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每一个历史物件都唤回一段记忆
2015-12-25 14:46:21  来源:中国江苏网   点击:  复制链接

  中国江苏网12月25日讯 来自湖北、安徽、湖南等五省份的178名志愿者,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带着“暖冬大礼包”,对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的约400名贫困老兵进行暖冬慰问。提供资助的“英雄之名·老兵未远”抗战老兵专项基金,是民建江苏省委主导的一项大型公益项目,江南时报全程报道支持“暖冬行动”。

  从延安到重庆、从南京到北京……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23名学生,花费整整一年时间,参与“英雄之名·老兵未远”活动,寻访那些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老兵,辗转多地去收录他们口中的胜利故事。

  在江南时报的牵线搭桥下,昨天,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学员们带着本报系列报道中报道过的两位老兵张远、张志廉,冒雨赶至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参观。

  博物馆现场分别向两位老兵赠送了400元的抗战大礼包和500元慰问金。首次参观该馆的老兵张志廉还激动地在现场留下了自己的手印。交汇点记者黄勇

  巨幅《义勇军进行曲》词谱让老兵振奋

  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相比,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更注重南京历史的变迁,存放的资料非常珍贵。该馆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民间抗战馆之一。

  昨天,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学员曹宏根、韩雪岭和赵博文带着老兵张远、张志廉,冒雨赶到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参观。展厅迎门镌刻的巨幅《义勇军进行曲》词谱,令张志廉精神非常振奋。他回忆说,“我19岁的时候差点被日军打死,当时幸亏我卧倒了,子弹就从我头边擦过。没有抗战,就没有幸福的今天。”

  92岁的张志廉精神矍铄,他是原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报务主任,退休前曾任原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

  民族危亡之际,匹夫担当之时。回忆起70多年前的浴血抗战,张志廉百感交集。1937年,目睹日军的种种暴行,当时年仅14岁的少年张志廉,从老家山西五台参军,融入了中华民族抗击日寇的滚滚洪流。入伍之初,他在八路军总部通信营担任勤务员,后任晋察冀军区电台报务兵。小小年纪的他能吃苦、敢担当,出色完成信件传递保障任务,被康克清等老一辈革命家亲切地唤作“小五台”。

  博物馆内珍贵史料值得炎黄子孙铭记

  “每一次收发电报、传递作战命令,我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前线战友奋勇杀敌的场景。”张志廉说,日军在中华大地犯下了滔天罪行,这一历史不容篡改。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内的珍贵史料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铭记。

  至今,张志廉还坚持为军校学员讲述抗战经历。今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中,张志廉还有幸受邀,成为了老兵受阅队伍中的一员。“这是最高的奖赏,我非常感动、激动。”张志廉回忆说。

  当老人昨天看到展厅侧面悬挂着的神情各异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想到那段黑暗的大屠杀史,表情依旧非常凝重。参观全程,张远看得特别认真,不时低头仔细查看橱窗内的珍贵史料。

  曹宏根回忆,学生们曾陪着张远参观过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当时,老人看到了一把熟悉的中正剑。他久久地望着橱窗里的剑,沉默不语,细心的志愿者发现张老的眼眶已经湿润了。原来1941年,18岁的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黄埔军校六分校,并获颁一把中正剑。军校毕业后,中正剑就一直佩带在张远身边,然而辗转中,这把剑很遗憾地丢失了。

  纪录片《黎明之前》被博物馆珍藏

  在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解放军理工大学干休所政委戚亚洲的陪同下,两位老兵饶有兴趣地观看了由南京政治学院学生拍摄的纪录片《黎明之前——不能忘却的记忆》。

  15分钟长的短片中,娓娓道来全国各地老兵们的回忆,让张远和张志廉格外激动。他们惊喜地在片中看到了自己的出镜。张远在片中回忆道,当时,“很多流亡者爬上重庆位置最高的地方,三两成群地静静地坐着,默默地俯视着月光下的山谷与河流,他们用这种方式向战争向重庆做最后的告别”。

  张志廉则在片中讲述,当时“我妈就含着眼泪,同意我参军了。我们村一共六个,现在就剩我一个,两个牺牲了,抗美援朝牺牲一个,打日本的时候牺牲一个,那三个是病死了,现在就剩我一个”。

  曹宏根告诉记者,这部抗战历史纪录片,是由23名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学员历时一年拍摄剪辑的。从延安到重庆、从南京到北京,摄制组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寻访了20多位老兵,录制了超过100小时的视频资料。该纪录片一经优酷网播出,就占据了当天热播视频排行榜首位。至今,纪录片的总点击率已经达到32万次。

  吴先斌现场决定,珍藏这部纪录片,作为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的一部珍贵视频资料。吴先斌还分别向两位老兵赠送了400元的抗战大礼包和500元慰问金。

  吴先斌:

  今后每年都想全国走访一遍老兵

  博物馆内有面特殊的墙,墙上都是红手印,是吴先斌从馆藏的527个老战士手印中选出的138位新四军老战士亲自留下的珍贵印记。首次参观该馆的老兵张志廉也激动地在现场留下了自己的手印。

  前不久,江苏省口述历史研究会在南京正式成立,吴先斌担任研究会的副会长一职。完善抗战老兵的口述历史,更好地展示给全社会,成为研究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吴先斌说,今后每年他都想把全国的老兵走访一遍。吴先斌感慨地说,“看着每位老兵,我深深感到,和平是多么幸福。如果更多人意识到这一点,许多悲剧就不会重演。”

  一份统计数字,也充分证实了这位汉子用民间微薄的力量捍卫历史所付出的心血:从2006年开始,吴先斌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自办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目前馆内所藏的抗战珍贵文物和藏品超过5000件。9年间,吴先斌自己跑遍全国各地,先后走访500多名抗战老兵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博物馆从建成到现在,有超过20万人次的参观量,都是民众自发来的。

  [纵深]

  23名学员历时一年拍摄抗战纪录片

  创作纪录片《黎明之前——不能忘却的记忆》的灵感,起源于去年首个国家公祭日。当防空警报响彻南京城上空时,就读于南京政治学院的几名学员心情很沉重。“我们不能忘了那段沉痛的历史,为此我们决定拍摄一部历史纪录片,同时为2015年的国家公祭日献礼。”该纪录片导演刘笑宇说。

  在拍摄的过程中,摄制组也遇到了许多问题。老兵们都已风烛残年,能联系到的老兵大多身体不好。为了能够录制足够的口述历史视频,摄制组扩大了寻访范围,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寻访了20多位老兵,录制了超过100小时的视频资料。

  而有的老兵受情感和时间等因素影响,在口述历史过程中难免出现史实失误。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摄制组还成立了由五人组成的历史考证小组。“为了确保史实准确,我们从不用网上的材料佐证,而是多次前往历史档案馆和博物馆查证资料,虽然辛苦,但很必要。”考证小组负责人贺洋说。

  负责剪辑的人员加班熬夜扑在了剪辑室,整整一个月,终于在第二个国家公祭日之前赶出了这部纪录片。“拍摄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向老兵们致敬,更是作为青年学子对于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的体现。”刘笑宇感慨地说。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12-25 14:47:3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牢记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

下一篇:牺牲在日军屠刀下的八路军高级干部谢翰文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