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曾有雄鹰飞过——追寻中俄并肩反法西斯历史
在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前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7日在俄罗斯媒体撰文指出,中国人民和俄罗斯人民在反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战斗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并肩战斗,用鲜血和生命凝成了战斗友谊。
习近平特别提到,2000多名苏联飞行员参加了援华志愿飞行队,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有200多人牺牲在中国战场。
“中国和俄罗斯并肩合作,对反法西斯和反军国主义战斗作出了巨大贡献。”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潘洵教授表示,中俄共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事件,具有深远意义。
战争:波雷宁的回忆
抗战初期,在英、美等国对日本侵华还采取中立立场的时候,苏联是第一个援助中国抗日的国家。由于当时苏联并未对日宣战,派出人员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华参与对日作战。
南京大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所长张宪文教授指出,中国是二战亚洲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中国军民的抗日极大地牵制了日军,使苏联避免了两面受敌,这也是中国为二战欧洲主战场作出的贡献。”
来华的苏联空军志愿人员多次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参加保卫南京、武汉、南昌、重庆等地的空战,并远征被日本占领的台湾。至德军进攻苏联,苏联空军志愿队才撤出中国战场。
1938年2月23日,苏联航空志愿队成功空袭台北附近的日军空军基地松山机场。空中打击使日军机场上火光冲天,敌机被炸毁,损失了可供3年使用的航空燃料。这次胜利重创日军,极大地鼓舞了中方将士的士气。
俄方文献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时任航空志愿兵轰炸机大队长、执行松山作战任务的波雷宁在其回忆录中写道,苏联飞行员执行任务时冒了很大风险。为保证燃料能够满足任务需要,他们长时间在5500米高空飞行,在没有供氧设备的情况下忍受缺氧的不适感。机组遭遇了复杂气象条件,机场上空厚厚的云层给投弹带来困难。利用云层出现的一个空洞,波雷宁和战友们才得以果断实施攻击,并及时撤离。
中国人民的友好善良令很多苏联志愿航空兵难以忘怀。他们在战斗中遭遇险境时,素昧平生的中国百姓总会施予援手,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重返蓝天。
波雷宁在回忆录中写道:1938年1月,苏联飞行员驾驶26架轰炸机从汉口飞往南京袭击日军机场,在返航时遭遇日军防空炮火还击。由于飞机中弹,波雷宁和其他机组成员只好选择芜湖附近一片空旷的沼泽地迫降。很快飞机周围聚集起200到300名老乡,他们看到飞机上的标志物和飞行员制服上的提示信息后便露出微笑,高兴地喊“哦!俄国人!俄国人!”
飞行员和他们一顿比划后,老乡们跑回家取来绳子、木板,如同蚂蚁搬家一般,将7吨重的飞机拖至长江岸边,并送上一艘开往汉口的船。随后,老乡们把苏联飞行员领到一家小饭馆饱餐一顿。等他们休息够了,又准备了三头毛驴送他们离开。
可以说,苏联飞行员在中国所建立的功勋同老百姓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他们有人曾说过,在中国的岁月使他“成为了半个中国人”。
感恩:陪伴库里申科
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对在最困难时期帮助过自己的英雄,倾注着最朴素的情感,一对中国母子的默默守护便是证明。
至今保存的档案显示:格里戈利·库里申科,生于1903年,苏联空军上校,1937年受苏联政府委派到中国援助抗战,任苏联航空志愿队轰炸机大队长,1939年10月14日,在对日作战中牺牲,飞机落入重庆万州的江面。
库里申科1940年葬于万州郊区,1958年迁葬时,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护送库里申科的灵柩,迁葬至新墓园。此后,谭忠惠、魏映祥母子为库里申科接力守墓半个多世纪。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讲述了库里申科的这段故事,“他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
如今,库里申科陵墓每隔一两个月就会进行定期维护,每一个季度会对大门和碑的外墙进行专业维护,修补损伤。“要让陵墓和刚建成时一样。”重庆市万州区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刘成全说,库里申科和他的伙伴们帮助中国抗战,保护了万州,万州百姓一直对他们心存感激。
“库里申科可以给当下的社会带来正能量,他的事迹体现的是大无畏的国际主义精神。”刘成全说。
除了库里申科陵墓外,中国多地还建有纪念苏联援华空军的陵园和纪念碑:武汉汉口解放公园内,建有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陵园;重庆渝中区的鹅岭公园建有苏军烈士墓。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内,有一组镌刻援华飞行员烈士姓名及出生和牺牲年月的纪念碑,包括236位苏联烈士。
追寻:巴布什金的故事
近年来,中国官方和民间对中苏并肩抗战历史的发掘日益深入。广西电视台纪录片部副主任吴向列和他的团队,正在俄罗斯拍摄纪录片《寻找巴布什金》。这部中俄合作的纪录片将讲述“两个巴布什金中校与中国抗战的故事”。
“他们帮助中国抗日,应该感谢他们、记住他们。”吴向列临行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部纪录片由广西电视台和俄罗斯欧亚广播电视协会合作,吴向列是总导演,摄制组足迹遍及中俄多地。
吴向列和俄罗斯也有一段特殊的情缘,他和苏联缔造者列宁同一天出生,也因此得名,“向列宁学习。”他这样解释说。
纪录片最初源自桂林西山的苏联陆军中校巴布什金墓地。根据墓碑上的一些信息,摄制组追寻他的事迹。他是苏联援华军事顾问,担任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第五军顾问,帮助对日作战。参与了昆仑关战役的指挥后,因病在桂林逝世,葬在风景秀丽的西山。“桂林当地对墓地维护得很好,一直有人自发去凭吊他。”吴向列说。
广西电视台为这部纪录片筹备了一年多,摄制人员奔波于北京、南京、桂林等地,并远赴俄罗斯,采访军事、历史专家,寻访巴布什金的后人,发掘重要的历史档案。
在拍摄中,摄制组还有新的发现,他们发现了另外一个巴布什金的故事,他是牺牲在桂林的苏联飞行员。对历史的重新发现令人兴奋,也令摄制人员为中苏并肩抗战的情谊而感动。
摄制组此前已赴陆军中校巴布什金在俄罗斯的故乡取景,采访英雄的亲属,并会见当地经历过卫国战争的二战老战士。中国摄制组的到来得到俄方很大关注。十余家当地媒体报道了他们的工作行程,并强调中方一直对巴布什金的墓地进行了很好的维护。
5月初,摄制组再次赴俄罗斯拍摄。“我们将继续纪录片的工作,拍摄红场阅兵的画面、采访巴布什金的后人。”吴向列说,“我们希望以此再现中苏并肩反法西斯的历史。” (新华网 张芽芽 耿锐斌 牟旭)
责任编辑:石江鹏 最后更新:2015-05-08 16:41:2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中东铁路始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