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游击队歌》:抗日烽火中的不朽战歌
2024-09-11 14:38:43  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林得菊  点击:  复制链接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抗战岁月中,有一首歌曲穿过弥漫的硝烟,展现了游击队员巧妙地与敌周旋、伺机歼敌的生动形象,它就是由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作词作曲的《游击队歌》。1938年,它一经亮相便广受好评,成为抗战时期的一面精神旗帜。中共一大纪念馆珍藏着《游击队歌》手稿,当年,贺绿汀就是在这份乐谱上,用钢笔细致写下了那曲激荡人心的旋律。

  游击队员的真实写照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上海文化界成立救亡演剧队到各地宣传抗日。8月21日,投身革命多年的贺绿汀跟随救亡演剧队第一队从上海出发奔赴前线。由于途中遭遇大轰炸,铁路和桥梁被炸断,他与同行的宋之的、王苹、欧阳山尊、崔嵬等人又坐船到武汉,并在船上紧张地排演抗日戏剧。救亡演剧队一路跋涉,经过开封、洛阳、西安等地,于11月辗转到达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

  办事处主任彭雪枫接待了贺绿汀一行,不仅向他们介绍了八路军抗战的情况,还给他们送去关于部队开展游击战的文件资料。在临汾休整时,贺绿汀认真学习了游击队的战略战术。那时,他闭上眼睛,脑海中就会浮现游击队员在深山密林里穿梭作战的形象,耳边就会响起他们轻快的脚步声……贺绿汀把这些节奏捕捉下来,形成了《游击队歌》最初的旋律。曲已有,那么词又该如何填呢?

1937年,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歌》手稿。中共一大纪念馆藏

  贺绿汀曾回忆,当时八路军作战条件异常艰苦,子弹稀缺,他们在战场上形成了一个“三不打”作战原则:瞄不准不打,鬼子离远了不打,看不清目标不打。这就是《游击队歌》第一句歌词“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来历。看似夸张的表达,背后却是装备落后、物资匮乏条件下,八路军练就神奇“本领”的真实描述。1938年1月,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在山西临汾刘村成立,这是我军的第一个炮兵团。贺绿汀获得前往炮兵团访问的机会。指战员告诉他,部队从陕西出发时还没有炮,如今这些都是缴获日军的炮和国民党阎锡山部队南逃时丢弃的炮。“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句关键的歌词就这样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一首气势高昂、富有节奏的抗日战歌就此诞生。它唱出了游击队员的心声以及对和平的向往:“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经久不衰的革命强音

  1938年春,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山西临汾刘庄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游击队歌》在会议晚上举行的演出中第一次正式与观众见面。贺绿汀登台指挥,救亡演剧队队员跟随节拍齐声高歌。一曲结束,会场掌声雷动。这首歌曲获得了在场观看演出的朱德、彭德怀、贺龙等将领的高度赞扬。他们说,战士们就需要这样的战歌,并强调要尽快在部队中教唱。

  1946年4月,贺绿汀被调回延安。在王家坪举行的一场晚会上,毛泽东称赞贺绿汀《游击队歌》创作得很好,为人民作出了贡献,人民将永远记住他。11月,当党中央撤离延安时,毛泽东在百忙之中仍不忘询问贺绿汀的下落。1964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首次公演,其中根据《游击队歌》编排的节目成为这首军旅歌曲形象的阐释。1973年,周恩来在延安参观革命纪念馆时,提出应在此地展示《游击队歌》曲谱照片。

  《游击队歌》不仅在国内广为传唱,还跨越国界,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符号。美国记者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在其著作《中国的双星》中多次提到这首歌曲。1985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训代表团访问美国。在一场招待会上,东道主提出特别希望代表团演奏《游击队歌》。

  1961年8月13日,贺绿汀在上海《解放日报》发表回忆文章——《〈游击队歌〉的创作经过》。当时在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现“中共一大纪念馆”)从事征集工作的陈绍康读了报上的文章后,主动联系提出征集请求,贺绿汀立即爽快地答应了。在捐赠时,他说:“《游击队歌》曲稿捐献给你们,由国家收藏好。”中共一大纪念馆研究员陆米强曾在1995年7月12日提出:“经鉴定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歌》原稿来源清楚。1937年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创作了这首抗日爱国的歌后,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可作为一级文物。”1995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全国一级革命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鉴定,此手稿确认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贺绿汀《游击队歌》手稿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记录了一段不朽的抗战传奇。它让更多的人铭记那段血与火、生与死的岁月,感受游击队员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它的旋律与歌词,如同历史的回声,穿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8月30日 总第4182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石庆慧 最后更新:2024-09-11 14:40:5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贵阳大夏大学的歌咏队

下一篇:最后一页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