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彩云之南:不能忘却的战士
2014-09-24 10:24:38  来源:凤凰博报2008-11-02  点击:  复制链接

  我们来迟了

  手中5个人名地址。1人在保山,4人在腾冲,均为落户滇西的湖南籍远征军老兵。

  ——这是2005年9月29日,我们通过当地政府、民间各个渠道搜来的珍贵线索。

  接下来的两天,“按图索骥”。

  陈文贵,“不在了”。宋治邦(原籍湖南华容,远征军177医院上尉军医。腾冲县荷花乡雨伞村务农。),“去世了”。李明顺,“老人刚走几个月”。

  “你们来迟了。”一入昆明,跟杨建明先生通电话,这是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这位保山市金水阁酒店的老总,每年捐助100位落户在滇西的抗战老兵,他说,“就连这样的事(指捐助老兵),我们最多也就能做个三五年了”;在保山市委宣传部,李义钦主任慢慢地、仔细地翻查他们所做的老兵统计表,“我不能肯定这个资料准确,去年还在的,今年就不一定在了”;而在腾冲,往腾越镇看望第一个湖南老兵的途中,一路陪同我们的腾冲县委统战部工作人员,连接两个辖属乡的电话,得到的是陈文贵、宋治邦两位老人已不在了的消息。这位善解人意的工作人员没有说“你们来迟了”,她安慰我们:“这些老兵年纪都太大了,八九十岁,说不在就不在了。”

  其实,对这群60年前为了国家和民族生存而浴血奋战的战士,我们需要承担的仅仅是“来迟了”这一种愧疚吗?

  在昆明二战学者戈叔亚处,我看到过一些中、美、日老兵50年后重聚的照片。照片上三个国家的老兵是完全不同的风貌、气质,惟独沧桑的中国老兵,让人深感“其情不堪”。

  2005年的秋天。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热烈气氛仍四处洋溢。但在滇西,面对含着满眶眼泪的许韩廷,面对已不能言语行走的范如何,面对玉米地中李明顺逼仄的坟茔,面对那些列在老兵统计表上越来越少的名字,面对每一个备注栏“生活极困难”的说明,我们愧不能言,我们是来得太迟了! 戈叔亚曾断言:“中国还要吃日本人的亏,如果弱国不明白不反思自己的弱。”他认为当初中日的差距,今天并没有缩小。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对待老兵的态度,就是对待历史的态度,对待历史的态度,就是对待未来的态度。

  彩云之南:不能忘却的战士

  滇西与湖南的距离,至少是2000公里。

  2000公里。重返家园。

  ——在1945年,对于一场恶战之后的士兵,这已经是一个力所不能及的,梦。

  腾冲大量的抗战文史资料,均显示这座高黎贡山脚下的“极地边城”,有着自古传承而来的硬朗、桀骜品性。1944年7月26日,以“外省人”为主的中国远征军欲从日军手中收复此城,这个县城 “白发苍颜之老先生,西装革履之少爷公子,男女学生、乡镇保甲长和民众等,均争相驮沙袋,担子弹,送茶饭;并有许多太太小姐,成群结队跟着部队后面观战,好像赶会看戏似的”,以“中国士兵冲啊,杀啊”呐喊声助阵,成为二战史上极其罕见的“战地啦啦队”,日军对此惊叹“一个被惹怒了的,不要命的民族是恐怖的”;其临危受命,作过著名的《答田岛书》的抗战县长张问德,据说也曾多次在军民大会上,鼓励各军将士“赶走日本人,我们腾冲的姑娘嫁给你”。

  1945年2月,滇西战役结束后,该战场一些所谓的“非蒋嫡系”军队,如预2师、36师、第198师、第116师、第130师等,“未获一尝胜利之光荣”,均被就地解散。有资料统计,当时至少有来自十来个省份的6000多官兵流落滇西,“这些人放下对付日本侵略者的武器以后就再没有摸过任何枪械,没有穿过任何军队的服装”。

  腾冲抗战历史研究者段培东称,“四川、贵州兵留下的最多,湖南,也不少于850人”。

  1、“我军人的素质还在”

  许韩廷,原籍湖南华容。三年前告诉湖湘地理,他的军人素质还在。最近我们得到消息称,老人已于去年过世了。

  2005年9月30日。云南腾冲县腾越镇洞坪村。

  第一眼看到的许韩廷,袖着手,垂着头,坐在自家荫静的天井。

  15分钟后,这位83岁的老兵挺直腰身,评价自己:“我军人的素质还在。看起来不死不活了,一喊醒我就精神抖擞。”他甚至捋起袖子,跟我们最年轻的一个小伙子“云手”,“给我5分钟,小伙子,5分钟内我一定拼得赢你”,他笑,“5分钟以后就不行了”。

  许原籍湖南华容,19岁“投笔从戎打日本鬼子”,曾是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兵站第3分站的少尉司书。1942年,“部队从株洲渌口出来,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只穿半截裤子(另半截是绑腿),穿草鞋,都不知道部队要往哪里开。后来到云南,路上走死、病死了好多兵”。

  在滇西战场,许称自己是“解粮官”,“人背马驮,负责一个军的吃、用、行”。对“湖南兵”这个身份,他有说不出的骄傲,“真正的南蛮子不是云南,是湖南,湖南人性格蛮,讲义气,打起仗来要死都死在前头”。

  许说他留在腾冲,因为“当时思想上想得多,不想干了,觉得自己不应该再拿着脑壳去拼命”,也喜欢腾冲的气候,而且“感觉这里有文化”。

  许的部队后来从“保山上飞机,运走了”,“很多人并不晓得是去干内战”。

  许说1945年他23岁。而且,那时他姓韩。许,是入赘以后的姓。他后来一直在现在住的这个寨子里教书,1958年被划成右派,但始终“对***是一片真心”。

  2、永失故乡

  许韩廷曾在1986年回到湖南老家华容住过7个月。许的第二个儿子姓韩,“就是次子归宗”的意思。这位“读过6年古书,上过5年洋学堂”,“爱写诗”的老人,说“诗人是最有情感的,我怎么会忘记自己的故乡”。

  而比许大13岁的范如何,却永远不能再这样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了。

  这是范如何,也是改过姓的,原来姓何,湖南湘潭人。参加过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打得最惨的松山战役。在2008年过世。

  96岁的范如何,在保山市委宣传部提供给我们的资料上,仅注明原籍湖南湘潭。没有更具体的乡、村名。老人曾是炮兵。如今,双腿瘫痪,听力全失,“以前就听不大见,被炮声震的”。

  跟许韩廷一样,范如何并不姓范,范是入赘之姓。

  据范的子女介绍,老人自己的名字叫“何继能”,曾是家中独子,被国民党抓壮丁而入远征军。部队的番号他们已说不清,只知道“打了最惨的松山战役”。后来,我们在当地政府才了解到,范“1938年征兵入伍,编入54军。参加过1938年的台儿庄会战和武汉会战,1942年随军调云南保山,参加怒江防守及收复腾冲战斗”。

  战后,范流落在腾冲县芒棒乡这一带,做地主家的帮工,后落籍该乡。范有6个子女,他和老伴分别由四个儿子供养。范自战后从没有回过湖南,“写过信,没有回音,家里没人了,爹妈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死的”。范的二儿媳说,很早以前,范曾想带着其中的两个孩子回湖南,但孩子们不愿离开熟悉的环境。

  在老人昏暗、简陋的居所,当我们试着想和他交流,想知道他的家究竟是湘潭哪里,想告诉他我们来自他痛别60多年的故乡,我们发现,一切徒然。

  老人听不见,而且不识一字。

  
腾冲,留有清晰弹痕的磨碾。

  3、“帮我们找找父亲家乡的亲人”

  
照片上的老人叫李明顺,湖南祁东人。

  89岁的李明顺也曾无数次想回到湖南。

  “以前是生活太恼火,没钱回去,后来是岁数大了,回不去了。”李的儿子说“20岁就出来了”的父亲经常念叨老家,至死都保留着别人听不太懂的湖南祁东口音。

  2005年10月1日,当我们辗转找到保山市辛街乡,名单上的“李明顺”已长眠在一块玉米地下。

  这位1935年被编入第2军,“参加过武汉会战、松山外围战斗及收复平达、象达和芒市三台山等战斗”的老兵,老家在湖南祁东。“松林公社埠家大队”,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与家乡的联系地址。那时候,他找到过“在祁阳县人民银行当行长”的亲兄弟李明高。遗憾的是,紧接着的“文革”使李再次与家乡亲人中断了联系。

  李明顺于2005年5月病逝。在他下葬的前后,一直有媒体在寻访他。李的儿子说父亲以前在这里打日本鬼子,后来一生又都在此辛勤劳作,没想到最后差一点就无葬身之地。

  李的墓地是一块玉米地,据说现在属于另一个村子。李明顺是被迫改成“张明顺”,成为“张家人”才被允许下葬的。当年滇西战役结束,李跟大多数士兵一样,流落当地入赘。他是少数保留了自己姓氏的“上门女婿”。只是在60年以后,他仍然要为最后的葬身之地付出放弃本姓的代价。

  李的儿子说他现在就想找到叔叔李明高家人的线索,“叔叔肯定不在了,但我应该还有哥哥、姐姐”,他觉得自己跟湖南很亲,那里毕竟是父亲的根。

  为什么有那么多抗日老兵需要互助

  李义钦(云南保山市委宣传部)

  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对日本侵略者作战的军队有我们所熟知的在敌后战场的***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游击队,还有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都被推上内战前线,这些国民党军绝大部分都被消灭,这支军队消灭的形式有打死打伤、被俘、逃亡、投降、投诚、起义等,只有约60万人跟随蒋介石逃到台湾。

  而不管以什么方式留在大陆的国民党老兵,包括后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只要有工作单位,都或多或少地有退休金,生活在农村,没有工作单位的,就没有养老金,因为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没有覆盖到农村,失去了劳动能力的老兵只有靠子女赡养,子女孝敬、条件好的,生活也就好一些,子女不孝敬、多病、条件差的就很困难。

  当年在滇南和滇西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是国民政府组建的中国远征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民党军。抗战胜利和解放后,有数万参加过抗战的原国民党军老兵留下或回到云南,仅保山就有4000多人,有一部分安排了工作,但大部分回到农村务农。现在我们互助的就是这些参加过抗战,生活在农村的老兵。

  我们互助的这些老兵,为民族解放流过血、流过汗,但当年征召他们扛抢打日本的国民政府已经被赶到台湾,我们现在的党委政府对他们表示同情,承认他们抗战的光荣历史,但如果没有中央的政策,有钱也无法给予补助,且不说我们保山经济比较困难。

  我们互助抗日老兵,重在警醒后人,勿忘国耻,给予这些经历磨难的老兵心灵、精神的慰藉以及生活上的一点帮助,让他们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责任编辑:李亚平 最后更新:2015-07-17 10:33:3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盛金云

下一篇:滇西抗战:遍地热血湘踪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