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烽火硝烟路漫漫少年八路勇抗日
2016-01-27 09:56:00  来源:东方网  点击:  复制链接

  他们本来都是寻常的孩子,过着平凡的日子。如果当年没有日本侵略者的残害和杀戮,他们很可能沿着原有的生活模式走下去。但是,日寇给中华民族造成空前的浩劫,迫使当年才十多岁年少的他们,纷纷加入八路军,拿起武器走上与侵略者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道路。他们是无数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少年英雄的缩影。近日,本刊特约记者张林凤专访了曾巧夺敌人青红大骡的侦察兵杨洪亭、改名换姓抗日去的“小裁缝”宋世萍以及勇打鬼子的“拼命三郎”吴伯贤,听这些从年少时就加入八路军,加入抗日斗争的当年的少年英雄们,集体回忆那段战火纷飞的抗战往事。

  巧夺敌人青红大骡的侦察兵———杨洪亭

  杨洪亭,男,1921年出生于山东阳谷县。1938年初参加八路军,同年9月入党。1942年9月,在山东省阳谷县公安局短枪班当侦察员,离休前任虹口公安分局副局长。

  杨洪亭家境原本不错,在农村够得上富农了。他的家乡山东阳谷盛产大枣,制作成的阿胶枣销路很好。勤劳肯干善于持家的祖父,正是靠着将阿胶枣销往南方一些城市才使家中的小日子过得颇为红火。那年,祖父又将阿胶枣运往上海售卖,未料遇上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日寇的飞机和大炮在上海狂轰滥炸,众多无辜平民死于非命,祖父非但血本无归还差点命丧日寇枪炮下,好不容易挤在难民船上一路颠簸逃回家,家中的日子由此艰难。

  听着祖父讲述一路上所见所闻日寇烧杀抢掠的暴行,少年杨洪亭义愤填膺。1938年初,抗日武工队驻扎在他们村上,一心想着打鬼子的杨洪亭坚决要求加入武工队终于获得批准。他站岗放哨送情报干得很是出色,还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几次得到嘉奖,同年9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以来,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拉锯战。胶东半岛是日军实行“铁壁合围”、“三光”政策的重灾区。日本鬼子和汉奸“皇协军”地毯式地对抗日根据地实施“清乡”,残酷地杀害中国军民。那年,杨洪亭成为冀鲁豫地区阳谷县公安局短枪班成员。短枪班成员配备三八盒子枪,以行动快速便捷为要领。主要任务是发动组织民众抗日,除奸除霸,侦察日伪军的战略意图和动向。那时的战斗环境异常险恶,日伪军据点星罗棋布,部队一般都是白天住下,晚上行军转移到另外一个村子,拂晓前再转移,有时一晚上转两个村子,甚至刚住下又即刻转移。连续夜行军的疲劳,使不少战士学会了边行军边瞌睡,前面的人停他也停,有时前面人走了,他还在原地打瞌睡,要后面的人猛然一推才惊醒,杨洪亭也有过这样的情况。为了行动更迅疾,有战士发明“柳条包”,对横三道竖两道的打背包进行改变,“柳条包”就是用柳树条做成的背包框,被子叠好往筐里一塞,上面用绳子一扎就完成了,这使集合行军快了很多。

  1942年除夕夜,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鹅毛大雪,为防备敌人偷袭,下半夜部队又出发了。不能有火光,不能咳出声,鞋子掉了赶紧扯下毛巾包上。经过三小时急行军,部队到达余营村时天已蒙蒙亮,人人的眉梢、胡须、帽檐上都结满雪霜,手脚都冻得麻木了。余营村是八路军的堡垒村,部队经常在这里宿营,所以战士们很快就各自进入自己的房东家安顿下来,从后勤部门领来柴草烘烤湿衣鞋,还领到半斤杂面和馅料,包成饺子吃个半饱,成为大年初一的佳肴。

  有一次,部队派杨洪亭和小刘、小李到集镇上搜集日伪动态,他们到接头的地下联络员的小烟纸店,了解到镇上住着一个鬼子小队,还有皇协军。再进行了地形侦察,完成任务后准备返回,行到镇尽头,看到两日本兵头扎白巾,穿短裤短衫,正在井台上洗刷大骡子,离井台十多米远处的树上还拴着一头大骡子,三人嘀咕后决定来个“顺手牵骡”。杨洪亭和小李负责监视鬼子,小刘蹑手蹑脚地摸过去解开缰绳将骡子悄悄地牵进了青纱帐。待鬼子发觉急得哇里哇啦乱吼时,熟悉地形的杨洪亭他们,已经迅速地沿着小道牵着骡子跑出了鬼子的视线范围。到得部队仔细打量,竟是一头拉炮的大青红色骡子,于是上交到军分区,支援前线部队,他们三人也为此受到了嘉奖。

  日寇的“铁壁合围”再恶毒再残酷,也斩断不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老百姓的鱼水情。日伪军一进村,农民就往高粱地里跑,还有从这个村通到那个村的交通壕。敌人进入茂密的高粱地里就如瞎子般摸不着北,只有挨打的份。八路军一进村,乡亲们就会立刻腾出房让战士们住下,床铺不够就卸下门板让战士们睡觉;而战士们也帮着老乡打水扫地、割麦子、砍高粱等。战士们还会大爷、大娘、二哥(这里的习俗大哥是“王八头”,所以不叫大哥而是叫二哥)、大嫂地与乡亲们一起拉对歌搞联欢。

  有一次晚上急行军,遭遇进村抢粮的伪军,县长姚顺青叫大家赶快卧倒隐蔽,伪军发现八路军有准备,依靠小庙作掩护胡乱放了几枪就仓皇逃窜了。杨洪亭当时没觉得有不适,到了村里感觉脚疼不能走路,这才发现脚腕上中了一枪。那时缺医少药的,伤口发炎不能行军了,被安排住在雷锡俊大爷家。雷家有大娘、儿媳和孙子,一家人对杨洪亭照料得非常周到,经常到镇上买点鱼肉鸡蛋等,都舍不得给小孙子吃,非得让杨洪亭吃下。雷大爷说,你伤口好了,就能早日上战场打鬼子。在雷家养伤的一个多月,成为杨洪亭一生难忘的温馨记忆。

  勇打鬼子的“拼命三郎”———吴伯贤

  吴伯贤,男,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县吴家村。1945年初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初期,由上级选派,到苏州大学深造。1952年到同济大学工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离休。

  1939年日寇占领胶东半岛,家境还算富裕的吴伯贤刚读完小学就失学了。他耳闻目睹日寇对占领区老百姓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担惊受怕的母亲患了重病,失去劳动力生活不能自理。吴伯贤只能白天到地里干活,抽空回家照料母亲,晚上再四处收集民间偏方给母亲治病。

  那时,日军到处抓青壮年强迫他们给鬼子建炮楼。吴伯贤的家距鬼子据点只有五里路,经常受到日伪军的扫荡。敌占区的老百姓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支持八路军打鬼子,老百姓偷偷地为根据地八路军送粮,鬼子发现后格杀勿论。吴伯贤的堂哥和村长及其他五个为八路军送粮的村民被日寇捆绑在树上,当作练刺刀的活靶子残酷地杀害。有一次,吴伯贤为母亲寻找治病的草药被一队鬼子撞见,鬼子用枪顶着他让其找藏在地道里的八路军,他不肯,被鬼子一顿毒打。无奈之下佯装同意,当他领着鬼子走到一片高粱地的时候,一个扫堂腿猛地撂倒身后的鬼子,就地滚进高粱地里躬身左转右拐的一阵狂跑,子弹就在他耳边飕飕地掠过,凭着熟悉的地形甩掉了鬼子。

  至此,吴伯贤下定决心要参加八路军打鬼子,母亲病情好转后,他就对母亲说,要去投奔八路军,并把在地主家做长工的大哥叫回家照料母亲。尽管母亲舍不得这个“小当家”的儿子离开自己,但看到儿子打鬼子意志坚定,想到鬼子对老百姓的祸害,便含泪同意了,并鼓励儿子英勇杀鬼子。当时,吴伯贤还鼓动了村里同龄的三个后生一同投奔八路军,未料临行前,那三个后生有各种原因去不了。村支书问他:村里有参加八路军的人牺牲了,现在别人不去了,你怎么考虑?吴伯贤坚定地说:八路军不怕牺牲,我也不怕。参军不是请客吃饭,我恨日本鬼子,我是铁了心要参加八路军打鬼子的,要把鬼子早点消灭掉,让老百姓有安生日子过。

  1945年初,吴伯贤参加了八路军。先是在蓬莱县独立营跟随部队打游击,随后又到八路军渤海独立二团三营九连当战士。当连长知道吴伯贤识字时非常高兴,让他有空时教战士学写字,帮战士写家信,为战士们读根据地的报纸,宣传八路军打胜仗的消息,鼓舞士气。吴伯贤成为连队里的小秀才,加上他为战士们做事很用心,所以很受战士们欢迎。

  吴伯贤没有打仗经验,看见老战士打仗都很勇敢,他就努力向老战士学习苦练枪法和拼刺刀,加上他有点文化善于琢磨,很快在战斗中发挥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有一次连长命令他和另外两个战友到鬼子据点袭扰,他们三人在炮楼下瞄准站岗的鬼子一枪一个,鬼子上来一个打掉一个,等鬼子骑着摩托车从据点出来围捕他们,他们早就溜之大吉了。还有一次,连队奉命炸日军的炮楼,他们趁着下半夜悄无声息地埋伏在炮楼附近,吴伯贤和另外两个战士匍匐着摸到炮楼前,其他两人干掉了鬼子的岗哨,他则模仿着向老战士学来的方法,用事先准备的棍子支撑起一个大型的炸药包,随即点燃导火线,并迅速就地滚出爆炸范围,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随着一团烈焰向上腾起,传出睡梦中鬼子的鬼哭狼嚎,即使有逃出炮楼的鬼子,也被八路军一阵猛烈的枪弹消灭了,鬼子苦心经营的炮楼就这样被拔掉了。

  吴伯贤他们使用的“三八”式步枪,是张学良的东北军用的,安上刺刀后有他的一人高,他们这些山东大汉人高马大的,日本鬼子长得矮小,枪的刺刀也短,一旦拼刺刀肉搏战时,平时苦练杀敌本领的八路军就占有了优势。有一次为守住阵地,九连战士与冲上来的鬼子拼刺刀,吴伯贤一人与四五个鬼子拼,他用老战士传授给他“看准上下左右中五个位置狠狠刺”的诀窍,几个回合下来就捅死一个鬼子,其他鬼子狂叫着压上来,他用长刺刀压住一个鬼子的短刺刀,其他鬼子眼看着就到眼前,吴伯贤突然一个变招,反手用枪托砸向这个鬼子的左边脑袋,鬼子瞬间一命呜呼,其他几个鬼子见状吓得调头就逃。吴伯贤冲着鬼子的背影吼叫:“小鬼子,这次你逃掉了算你命大,下次再敢来,我就捅死你。”这次战斗,百分之八十的鬼子被八路军消灭,吴伯贤荣立一等功。表彰大会上,团长亲自为他佩戴大红花,号召战士们向吴伯贤学习。连长对他说:“老吴,你平时说话像个大姑娘,怎么打起仗来倒狠得像拼命三郎?”由此,吴伯贤“拼命三郎”的美誉在战士中叫开了。参军时间不算长的吴伯贤,在打鬼子战斗中三次荣立战功。受吴伯贤英勇战斗事迹的鼓舞,他的二弟和三弟相继参加了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都表现得很勇敢。二弟后来还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三弟后来则成为胶东军区的一个指挥员。

  每次打了胜仗,吴伯贤和战士们一样,都高兴得跳啊笑啊地欢呼,老百姓都会夹道欢迎他们,称赞他们是好样的。但是最让他想不通的就是八路军的俘虏政策:“鬼子杀了我们那么多人,我们还要优待俘虏?”有一次打仗,他活捉了一个鬼子,但这个鬼子居然不服气,叽里呱啦地冲着他打上来,吴伯贤顺手抄起一根烧火棍,照着鬼子的屁股就是狠狠地两下,瞪眼骂道“小鬼子还跑到中国来撒野?看我怎样收拾你?”还要再打的他,被排长制止了。排长严肃地命令他,必须严格执行八路军的俘虏政策。

  1945年夏天,日军已然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了,侵占吴伯贤家乡的鬼子,凭借三面环海的烟台一带有利地形做垂死挣扎,团部下令坚决消灭拒不投降的日军。在攻打烟台外围的福山区战斗中,日军的一颗子弹打中吴伯贤的左腿,子弹从内侧向外穿出,鲜血直流。卫生兵为他作了简单包扎后,他顾不得腿伤的疼痛,又奋起杀敌,八路军一举攻克福山,日军只得蜷缩到烟台市里。在八路军铁桶般的围攻中,日军如丧家之犬纷纷从海上逃窜。吴伯贤清楚地记得,那天他站岗时,发现海面上影影绰绰地有东西漂浮过来,他警惕地端着枪注视着,并向部队发出有情况的信号,闻讯赶来的战士们等那漂浮物靠近,一看原来是逃跑时被淹死的鬼子尸体,尸体上还有武器。吴伯贤与战士们顾不得鬼子已腐烂尸体的恶行状,用大蒜汁涂在毛巾上捂住口鼻,将鬼子尸体拖上岸,搞下武器,还有不少散落在海里的武器,也被战士们打捞上来,他们甚至还发现海里有辆日军的军车,战士们拆卸后弄了上来。部队一下就增添了不少好装备,足足装备了一个营,彻底消灭了烟台的鬼子。

  消灭烟台的日军后,胶东地区的土匪头子也是投靠日军的铁杆汉奸陈裕,指使手下的一帮土匪继续作恶,危害乡邻,连八路军战士围剿他们也吃过亏。善于动脑筋的吴伯贤与战士们分析:敌人在暗处,我们在明处,硬拼我们肯定吃亏。他们就从做土匪家人的工作入手,让家人转达八路军的政策,在八路军的武力威慑和强大的思想攻势下,这股土匪终于被消灭。

  由于吴伯贤的机智勇敢、积极上进,于1945年10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改名换姓抗日去的“小裁缝”———宋世萍

  宋世萍,男,1926年农历八月初八出生在山东省蓬莱县大幸店村。1941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4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到空军17师驻守福建,后任海军航空兵政治部副主任,1987年离休。

  1939年前,宋世萍在烟台市已经读书到初中文化程度,日本侵略者占领胶东半岛后,他们一家的日子非常艰难,父亲干拉水车给人家送水,母亲给人家当保姆,他在一家裁缝铺当学徒,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裁缝铺隔壁就是伪警察局,日本鬼子和伪警察的人经常到裁缝铺做军服,但是却从来不付工钱。裁缝铺老板也是宋世萍的师傅,敢怒不敢言。有一次,伪警察局长来做套制服,店铺里没有黄线缝制黄颜色的警察制服,因为愤恨这些日伪警察,师傅就让宋世萍用白线制作。宋世萍恶作剧地在屁股处用白线一圈圈地缝制成两个大圆形图案。他将制服送去后,伪警察局长查看制服后大怒,挥拳就要打他,吓得13岁的他赶紧逃了出去。伪警察局长追到店里,没见到宋世萍,就将他的师傅一顿暴打,师傅足足躺了半个月才能起床。

  日本鬼子和汉奸的横行霸道,令宋世萍再也不愿在裁缝铺待下去。正逢他的姑父和老师张武技等人组成的县委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姑父和老师都是中共党员,年幼的宋世萍跟随着他们懂得了不少抗日救国的道理。那天,在姑父家的草棚里,党员们正在开会,讨论发动群众参加八路军事宜,宋世萍当即报名参加八路军。最初将他安排在县委当通讯员,后又做宣传干事,但打小鬼子心切的宋世萍,坚决要求到部队上战场,于1941年8月被安排到八路军胶东独立五旅十三团八连当战士。

  因为宋世萍有文化,到部队后,没有立即安排他到连队,而是安排他与其他五人到八路军办的《大众报》社学发报,原是要安排他到连队当报务员的,但他们去晚了,别的学员课程已学了大半。一周后,他被安

  排到报社的印刷厂,报社有印刷一厂、印刷二厂;一厂出版报纸,二厂出版书籍,宋世萍到二厂干铅字排版。《大众报》出版的报纸和书籍起到了极大的宣传抗日、鼓舞士气的作用。但是随着日军疯狂地对抗日根据地的围剿和扫荡,战斗环境日趋艰难,报社辗转在威海、文登、荣成一带活动,一些印刷设备转移起来很不方便,报社就将机械拆散隐藏起来。有一次遇到日伪军扫荡,宋世萍他们撤退中遇到河宽至少有两华里的老母猪河,河上只有两条渔民打鱼的小船,在渔民的帮助下,他们分批过河,为加快渡河速度,还未到岸边就下河,正是寒冬腊月的,他们趟着齐腰深的冰水到河对岸,冷得直打哆嗦,终于摆脱了日伪军的追击。

  宋世萍又回到连队当战士,年少的他个子不高,排长就将自己的一支马枪给他。他苦练枪法,尽管没有子弹可打,但他认真向老战士学习,琢磨打枪技巧,终于有了一次打枪机会,给了两颗子弹,第一枪打得有些偏,第二枪就命中靶心,获得优等成绩,还上了团部的小报。

  宋世萍参加的第一次战斗,是1943年春连队攻打蛇窝泊镇的鬼子据点。这个据点在烟青公路(烟台到青岛的公路)的咽喉处,也是他们连队去莱阳的必经之路,钳制着八路军在这一带的活动。经过侦察得知有一个小队的鬼子驻守炮楼,连队制定了夜里突袭鬼子据点的方案。这天夜里,宋世萍跟随连队悄悄地逼近鬼子炮楼,他起先还有点紧张,当看到老战士个个镇定自若,他也暗暗地为自己鼓劲。随着连长一声令下,他毫无畏惧地跟随老战士冲进炮楼,对着鬼子就是一阵猛烈的扫射,鬼子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命丧八路军的枪下。只有鬼子小队长负隅顽抗,逃到炮楼顶端拒不投降,被八路军连带炮楼一起炸掉。这一仗,八连打出了威势,打掉了鬼子疯狂扫荡的嚣张气焰,老百姓奔走相告,八连得到旅部的表扬。

  蛇窝泊镇一仗后,宋世萍被调连队任文书。因为当时处于反围剿、反扫荡的艰难时期,是以一百多人独立活动的连队与日伪军周旋的,所以连队有警卫员、通讯员、立法员、卫生员、炊事员等。1943年秋,在粉碎日寇大扫荡中涌现了战斗英雄殷强仁(音),部队召开表彰大会,宋世萍代表十三团参加。可是后来他们碰到村上的一个小皮匠却得到了一个噩耗:在日寇的“铁壁合围”中,他的姑父和老师还有一位他在县委时认识的女同志被日寇抓住,敌人要他们说出县委其他同志的去向和八路军驻地,但任凭敌人使尽酷刑,他们三人决不吐露半点信息,凶残的敌人将我党的三位优秀共产党员全部活埋。宋世萍得知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壮烈牺牲,悲痛万分,更坚定了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在以后的岁月里,村上凡有重要活动,都要隆重纪念这三位抗日英烈。

  1944年初,宋世萍被调到团部工作队任队长,武器也由马枪换成驳壳枪。主要工作是宣传发动群众,动员年轻人参军,同时分化瓦解日伪军。团部有一位日本反战同盟人士渡边,宋世萍每天带着渡边到莱阳、南墅、马连庄地区的日伪军炮楼前喊话开展心理攻势。马连庄炮楼里的伪军起先还会打枪抵抗他们,但八路军有理有节的喊话,触动了伪军人性善良的一面,一段时间下来,伪军中队长与宋世萍他们接上话了,也不向八路军开枪了,还向他们询问抗日形势,有些家在附近的伪军会询问家中情况,等他们走了再放上几枪敷衍日本鬼子交差。以后,八路军执行任务从马连庄伪军炮楼附近经过,伪军就睁只眼闭只眼的,八路军喊话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显现。

  作为团部工作队的队长,宋世萍充分认识党的统战政策的重要性。如:对待反战同盟人士渡边,尽管根据地条件非常艰苦,但还是每天安排其吃小灶,尽可能在生活上为其提供便利,而团部领导和战士们一样都是吃大锅饭的。还有一件事他们做得很人性化:那是1944年春的一天,莱阳据点里的鬼子又出动抢老百姓粮食,被埋伏的八路军打个措手不及,扔下粮食和武器抱头逃窜。有个鬼子钻进草丛里腿露在外面,战士们将其拖出后发现腹部受重伤已死了,宋世萍就命卫生兵为其包扎,然后派渡边将鬼子的尸体送到据点里。

  1945年春,宋世萍所在的八路军五旅十三团向青岛的外围即墨和平度发起攻击。宋世萍白天到据点喊话,晚上到群众中去发动组织担架队。十三团用了一个晚上就攻打下了即墨。在八路军强大的攻势下,日军只得仓皇地撤离到青岛;八路军乘胜追击,俘虏了大批伪军,而这些俘虏便是由归宋世萍负责管理的。他开展八路军对待俘虏的政策教育,不少伪军在八路军政策的感召下,愿意加入八路军。有个伪军中队长的警卫员对他说:“俺们中队长自杀了,因为上次被你们俘虏过,表示不再帮日本鬼子与八路军为敌,被你们释放了。未曾想,这次又被八路军俘虏,自觉理亏无话可说就自寻短见了”。

  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家卫国,宋世萍舍弃了自己的小家。其实,宋世萍在家时名字叫张景聚,参加八路军后才改的名。之所以改名换姓,是因为在当时恶劣的斗争环境中,一旦被日寇汉奸知道家里有人参加八路军,全家都会惨遭杀害的。宋世萍的革命引路人张武技和姑父被敌人残酷杀害,他的父母和弟妹以及裁缝铺师傅也因他参加八路军险遭日寇杀害。当时,宋世萍并不知道家中和裁缝铺的变故。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他有机会回到家乡,才发现家早已没有了,听村民说,他的父母和弟妹一夜之间不知去向,裁缝铺也不知去向。一直到1952年,在组织的帮助下,宋世萍才得以与家人团聚。

  原来,他参加八路军后,伪保长来查户口,发现他不在家也不在裁缝铺,于是报告日军。日军对于有参加八路军的人家格杀勿论,而且还要将村民召集起来围观活埋八路军家属,以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在敌人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获得消息后,冒着危险火速通知宋世萍的父母弟妹连夜逃离。父母听说宋世萍是随部队往牡丹江去的,就往北一路靠乞讨和给人家打短工流落到牡丹江。到那里不久,长期积劳成疾加上营养不良,五十多岁的父亲病死他乡。这个过程,对宋世萍的妹妹张桂芝造成很大的心灵伤害,直到如今,说起那晚出逃的恐惧和以后生活的艰辛,她都会潸然泪下。而宋世萍的师傅因为说不出徒弟的去向受到威胁,只得遣散了其他徒弟,自己到张家口谋生了。以后,宋世萍在部队成为优秀的宣传干部,长期从事军队的宣传工作,一直到离休。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6-01-27 09:56:4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深入内部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下一篇:德日两个“洋八路”在中国战场救死扶伤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