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泊头军王庄地下医院:敌人脚下的“生命通道”
2023-04-26 15:17:30  来源:沧州日报  点击:  复制链接

▲小学生通过画作了解当年的地下医院 傅新春 摄

▲杨国藩(左)和家人 卢代旺 翻拍

▲71岁的王英才讲述战争往事

  这是一座特殊的医院,它的病房隐藏在村庄的地下;这里是红色堡垒村,村内遍布地道,村民秘密救治八路军伤员;这是冀中抗战史上的一段传奇,600多名八路军伤病员在人民群众的保护下得到救治。这就是泊头西辛店乡军王庄地下医院创造的奇迹。

  硝烟已去80余年,当年医院的遗迹已经不见踪影,但那段军民同仇敌忾的红色历史,却从未被人们遗忘。

  救治伤病员 两村挖出地下医院

  泊头市最西部——西辛店乡军王庄村是个静谧偏僻的村落。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的村民深陷穷困。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个不足百户的村庄,军民同心,筹措物资、营救伤员……成为冀中军区坚强的抗日堡垒。近日,记者跟随泊头文史爱好者来到了这里。

  走进军王庄村,村西是军王庄小学,学校大门的围墙上,写着军王庄地下医院的简介,一旁的图画生动地描绘了当年地下医院救助伤员的画面。学校对面有一栋民房,这里就是地下医院创办者杨国藩的居所。

  “别看俺们村当时还不足一百户,但家家都住过伤病员,先后照顾过600多名八路军。”71岁的王英才曾担任军王庄村党支部书记,他年轻时,经常听曾参与建设地下医院、救治伤员的老人讲起当年的事。

  时光回溯到80多年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接二连三地对冀中实施大规模的战略围攻和“扫荡”,修公路、建碉堡,组织伪军,建立伪政权,企图控制冀中地区。

  1940年秋,为了让八路军伤员得到救治,献交县大队医生杨国藩受命到军王庄创办医院。这里位置偏僻,便于开展斗争,同时也是他的老家,群众基础良好。

  创院之初,困难重重,人员、经费、药品,什么都缺。杨国藩仅有几种常用药品和两把镊子,好在他的工作得到了当地抗日干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县委、区委和群众送来粮食、药品、暖水瓶等物品,解决了医院起步之难。

  王英才说,医院收治的伤员都安排在关系可靠、抗日热情高的堡垒户家中。每天,杨国藩都会挨门逐户上门看望,诊断治疗。

  后来,冀中抗日形势逐渐严峻,日伪军经常派兵搜查村庄。为掩护八路军伤员,上级指示,医院工作必须转入地下。杨国藩跟村干部商量后,决定挖一个地下医院,把伤员全部转入其中。他们组织村民挖好地下手术室和几个病房,再开始挖地道。

  在那个没有机械施工的年代,这样浩大的工程完全依靠村民用铁锹挖、小车推、竹筐抬来完成。

  “天一黑,全村老少都行动起来,有的负责指挥,有的负责放哨,男的在地下挖,女的在上面运土,一直干到天明。”王英才说。

  当地百姓们回忆,地下医院不仅在军王庄村,还扩大到了南杨庄村,两村相距不到500米远。

  南杨庄村是当地最早的红色堡垒村之一。抗日英雄黄立荣到五区组建区小队,落脚点就在南杨庄。

  杨介新是南杨庄村的一名医生,他和杨国藩共同建起了地下医院。

  “杨介新在村中组织了10多个人的救治队和护理队。按照地上街道的形式,挖出了与地上相同走向的地道,总长度达5公里,并在地道中建了20多个治疗室、制药室和手术室等,甚至比军王庄村规模还大。”南杨村村民说。

  就这样,军王庄、南杨庄两村相连、地道相通,铸起了一条救治八路军伤员的“生命通道”。

  救治600多名将士 一直未暴露

  行走在军王庄、南杨庄村,一棵老树、一口老井、一栋老房子,都有讲不完的故事,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地下医院的奇迹。

  在军王庄村西南方的一片耕地前,王英才驻足许久。他说,抗战时期,这里曾是一片坟场,遍布着1米多高的红荆,非常阴森,连敌人都不敢进入。也是利用这一特点,杨国藩在这里建造了许多假坟。

  “听老人们讲,假坟伪装得像真的一样,下面就是病房,病房里有木板搭的简易床。经过包扎和治疗的伤员,通过地道运往村旁的假坟里。假坟上面布满红荆条,下面就是病房,每座假坟都与地道相连。枯井里、坟墓里、碱土堆里到处都有洞口,敌人难辨真假。洞内还有防毒、防烟、防水等安全设施。整个地道有几条干线,每条干线又分出了许多支线。”王英才说,医院有4名主要医护人员,杨国藩和杨介新负责诊疗,还有两位护士帮忙。而杨国藩家是最主要的治疗区。

  王英才说,当年,杨国藩为了掩人耳目,把自家门口封上,出入都走门口大坑里的地道。地道口被稻草掩盖,从未被敌人发现过。

  地下医院在当地百姓的掩护下,稳定发展,一批批伤员从前线运送而来。这里也逐渐发展为附近最大的地下医院。也有人把它称为“冀中八分区地下医院”。

  那么,医院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从何而来呢?

  王英才听老人们说过,药品和器械十分匮乏。医院定期派人去泊镇、沧州买药,西药紧俏不好买,就买中草药。有时,人们也会想办法去地里挖些草药。

  “很多时候,杨国藩只能用一些土办法解决。没有探针,就把自行车的辐条磨尖代替;没有截肢锯,就用锯铁的锯子消毒代替;药品种类不全,就用芒硝代替硫苦(硫酸镁),中药大黄和苏打制成健胃药……”

  就这样,地下医院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医治好了一位位伤员。很多战士伤好后,重返前线,为抗日立功。到1944年秋,医院伤员登记簿上已记下600多位将士的姓名。

  百姓自己挨饿 也要让伤员吃上饭

  地下医院之所以能发挥作用,离不开乡亲们的血泪与智慧。

  1943年春,是地下医院最艰苦困难的时期。日本人的抢掠加上连年大旱,从入春起,伤员们就过着一半糠菜一半粮的日子,断粮成了常事。

  即使这样,乡亲们宁愿自己挨饿,也想法让伤员吃上饭。

  有一天医院断粮,还有一位伤员脱水了。村民王恒昌的母亲知道后,从家里拿出4个鸡蛋,塞到了杨国藩手里。而此时,王恒昌也病着,家里没有一粒粮食。听说医院的情况后,村里人有的送来一盘萝卜咸菜,有的送来一小篮青枣,还有的送来了红薯叶、花生皮……困难时期,这些东西无异于“雪中送炭”。

  又过了几天,周围的野菜也挖没了,眼看伤员们连野菜都要吃不上,杨国藩不得不向组织求援。

  岗哨密布的敌占区,谁去送信最合适?杨国藩思量许久,决定让自己13岁的女儿杨娟香化妆成小乞丐,去县里送信。

  大家一听要派娟香去,都掉了眼泪。当娟香机智地摆脱敌人封锁,按照联络暗号把信送到县领导手里后,县里立即送来几斤棒子面。杨国藩的妻子把所有能吃的东西碾成面掺和在一起,蒸了三笼团子。开饭的时候,轻伤员推给重伤员,重伤员又推给轻伤员,结果还剩下了两笼。

  讲起这些故事,年过七旬的王英才数次哽咽。

  尽管地下医院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周密,时间一长,还是被狡猾的敌人发现了蛛丝马迹。

  日伪军将军王庄、南杨庄作为重点搜查对象,派兵围村,挨家挨户地搜查,还对村民威逼利诱,想要抓住在此养伤的八路军战士。可危急时刻,乡亲们个个紧咬牙关,没有一个人泄露秘密,地下医院也得以保护下来。

  王保存的父亲王秀书是1944年入党的老党员,当年参与了挖地道、转移伤员、救治伤员的工作。

  74岁的王保存说,父亲在世时,曾讲过地下医院的事。伤员转移到村里后,最初是住在百姓家里。他们家也住过伤病员,最多的时候,一个炕上躺了7位伤员。

  73岁的王新国听母亲讲过她智斗敌人、掩护伤员的事。

  “一天,敌人来到我们家,母亲正坐在炕上守护伤员,一个伪军用刺刀对着母亲,问她炕上躺的是什么人。母亲为了掩护伤员,说是自己的丈夫。敌人不相信,就挑开了被子。母亲就用身子护住伤员,还厉声告诉敌人,丈夫得的是‘伤寒病’,刚吃了药。敌人一听是伤寒病,转身就向外跑,生怕被传染上。”

  在南杨庄村,年长的老人都知道当年村民勇救八路军伤员的故事。那是医院建立之初,地道没有挖通,伤员都在群众家中救治。敌人来扫荡,人们只能把伤员暂时转移到野外的庄稼地里。一天,敌人包围了村子,进行搜查。拴柱家住了一位伤员叫邓振发。拴柱听到枪声,背起邓振发就向村东跑,刚出村就被敌人发现了。拴柱在前边跑,敌人在后边追,情急之中,拴柱拐进一个道口,放下邓振发,让他一瘸一拐地逃走,自己反而迎着敌人走去。他想争取时间,让邓振发逃走。敌人罪恶的子弹打穿了拴柱的胸膛,他当场就咽了气。后来,邓振发认拴柱的母亲为干娘,尽人子之孝。

  后来,杨国藩和家人到唐山继续开办医院,还专门撰写回忆录记录地下医院往事。新中国成立后,杨介新曾任交河县医院院长,后又调任沧州市荣复军人疗养院院长。

  遗憾的是,1963年一场洪水,这座地下医院被冲毁、淤平。

  几年前,泊头农民画家单有为,有感于这座医院的历史贡献以及抗战军民感人至深的故事,创作了画作《军王庄地下医院》;泊头退休干部李占武以此为原型,创作了戏曲剧本;文史爱好者们多次到访军王庄、南杨庄,探寻当年那段烽火岁月下的故事……如今,地下医院虽难觅踪影,但那段红色往事早已融入村民的血脉,融入乡村记忆,闪耀着不屈的光芒。(杨静然 李国荣)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3-04-26 15:20:5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纵横决荡斗敌顽——新四军第二师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下一篇:党佩中的“青训班”纪念证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