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今日话题:追寻历史线索,你还记得哪些二战人物?
2016-02-27 15:03:52  来源:今日头条  点击:  复制链接

  盘点二战奇才名将,谁更高一筹?

  历史,阿道夫·希特勒,丘吉尔,埃尔温·隆美尔,斯大林,东条英机,希特勒,艾森豪威尔,罗斯福

  驻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朱德

  这个世界,有钱有实力的动不得,比喻美国。人口多的动不得,比喻中国。日本自以为是神结果吃了亏。地大物博的动不得,比喻俄国。多少狠人吃了毛子的天气亏。意大利动不得,人家见风使舵的速度比你排兵布阵的速度快。二战得以保全。

  战争是一门艺术很美的艺术

  美国大财团和美联储是二战最牛逼的。打战不要钱的。没美国后面输血。英国早议和了,苏联挺不住了,中国全面崩溃。德国没了物质和经济支撑也打不下去了。一个美国背后支撑住了多少个国家,给英国人船让他死命往国内送粮食,人员,和美国军火。给苏联人送去了军民两用机器制造装备,美国军火,吃的喝的。给中国送了军火,机器,还有飞虎队。给了德国粮食和金属,化工资源

  硫磺岛防御战是在栗林忠道指挥下的日军又一次经典的防御战!此役也是唯一一次美军比日落伤亡多多战斗,22平方公里的小岛耗时一个多月才被攻下!战后被美军誉为二战日军最优秀的将领!

  普鲁士位于普鲁士北部,是个家底薄弱的小国,随时都面临着灭国的危险,因此从1701年建国开始,历代统治者就把强化军队作为自己生存发展的主要手段!所以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教育素质较高著称!19世纪通过普丹战争,普奥和普法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它是德国在一战和二战中军国主义的来源!也正因为它早期依靠军队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方式直接导致在后来的战争中德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军事名将!

  二战名将奇才不胜枚举,我们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他们留下的财富,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即使是战犯,只要他有闪光点、可取之处就是可以学习借鉴的,这都是经验!说不定哪一天战争正的爆发了你就可以用上了,即使没有战争,工作中做一个阅历丰富、逻辑严密、思维清晰的人不是更好吗?!

  宣传战争思想,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战前情报收集,要能掌握敌方动态,尽量做到知己知彼;备战物资、人员伪装,要能麻痹敌人,混淆视听;战时后勤供应,要能保障前方物资充足;合理的战场指挥官,要能顾全大局,布局周密,处变不惊!

  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1875-1953),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是纳粹政权资历最老的指挥官之一,他是一位很正直的军官,出身于位于德国中北部的阿舍斯莱本的一个军人世家。他家族的军人生涯已经延续了850年之久。在军事思想上,伦德施泰特的基本观念比较稳健,他即不勇于创新,也不保守旧习。他坚持主张步兵为主要兵种,又主张部队技术装备的更新,尤其是装甲兵部队的发展。同时对新战术的运用也很到位。 许多西方军事研究者认为伦德施泰特,非但称不上伟大,甚至并不是一流的指挥官。在其负责集团军群司令期间甚至有疏忽职责的做法-经常性的将指挥权与策划权交给自己的下属,甚至许多披阅的文件,并没有仔细看过。其之所以被认为优秀与手下—大批出色的军事家-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克莱斯特、隆美尔、霍特、利斯特、莱茵哈特等人密不可分。其成名的战役如:法国侵略战整套计划的设计是由曼施坦因完成的,而另外两个重要的战场诺曼底和突出部则更多的由隆美尔和莫德尔负责。 然而部分西方军事研究者(李德尔·哈特等)认为伦德施泰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并且有着普鲁士军官的典型风范—并不过多的干涉下属的指挥。正是因为这样的行事作风才得以出现入侵法国时的曼施坦因计划,突出部战役的局部胜利,以及波兰和法国侵略战中那个所向披靡的古德里安。英国战略家李德尔哈特认为,能让手下优秀人才的发挥出潜力正是一名高级指挥官的价值体现。 在纳粹党胜选后,希特勒逐步将德国极权化、暗中扩军、突破十万陆军数量限制,走向军国主义道路;伦德施泰特非但未予阻止,而且更以他在威玛共和国时代陆军上将、军中领袖身份,协助希特勒选将、建军,也为部份历史学家所批评。

  其实一个国家的军队就是一个国家社会的缩影。 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完全就是这个国家的科技,工业,教育,医学,信息,工程,乃至国民素养的综合体现。 这个道理无论是在二战时期,还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依然实用。

  元帅,这个地位显赫的头衔,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称,二是军衔称号。元帅一词源自上古德意志文“马”和“仆人”,在最早的时候,元帅是宫廷里管理国王马窖的官。从中世纪开始,法国军队开始用元帅这个称呼,不过那时候等级不高,是军队中的一般官职,他负责军队的行军队形和作战队形,监督警卫勤务的执行,管理军队庶务以及指挥前卫,选择营地等工作。到了16世纪,法国开始用元帅代表最高军衔,从那以后,德国,奥地利,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也相继设立这个军衔。 在中国,汉语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时期,其名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即考虑中军主帅人选),晋国名将先轸在城濮之战与崤之战中屡立战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元帅头衔并有着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当时只是表示对“将帅之长”的称呼,还不是官职名称。从南北朝起,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如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宣帝宇文邕任命其叔父宇文盛和宇文招为“行军元帅”,率军作战。唐李渊入关后,设有左右元帅。唐代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统帅。元帅常以皇子或亲王担任,副元帅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担任。唐太宗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以前曾担任过“西讨元帅”。宋靖康时以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拒金兵;金侵宋时亦设都元帅、左右副元帅,多由亲王任职,权位极重,非定职。元代外省和边疆常设有都元帅、元帅府或分元帅府及置达鲁花赤、元帅等,为地区军事长官。元末地主武装首领多称元帅。明代在枢密院之下设诸翼元帅府,任命元帅、同知元帅等官职,统军征战。元、明两朝的元帅职权较前减轻,仅为二、三品官职。 元帅一词用以表示最高军衔,始于16世纪的法国军队。1559年—1560年,法兰西二世首次授予四名高级将领以元帅军衔称号,至19世纪拿破仑一世,法国先后有44人被授予这一军衔。继法国之后,元帅军衔先后被许多国家所采用:16世纪有日耳曼各国,17世纪有奥地利、俄国,18世纪有英国,19世纪有西班牙、土耳其、意大利、日本,20世纪有阿富汗、印度、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中国、前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亚、芬兰、埃及、苏丹、扎伊尔、乌干达、巴西等国。 有的国家将元帅区分为不同等级。元帅级别设置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设有苏联大元帅、苏联元帅、军兵种主帅和军兵种元帅各级。前苏联的“苏联海军元帅”和“苏联元帅”平级,“海军元帅”与“陆军大将”、“空军主帅”、“空军元帅”平级,军兵种主帅比军兵种元帅高半级。俄罗斯联邦政府于2005年下令,“海军元帅”改称“海军大将”,比20世纪末改名的俄联邦元帅和俄联邦海军元帅低一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的元帅区分为帝国元帅和军种元帅两个级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元帅,区分为元帅和次帅两级。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的法律文件规定,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大元帅设而未授,授予元帅军衔的有10人! 有的国家还将元帅区分为不同种类。一般分为陆军元帅、海军元帅和空军元帅三种;前苏联还在陆军中又区分为炮兵元帅、装甲兵元帅、工程兵元帅、通信兵元帅等。

  对于奥金莱克将军,我个人的看法是他最大才能不仅是在作战指挥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对部队编制体制的改革上,当时英军在北非苦苦支撑着支离破碎的战线,不过随后奥金莱克就发现了英军装甲部队的编制体制以及装备配置方面有着极大的问题。 首先是装甲师内:装甲兵,步兵,炮兵,工兵,通讯,伴随防空,反坦克兵,等作战和支援兵种的比例严重失衡。还有:后勤,维修,医疗等保障兵种的规模与实际任务规模相差太过于悬殊。 英军由于通讯配置问题所导致的地空通讯协同能力严重不足等。 而且,英军赖以的交通线路严重不足(只有干线而且少的可怜,没有支线)导致英军的部队调动,伤员后送,补给运输,都成了问题。 随后,他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英军的作战编制,装备配置,通讯配置,工程机械配置,医疗器材配置,甚至是英军的一些沙漠战条令修改以及伤员后送程序简化和补给物资的配额增加上都作出了种种变革。 也正是他的这次改革,才使得英军逐步稳定了北非战场的局势,后来蒙哥马利的接任其实也只是吃了个改革后的现成----成果而已。

  之前说到过政治宣传,提到政治宣传我们不得不提到德国的宣传部长、宣传天才——约瑟夫,?戈培尔! 保罗·约瑟夫·戈培尔(1897年10月29日-1945年5月1日),德国政治家,演说家。其担任纳粹德国时期的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擅长讲演,被称为“宣传的天才”,“纳粹喉舌”,以铁腕捍卫希特勒政权和维持第三帝国的体制,被认为是“创造希特勒的人”。 戈培尔1921年于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关于19世纪浪漫主义喜剧。他先后作为记者、银行出纳和证券交易所传唤员。他也撰写小说及喜剧,但不被出版商认同。1923年法国比利时联军占领鲁尔区期间,1924年,戈培尔受到希特勒演讲的感染,加入纳粹党,谋求通过政治活动而出人头地,戈培尔与纳粹党开始接触并于次年入党,他被任命为在柏林地区的领导人。在位期间,他充分发挥了他的宣传技能,在纳粹报纸和纳粹准军事组织冲锋队的帮助下,与当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党联合。1928年,他已成为了党内数一数二的人物。 1933年,希特勒及纳粹党执政后,他被任命为宣传部长。上任后第一件事即是将纳粹党所列的禁书焚毁,他对德国媒体、艺术和信息的极权控制随之开始。 戈培尔直至最后一刻始终陪伴在希特勒身边,1945年希特勒自杀前任命他为德国总理,在希特勒自杀不久后,戈培尔在毒杀自己的六个孩子后随即在晚8时与妻子在帝国总理府地下室外自杀。 这是一个罪人,希特勒的帮凶,用他与生俱来的演讲天赋,禁锢了一个民族的思想,通过不间断的政治宣传让纳粹主义植根于德国民众的思想中,让其死心塌地的为纳粹出生入死! 他的宣传方式与思想法方就是放到现在也是一种先进的值得借鉴与学习的! 我们谨择其善!

  小版主职责:维护板块秩序,优质内容发帖回帖,和版主一起管理话题。小版主能加热、加精帖子,但不支持取消加热、加精。善用批示小版主权限,小版主如果申请,三天内版主不理会,系统就会自动拒绝。 各位小版主请参考以下权利与职责,我们的目的是活跃话题,请各位踊跃发帖(记得配图),互动,错误没关系,重复的人物也没关系只要有自己的见解即可!给你们几天时间熟悉,不懂的可以问,我天天都在!如果感觉不能胜任或者我感觉你不能胜任我会撤销小版主资格! 本板块一直没有公开招募小版主,各位完全属于凭兴趣自愿申请! 希望各位在这里过的开心,玩得快乐!

  德军的第六集团军最早组建于1939年后来参加了白色方案,镰刀闪击,以及入侵巴尔干半岛的战役,随后参加了著名的巴巴罗萨行动。 在1942年时,又参加了蓝色方案,在蓝色方案开始时第六集团军是赖歇瑙元帅担任司令,后来在任务途中突然病发去世了,随后由保罗斯接替职务,也正是保罗斯带领着第六集团军参加了顿河战役,以及二战史上最为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有很多历史学家都说,如果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是由赖歇瑙元帅指挥结局可能就不一样了。(我个人感觉至少能让第六集团军全身而退) 下面我们就来对比一下两个人的特点:先来说说赖歇瑙元帅,此人在德军中是典型的国防军元老派,他也是德国第六首任司令,他的指挥风格十分勇猛,而且敢于根据战场实际情况来灵活掌握部队,在基层官兵心中他是自己的战斗希望。 而保罗斯则不同,他是参谋出身,待人谦逊,处事谨慎。像个儒雅的学者而不是个集团军军事主官,他缺乏作为指挥官当机立断的魄力。 在斯大林格勒的激战中许多赖歇瑙元帅的老部下经常拿他和赖歇瑙做比较,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在1942年11月底的时候,德军刚刚被苏军合围,当时第六集团军指挥部召开作战会议时,德军的多数指挥都认为应当突围,其中雅恩内克将军表示:“如果是赖歇瑙元帅指挥的话绝不会让部队继续留下这里”。 保罗斯则回复:“我不是赖歇瑙,统帅部的命令必须执行,我们必须在这里坚守。” 因此可见,赖歇瑙元帅确实在德军官兵的心中是自己的英雄,也看作是自己的靠山。而保罗斯却没有做到这一点,也缺乏一些作为指挥官的自主决策的能力。 就这样德军一直坚守到1943年2月3日,才放下武器,至此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扭转了苏德战场局势的二战巅峰战役以德军的全军覆没而告终。 顺便,提一下保罗斯为德军所创下的记录: 他是德军中第一位以元帅军衔被俘的德国军人, 他是德军最为短命的元帅(只升任了一天就被俘了), 他也是创造了德军战史上第一位以整个集团军被敌军歼灭记录的元帅。

  隆美尔元帅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沙漠之狐”“天才”“无人匹敌” 相信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但是我相信各位在点评将军元帅们的辉煌战绩的时候已经离不开了那种战场的浓浓的硝烟味道!但是就算是铁人他也是需要休息的,需要情调的,所以今天这一帖给大家带来隆美尔元帅的另一面——感情生活! 在隆美尔的一生中,抛去其卓越的军事建树,他和夫人露西·莫林(后名露西·隆美尔)女士的爱情故事也为人们所称道,从中也可窥得这位“沙漠之狐”真实的一面。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隆美尔的爱情观,可以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青年时代的隆美尔性格坚毅,腼腆内向,不吸烟,不饮烈酒,不近女色,始终过着严谨的斯巴达式的禁欲生活。1911年3月,隆美尔被送进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进修,为期8个月,而他却很少去体验这座海滨城市灯红酒绿的夜风景。那时的但泽常常举行军官舞会,这些青年学生以及一些当地名门的女儿都会被邀请参加。在一场夏日的舞会中,隆美尔认识了一位名叫露西·莫林的17岁少女,并对之展开疯狂的追求。露西是来但泽学习语言的,她身材小巧,有着拉丁血统、略显坚毅的脸庞和黑色的头发,舞跳得十分出色。她一开始并不喜欢隆美尔,认为他过于严肃,和自己活泼的性格并不相称,但当隆美尔戴起单片眼镜惟妙惟肖地模仿其普鲁士的军官们时,她还是被他逗得哈哈大笑。两人迅速陷入热恋当中。根据露西女伴的回忆,“隆美尔把露西宠得几近娇纵,他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最亲爱的露,有什么要求你就说吧’,到后来,简直把她宠得像一个泼妇。如果她不喜欢她的哪个女伴,其他人就必须一起排斥。”这样看来,也不难理解当1944年隆美尔夫人和高斯的夫人发生口角后,隆美尔为何不留情面地把高斯赶了出去。 在军校的学习生活中,隆美尔除去日常的学习、操练,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给露西写情书上。这个习惯即使是在日后逐日吃紧的北非战场也没有改变。在北非,隆美尔每天都要给露西写一封信,有时甚至是几封。有的信工工整整,倾吐着闲暇时光的思绪,有的则写在文件、日历等部队用品的背面,往往由他口述,副官执笔。在战争结束后,露西保留着北非期间隆美尔给她写的1000余封信。这些信后来被美军搜查走了。有趣的是,由于落款统统是“你的埃尔文”,所以这些信件并没有被归入隆美尔的材料中,而是另开了一个“埃尔文”的户名。直到战后很多年,这些信件才辗转回到露西手中。 隆美尔体质羸弱,不得不通过后天的锻炼来强健体魄。在斯图亚特当连长时,他不仅要求他的士兵不停地运动,顺便也捎上露西不让她闲着。他让露西去河里学习游泳和划船,害得露西第二天就瘸着腿抱怨:“我游泳时就像一只旱鸭子!”有一次她不小心把船弄翻了,扑腾在水里,这次意外让他差点失去了她,从此他再也不逼着她学游泳了。不过在假期里,隆美尔又改变了主意,他强拉着露西去滑雪,而露西对这种艰苦的运动充满厌烦,她干脆抱着膝坐在雪里一动不动,不停地向隆美尔抱怨“天气可真冷!”无可奈何地隆美尔只得把她送回家去。 不仅如此,他还花了不少时间教育独生子曼弗雷德。在波茨坦陆军学院任教官时,他命令8岁的曼弗雷德学习游泳,他让孩子爬上跳板的顶端后在往下跳,并把所有的学院召集起来观看以“培养曼弗雷德的勇敢”。曼弗雷德大喊:“我不想往下跳!”“为什么?”小家伙理直气壮地说:“我珍惜自己的生命!”“没关系,我带着游泳圈哪!”“万一游泳圈炸了怎么办?”“那我会下去救你的!”隆美尔涨红了脸,大声吼道。曼弗雷德在跳台上注视着父亲:“你穿着马靴呢,除非你现在把它脱掉。”隆美尔拒绝了,曼弗雷德从跳台上走了下来,和露西一样,游泳事件不了了之。 还有一次,隆美尔把儿子带到军事学院学骑马,可孩子太小了,腿太短,只能把双脚塞进马镫皮带里。马挣脱了缰绳,拖着只有一条腿挂在上面的曼弗雷德跑了30米远,孩子头上划破了一个口子。隆美尔吓坏了,他悄悄塞给了曼弗雷德一块硬币:“回家后,告诉你妈妈这是你从楼上不小心摔下来的”。骑马计划泡汤了。 1944年,隆美尔负责大西洋壁垒的防务工作。一次,他从前线归来,正巧碰到一群空军女官兵们。当时的隆美尔在国内是全民偶像级人物,经常收到女孩子寄来的巧克力和情书。女兵们看到崇拜的元帅就在眼前,把他围在屋子里让他签名留念。这些漂亮姑娘身上浓郁的香水熏得他有些难以自制,他突然推开她们冲了出去,他的参谋长奇怪的问他怎么了。“这些姑娘是在太迷人了,我几乎难以自制。但我不能背叛露西,露西已经成为了我的生命,背叛她就是背叛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这位第三帝国战功赫赫、最年轻的元帅,他的一生都被丘比特俘虏了。1944年10月14日,他用生命完成了对露西的誓言。他选择了自杀来保护他的露西,和他唯一的儿子。 对于隆美尔元帅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爱情的执着的精神是值得各位广大男青年(包括版主在内学习的)但是也要提醒各位不要过于宠爱你的那个她省的她变成一个泼妇(玩笑话)!

  我们中国人现在深受娱乐圈的毒害,特别是抗日神剧的毒害,更令国人盲目自信,失去了谦虚、谨慎的美德,为大家推荐一部洗涤心灵油腻的影片 《孤独的幸存者》 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2005年6月底,在阿富汗库纳尔省山区由美国海豹突击队第10分队上尉迈克尔·墨菲(Michael Murphy)所领导的一次四人先期侦察和监视任务“红翼行动”是美国海豹40年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执行任务的四名队员中有三名阵亡,前去救援的美军士兵中亦有16人牺牲,美国“海豹”历史上损失最严重的一次,3小时内失去了19名海军陆战队员,一架“支奴干”坠毁,16名海军陆战队员牺牲,其中有8名“海豹突击队员”和8名航空兵特种兵,堪称美国海豹史上最昂贵的救援行动,后马库斯·勒特雷尔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等到了救援的到来。

  二战中日军的零式战斗机是日军在战争早期的主力机型,它采用了当时许多先进技术,不过随着战争的演进,零式也被后来者所超越了,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个真实的零式战斗机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零式的核心技术全在它的材料工艺上,如机身,和发动机里面的耐高温材料。 而且零式在技术验证时,验证的非常深刻,你想想看那么脆的蒙皮,机身结构强度系数才6.8,美国,德国都是8.5-12.4的,它还能飞出那么难拿的姿势(传说中的零字回转),还飞不散架(术语:空中解体)。 它的最大优势就是续航能力上, 当时零式最大航程3140千米,德国BF-109才680-910公里,所以日本飞机有它的技术特点,偷袭珍珠港只适合日本海军航空兵去做。 它的飞行装具也是与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同步的, 小日本1938年,研制出零式的时候就有电热飞行服了。不过日军的飞行帽上有的不具备通讯功能,就是没有内置耳机和内置话筒,因此在空战中日军的战术协同方面比美军稍差一筹。 哎~这就是差距,中国是在1953年才仿制出苏军二战时的同类产品,而苏军的空军和国土防空军都有抗载荷飞行服了。 当然,零式的最大弱点还得说是装甲防护,和没有橡胶制的自封密油箱,至于装甲也不止是厚度, 不止是硬度,还有韧度,抗氧化,只有这样才会满足飞机的需要,其实硬度越高的唯一后果就是脆,脆的唯一后果就是断裂,所以不是越硬就越好的。 对了,零式的主要材料就是一种铝镁合金材料,中弹后不耐燃。 材料因素,因为在设计的时候过于追求轻巧,所以采用了铝镁合金材料 , 当时零式用的铝镁合金,并不是三菱自己研制出的,而是日本住友重工为它配套的, 据说它当时的代号叫 岚 。 不过也无奈最后沦为了神风自杀式飞机。

  版主最近好像迷上了将军们的感情生活,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蒙哥马利元帅的感情生活,与他的对手隆美尔一样他也是一位柔情的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元帅! 蒙哥马利元帅(1887—1976)因打败“沙漠之狐”隆美尔成就了一世英名,但他的爱情之路却相当坎坷。蒙哥马利年青时讨厌社交生活和宴会,全身心地扑在了事业上,因此他认识的女性寥寥无几,到了38岁仍然没有结婚。有的人开玩笑说:“军队就是蒙哥马利的妻子。”然而这一切在1926年发生了改变。 这年1月,蒙哥马利来到了有“欧洲屋脊”之称的瑞士度假。一天,蒙哥马利望着白雪皑皑的远山,思绪如潮,兴致盎然,他把雪捏成结实的雪团,朝不远处的一个木桩砸去。雪团与木桩撞击,瞬间变成了雪花,颇有一番情趣。这时,他突然听到一位女性叫“好”的声音。他回头一瞧,一位美丽的女子出现在眼前,他顿时被这位充满活力的女性所吸引。但一向不懂得怎么与女人打交道的蒙哥马利,一时不知所措,错过了表白的机会。 回到英国后,蒙哥马利始终对那次邂逅念念不忘。一年以后,蒙哥马利忍不住再次来到瑞士,寻觅那个令他神魂颠倒的女子。也许是天赐姻缘,蒙哥马利恰好又在同一个地方遇到那个深深印在他脑海中的可爱女子。 这一回,蒙哥马利了解了她的一切。她名叫贝蒂,丈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留下两个男孩儿。蒙哥马利一方面对贝蒂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另一方面又为她的坚毅、温柔、端庄和纯真所吸引。 他的副官感慨地说:“世界上最美丽的少女才配得上将军啊!怎么一个色衰的妇人就能把他迷住?”连贝蒂自己都不相信,大名鼎鼎的将军会爱上她。她说:“如果你是同情我,那请你走开,我不需要同情。”蒙哥马利将军很庄重地向她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拔出腰间的佩枪,让枪口对着自己的脑袋说:“如果我背叛了你,就让我死在自己的枪口下!”蒙哥马利将军个性的承诺胜过所有甜言蜜语和海枯石烂的誓言。随着两人的交往日甚,蒙哥马利愈发不能自拔,终于鼓起勇气对贝蒂表白了自己的爱意,贝蒂愉快地接受了蒙哥马利的爱。 1927年7月27日,40岁的蒙哥马利与39岁的贝蒂喜结良缘。 结婚以后,蒙哥马利与贝蒂相亲相爱,一家人生活得甜甜蜜蜜。第二年,蒙哥马利喜得贵子,取名叫戴维。这个金发碧眼的小男孩儿十分招人喜爱,为这个本来就很幸福的家庭增添了新的快乐,也让蒙哥马利领略到更多的生活乐趣。 然而贝蒂自从生了戴维之后,身体一直不太好。1937年的一天,贝蒂在陪儿子玩耍时不慎被一只虫子叮了一下,当时贝蒂并没有在意,谁知当晚她的腿就开始肿痛,不得不被紧急送到医院就诊。诊断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她竟然得了败血症。蒙哥马利闻讯后心如刀绞,此后他尽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医院,给妻子以体贴入微的照顾和感情安慰,但妻子的病情却日渐严重,毒素沿着贝蒂的腿慢慢向上蔓延。在征询蒙哥马利的意见后,医生给贝蒂做了截肢手术,但病情仍未好转。1937年10月19日,贝蒂安然死在蒙哥马利怀中。在贝蒂的葬礼上,蒙哥马利将军没有眼泪,只是行了一个久久的军礼。这个时候,更多的人怀疑他对妻子的感情。如果他真的爱他,为什么没有一滴眼泪,甚至脸上都没有一丝悲伤的神情呢?爱妻的病逝对蒙哥马利是一个沉重打击,使他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从此,他把对妻子的深爱转到了儿子身上,并且用主要精力专心研究战争,投身于军人的事业上。 战争结束,他用自己不朽的功勋赢得了一切,荣誉、地位、金钱和世人的敬仰,当然还有无数女性的爱慕之情,无数的女性都梦想着自己能靠在他那挂满勋章的胸前,但是,将军不为所动。许多关心他的人纷纷为他介绍对象,他都婉言谢绝了。连英国首相想做他的月下老人都未能如愿。首相劝他:“蒙哥马利将军,整个英吉利都不希望你的后半生是孤独的。”他严肃的说:“作为一个军人,我永远忠于自己的祖国,作为一个男人,我永远不会背叛爱情。”这一次,首相向他郑重地敬了个军礼。当几年后蒙哥马利从失去妻子的悲哀和痛苦中恢复过来时,有些人悄悄在私下议论:“蒙哥马利大概又要结婚了。”蒙哥马利听后说:“我不相信一个人能有两次恋爱,像我对贝蒂这样的爱,永远不可能有第二次。”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一直到他1976年逝世为止,蒙哥马利再没有对任何一位女性动过心。 多年以后,蒙哥马利将军在自传中提到自己生命中那一段唯一又短暂的爱情,在谈起妻子的去世时,将军写道:“眼泪不是表达爱情的唯一方式,而忠诚是爱情的最好证明。爱上一个女人就不能再爱上另外一个女人,就像我手中的枪,只能有一个准星!” 多么幸福的贝蒂啊,多么忠贞的元帅啊!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经济;国民生活离不开经济;战争,依旧离不开经济!我们谈论的是战争话题所以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战时经济! 战时经济指,战争状态下由战时政府全面控制和干预国民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经济部门、经济政策及经济活动的总称。通常是经过动员转换的国民经济。 它的基本特征:社会经济的活动以优先保障战争需要为主要目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强化,企业和居民的自主经济行为受到部分限制;军工生产膨胀,民用生产缩减;税收增加,通货膨胀,居民生活不稳定,生活水平下降。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高技术战争中,出现了新特点:战争爆发的突然性要求国民经济具有快速、高效的平战转换能力;战争规模和持续时间的有限性要求战争经济规模扩张和收缩适度控制,战费筹措方式也应控制在税收、捐赠等有限的形式之内;战争中高技术的大量使用要求突出各种资源的质量保障。 通过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国民活动生产一切被政府控制、服务于战争!

  提到德国著名的闪击战,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也许就是一尊尊大口径,长身管的野战炮在做火力准备时所发出的怒吼与咆哮。随后斯图卡带着刺耳尖啸声俯冲直下投弹轰炸目标,地面上装甲集群如滚滚洪流般的涌入敌军防线,后面则是数不清的步兵。 随后德军则用装甲集群分割包围了一个又一个的敌军重兵集团,合围了一个又一个的敌国重要城市如:重要的工业城市,重要的商业贸易城市,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枢城市等。 不过闪击战的真实面目却不止是这些脑海中想象的那么简单的过程,闪击战的实施过程就像是一部开足马力的设备在全速运转,而它的每一个零件也都在维持着全速而高效的运转。 闪击战一词在德语的词汇中译为:风驰电掣般的战争,以此来形容这种战法的高度机动性,和高度的运行能力。 其实闪击战在德军的正规军事术语中被称为:“动态歼灭战”。而闪击战也只是后来西方媒体对这种全新的战争形态的代名词,同时也是为了渲染纳粹的邪恶侵略铁蹄。 未完待续……

  历史背景 纵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政治氛围,尤其是英国社会背景,绥靖政策的推行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的总和。 经济衰败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经济决定政治;衰败的经济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是战胜国的英国,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同时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120万人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工业生产仅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9%,金融霸主地位岌岌可危;1932年,英国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23%,其中生铁、钢的生产减少了一半,造船业减少88%,机器制造减产1/3,外贸额缩减了一半以上,失业者达工人总数的22%,显而易见,英国经济已是衰败不堪,日落西山。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英国政府不得不从迫切的内政问题出发,致力于经济恢复工作。然而,这却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军备力量的巩固。1919年,英国战时内阁规定:“作为经济节约运动的一部分,各军事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应根据这个假定‘不列颠帝国在今后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不需派出远征军’”。“十年无大战”的规定,还加上一天天地往前推算,直到1932年还在生效。因为统治当局坚持认为“财政和经济危险是国家必须对待的最严重,最急迫的危险,其它必须让位,必须等待” ;他们甚至觉得凭英国现有的军备力量,尤其是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足以应付任何规模的战争。因此,军事上一直满足于“1918年的技术”,军费开支降到“严重的无法履行英国防卫义务的状况”。 可想而知,严重的经济困境对军事实力的打击是无以复加的。英国所采取的重经济、轻军事的变相调配,不仅没有使经济困境从“节约”中得到改变,甚至还引起了国内政局的动荡,国内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罢工浪潮汹涌澎湃。同时,它还造成了内阁的频繁交替。在张伯伦上台前的不到15年时间内,出现了一连串走马灯式的政权更迭的奇怪现象,这就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面前实行一种连续和坚定的政策。相反,他们拒绝以任何方式认真考虑战争问题。英国公党领袖艾德礼曾宣称“我们决不同意把使用武力作为执行政策的手段。” 这无疑对以后希特勒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宁人”“妥协退让”,进而为绥靖埋下了祸根。 反战思潮 如果探究一战给人类带来的最深切的启迪,不妨说是对“反战求和”的热切渴望。英国在一战中直接参战600万人,伤亡244万,战争双方开支达18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各国财政一片萧条。“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它对英国人传统的心安理得、高枕无忧的社会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对战争表示出十分的反感和厌倦,并进而对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示恐惧,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据悉,战后英国出现了许多颇具影响的“不再战运动联合会”和最大的“和平誓约协会”等和平主义组织,和平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他们宣称“一切战争都是错误的,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诉诸武力都违背人类精神上的和谐与理智”,呼吁“拒绝支持或效力于任何付诸武力的政府所从事的战争。” 甚至宣称“放弃侵略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放弃防卫。” 。 1936年,英国和平主义组织进行了民意测验,90%的人拒绝参战,反战求和思想深入人心。然而,和平主义者鼓吹和议、呼吁太平的同时,却消极地宣扬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诅咒战争,诋毁军备,不仅模糊了人们对国际形势的认识,而且使人们混淆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解除了人们对战争的警觉。一味反战的社会情绪,很大程度上为政府参战制造了舆论压力,制约了政府的决策。 面对“社会太平”的反战求和思潮,英国政府不得不进行对外策略的调整。他们认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对于慕尼黑悲剧,英国首相张伯伦甚至相信“让德国恢复国土就可以保持英德两国长期友好和平稳定的关系,导致达成广泛的协定,抚慰不满意的国家,从而取得长治久安的和平”,并且宣称“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这不仅反映了英国民众狭隘朴素的“避战求和”心理,也掩盖了张伯伦害怕战争的心态,迎合绥靖需求。可以说,“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正是英国统治阶级推行绥靖主义的温床,更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幌子。 其次英国国内特定的政治如: 首先:扶德抑法,保持欧洲均势。 其次:以德反苏,实现“祸水东引”。 再次:不战而和,维护霸主权益。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英国经济实力的不济和社会思潮的涌动及当局统治者的诸多考虑,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成为历史的必然。当然,国际环境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也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尤其是法西斯德国的迅速崛起和咄咄逼人的态势,使英国深感力不从心,不得不妥协避让。也正是这多种因素的重合,历史才走向了“绥靖”的起点。 现在国际社会中绥靖政策依旧存在,所谓的强烈批评,强烈谴责,强烈抗议之类不过是对霸权主义的一种懦弱的表现,一种姑息养奸的行为!

  提到战争,我们必须了解它的一些术语,今天我们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战略纵深! 战略:简单点说就是运用所有可能的方法来达成战争的目的。 纵深:这里指作战部队由边界至中心的可运动的纵向深度。 战略纵深:大至的意思就是可做战略性运动的地域空间。 战略纵深的作用 作用很明显,利用可用的空间对突进的敌军部队进行阻滞,扰乱,与其周旋等待敌弱我强的最佳时机,再决定是否要进行攻击以及攻击的程度。 而且,部队在被快速击溃的情况下,大面积的缓冲区域能让军队有得以喘息的时间,并利用时间进行重新集结,修整部队,指挥部也有时间来考虑新的作战计划。就是“以空间换时间”。 战略纵深的重要性 有纵深的国家拥有比没有纵深的国家更大的对敌防御的缓冲地带,更大的缓冲区域使国家能在首次交锋失利后,得到更多的时间从惊慌中清醒,并着手开始计划更具远见的战略,而不仅仅是防御或反击这么单纯。 在最初被敌军主动侵略而防守失利的情况下,敌军如果再让机动部队以闪电战方式突破前线,对战略要地进行快速穿插的话,没有一定纵深的国家很快就会在战略机动上处于下风。这会使得反击作战更为艰难,甚至流产。 这里注意:以空间换时间,空间的重要性,空间占主导地位! 具体的可以参考,二战初期波兰战败,后期德国兵败莫斯科,中国的抗日战争等,充分解释了空间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现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应该重点发展陆军与空军,海军暂时处于辅助的位置,因为在我国狭长的海岸线上不适于发展大规模海军,而且外围环抱着一层小岛屿这些严重阻碍了海军的出海!再说台湾岛这个大家一致认为的战略要地,地图上看,我认为作为一个向内陆入侵的跳板更合适,如果做为我们海军出海的跳板,我认为在北有日本,南有菲律宾等众多岛国,东有美军海军基地,试问这种包围的形势下海军出去干什么呢?被围或者被歼?所以台湾岛对我们来说,守的价值大于攻的价值!而且日本,菲律宾动用海军打谁都不是,单说日本,首先要绕过朝鲜半岛,然后才能进去日本的领域,这根本就不符合战争的突然性与快速性的说法! 其次我认为大力发展陆军与空军才是重点,首先我国有广袤的国土面积可以配置以训练有素的陆军加上广大的战略纵深,相信在我国领海经过一段时期的消耗以后即使可以进入我国领土,相信在我国内陆环境下是没有人愿意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强悍的陆军交手的! 其次也是我思考很多时间的问题,陆军配合空军、海军做一次远距离登陆作战是绝对可以的,我们不需要着眼于冲破第一岛链这个定式思维,这是一条死路!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与盟国直接实施一次登陆战打击对我们实行封锁的幕后国家!至于如何实施这里不便多说! 以上纯属个人看法,请各位多多给予批评指导!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指,一战以后欧洲列强(以英、美、法为主)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以及后来的补充条约所构成的凡尔赛体系和后来美国发起的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所构成的华盛顿体系! 在两次会议上西方列强实际上控制着会议的进程,他们并没有考虑到其它参加会议的弱国的权利与地位,这是一次资本主义的不均等的分赃会议,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他给战败国尤其是德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我们来看《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它规定: 一,重新划分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他合并,承认波兰独立,并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波兰。为给波兰一个出海口,在东普鲁士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出一条波兰走廊。 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其中非洲和中东大多归英法等国,日本借机“合法”占有中国山东以及太平洋上的众多岛屿。 三,军备上,德国受到严格限制。德国要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不得保留进攻性武器例:军用飞机,潜艇等。 四,德国需支付大量战争赔款约价值200亿金马克的物资,并且承担占领军的全部费用。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山东的利益根本就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这个条约给德国带来的经济负担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根本无法解决的,是对德国人民对残酷剥削,!所以这不是和约,这是分赃会议!就像福煦将军所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所以二战的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以及内部矛盾的加剧,而不是单纯的某个人热衷于发动一场战争!

  实际上德国的动态歼灭战,不仅包括了依靠装甲集群大规模合围敌军而后又采用空地,步,坦,炮协同作战予以歼灭。向纵深挺进,随后又夺取敌国的重要城镇,交通枢纽,贸易口岸,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以及工业化城市和原材料产地,例如:矿产,煤炭,石油,橡胶,等资源的地区。 这种战法的突出特点只要表现为:具有辩证思维的哲理性;从现实出发的务实性;计划周全的缜密性;以及由攻击性发展而成的强烈侵略性。 闪击战在其论证的时候就有充分吸取别国军事理论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军事家富勒的纵深瘫痪战。 英国的纵深瘫痪战主旨在于正面进攻先牵制住了敌军一线兵力和部分机动预备队,随后用空中力量和装甲部队攻击敌纵深设施以及用大规模的远程轰炸机去轰炸敌军的补给设施,以及交通枢纽等。以此来摧垮敌军的作战体系,从而实现己方的作战目的,这已经和后来的闪击战非常相近了。 闪击战在其萌芽阶段其实也有魏玛共和国的泽克特将军的功劳。当年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约束,规定德军只能拥有十万陆军,其中七个步兵师,三个骑兵师,全国分为七个军区,每个军区驻扎一个步兵师,三个骑兵师由最高统帅直属。另外条约规定,德军的军官服役期限为十二至二十年左右,士兵的服役期限为七至十五年左右。 德军的这种规模与服役期限就使得德军将最好的士兵和最佳指挥素养的军官留在国防军。而其他人则被编入了地方的武装警察部队,因此德军在当时是一支精干,有着高度专业化的部队。 泽克特在当时的建军思想是将德军打造为一支小规模,高效率,高机动性的职业化军事力量,平时维持小编制,战时快速扩军征收武装警察。这样就使得德军官兵普遍都有一定更高层次的指挥能力,也使得所有官兵都对于机动化的作战样式非常熟悉。 以至于后来古德里安将军在德军中刚刚开始推行闪击战时,大多数的德军官兵在思路上很快就能领会这种战法。因此闪击战的出现不止是德军的一时创造性发明,而是有着一定思想上的延传和继承。 未完待续……

  我认为他是政治奇才,卓越的领袖,有敏锐的意识,渊博的学识,一切打不倒的信念与意志,有鼓动他人的天生的领袖气质——温斯顿?丘吉尔首相!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他写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等。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一大演说家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从1929年到1965年,连续36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 《星期日泰晤士报》评论说:“今天,温斯顿·丘吉尔不仅是英国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们的坚强领袖。不仅英国人,整个自由世界都对他无比信任。”还值得注意的是,丘吉尔是有名的顽固反共人物。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刻,在处理对苏关系问题上,他以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巨大勇气和高度灵活性,从英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完成了英国政治和他本人政治生涯中的重大历史性转折,毫不犹豫地与苏联结为盟国,使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反法西斯力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结成了统一战线,从而保证了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斯大林称赞丘吉尔是“百年才出现一个的人物”。 丘吉尔还可以称之为预言家、发明家、战略家、外交家。他早在三十年代对未来战争中的一些重大技术发展所作的预见后来都变成了现实;他以超乎寻常的惊人敏感和极大的勇气,冒着和平主义浪潮的巨大压力和“在政治上几乎有被消灭的危险”,一天也不放弃向国人发出预言式的战争警告,使英国人作好了战争来临的精神准备。他在用雷达侦察来袭敌机的方法正式使用前4年就提出对此问题的研究。他因动用海军经费改进和大量建造“陆地行舟”,使轮式装甲汽车演变成为威力巨大的现代坦克而被尊为“坦克之父”。他主持制定了“二战”中的许多战略计划。他亲自有意培育了在当时乃至后来左右世界政治格局的英美关系。总之,丘吉尔是一位人生内涵极为丰富的传奇人物。 连他政治上的对手也说:“丘吉尔是大家一致认为永远不能成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样也是在这危急关头获得大家一致欢迎,认为是唯一可能出任领袖的人。”;“人们不能不喜欢他,他的才能与朝气是无与伦比的。” 丘吉尔的声望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丝毫的暗淡。时至今日,丘吉尔依然被大多数英国人看作是最伟大的首相。在2002年由BBC主办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票选活动中,丘吉尔高居榜首。 丘吉尔在世人心目中已成为英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的集中象征。

  今天给大家说一说与迂回战略它的核心思想注意事项以及特点,好让各位与闪电战,钳形攻势等战术有所区分! 迂回战略就是为隐蔽己方战略企图,并不直接与敌方接触,而是在更大范围内对敌方战役集团进行包围,从而最终达到战役目的的战术。 核心思想 迂回是进攻方避开敌之整体防御,向敌翼或敌后实施远距离机动而成合围态势的作战行动。 前提条件 1.广阔的战争空间 2.速度和突然性 3.较强的适应能力,忍耐能力和意志力 4.后勤保障合理 5.各兵种配备合理 6.准确的判断力 具体操作 1.首先明确敌之兵力,方向和企图,及可能的抵抗地区和抵抗方式,然后椐此确定迂回战略的目标,主要方向,使用兵力等。其次,集中他的主力迂回攻击敌人的一翼。以迂为直,避实击虚,逐个击破。 2.作战特点;若狼入羊群,不恋战利品。 3.后勤保障近则取食于敌,远则移动供给。 注意点 1.军队数目要与后勤补给相适应。 2.对能否取食于敌要事先评估,避免后勤补给中断。 3.同样一套战术是不可能在同样的地点和同样的对手用两次,太冒险了。 4.有时半迂回作战从时间到战斗地点上来说相对更加清晰,更侧重于避实击虚。而大迂回,因地点夸张性也许不能做到有效的战斗预算。 这里注意:大范围,避实击虚,攻击击敌人后方或侧翼!我们知道闪电战是一种突袭的方式,注重速度,突然性,其核心是突击,从正面不断向敌后方突击!而迂回战略于此不同的是战争进行中的时间稍长,地域稍大的一种突袭敌侧翼或者后方的战略!

  纪念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贡献的人们——巴丹死亡行军 巴丹死亡行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制造的震惊世界的战争罪行与虐待俘虏事件,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日本陆军也开始侵略菲律宾,并与美国及菲律宾的联合守军交战,在菲律宾巴丹半岛上的美菲守军与日军激战达4个月,最后因缺乏支援与接济,于1942年4月9日向日军投降,投降人数约有78,000人,这近8万人被强行押解到100公里外战俘营,一路无食无水,沿路又遭日寇刺死、枪杀,在这场暴行中约15000人丧命。 今天提到巴丹死亡行军,这里我要为各位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贡献的各个人民,无论各行各业的人们献上我最崇高的敬意! 如果没有你们的努力与拼搏不会有今天的安宁! 如果没有你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没有今天的安宁! 如果没有你们的大无谓的牺牲精神没有今天的安宁! 如果没有你们的苦难没有今天的安宁! 今天我们依旧会缅怀你们,我们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这是属于你们的遗产,我们必将守护!

  我个人认为我国未来的主要战争威胁主要来自于海上,但是我这么说也不光是只一位的发展海军,而是要加强传统的陆海空三军以及第二炮兵的联合化作战能力,使得作战结构和作战体系高度一体化。 因为,未来战争很可能会呈现出一种打破传统三军的军兵种结构的作战样式。 而一体化的三军作战靠的是通用数据链进行通讯联络,以及情报共享。用侦查卫星,无人机,预警机对敌实施情报侦查以及不间断战场监视。这样就能使得陆军,空军,海军,二炮在情报侦查,指挥控制,火力打击,联勤保障等方面成为一个整体。 对于,我国来说陆军无疑是国防力量的主体,是保卫国家主权于国土安全的绝对主力,如果敌国都是和我国在陆地上接壤的话还好,可如果敌国于我国不接壤那么陆军的优势也就难以发挥了。 至于空军,空军的战争作用确实极其重要,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地面战场上制空权都极为重要,有了制空权虽然可能打赢每一场战斗,能消灭任何战场上的安全威胁,可是光是依赖空中力量却不能解决地缘政治格局。 第二炮兵是我国的护国重器,只有在遭受核估计时才能使用,不过我想或者在与敌国的战争最为焦灼时用于打击敌国的战时生产力和战争潜力,从而改变战争进程。只有海军取得了制海权,才能使得国家的整体安全形势有极大的改观,这样不仅能够保卫国家的海上贸易运输线,而且还能真正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甚至还可以对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极大的变化。 所以,我的观点是不仅要建设强大的陆军,空军而且更要重视海军的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不仅能够捍卫国家的海疆,而且还能改变国家的未来命运。当然最重要的是打造一支高度联合化,高度一体化的可应对多种战争威胁形势的复合型国家武装力量。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应对的了,未来战争当中的新挑战与新威胁。

  海牙公约,亦称“海牙法规”。是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平会议通过的一系列公约、宣言等文件的总称。2013年5月22日,日本参院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加入《海牙公约》的批准方案。 第一次海牙会议及公约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大规模扩军备战并加紧纠集军事同盟。俄国因国内经济困难等原因,在大国争霸中力不从心。俄皇尼古拉二世为赢得时间和限制对手,于1898年8月倡议在荷兰海牙召开和平会议,并邀请欧、亚及北美各独立国家参加。各国虽对沙俄的倡议态度不一,但基于各自的外交需要,均未表示拒绝。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于1899年5月18日~7月29日在海牙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中国、俄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美国、奥匈帝国等26个国家。会议宣称其主要目的是限制军备和保障和平,但最后未能就此达成任何协议,只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战争法规编纂方面签订了3项公约和3项宣言。这就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1899年海牙第1公约)、《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1899年海牙第2公约)及附件《陆战法规和惯例章程》、《关于1864年8月22日日内瓦公约的原则适用于海战的公约》(1899年海牙第3公约)、《禁止从气球上或用其他新的类似方法投掷投射物和爆炸物宣言》(1899年海牙第1宣言)、《禁止使用专用于散布窒息性或有毒气体的投射物的宣言》(1899年海牙第2宣言)、《禁止使用在人体内易于膨胀或变形的投射物,如外壳坚硬而未全部包住弹心或外壳上刻有裂纹的子弹的宣言》(1899年海牙第3宣言)。 我们看到第一次海牙公约已经有明确的条约限制战时武器的使用!这个我们接下来会一一讲到!

  之间提到过参谋长这一职位的作用与它的责任与义务!今天觉得还是要给大家带来一个实际的供大家参考的例子,让大家可以更直观的了解,所谓参谋长! 以下为施利芬将军任德国参谋长时对法国,俄罗斯的军事分析!请各位仔细参阅! 施里芬在辅佐老毛奇与瓦德西时,便对两大强敌法国与俄罗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并失去了盛产铁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其陆军却雄风不减,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敌人。反观俄罗斯,虽有600万常规部队,但装备落后,战略思想仍旧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当德国的克虏伯大炮、毛瑟枪已经驰名世界,德国参谋本部正在着重研究马克沁机枪的价值时,俄罗斯的士兵不少还以绑了尖刀的木棍作为唯一装备。同时,俄罗斯广阔的领土、落后的铁路网和老化的战争动员机制使得俄国的战争反应速度大打了折扣。但同样,落后的道路也大大不利于德军在俄罗斯广袤领土上的征伐,同时宽广的东西长度提供的战略纵深与漫长的补给线、恶劣的冬季环境、数量巨大的‘蒸汽压路机’都将使俄国战场成为持久战。在仔细研究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施里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行击败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罗斯。施里芬判断,俄罗斯落后的军事动员体制使得俄国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在这段时间内,拥有毛奇时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铁路网与高明的智慧,德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军事集结调动并打败法国。这就是“施里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以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差”。

  第二次海牙会议及公约  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后,帝国主义国家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斗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于1907年6月15日~10月18日在海牙召开,包括第一次海牙会议全体参加国在内的44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一次海牙会议的继续。经过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各国迫切希望补充和发展海战和陆战法规。会议对1899年的3项公约和1项宣言(第1宣言)进行了修订,并新订了10项公约,总计13项公约和1项宣言。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1907年海牙第1公约)、《限制使用武力索偿契约债务公约》(1907年海牙第2公约)、《关于战争开始的公约》(1907年海牙第3公约)、《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1907年海牙第4公约)及其附件《陆战法规和惯例章程》、《中立国和人民在陆战中的权利和义务公约》(1907年海牙第5公约)、《关于战争开始时敌国商船地位公约》(1907年海牙第6公约)、《关于商船改装为军舰公约》(1907年海牙第7公约)、《关于敷设自动触发水雷公约》(1907年海牙第8公约)、《关于战时海军轰击公约》(1907年海牙第9公约)、《关于1906年7月6日日内瓦公约原则适用于海战的公约》(1907年海牙第10公约)、《关于海战中限制行使捕获权公约》(1907年海牙第11公约)、《关于建立国际捕获法院公约》(1907年海牙第12公约,未生效)、《关于中立国在海战中的权利和义务公约》(1907年海牙第13公约)、《禁止从气球上投掷投射物和爆炸物宣言》(1907年海牙第14公约)。中国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批准或加入了除未生效的1907年海牙第12公约外的所有公约。

  现代克里特发展导致现代战争离不开战前炮火准备,今天给大家说一说关于战前炮火准备! 基本含义 在步兵、坦克冲击前,集中使用炮兵对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火力突击,是合成军队火力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任务是:杀伤敌有生力量,摧毁攻击点上及其附近的敌坦克、反坦克武器和火力点;破坏敌防御工事和障碍物;压制或摧毁敌指挥所、观察所、雷达站、通信枢纽和电子对抗部队;压制或歼灭敌炮兵、战术导弹兵和预备队。 炮火准备是随着火炮的发展和作战需要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实施与要求 炮火准备通常以建制和加强的大部或全部炮兵,对防御之敌的战术全纵深实施,要求火力突然、准确、猛烈、短促。按预定计划,在统一号令下开始,于步兵和坦克发起冲击时结束。火力组成和持续时间,须根据合成军队的行动企图,敌方防御的性质和工事的坚固程度,进攻军队的火炮、弹药数量和发起进攻的方式,以及航空兵火力准备的任务而定。火力组成一般包括急袭射击和破坏射击。破坏射击可在急袭射击之前、之间或与急袭射击同时进行。对防御前沿的坚固工事、装甲战斗车辆,通常以直接瞄准射击的方法进行摧毁。对坚固的永备工事,可在炮火准备之外计划预先的破坏射击。炮火准备的持续时间在保证毁伤效果的条件下力求缩短,以达成发起进攻的突然性。必要时,以炮火假转移诱歼敌人。 炮火准备的火力应与其他军种、兵种的火力相协调,并与工程爆破相结合。炮火准备与航空火力准备结合进行时,应明确规定炮兵与航空火力突击的程序、时间、地域和目标。通常采取区分突击目标、时间、顺序的方法组织协同。炮火准备与核火力准备结合进行时,要以核火力为主组织协同。

  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类,包括1899年海牙第1公约、1907年海牙第1和第2公约。根据这几项公约,各缔约国承担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尽量避免诉诸武力"的一般性义务,并确定以斡旋、调停、国际调查委员会和国际仲裁等方式达到这一目标,这对限制传统国际法上的"诉诸战争权"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战争开始和中立国权利与义务类,包括1907年海牙第3、第5、第6和第13公约。第3公约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确立了宣战制度,规定不宣而战是非法的;第6公约规定了战争开始时对敌国商船的保护制度;第5和第13公约详细、具体地编纂了中立国及其人民在陆战和海战中的权利与义务的法规和惯例。③战争法规类,上述两类以外的条约都属于此类。这类条约是海牙公约的主体部分,从陆战、海战、空战等不同方面限制了作战手段和方法,并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战斗员、战俘和伤病员的待遇。其中最重要的是1907年海牙第4公约及其附件。该公约包含了战争法规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其内容乃至措词与1899年海牙第2公约及其附件几乎完全相同,本拟以前者取代后者,但由于1899年海牙公约的一些缔约国未签署和批准1907年海牙公约,所以两者并存。两项公约的序文都载明一项重要条款:在本公约中所没有包括的情况下,平民和战斗员仍受那些"来源于文明国家间制定的惯例、人道主义法规和公众良知的要求"的国际法原则的保护和管辖。这就是著名的"马尔顿条款",它对于战争法规的效力具有重要意义。后来许多战争法条约都重申了这一内容。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景经典战术——围点打援! 围住一个城镇的敌人以之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人增援,其真正目的是打增援的敌人并达到歼灭援敌的战役目的。围点打援是徐向前在1928年发明并实践成功的,围点打援的重心在打援,所以兵力部署的重点是打援的力量,围城的是辅助力量。但根据辩证法的思想,如果围点攻击力度不够,敌人主力就不会增援,打援力量就派不上用场。所以围点打援有时和攻城打援很容易混淆,因为二者很接近,只是攻城打援要达到两个目的,既要攻下城池也要歼灭援敌,而围点打援只有一个目的,不包含攻下城镇。围点打援的注意点与变化很多,和很多战术都能兼容是很大的特点。 注意 第一:以打援目的的,也是有一点局限性的,如待天以困之,用利以诱之以敌人进入实施纵深战术的有利位置进行配合空降部队的合围。第二:当然是以打围之敌为主,当年粟裕就是指挥这种战术的成功典范。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6-02-27 15:06:0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东北抗联是党独立领导的重要抗日武装力量

下一篇:1945年的时候究竟是谁在抵抗日伪军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