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迈可在培训班上讲授无线电技术。
一九四三年,聂荣臻抱着“战地之花”艾丽佳。
石湾
一九九四年,我创办的《作家文摘》发行正红火,忽然接到一个热心读者的电话,问我知不知道一个帮助中国抗日的国际友人林迈可?我如实回答不知道。他说,林迈可的事迹可以和白求恩相比,只可惜没人写过他。您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向您引荐他的夫人李效黎,她愿意接受您的采访。
在北京方庄小区,我拜访了从美国归来定居不久的李效黎。李效黎告诉我,林迈可正是和白求恩乘同一条船于一九三七年底由加拿大出发,来到中国的。只是他俩在日本横滨分手后,白求恩直接去了延安,而林迈可则取道天津,到了敌占区的北平,先在燕京大学任教,直到珍珠港事件后,他才当机立断,毅然奔赴八路军抗日根据地,成了聂荣臻、萧克等抗日名将的好朋友。毛泽东与白求恩仅见过一面,而林迈可在延安却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交往频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遗憾的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半个多世纪以来,却几乎被人遗忘了。
李效黎的故乡是山西黎石,出生于一个日渐衰败的富贵门第。在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的隆隆炮声中考入燕京大学攻读社会学,并选择林迈可当了她的指导老师。林迈可的父亲是英国上议院议员,被英国国王封为勋爵。林迈可喜爱音乐,李效黎经常去他那里听唱片。除了听唱片,偶尔也帮助他做一些将中文翻译成英文的工作。他要翻译的大都是化学品或药品的订货单。直到一九三九年暑假,他俩相爱之后,他才告诉她,这些药品是为八路军秘密定购的,并说:“去年暑假,我曾去五台山会见过在八路军工作的白求恩大夫。要尽快把这些药品给大山里的八路军送去。这可能是唯一一支能在根本没有正常物资供给的恶劣环境中作战的军队。如果英国对日本开战,我想我是会去参加八路军的。因为在英国像我这样的人很多,而在八路军里只有极少数有技术知识的人。”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五日,林迈可和李效黎结婚。燕大的师生员工听到这一消息,无不感到惊奇和兴奋。连校长司徒雷登也对记者说:“中国学生嫁给外国教授,这在燕京大学是第一例。”结婚前一天,李效黎拿到了燕大的学位。朋友们都鼓励他俩好好去度蜜月,但他俩推说,战乱期间不宜旅行。而实际上林迈可正忙得不可开交,在秘密地为三个不同地区的八路军部队安装三台收发报机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林迈可在地下党的帮助下,偕李效黎昼夜跋涉,忍饥挨饿,越过敌人一道道封锁线,抵达八路军平西司令部,见到了萧克将军。萧克将军是林迈可的老朋友。一九三八年,林迈可见到萧克将军时,萧克曾说想要一副英国陆军用的绑腿。一次林迈可路过上海时,在商店橱窗里看到有这样的绑腿,就买了一副捎给萧克将军。当这次见面时,萧克告诉他,已收到这副绑腿。平西司令部的生活相当艰苦,为了给林迈可夫妇接风,萧克将军特意让厨师把伙房里的一条狗宰了。这在当时,就是最高的礼遇了。
林迈可一到平西司令部,萧克将军请他修理收发报机。他一天也没休息,就在电台忙开了。过了农历新年,林迈可夫妇沿着秘密通道,前往聂荣臻将军的总部。聂荣臻将军希望林迈可留在晋察冀军区工作一段时间,帮助总部重建电台,并培训一批电台工作人员,因为这里太缺乏技术人员了。林迈可随即和已有身孕的李效黎商量:“我们不论到重庆、印度或英国,都是为了抗战。我想留在八路军这里,更好地为抗日战争出力,你看怎么样?”李效黎思考了片刻,回答:“你能留下来帮助这里的军民抗日,我更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是我的祖国。我真的为你这样做而感到高兴。”就这样,林迈可成为了身穿八路军制服的一名英国绅士。他帮助改善和调整了军区及各分军区的通讯系统,并负责开办无线电通讯培训班(新中国成立后任邮电部部长的钟夫翔就是其培训的学员)。李效黎则当起了这个培训班的英文教员。
一九四四年五月下旬,这对跨国夫妻带着有“战地之花”之称的女儿艾丽佳从晋察冀根据地来到延安。到延安第二天上午,朱德总司令就在秘书黄华的陪同下来看望他们。黄华是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当朱德和林迈可交谈时,黄华就同李效黎聊起了母校。黄华带来了一本新出版的画报,艾丽佳以为是一本好看的小人书,摊在地上翻看起来,其中有一页印着朱德的头像,艾丽佳用她的小手指着说:“娃娃!妈妈你看,这么大的一个娃娃!”李效黎告诉她,这就是朱总司令,他就在我们身边。但艾丽佳听不明白,仍说是个“大娃娃”,弄得李效黎颇尴尬,而朱总司令却过来解围,慈祥地微笑着对艾丽佳说:“是啊,你看每一张照片都是娃娃。”李效黎心里立即意识到,难怪晋察冀前线的八路军将士都拥戴这位总司令。
两周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就在杨家岭设宴款待林迈可夫妻俩。毛主席用低沉的湖南口音讲话,林迈可听不懂,李效黎就临时充当翻译。毛主席对林迈可说:“不管你是什么原因来中国的,你能帮助我们打日本人,我们是很高兴的。我感谢你的努力,还能和我们一起过艰苦的生活,这很不简单。”随后,林迈可即被朱德总司令任命为八路军总部通讯顾问。林迈可发现,延安的通讯条件比晋察冀好得多,用手边现有的器材,或许就能安装一台六百瓦的发报机。林迈可一直认为,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真相,是盟国的战略情报。但苦于封锁和阻隔,战略情报很难送达盟国高层。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林迈可一边研发、一边培训技术人员,攻克了面临的种种难题,研制成了一个大功率天线,依靠这个天线与新的发报机,终于一举成功,打破了长期的新闻封锁,让全世界听到了中国共产党发出的抗战之声!
李效黎说,当时接收并记录这些英文电讯稿的美国盟友,绝不可能知道这些以“新华社延安”为电头的报道,都发自中国黄土地高原上一个不到十平方米的土窑洞,更不可能知道,为八路军润色每一篇英文稿件的是一名叫林迈可的洋八路。我釆访李效黎的那一天,艾丽佳的女儿李淑姗也在场,她告诉我,当年从美国西海岸接听并记录下来的这些最早的新华社电讯稿,至今还保存在马里兰州联邦传播委员会的档案库中,她在一大堆故纸堆里发现并研究过这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英文电讯稿。可以说,这就是后来成为新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走向世界的开山之作。
原先,林迈可和聂荣臻将军约定,等中国人民革命胜利之后,他和李效黎还回北平工作。一九四九年七月,林迈可夫妇也确实回北平来了。聂荣臻将军特意在东交民巷原日本领事馆宴请他们。杨尚昆、萧克作陪,老朋友重逢,自然有许多话要说。但林迈可还是那么率真,提醒中共不要盲目亲苏。就此,他还专门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毛主席当时哪能听得进他的意见?为此,未等新中国成立,林迈可夫妇就携一女一子回英国去了。但返英以后,他俩一直牵挂着中国。一九五四年,他俩曾随英国工党主席、前首相艾德札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离京前,周总理特意用毛笔在赠给他们的合影照片上题字、签名,以志纪念。但后来,由于国民党驻英使馆向英外交部提供了他俩与中共领导人关系密切、李效黎可能是中共党员的情报,致使他俩访华返英后深受怀疑而未被重用,被迫举家离开英国,赴澳大利亚、美国的几所大学辗转任教,最后定居美国马里兰州。到了一九八三年,经美国驻华使馆联系,他俩自费来华探亲,对外友协会长王炳南热情接待了他们。萧克、吕正操、杨成武等老朋友也分别宴请了他们。他们还回到晋察冀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和考察,见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林迈可表示,愿在北京有一个固定的住所,以便常来常往,继续为中国做些有益的事情。然而,就在决定来京定居的事宜即将办妥之时,八十四岁高龄的林迈可不幸于一九九四年二月十三日在美国的家中病逝了。
林迈可逝世后,李效黎就回北京定居来了。其时,李淑姗恰好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下来当了美国一家传媒的驻京记者。李淑姗说:“我留在这里当记者,正好可以照顾我姥姥。”她还告诉我,她的英文名字叫苏姗·劳伦斯,曾三次采访江泽民总书记。江泽民第一次接受她的釆访时,忽然对她的中文名字发生了兴趣,问她怎么姓李?她只是嫣然一笑,没有当场回答自己的出身和经历。她笑着对我说:“我到北京大学来留学时,就从了姥姥的姓,当了汉家姑娘。”活泼睿智的李淑姗一再向我申明:“我是独立的人,由美国来当驻京记者,不是利用姥姥和姥爷的关系。当年,在抗日战场上,他们是英雄,光荣只属于他们自己。”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李效黎老人已于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在华盛顿逝世,享年九十三岁。我想,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作为当年“战地之花”的女儿,李淑姗也许会回到北京来参加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纪念活动吧?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08-22 14:47:3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八路军曾用火攻消灭日军坦克部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