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读《风云初记》忆孙犁
2023-08-10 09:22:3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宋曙光  点击:  复制链接

孙犁

  《风云初记》是孙犁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它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高、吴、田、蒋四姓五家的生活史,细致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小说从“七七事变”展开故事,表现了抗日战争初期,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和澎湃高涨的战斗热情。小说因行云流水、明丽天然的语言,被誉为“诗化小说”的经典。《风云初记》1951年至196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分集出版,1963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出齐。

  我读孙犁始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与一般读者不同的是,孙犁先生是我的编辑前辈,读他的作品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无论是初读、重读,还是再读,每一次都会生发不同的感受。

  孙犁的早期作品,多是孕自战火硝烟中,经受过血与火的检验,是对时代风云、历史大潮的真实再现和描摹。我读孙犁之初,将他所有的作品都视为范本,最早读过的是短篇小说《荷花淀》,其后是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再后便是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前两者都是完整的阅读,而《风云初记》却是先从报纸上断断续续读到的。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做编辑,时常要到资料室去翻《天津日报》合订本,从1949年创刊号开始,逐天、逐月、逐年地翻,就为看每周一期的“文艺周刊”,看版面、看编排,看作家和作品,其实是在看由郭小川、方纪和孙犁等创办的这块文艺园地的风格与品位,看选择优秀作品的眼光,看编辑前辈们的文学涵养。在翻阅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孙犁的署名,是《风云初记》。这才知道,它是先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连载的。这一发现让我高兴了好多天,以后就经常到资料室去翻合订本。这部描写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留给我的初步印象是诗意的,从人物到故事都张扬着战斗的激情,也因为是以连载形式出现,每一节的结尾都充满悬念。

  1949年,伴随天津解放的炮火,孙犁进城参与创办中共天津市委机关报《天津日报》。此时,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较之动荡年代,在进入天津之后算是安顿下来,他的心中开始汹涌创作的欲望,人物和故事时时浮现在眼前,战争年代的颠沛流离、冀中平原军民抗战的英勇场景集聚在笔端,一直酝酿在孙犁心头的、想写一部较长的小说的想法,终于有机会实现了。他要展现在党领导下的家乡军民的爱国热忱,让那些献出热血,甚至生命的善良而可爱的人物,永生在时代的风云里。他把小说发表在《天津日报》上,随写随发,小说情景就像泉水一样,在孙犁笔下流淌开来。

  《风云初记》从1950年9月22日开始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连载,至1951年9月9日,连载完第一集、第二集后暂停,历时一年。1953年7月9日,开始连载第三集断片(1—5)。1956年7月5日,继续连载时,题目改为《家乡的土地——〈风云初记〉三集断片(6—10)》。至此,这部小说在《天津日报》共连载了32次、约计20万字,是小说的绝大部分,如此密集的连载频率、每期几千字的篇幅,立即引起读者的喜爱和出版社的关注。1951年、1953年、1955年……在全书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人民文学出版社便出版了《风云初记》第一集、第二集等单行本。1956年,孙犁感到身体不适,暂停写作。1962年春季,他病稍好便编排章节并重写尾声。

  作为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孙犁对它的创作、出版付出了颇多心血。他曾在《为外文版〈风云初记〉写的序言》中说:“当我的家乡,遭遇到外敌侵略的时刻,我更清楚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高贵品质,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农民勤劳、勇敢的性格,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低下头来,他们是充满胜利信心的。这种信心,在战争岁月里,可以说是与日俱增的。”孙犁想要表现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人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信心,被他用小说的笔法写进了《风云初记》中。

  《风云初记》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冀中平原滹沱河两岸。1927年,在一个名为五龙堂的村子,曾发生过一次农民暴动,主持这次暴动的是高四海和他18岁的儿子高庆山。暴动失败后,高庆山负伤,被迫和一起参加暴动的中学生高翔,离开了故乡。但革命的种子却从此埋在了这片土地上,积蓄着喷薄欲出的能量。10年后,1937年秋天,日军侵占华北,高翔、高庆山遵循党的指示,在人民水深火热之时回到家乡。他们动员群众,组织工、农、青、妇抗日救国会,将人民的抗日意志和力量统一起来,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孙犁在《文字生涯》中说:“抗日战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是有枪出枪,有力出力。我的家乡有些子弟就是跟着枪出力抗日的。至于我们,则是带着一支笔去抗日。”小说中,他深情地描绘了滹沱河水的涛声、亲人们的呐喊、抗击侵略者的枪声,塑造出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长工芒种参加了八路军,成为一名人民战士;勤劳、善良、勇敢的农村女孩春儿在革命时期迅速成长,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青年学生李佩钟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投身革命,从地主的儿媳妇、乡绅的女儿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直到读全了《风云初记》,多年来萦绕在心中的小说情节、人物命运,终于有了最终的结局,我甚至羡慕过芒种、春儿生活的时代,向往那片乡音醇厚的土地。现在,他们不是依然青春吗?他们为之战斗过的生活,留在了历史的画卷里,他们的爱情是永恒的美,养育他们的乡土生长着未来,永远响彻着时代的足音。

  回想几十年前,我从报纸上初读《风云初记》时的情景,心中仍有热流涌动,那是《天津日报》首次刊发小说连载,并标明连载字样,这种在正版版面上连载作品的做法极具胆识,足见报社对孙犁这部小说的关注和重视。每期连载,还由美术组编辑、画家林浦配有插图。这组黑白插图,是林浦对小说的再创作,画面朴拙,韵味无穷,文与图相得益彰。可惜的是,这组珍贵的插图原作和孙犁用毛笔竖写在稿纸上的《风云初记》手稿后来都遗失了。

  记忆是可以永存的。尽管当年的报纸已发黄、变脆,但那铅字竖排的版式、仍在发散着的淡淡墨香,有着一种让人动情的力量。这是报人独有的嗅觉和敏感,那些旧报纸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让我穿越时空,重回那激扬岁月,仿佛看到了当年只有30多岁的孙犁,满怀对家乡人民的挚爱深情,日夜赶写他最喜爱的抗日小说。他要在作品中,写出故乡亲人的爱与恨,把他们真实的生活记录下来,以此反映那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斗争。他的愿望实现了。

  自孙犁去世,每到他的诞辰、忌日,我们都会在副刊版面上,组织、刊发一些怀念性文章。再次品读《风云初记》这部熟悉的作品,眼前又出现了孙犁先生的身影,他的笑声还是那样爽朗、洪亮,带着清新的乡土韵味。恍惚间,他端坐在房间的书桌前,在送给我的新书上题签……

  时间过得这样快吗?然而真正的作家是不害怕时间的,因为他可以因作品而永恒。

责任编辑:吕堃怡 最后更新:2023-08-10 09:24: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吴伯箫的七一日记

下一篇:重读《白洋淀纪事》:革命叙事的经验延展与美学弥合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