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段言简意赅的问答是毛泽东1938年在《论持久战》中的著名论断。在中国全民族抗战进行到10个月的时候,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总结全国抗战经验,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有力批驳当时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等种种错误观点。他以深邃的战略思维、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智慧、深刻的洞察力,雄辩地分析和解答了中国抗战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进程如何发展等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指明了中国抗战的前景,大大增强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论持久战》的初稿完成于1938年5月上旬。在此之前,毛泽东先后完成《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总结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系统研究敌后抗日游击战。这些著作是他写作《论持久战》的基础。他阅读了许多军事理论著作,如《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苏联的野战条令、日本人写的《论内外线作战》书籍等;他深入研究军事历史,如古代中国的许多重大战役、拿破仑的成功与失败;他集中中国共产党集体成员关于持久战的智慧,如朱德、周恩来的游击战理论,许多将领和军事理论研究者的观点等。毛泽东从古今中外军事战例和军事名家中汲取智慧,完成了《论持久战》这本非凡的政治和军事著作。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论持久战》讲演。同年7月1日,《解放》周刊第43、44期“抗战一周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周年纪念专刊”正式发表,共41页,正文约5万字。为更好地宣传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延安解放社于1938年7月较早出版发行了《论持久战》的单行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论持久战》的多个版本:首次发表于延安《解放》周刊的版本;1938年7月解放社发行的单行本;1942年胶东联合社版本;1943年新华书店版本。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还展出了《论持久战》的首次英译版本。《论持久战》的英文翻译最早完成于1938年10月,由《大公报》记者、中共地下党员杨刚翻译,上海英文杂志Candid Comment从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分4次连载,英文题目为Prolonged War,作者署名为Mao Tse Tung(毛泽东)。连载过程中,杂志社还秘密发行英文单行本,在上海外国人士中传播。周恩来还从武汉将《论持久战》寄到香港,委托宋庆龄找人翻译。爱泼斯坦等参加了翻译工作。1939年1月,毛泽东专门为《论持久战》英译本写了序言,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战争双方存在着的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的时间将相当长,遇到的困难也将最多,然而它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他阐明实行持久战总方针所应采取的具体作战方针、作战原则和作战形式等;进一步明确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论持久战》的发表,大大提高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和威望。周保中曾把《论持久战》誉为“东北党和抗日联军了解抗战形势、政策和战略战术的指路明灯”。王震回忆:《论持久战》发表后,“我们这些在抗日战场上直接参加战斗的人,在战斗的间隙,土炕油灯,如饥似渴,欣然阅读,倍受鼓舞。”吴玉章回忆:“《论持久战》的发表,使毛泽东赢得了全党同志发自内心的、五体投地的赞许、佩服甚至崇拜,从而最终确立了在党内无可替代的领袖地位和崇高威望。”
《论持久战》在大后方产生了很大反响,对于推动持久战战略成为中国政府抗战的战略总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程思远回忆,白崇禧对《论持久战》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恩来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论持久战》发表后,日本《改造》《读卖新闻》和《东京朝日新闻》等部分主流媒体先后以节译、译述、编译方式介绍。日本政府和军队较早接触到《论持久战》,日籍中共党员中西功回忆,1938年他已经研读过《论持久战》,深受影响。他主持开展的“中国抗战力量调查”的研究方法论与《论持久战》的方法论“基本一致”。日本1944年编辑的内部资料《毛泽东抗战言论选集》收入《论持久战》全译本,全译本以《解放》周刊的中文版为底本,无省略和改译内容。这些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的重大指导意义。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以后抗日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论持久战》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供稿)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2-01-28 21:16:3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