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历史心理学未来在中国
2016-01-13 13:24:27  来源:  点击:  复制链接

  历史心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心理学互相渗透、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史学和心理学的携手,拓宽了各自的研究领域。围绕如何将心理学的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去,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扩大历史研究视野

  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郑剑虹介绍说,历史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如何随社会发展而变化;挖掘历史人物的心理特点、不同历史阶段各类社会群体的心理状态;探究人的心理与社会历史的相互关系等。

  “以往的历史研究虽然也注意到人的情绪、性格、意志、能力等作用,但很少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其结构、功能和特征,历史心理学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中山市社科联主席胡波表示,历史心理学以其特殊的研究方法把视角转向历史主体的心理深层,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偶然因素、个人作用等进行研究。

  “研究历史上的社会心态或历史人物的心理特征,为很多历史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途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邹兆辰说,历史心理学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和视野,加深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对历史资料进行“心理测量”

  由于历史心理学面对的主要是历史人物的心理,心理学的实证法、调查法、观察法等不能直接运用,只能间接得到答案。胡波对记者说,这多少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容易脱离历史实际。因而也有学者对其研究方法存有质疑。

  为克服方法的局限,一些学者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心理测量”,从实证角度研究历史上的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他们对历史人物的能力、人格、健康等方面进行测量和评定;通过典籍中所记载的人物神情、举止、言谈、表现等分析研究人物心理。

  “在历史心理学研究中应用心理测量,需要将现代心理测量表改制成符合历史研究特点的历史心理测量表,或通过内容分析、动力因素分析、形容词检测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郑剑虹举例道,采用“人格形容词测量表”对历史人物进行个案研究,进行多个历史人物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或者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同一阶层人物的人格特点,以发现人格的历史发展等。

  历史心理学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在邹兆辰看来,还有待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他认为,可以进一步吸收和采用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心理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有学者建议,充分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促进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交流与融合,综合运用个案分析法、问卷分析法、作品分析法、语义分析法、投射分析法、能力测量法、社会测量法等。

  郑剑虹表示,新的统计方法与统计建模技术,如时间系列分析、多层线性模型、结构方程模型被应用于历史心理学研究中, 为揭示历史资料中所蕴涵的各心理变量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有力工具。

  加强民族成长发展精神研究

  历史心理学的发展还有赖于所使用历史资料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如何从浩瀚的典籍、文献和个人历史记录中选择可靠的历史资料,是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资料的使用上,邹兆辰认为应加强对能反映当时人物心态的第一手资料如论著、笔记、回忆录、日记、书信、诗文等资料的运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学勤在其《心理史学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深化》中表示,应通过田野调查,采集口述史料,体察风俗习惯,搜集一般民众的日记与书信等史料,把心理分析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此外,还可以通过分析报纸的内容研究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心理动向;利用当事人的文学作品,通过考察语义及用词来探究其个性与心理特征。

  随着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合作化和全球化趋势, 大量历史文献可以通过电子文档、数据库的形式存储和共享。这让郑剑虹对未来的研究充满信心。他表示,历史资料的电子化和共享,为历史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将有力地推动历史心理学的发展。

  未来历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将是应用研究。郑剑虹建议,探讨理论研究成果在心理咨询、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心理传记学与个人自我发展、生涯规划的关系,加强政治心理传记学以及群体心理事件的研究及其在国家政策服务上的应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彭卫认为,在研究对象上,应重视对不同群体如商人、农民等的研究。

  心理变迁是历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郑剑虹认为,未来还应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利用历史资料来研究人的心理如何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他举例道,通过分析中国历代诗词,了解中国人的情感类别及其表现形式的发展变化;通过研究中国历代服饰,了解中国人审美心理的演变;通过分析历代重要典籍文献,了解思维和价值观的变化等。

  彭卫表示,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民族心理特质、生活习俗等,为历史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极佳的资源,他建议学者对民族成长、发展的精神进行长时段研究和细致梳理,并提炼上升到理论层面。因而,也有学者对历史心理学的本土化充满信心,并表示,历史心理学兴起于西方,但未来在中国。

责任编辑:吴步璇 最后更新:2016-01-13 13:25:1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期间刘伯承邓小平涉县遇险

下一篇:长乐村急袭战:粉碎日军九路围攻的关键一仗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