的文艺作品在表达方式上强调选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语言风格上重视用工农兵熟悉的民间乡土语言,彰显了服务人民、联系人民的本质特色。正如古元在《北方文化》上发表介绍民间剪纸的文章中所说,“我们的美术工作者应该研究它,创造新内容的剪纸——剪出反映新的人民生活的剪纸,作为组织人民、教育人民的工具之一,给予人民生活更多的愉快”。

  展现共产党及军民团结奋斗景象

  《北方文化》注重与革命形势相结合,形象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军民团结奋斗、英勇抗战的景象及军民生产生活实践,传递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气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念,鼓舞了前线战士和后方民众的革命必胜信念。作为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记录者与传播者,它是团结教育人民、打击瓦解敌人的有力武器。

  《北方文化》刊载萧逸的小说《“大炮”刘安和他的战友们——八路军的武工队开辟工作故事之一》,用活泼的语言,生动描绘了抗战时期三个八路军战士以少胜多,巧妙打击日寇的故事。王林的小说《十八匹战马》展现了冀中人民与人民子弟兵的深厚情谊。彦涵的《狼牙山五壮士》以抗日战争中晋察冀边区战斗英雄集体“狼牙山五壮士”为创作素材,通过木刻连环画,生动再现了革命军人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革命斗争场景,形象鲜明、血肉丰满、感染力强。萧三的诗歌《歌红军》宣传了红军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徐兴华的诗歌《欢送回乡军人》歌颂了八路军和新四军为了理想信念、为了人民群众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些作品主题鲜明,通过典型人物和英雄事迹,呈现了党领导下的红军、新四军、八路军的奋斗历程,激励了军民的斗争精神。此外,广播稿《八路军和老百姓生死在一起》《八路军的文化生活》《生产战线上的八路军》等,从军民生活、军民深情等不同侧面展现了当时的革命斗争生活情形,反映了军民不畏困难、坚持斗争、投身生产的奋斗事迹,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抗敌斗志与必胜信念。

  《北方文化》立足中国革命现实,充分发挥舆论喉舌作用,再现了革命战争与社会生活、领袖人物与革命战士等情景,增进了解放区民众对革命的共识,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威信,在革命战争年代具有很大号召力。这些作品是时代的记录,历史的见证。一篇篇文章,就是打击敌人的一发发炮弹,为在军事上鼓舞士气、瓦解敌人,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积极作用。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论刊物相比,《北方文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充分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与思维习惯,更加注重与人民群众“对话”,宣传方式方法也更为灵活多样。该刊通过纪念活动刊发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平事迹、译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例如,在1946年5月1日出版的第1卷第5期上开辟“马克思诞生纪念”专栏,刊载《马克思略传》(萧三译)、《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百年》(王子野译)、《马克思是怎样学习的?》(葆荃译)以及《马克思之为人》(柯柏年)、《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智建中)、《马克思主义的新胜利》(大可)等纪念文章,通过宣传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光辉形象、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范本。

  《北方文化》第1卷第1至4期连续发表了张如心的《毛泽东的人生观》《毛泽东的科学方法》《毛泽东的科学预见》《毛泽东的作风》。这些文章结合作者多年研究学习体会,从多方面介绍和阐述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的人生观》一文中,张如心指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丰富生动的实际相结合,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方法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为广大人民服务”。萧三撰写的《毛泽东同志略传》介绍了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活动与政治主张,指出:“毛泽东同志的学说、理论、实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还有何干之的《马克思主义与发展私人资本主义问题》等,这些文章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有助于深化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此外,《北方文化》还刊登了《毛泽东同志像》《毛主席浮雕像》以及力群的木刻《朱总司令像》,民谣《只因为有了毛泽东》等作品,通过这些更为直观的文艺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人格魅力,使领袖人物形象更加广为人知,促使《北方文化》成为晋察冀解放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舆论高地。

  《北方文化》从创刊到停刊,时间虽短,但是作为文化战线上重要的宣传动员武器,在宣传领袖、讴歌英雄、鼓励生产、团结军民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北方文化》在丰富解放区军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为其提供了精神支撑,极大激发了军民的革命热情,对当时的民主改革和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抗战胜利后出版发行的珍贵红色文化期刊,它对研究解放区人民生活斗争实践等方面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3-06-26 14:59:1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东南战线》:新四军在东南地区的号角

下一篇:《胶东大众》:胶东革命根据地红色“喉舌”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