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告诉他,没有阵亡的湖南老兵还有我” ——腾冲最后一名远征军湖南籍老兵黄有强嘱托
2014-08-23 14:33:11  来源:华声在线2009-04-15 撰稿:潇湘晨报 记者:王旻  点击:  复制链接

  

   老兵档案:

  姓名:黄有强,原名叫尹志强

  出生年月:1918年

  性别:男

  民族:不详

  籍贯:湖南省怀化市

  现居住地:云南省腾冲县上家寨村前董库59号

  原部队番号:53军116师346团炮兵营

  参加战役:参加过1939年的南昌会战,1944年远征滇西,随军强渡怒江,翻越高黎贡山,并作为炮兵参加了光复腾冲的战役。

  家庭情况:离家六十余年,后定居云南腾冲,并在腾冲安家,改名黄有强。老伴尚在,但两口子关系不好。育有两子,老伴随小儿居住,黄老随大儿居住。

  经济情况:无固定收入,靠子女赡养,大儿照顾不佳,老人居室四面通风,生活简朴。

  “一定告诉他,没有阵亡的湖南老兵还有我”。当记者在云南腾冲告诉91岁高龄的远征军老兵黄有强,本报正准备接流落缅甸56载的远征军老兵李锡全回湖南老家时,黄有强满脸兴奋。但一问到回不回湖南老家,黄老的神情就暗淡了下来。对于湖南老家,他已经印象模糊了,“没考虑过,因为太远了,也没有人会记得我了”。但他祝贺李锡全,也祝愿李平安回乡。“毕竟落叶总要归根。”他说他自己没这个福气。

  倏忽间,半个世纪远去了。如今已91岁高龄的黄有强,白发银髯,皱纹满面,但依旧精神矍烁,爱笑、健谈。

  9月14日,腾冲县照例举行庆祝收复腾冲座谈会,黄被邀请列席。当年的战友一年比一年少了,而今,能与会的老人所剩寥寥。黄这么自嘲着:“无病、无钱、能独立、能自乐”。

  10月3日,阳光璀璨,风景怡人。从腾冲城中心向西舒展一条被金黄色稻谷簇拥的马路,可以看到一处滇西风貌的小平房,黄老居住在腾冲县上家寨村前董库59号,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老房,木床、发黄的蚊帐、一张老桌子就是整个屋子的家什。床头挂有一张彩色照片,黄有强笑得很甜。

  “攻打4个鬼子,我们竟死伤近千”

  1944年5月11日,滇西大反攻爆发。黄有强随国民革命军第53军从湖南步行到了滇西战场。黄当时是53军116师346团炮兵营的一名炮手,使用82迫击炮,跟在步兵后面炮击日军。不久,黄随部队从惠通桥附近乘坐美制橡皮艇抢渡,怒江水流激烈,一些船被水流吞噬。上岸后,部队随即翻越高黎贡山。当时恰逢大雨,没有雨衣的士兵们忍着饥寒继续行军,期间,不少战士死去了。

  黄有强跟随53军进入腾冲后,眼中的腾冲满地均是平房,“县城不大,约现在的十分之一。”极目可见的房子,早被日军毁了。

  黄在一座山下仰望被日军占领的山头,当时的任务是要以最快速度攻下,“我们当时听到山上机枪四处扫射。”

  突然,黄发现山坡上有一处平地,有一些金光闪闪的物品,黄定睛一看,居然是一些崭新的手表、钢笔等物品。当有战友正准备前去拾取时,警惕的黄有强一把拉住了战友,“这肯定是个圈套,你若去捡,肯定会中敌人的埋伏。”黄说,依他的经验,手表所在地,处于一个最易暴露目标且无任何屏障的平地。后来,战友们也证实,此地正是敌人的“靶子”。

  日兵占领山头,黄和战友处于山下,日军死守不放,中国远征兵反复进攻。冲锋中,战士们一排排倒在了日军机枪下,接着又是一排排战士涌上。如此屡败屡战,日军依靠优质的武器和有利的地形占领上风。

  在我攻敌守的战役里,勇敢的中国战士拼死搏斗并没有赢取应有的回报。

  “我们发现机枪在四处响,我们只能四处去攻,结果我们损失更重,”黄有强叹息,年青的战士们只要听到枪响,斗志就被激起来了,“我们在明,日兵在暗,结果是,他们死一个,我们要死一百”。

  激战持续了一整天,战士伤亡惨重、精疲力竭。最后美国先进武器“火焰喷射器”运到,血战再起,日军的机枪再次发起猛射,中国军人倒下又爬起,前面将士阵亡,后面将士又跟上。

  时至晚上,血战不可开交时,火焰喷射器发出了最大威力,日本兵的枪声终于消失了。后来,黄和战友们收复山头、清理日兵尸体时才发现,这个山头的日本兵总共才四人,他们依靠有利的地形和先进武器,让中国远征军死伤近千。

  “由此可见,当时敌我力量的悬殊和抗战的艰难。”黄叹息说。

  “我们班曾经被日本炮兵轰炸”

  光阴荏苒,思绪万千。黄对战友们的印象逐渐模糊起来,曾担任过班长的他,如今也很难一一列出战友的姓名,但他对高黎贡山的一次死里逃生印象深刻。黄手下有十多名士兵掌控着数部“八二”口径的大炮,在高黎贡山战役中,他们几近全部覆没。

  在高黎贡山,日军和黄有强所在的部队上演了两方炮兵交战的激烈场面。

  高黎贡山是二战战场中海拔最高的,平均海拔达3500米。滇西战场东西北三面是高山河谷,中部南部是平原丘陵,气候怪异,在当地有一种说法,“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其意思是,在这里,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寒带五类俱全。从怒江到高黎贡山山顶,海拔高差2500米,呈现五种气候。中国远征军来滇西抗战,除了要战胜敌人外,还要战胜自然。

  黄说,在这种恶劣环境下,腾冲城早已草木皆兵,老百姓和部队同心协力,共同抗战。就在这个时候,没想到一场灾难正在靠近。

  一天,老百姓给战士们送完粮食离开战场时,被日本奸细发现,这些身着中国服装的日本侦察兵悄悄地摸清了中国炮兵连所在方位,将消息传回给了日军。顷刻,日军的大炮直接轰炸黄所在的炮兵连,烟火满天飞。

  “我们起初都不敢还手,他们的炮是重武器,”黄有强说,根据当时的情况,一直处于进攻状态中的战士们,在炮弹满天飞、烟火疯狂烧的情况下,不得不撤退。

  危机之下,远征军们只能边打边退,一场“炮兵之战”由此拉开。

  一方面,敌方处于高处,易守难攻;另一方面,日军已经占取了主动优势。黄所在的炮兵连遭受重挫。在这个紧急当口,前来增援的将士们齐力出击,黄和战友才得以脱身,遗憾的是,已有数名战士牺牲。

  如果黄经历的“炮兵之战”是最危险的一次,那么接下来的战役是他最难受的一次。

  “很多战友在一起,半小时后就不在了”

  “日本人打仗很顽固,都是一些不要命的人,浑身是伤也要拼死来打。”黄清楚地记得,1939年8月15日下午,他们在一次战役中刚把日本鬼子打退,天一亮鬼子又围了上来。

  日军子弹飞速从肋骨下擦过,黄一把按住伤口,鲜血渗透了手指,根本无暇顾及,他马上将大炮瞄准日军。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中弹,幸好子弹偏离身体,只划伤了肌肉,“我是幸运地捡回了这条命。”黄有强笑道。因为伤口不深,包扎敷药后十多天,伤口就痊愈了。

  腾冲收复战役中,因为侵占腾冲的日军占据了有利地形,顽固死守,致使中国军队死亡十分惨重。黄和战友们每进攻一次,都有一批战友倒在血泊中。

  “很多战友在一起,半个钟头就不在了。”每隔半个小时,黄有强就会发现有战友牺牲。“我根本就没有想到能够活到现在。”现在回忆起来,黄都觉得自己是捡回了一条命。

  1944年7月中旬,中国远征军从东北两路分头围攻,将敌军压缩在腾冲城内。8月2日,中国远征军以4个整师的优势兵力向腾冲城发起攻击。

  “打腾冲,太不容易了,拼了老命。我们负责从东南城墙一带攻入腾冲城。进攻的时候,东南城墙已经被盟军的飞机炸塌了,留下很多的弹坑和炸弹碎片,腾冲城也成了一片废墟……”黄有强回忆,“整个腾冲县,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子,没有一棵完整的树”。

  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9月14日终于收复腾冲城。日军148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及以下3000余人悉数被歼。中国远征军伤亡总数达18000余人。

  对湖南的印象已逐渐模糊

  黄有强出生在湖南芷江,曾用名尹志强。15岁那年与村里伙伴外出谋生,辗转于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后在浙江温州给人挑担、替餐馆打工赚钱,日寇侵占淞沪,黄有强主动投军。先后当过步兵、机枪手、无线电兵、炮兵等。

  如今黄有强已是91岁的老人,穿着整洁,走起路来挺胸收腹,似乎没有忘记曾经是个军人。黄有强说,当初偷偷跑出去谋生,走的时候家人并不知道,不料,却是和父母永别。

  黄依稀记得,在老家芷江一个叫榆树湾的地方,村里有一口月亮井,家里还有一兄一姐。父母当时种田和养鸭子,黄现在对湖南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当时养了几百只鸭子”。

  黄有强说,当时用竹编的栅栏把鸭子聚集围栏里,旁边搭建一个小屋,晚上就睡在那里,“这是当时我们湖南人的养殖习惯。”黄有强还记得,湖南的冬天特别冷,他说如果现在回湖南老家只怕有点不习惯了。

  对于湖南老家的其他印象,如今他已印象模糊。他想父母应该早就不在了,其他的亲人也都不记得了。”当记者反复问他还想不想回老家时,“没考虑过,因为太远了,也没有人会记得我了”。

  腾冲战役结束后,黄有强离开了部队,结束了部队生涯,经当地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育有两儿两女,妻子小他6岁,身体也算硬朗。

  起初,老人到腾冲县城做点小生意。腾冲解放后,黄有强积极参加了村里的民兵组织,当了民兵委员,还在盈江县陇川乡公所当过干部。

  黄老的子女家庭条件并不算差,但老人依旧要求住在隔壁一家破旧的房子里,自己洗衣做饭。老人的媳妇告诉记者,老人家年纪大了,脾气有点怪,总跟老伴闹矛盾,后来干脆两个人都分居了。

  黄老现在迷上了当地老年协会里的麻将,“因为身边的好朋友都走了”。91岁了,他喜欢自己独自生活,他笑谈,“我没钱、没病,能自理,能自乐”,这是他对自己晚年的概括。他的屋子门朝马路开,每天早上,他习惯过路人来给他打招呼,“大爹,还不起床呀”。他更喜欢每天都有不少小孩子求着他要零食。

责任编辑:裴琳琳 最后更新:2015-07-17 10:26:2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我经过了野人山——抗日老兵谢定安采访纪实

下一篇:刘汉辉 (于2009年12月22日去世)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