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朱德抗战赠物满寄浓深友情
2015-12-29 11:25:5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朱德既是伟大的统帅,又是普通的士兵。他一生功勋卓著,声名显赫,同时又谦虚谨慎,廉洁奉公,平易近人,艰苦朴素,以身作则。这里主要撷取的是朱德身为八路军总司令慷慨赠送物品背后的故事,充分体现出他在横刀立马驰骋抗战的烽火岁月里,以博大的胸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包括国际友人而爱同志、重情义的崇高风范:一支钢笔、一把驳壳枪、一件军大衣、一本书、一本相册??几分鼓励,几分温情,几分关爱,件件桩桩都满寄着他浓浓的革命情和同志爱以及倡导促成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的情怀。

  赠送工兵精英王耀南钢笔

  以示鼓励

  王耀南,江西萍乡人,出生在鞭炮世家,是我军最擅长使用爆破和坑道作战的将领。

  王耀南8岁即成为安源煤矿的矿工。在毛泽东、刘少奇的教诲下,他参加了著名的安源路矿大罢工。1927年,他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土地革命战争中,王耀南一直担任红军的工兵指挥员,带领工兵战士们架桥梁,搞爆破,布竹钉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耀南先后担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一二九师、晋察冀军区的工兵主任,参加了平型关、广阳战斗、百团大战、晋察冀边区历次反“扫荡”。针对敌强我弱的现实,他总结并大力倡导地雷战和地道战的打法,受到朱德总司令的肯定。

  1938年9月,王耀南奉命率领两个工兵连从山西前线回到延安,用铁锹、镐头、碾子、石夯等简陋工具修建飞机场。这时,朱德从太行山区返抵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王耀南闻讯,便于10月间的一天去看望老首长。

  在中央军委驻地王家坪,朱德亲切会见了王耀南。王耀南汇报了一年多来在前线的情况,除了用阎锡山晋绥军遗弃的炮弹制造地雷,杀伤大批日军外,并炸毁日军铁甲列车1列、军用列车28列。

  朱德听后表示满意,指示说:“你们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但是,还是不够的,你回去后应该好好地总结,把你那套办法总结出战术来,至少要提高成战法,不但是你这样的专家会用,应该使每个工兵战士都会用,甚至全军每个战士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都能使用,这样才有普遍意义。”

  朱德请王耀南吃了晚饭,临别时还一再嘱咐道:“王耀南呀,你应该利用你的特长,创造,至少说要总结出那么一两种以弱击强的持久战的战术来,能在各根据地推广,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做出努力。”说罢,朱德从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送给了王耀南。王耀南仔细一看,这支钢笔还是崭新的,笔帽上刻着外国字。王耀南后来才知道,这支钢笔是美国产的“威迪文”牌钢笔,很可能是美国朋友来采访时赠给朱德的。

  此后这支钢笔一直被王耀南插在军装的口袋中。

  返回前线后,文化程度原本不高的王耀南用这支钢笔在煤油灯下连写带画,总结、编写了许多有关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的材料和教材。这些有效的战法,从一二九师、晋察冀军区推广到了黄河南北、长江两岸的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部队和游击队、民兵运用这些战法,不仅扩大了战果,而且减少了伤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耀南担任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为传承反侵略战争的有效战法,他于20世纪60年代指导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地雷战》《地道战》。这两部军事教学片由于拍摄得十分精彩,便作为故事片在全国发行了。

  1984年,王耀南将军辞世。

  2011年4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迎来了数十位开国元勋的后代,他们参加了被誉为“工兵专家”的王耀南将军的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上,王耀南将军的夫人曾林携子女,将珍藏了72年的朱德总司令所赠钢笔,捐赠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赠送警卫员驳壳枪寄寓友谊

  在海南农垦博物馆的文物柜里展示着一支驳壳枪。驳壳枪的主人,是90多岁的老红军刘长贵。驳壳枪的来历更有说头,那是刘长贵给朱德当警卫员时,总司令送给他的。

  刘长贵一生戎马生涯,后来加入海南农垦开荒大军,成为橡胶大会战中的一员,为祖国的橡胶事业继续奉献。作为海南农垦如今唯一健在的、参加过长征、走过草地的老红军,刘长贵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文物,捐赠给海南农垦博物馆,勉励后人。

  刘长贵1919年出生在陕西汉中,原名叫刘长娃。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寒,曾被父母卖给别人换口粮。1933年,14岁的他,参加了红军队伍。因为当时有好几个叫刘长娃的,部队首长给他改了名,叫刘长贵。“红小鬼”们参军没几天,他们就参加了黄花岭战斗。战斗很惨烈,与他一起参军的好几个伙伴都牺牲了。他内心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暗下决心,一定要英勇杀敌,为伙伴们报仇。后来,他来到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王树声手下当勤务兵。

  由于刘长贵的机灵、勇敢和忠诚,1935年到1939年间,他被派到红军总司令部警卫团,在朱德总司令身边当起警卫员。

  因为心里一直惦记着为牺牲的战友们报仇,刘长贵总希望能有机会亲自杀敌。于是他多次向朱德总司令请求,要去前线部队参加战斗。总司令虽然舍不得他,但经不住他软磨硬泡,便答应了他。

  临别时,朱德把一支自己用过的驳壳枪,慷慨地送给了刘长贵。

  从中央警备团一团12连的班长、排长、代理连长,到新四军15旅的侦察排长,再到解放军汉口军校的中队长,其间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刘长贵一直在用这支驳壳枪。一直到后来参加到海南垦荒大军,他也把驳壳枪当做宝贝,保留在身边。1951年,我国与苏联签署协议,共同合作在中国华南开垦橡胶园。刘长贵作为垦荒大军中的一员,来到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先后在第12拖拉机站当人事股长、乐会垦殖所当劳资股长。1954年到1958年,他在农垦加来干校学习。后来又分别担任过红岗农场副场长、兵团6师一团副团长。

  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来到海南视察。朱德打听到刘长贵在临高的加来干校学习,决定要顺便去看他。

  听说总司令来到了海南,刘长贵更是迫不及待要去见首长,便自作主张,只身一人跑到海南区党委。没碰上,耽误了时间。待他急忙返回学校时,校长却不无遗憾地告诉他说,总司令确实来学校找他,但找不到,现在已经去了儋县的西联农场。

  为此,刘长贵难受得哭了起来。

  这时,校长递过来一支派克钢笔,说是总司令留给他的,还特别嘱咐说,要转告他好好学习文化,因为没有文化,是干不好革命的。

  把军大衣送给交通员御寒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朱德总司令穿过的黄呢军大衣。那么,这件军大衣又无声地向游客讲述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1938年冬天,是太行山数年来一个最寒冷的冬天。八路军总部迁到了山西省潞城县北村。村里游击队的交通员是一位弹跳力强、奔跑速度快的年轻同志,叫杜春兰,朱德有时邀请他同场打球,还常常派他送个信,做些跑腿的事。

  在深冬风雪交加的一个寒冷雪夜,大雪飞舞,滴水成冰。杜春兰接到通知,让他速到总部,有重要任务要他去完成。

  他顶风冒雪来到一户农家小院内,朱德像往常一样起身迎向屋外,被警卫员阻止了:“外面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寒冷得很。”朱德却说:“快,快让他进来嘛!”警卫员出去后,来人夹着一股寒风进了屋。

  朱德和蔼地说:“小鬼,快先烤烤火,外面一定很冷吧?”“回首长的话,一点不冷。”朱德笑了笑接着说道:“今天黑夜有个紧急情况,要你到普头村,找到特务连的欧致富连长,把一封很重要的信交给他,你能完成任务吗?”杜春兰响亮地回答:“保证完成任务!”

  “千万马虎不得喽!”朱德说着走到桌前拿出一封信交给了他。

  杜春兰拿到信往怀里一揣,拔腿就准备往外跑。

  朱德喊道:“站住!”杜春兰听到首长的喊声后停下了脚步。

  朱德过去拍拍他的肩膀,又捏了捏他的衣服说:“小鬼,穿得这样单薄,一定很冷!”说着就把自己身上的黄呢军大衣脱下来披到了他的身上。

  杜春兰很紧张地说:“不,不,我年轻,不怕冷,大衣还是首长穿为好!”边说边往下脱,朱德双手按住他的肩头慈祥地说:“小鬼,夜里走路,又下着大雪,冷得很哩,还是穿上吧!”看着首长真诚的目光,他最终还是穿上了大衣。

  外面的雪越下越大,杜春兰穿着首长的军大衣,一股暖流涌向全身,怀里揣着信件,向着普头村疾步如飞。信件不到一个时辰就准确送到,回来后他想归还军大衣,首长已经上了一线。此后,朱德的军大衣就像一件宝贝一直伴随在他的身边,伴随着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

  时光荏苒,一晃40年过去了。1979年一个金色的秋天,朱德的女儿朱敏从北京,一路踏着父亲曾经的足迹来到了山西省潞城县北村。当她见到当年为父亲深夜送过信的游击队交通员杜春兰时,他已经由原来的号称“飞毛腿”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位老人。老人见到朱德的女儿,高兴得热泪盈眶,握着朱敏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接着,老人找出了那件珍藏了40年依旧完好的军大衣。那是一件曾经温暖了他整整40年的黄呢军大衣。老人抱在怀里好久才松开,两行热泪也顺腮而下。最后老人亲手将这件军大衣交给了朱敏。

  朱敏将这件军大衣带回北京后,没有自个儿留下,而是直接交到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今天,历经岁月的洗涤,那件黄呢军大衣在博物馆内更加的熠熠生辉,因为那不是一件普通的军大衣,那是朱德总司令曾经穿过的军大衣,是一件温暖了一个普通游击队员整整40年的军大衣,一件军大衣凝结着一个指挥千军万马、屡建奇功的总司令对一个普通战士的无尽关怀。

  回赠英国教士

  《什么是法西斯主义》

  抗日战争时期,大力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国共产党,对外国教会组织、外国传教士也明确采取了团结和争取其为中国抗战服务的政策。许多有机会接触外国传教士的中共领导人更是身体力行,主动与传教士交往,从中寻找朋友,合作抗日,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朱德即是典范。他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增进传教士和八路军的相互了解,而且还争取传教士对八路军的支持。

  1937年年底,美国军人卡尔逊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山西洪洞访问了在当地传教的英国教士特鲁丁格夫妇。特鲁丁格在华传教已40年。当谈到八路军时,他说,几个月前,八路军来这里抗击日寇,从老百姓和伤兵的口中,他和教友听说八路军打仗勇敢,战术机动灵活;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救死扶伤,对放下武器的敌人亦不虐待。他听了这些以后,感到很惊异。因为在此之前他还没有听说中国军队这样做过。八路军总部移驻洪洞时,特鲁丁格结识了朱德,朱德还向他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抗日政策。特鲁丁格看到八路军医院条件很差,便热心地捐赠了一些钱和药物给医院。他还把自己唯一一本《新约全书》送给朱德,并打算派出圣经班的教士到八路军中传教。

  针对特鲁丁格的想法,朱德写了一封感谢信给他,说明八路军并不需要宗教,并回赠了特鲁丁格一本《什么是法西斯主义》。

  读了这本书,特鲁丁格懂得了许多东西。多年来,他笃信只有基督教才教人以怜悯之心,同情弱者,照顾伤者,对人温柔、体贴、容忍、博爱,可是八路军也同样同情穷人,无偿为群众治病,爱护伤病员,对老百姓温和、善良、耐心,而且还教导、保护人民。在战斗中,对敌人却是个无情、严峻的斗士,对残害百姓的人毫不留情地加以惩罚,这恰恰是基督教所不能做到的。从此以后,这位老教士经常低声祷告,祈求上帝大发慈悲,摧毁那些轰炸中国百姓、使中国百姓蒙受苦难的日本飞机,带来世界安宁;祈求保佑八路军领导人朱德、毛泽东,让他们高瞻远瞩,把人民带向胜利和独立。

  在抗日战争期间,不少外国传教士不是囿于传经布道、普度众生,而是同情支持中国人民抗战,这种精神十分可贵。而他们能做到这点,同中国共产党实施的正确的统战政策是分不开的。作为中共领导人之一的朱德,以他的慈祥、宽厚、善良、纯朴等完美的人格魅力感召了包括传教士在内的许多外国友人投身于中国抗战。

  送给美国将军史迪威抗日相册

  1941年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后,迅速占领新加坡、马来亚,侵入缅甸,意在切断我国唯一的陆上国际通道——滇缅公路。中国政府应盟军的要求,迅速组织远征军驰援缅甸。1942年1月,受美国总统罗斯福派遣,时年59岁的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于3月赴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作战。3月6日,身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美国援华物资监督多重身份,史迪威来到了重庆。5月,缅甸战役失败,他率100多人徒步走出缅北丛林撤至印度。失利后的中国远征军残余大部也退入印度,后改编为中国驻印军。1942年8月,史迪威出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开始发动缅甸反攻,1944年在中缅边境与远征军会师,至此,中缅印公路完全打通。

  1943年11月7日,罗斯福总统的特使帕特里克·赫尔利抵达重庆,史迪威努力说服赫尔利,美国政府的对华援助,不应将共产党排斥在外。他在给赫尔利的一份备忘录中说:“第十八集团军(红军)是能发挥作用的,对这一点不能有半点误解。他们可以调到不会与中央政府军发生冲突的地方去执行任务”。他给马歇尔信中说,蒋介石应该和共产党达成包括得到武器装备在内的协议,让八路军在山西参加战斗。不久罗斯福总统在一份电报中,明确表示应把共产党纳入美国援助的范围。

  1944年1月,史迪威同意政治顾问约翰·谢伟思关于向延安派遣美军观察组的报告。当年七八月间,在史迪威的努力倡导下,蒋介石被迫同意美方派出以包瑞德为首的美军观察组到延安视察。随即,美军观察组分两批抵达延安,对陕甘宁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热情欢迎并接见了他们,朱德还多次向他们介绍了八路军的抗战情况。美军观察组离开延安后,向史迪威作了汇报。

  史迪威由此更加清楚地了解和认识到,中共是“中国最团结、最进步、最强大的势力”,是“现今中国起作用的不可估量的巨大力量”。史迪威断定,积极为变革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最有可能让美国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包瑞德在同美国记者谈到同朱德会见的情形时也称赞,他所见到的朱德将军,同一张口就向美国索要飞机、坦克的国民党将军们截然不同,朱德将军始终强调的是依靠人民的力量。

  史迪威听到这些话非常激动,不止一次的表示要见见这位朴素真诚的八路军总司令。此后,史迪威努力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共合作,“应当反对中国的中央政府,而更多地信任在延安的更有效率的中国共产党人??”1943年,在他的努力下,罗斯福在一份“态度非常强硬的电报”中,明确表示应把共产党纳入美国政府对华援助的范围。

  就这样,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积极支援中国抗战,然而,终因他主张动员中国的一切力量抗击日本、反对蒋介石消极避战而与蒋介石发生矛盾,在蒋介石的一再坚决要求下,1944年10月19日,史迪威接到罗斯福总统的召回令,结束了他在中国的军旅生涯。

  离开中国之前,史迪威留下了两封告别信,一封给陈纳德,另一封给朱德。他在写给朱德总司令的告别信中,对他无法与朱德及其创建的杰出军队建立联系表示遗憾。他在信中说:“对不能与您和您的不断壮大的杰出的部队并肩抗日深感失望。”

  收到此信后,朱德在史迪威离华前,将自己保存的一本反映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珍贵相册,托人赠送给史迪威留作纪念。朱德在相册之首页上题写着:“敬赠史迪威将军,朱德。一九四四年十月二十三日。”照片前景为毛泽东、朱德,后景是在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尽管史迪威曾以没能和朱德并肩作战为人生一大遗憾,但是至少通过这本相册,两位名将传达了彼此之间惺惺相惜的奇特情谊。

  1946年10月12日,63岁的史迪威因患胃癌,在旧金山逝世。朱德得知这一噩耗,随即向史迪威夫人发去一封唁电:

  史迪威夫人:

  谨为史迪威将军的死致哀!史迪威将军的死,不但使美国丧失一个伟大的名将,并且使中国人民丧失一个伟大的朋友,中国人民将永远记着他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和他为建立美国公正对华政策的奋斗,并相信他的愿意终将实现。

  对你及你的家庭谨致悼唁。

  朱德

  一九四六年十月十四日

  数日后的1946年10月17日,《新华日报》还专门刊载了朱德的这封电报内容,以示悼念。

  史迪威与朱德的友谊并未因两人的相继过世而中断,史迪威对中国人民的情谊后来由他的儿孙辈传承下来。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他的两位女儿史文思与鸣文森受中国友协的邀请赴中国访问。她们有幸见到了宋庆龄、康克清、王炳南、黄华等许多知名人士。

  1987年7月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会见厅里气氛热烈。这一天,是朱德逝世11周年的忌日。他的遗孀、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与前来中国友好访问的史迪威将军的后裔代表团相聚在一起,共叙友情。

  而那本抗战期间朱德赠予史迪威的相册,也于30多年后的这天,由史迪威的女儿们回赠给了康克清。

  在会见中,史迪威将军的女儿史文思深情地对康克清说,她的父亲在去世前的几个月时曾对她讲:“我真想扔掉手中的铁锨,到那边去找朱德,扛起来福枪,和他并肩作战。”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12-29 11:27: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王留柱18年求证河南籍劳工苦难史

下一篇:誓将对日索赔进行到底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与处置管理办法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