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心。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纪念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深刻理解抗战精神的内涵,对于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本报记者采访了内蒙古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于连锐。
于连锐表示,爱国主义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定性因素。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升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超越了民族、阶级、党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为着繁衍生息的土地,为着根脉相连的祖国,广大中华儿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顾一切艰难困苦,积极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全民族的共同意志,全体中国人在抗日这个问题上找到了高度的契合点。这个时期,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即爱国就是抗日,抗日就是爱国。一切为了抗日,抗日高于一切。
民族气节,就是民族的志气和情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气节,崇尚民族自信自尊自强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甘忍受压迫和奴役的民族,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民族,自强精神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民族基因。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国家民族独立,为了不做亡国奴,中华儿女赴汤蹈火、殊死奋战,涌现出许许多多宁死不屈的抗战英烈。这种浩然之气概、不屈之节操,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民族生死关头,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直至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和英雄辈出的民族。历史上曾涌现出卫青、霍去病、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曾经叫嚣要在3个月之内灭亡中国。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与日军拼搏,以伤亡25万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约4万余人,坚守上海3个月,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民兵武装以及根据地人民在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同日本法西斯展开了顽强的较量。成千上万的英烈视死如归,浴血疆场,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成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以弱对强的战争,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于连锐认为,除了客观因素,最重要的是中华儿女必胜信念无比坚定。“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从来没有像抗日战争这样,持续时间这么长,战斗意志这么顽强,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强敌的民族自强信念。必胜信念源于对战争形势和敌我实力的科学判断;必胜信念源于对国家民族的自信,对伟大理想信念的自信。必胜信念激发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创造力,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岁月里,中国人民表现出了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的民族智慧。中国军民将正规战与游击战、阵地战与运动战,前线与后方、武装与非武装、公开与秘密,军事与经济、文化等作战方式和手段紧密结合,形成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天罗地网。”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于连锐说,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在反抗外来侵略中取得胜利,必须有坚强的领导力量。1935年,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政策。1938年,毛泽东总结全国抗战以来的经验,发表《论持久战》,科学地论证了中国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规律,成为指导全国抗战的纲领性文件。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领导人民武装开展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开辟广阔的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科学地把握住了抗战成败的关键点,成为支撑中华民族持久抗战的中流砥柱。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精神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奋斗目标都不会轻轻松松实现,前进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不会那样平坦,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于连锐认为,虽然过去的一百年,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但是,未来的路不会一帆风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面临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带来的一系列新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敢于创造,锲而不舍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责任编辑:何可人 最后更新:2021-08-18 14:44:3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中共抗战十大精神武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