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被日军在南京保卫战后的大屠杀所震惊,被一些事是而非的面目所迷惑,在反思南京大屠杀的教训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把中国军人“血性缺失”作为被屠杀的一个主观原因。这不是历史真相,也不是对历史真相实事求是的解读。下面,笔者就屠杀真相和历史原因作一解读。
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我死难同胞30万人,是千真万确的。南京抗战前有105万人,淞沪会战开打后,南京逐渐疏散人口,总数约50万,南京剩余人口50多万,大多是老弱病残或过于贫穷无法逃难的人。10万多守军,除战死和撤离的3-4万,在被日军屠杀的30万人中,有6-7万俘虏被杀。我死难同胞相对集中的殉难地在南京大约有20多处,大多集中在城西、城北与长江之间,如江东门、清凉山、下关、草鞋峡、燕子矶、太平门外。这一地带沿江从江东门到燕子矶,长约10多公里,宽仅1-3公里。30万人集中在如此狭长的地带内的20多处被屠杀,是有它的原因的。一是南京城首先被破的是城南的中华门、城东南的光华门和城东的中山门。逃难的老百姓和被打散的部队都涌向“后方”的城西、城北,前路又被从西面和北面绕过南京城外的长江所阻挡,所以都涌入城西、城北与长江相夹的狭长地带。难民和散兵相互裹挟,人员密集,轻而易举就形成了易于屠杀的目标。二是日军攻破南京城后,基本未遇到有组织的街巷抵抗,即快速通过城区推进至城西、城北,将失去抵抗能力的军民压缩至江边狭长地带。如此密集的乌合之众,是无法反抗的。有说“十几个日本兵押解上万俘虏去屠场”,这种场面可能性并不大。笔者没有查到第一手资料,即使有幸存者口述,在当时面对屠杀混乱慌恐的情况下,能准确地辨识敌我的数量吗?笔者只能作如下判断。
一是进攻南京方向的日军有20万,而守城官兵为10万稍多,当日军把溃军压缩到江边狭长地带,日军追至江边的主力部队应近10万人,而溃逃至江边的守军,有小部分凭借各种渡江船只和就便器材渡江,过江和淹亡在江中的应不少于2-3万。其中,徐源泉第2军团近万人,俞济时第74军5000余人,宋希濂第78军近万人,都是成建制过江的。估计进入狭长地带的日军近10万,而束手就擒的守军6-7万。在敌我10:6或10:7的对比下,不可能出现日军押解兵与俘虏1:700的比例。在屠杀现场的狭长地带,日军也是密集的,与我被屠杀的难民、散兵的比例大约为1:3,即10万:30万。
二是狭长江边即屠杀现场,不需要把大队俘虏长距离押运集中到江边。破城之后明城墙守军听令或自行撤退,在城区街巷没有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城内战事的过程,就是守军无序溃逃,日军快速推进,基本没有出现双方攻守的作战行动,也就不会出现大量的战俘。日本派遣军司令朝香宫鸠彦亲王在破城之时下达了“将战俘全部处置(杀害)”的命令,日军在追击过程中如遇到少量守军也只会立即击毙,而不会俘虏。
三是被俘的中国军人按国际法,认为只要放下武器、放弃抵抗,就成为战俘,而不杀害战俘是国际上通行的战争法则。战俘对日军的凶残没有预见,当被押解去往屠杀现场,会以为是去战俘集中地。没有生死之忧,拼死抵抗或逃跑没有意义。据有关资料,往往是几十人、几百人一队的战俘被押往屠场,上千人的战俘队就不多见了。只有从幕府山上被“劝降”骗下来当俘虏的有上万人,但幕府山与江边零距离,下来即等死。这些战俘等发现即将被杀害,想反抗或逃跑已经来不及了,只能束手待毙。据不确切资料,屠杀中有反抗行为,一队日军押解兵中被击毙军官1人,士兵8人,并非“毫无一人反抗”。
综上所述,在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军人的血性是不是不足呢?笔者认为,在部分官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血性十足的英雄形象面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官兵可以用“血性不足”来评价。由于血性的缺失,使得相当一部分部队作战企图心不旺盛,主动歼敌的观念不清晰,抵抗到底的意志不坚决,作战行动被动迟缓,经受不住重大伤亡的压力,不能承受被包围、后路被截的后果,经常出现一点被破、全线动摇,甚至全线溃退的局面。笔者在下面分析原因。
1.整个中华民族尚未完全觉醒,大多数国民和军人浑浑噩噩
当西方各国从十七世纪纷纷构建现代民族国家之时,中华民族还是延续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王朝统治,统治者只对血缘、家族和姓氏负责,并不对中华民族负责,不对老百姓负责。清末统治者慈禧曾说“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土地、钱财可以送给列强,讨“与国之欢心”,而不救济国民,任凭百姓自生自灭,穷困潦倒。在这样的体制下,国家即朝廷,怎么让老百姓爱国即爱朝廷呢?国家是朝廷的国家,皇帝的国家,是皇帝的“家天下”,与老百姓无关。国家打败了,就是朝廷打败了,割朝廷的地,赔皇帝的款。谁做皇帝,包括外族、外国人当皇帝,比如元朝蒙古人、清朝满人做当朝皇帝,汉人的反抗,特别是老百姓的反抗又持续了多久呢?整个中华民族尚未觉醒,正如孙中山所说:“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中国近代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入侵,全部打败,割地赔款,朝廷腐败,民族沉沦,整个民族尚在昏睡中,尚未体会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当时中国军队的前身都是新军阀部队,并未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根本不是近现代的国家化军队。军队是各系军阀起家的资本,也只对军阀负责,何曾对国家负责过?军官们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士兵们是“当兵吃粮”,这样的阶级觉悟和民族觉悟,如何对抗日本近现代国家军队?蒋介石在总结豫湘桂会战严重失败的教训时说:“部队里面军纪的败坏可以说到了极点,在撤退的时候,若干部队的官兵到处骚扰,甚至奸淫掳掠,弄得民不聊生!”长沙会战时薛岳也承认“纪律废弛,战志不旺。有的官兵擅入民房攫取财物,有的在敌人攻击时尚在掩体中赌博。”在这样的国情下和军情下,能指望南京保卫战打出什么结果?中国人和中国军队彼时只有少数人觉醒,而大多数人似醒未醒,昏昏噩噩。只有经过多次的失败和胜利的长期抗战,才能逐步唤起民族的血性。
2.“亡国论”、“失败论”的阴影,笼罩在国民党、国民政府和军队的高层
“七?七”卢沟桥全面抗战以来,全国战场正处于战略防御(战略退却)阶段。日军侵占华北,忻口(太原)会战失败,淞沪会战失败,正面战场节节后退,华北战场甚至形成溃败。国民党正面战场稳定不住战线,共产党敌后战场尚未开辟,抗战形势一片低迷。国民党内主和的声音甚嚣尘上,“亡国论”、“失败论”的阴影笼罩在国民党、国民政府和军队的高层,有相当一部分高官和社会精英当时是十分悲观的。他们中有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教育部长、宣传部长王世杰,外交部长、国联中国代表顾维钧,新文化运动领袖、驻美大使胡适,军政部长、第四战区司令何应钦,军委会参谋总长、第一战区司令程潜,军委会副秘书长、号称蒋介石“文胆”的陈布雷。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演讲稿,其中“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抗战之责任”的著名号召,就出自于陈布雷之手。这些人忧国忧民,本质上是爱国的,但受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局限,看不到中国的出路,看不到胜利的前景。特别是汪精卫集团,恐惧于日本力量的强大,认为日本不可战胜,对抗日悲观失望,认为中国国力、工业化程度、武器装备都不如人,提出“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说“日本感到痒的时候,中国已经感到痛了,等到日本感到痛的时候,中国已因痛而死了”。这种失败思维和论调,在国民党内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些人反衬了毛泽东的英明伟大,毛泽东在10个月后的1938年5月撰写的《论持久战》横空出世,一扫失败的阴霾,指明了抗战胜利的方向。
“失败论”反映到南京的坚守上,体现在南京守军最高指挥官——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的确定上。战前,在南京守与不守、守多长时间,国民政府军委会召开了多次会议研商。最后蒋介石决定,作一至数月的坚守。蒋作“短时坚守”的决定是有道理的。一是蒋对“九国公约签字国”对日本的政治干预还抱有期望,当时公约国正在布鲁塞尔开会,德国大使陶德曼正在中日间调停;二是南京是首都,是国父孙中山陵寝所在,如不加以一定的守卫而直接放弃,有辱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三是符合“用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总方针,对日军逐渐消耗,把日军主要战略进攻方向由华北引向华东,与日军打持久消耗战。军委会高层都参加了这些国防会议,对蒋介石的“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思想是认可的,对短时防卫南京的构想也是理解的。但当蒋介石在会上询问谁当南京卫戍长官部司令时,全场却鸦雀无声,高官们面面相觑,没有人站出来勇于承担这一重任。此时,只有训练总监部总监、军委会执行部主任唐生智站了出来,临危受命,担任了司令长官。
其实唐生智是最不合适当司令长官的。一是新军阀混战后,唐因在战争中反蒋,早就被剥夺了兵权,长期赋闲在家,并不在指挥岗位上。二是唐是湘军(湖南军阀)身份,而参加作战的主要是中央军、粤军、川军、东北军等部队,唐与这些部队没有渊源,唐即不是他们的“老长官”,他们也不是唐的“老部下”,在战斗的关键时刻,指挥、调动不了部队。三是唐本人领军打仗的本领有限。在南京保卫战中,战役战斗的准备、组织和实施,疏漏之处比比皆是,加之司令长官部由军委会执行部变身,人手不够,只好东拼西凑,辅佐唐的能力极弱,基本是个秘书班子,而不是作战班子。这些都加快了失败的进程。笔者认为适宜担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的应是中央军系统的人,如何应钦、陈诚、张治中等人,因为南京保卫战的主力是中央军部队。可惜这些人在会上踊跃发言,而需要站出来承担重任时,都不作声了。
3.国民党军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部队战斗精神没有被充分激发
国民党组建和指挥的国民革命军在北伐中一路长歌猛进,摧枯拉朽,军阀部队节节败退,甚至溃不成军,靠的是什么?是军队官兵高昂的斗志和沿途老百姓簟食壶浆,热烈拥戴。这些都是靠坚强有力的政治动员和宣传教育去完成的。而当时军队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是谁呢?是中国共产党,是参加北伐军的共产党员和政治工作者,对军队作了充分发动。特别是共产党取得实际指挥权的部队,如叶挺指挥的独立团更是无坚不摧。在共产党员占有很大成份,共产党员取得部分领导权的部队比其他部队打得更好。在地方上,共产党各级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北伐军部队的侦查情报、交通保障、后勤供应和伤病员运送,很大一部分靠的是当地老百姓。老百姓高涨的拥军热情也感染了军队,战斗精神得到了很大提升。可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宁汉合流”,共产党被镇压,蓬蓬勃勃的大革命转入低潮。从此,我们再也没有听说国民党军队还有什么思想政治工作,全是凭长官意志。长官人品好,素质高,意志坚决,能服众,所带的部队战斗力相对就高,可这样的长官在国民党军队中是不多见的。相当一部分长官素质不高,人品不好,靠裙带关系上位,作威作福,官兵关系紧张,怎么可能带好部队呢?
川军郭勋祺第144师泗安、广德防守的失败,就是由于该师团长徐元勋贪生怕死,在关键时刻不敢坚守正面阵地,不听上级命令,把部队撤到侧面山上,让出大道,使日军长驱直入,动摇了整个防线。据时任该师参谋长林华均回忆:“郭(勋祺)已负伤,前线紧急,又闻徐团不服唐明昭旅长指挥,要撤走,我也很着急。”“唐明昭到了宣城,因闻徐团已先经宣城到了宁国(宁国在宣城以西,徐团已撤逃到旅部前面去了——著者注),唐要去找徐团,我便派师部参谋林文龙与唐一齐追去。唐、林到了宁国,不见徐团,唐心里着急,拿出手枪欲自杀,幸被林抢下未遂。而徐团却已早到了太平(太平在宁国以西——著者注)。关于徐不听命令擅自撤逃,据说还枪毙了一个讲怪话的排长,我都向范子英(时任军长)谈过,但范不理。在郭升军长后,我又向郭谈了。郭认为徐作战既不勇敢,又这样跋扈,应当处分,即将徐的情况向唐总部报告(即唐式遵,这时已调任第21集团军总司令——著者注)。但唐也未处分徐,仅把徐调第21军仍任团长,以后且升旅长。这只是因为唐总司令与徐的父亲有关系”。
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在军队中的活动很不活跃。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革命军内撤销了党代表和政治机构。后又逐步恢复军队中的政治工作,设立团指导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们只听说过县党部、市党部、省党部,何曾听说过团党部、师党部和军党部?其实在一段时间内,国民党军内是有国民党党部的,对基层官兵还要求集体入党。反正大家都是党员,党员也没有荣誉感,起不到先锋模范作用。国民党党务系统由“二陈”(陈立夫、陈果夫)控制,军权则由蒋介石直接控制,国民党系统很难干预军队事务。在国民党军队中是政工、党工、特工“三位一体”,政治工作者地位及其低下。抗战时军委会用共产党领导的进步人士组建了政治部第三厅——政治工作厅,郭沫若任厅长,主要做民众的宣传工作,对军队内部是插不上手的。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反省失败的原因,认为军队中政治工作薄弱是战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于是开始重视政战系统,从上到下都有政工机构和政工干部,如政战官、辅导长,但没有指挥权。对“唤醒国军沉睡的灵魂”,使撤台国军稳定军心、重建信心、凝聚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4.守撤不定,军心大乱,撤退变溃逃
唐生智对军委会和蒋介石“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总方针是清楚的,对防守南京的战役企图也是明确的。他明确“阻止敌人迅速向我军进逼,从而赢得时间,调整部队以后再撤出南京”。可他的战役指导与战略总方针严重脱节。如果按照蒋介石以打政治仗为主、军事仗为辅的要求“短期固守”,在南京只要坚守几天、十几天,做出大国姿态,就应步步防守,步步后撤,最终有序撤离,放弃南京。但从目前所掌握的史料看,唐没有预先做出撤离南京的完整计划和相关准备,也没有组织必需的交通、工程和后勤保障工作,更没有在战前进一步疏散人口,坚壁清野,清理撤退通道,修筑街垒工事,设置路障、雷场,把便于构成有利防御态势的城区街巷,作为步步后撤的依托。唐在宏观层面采取的是长期坚守、死守的措施,决心破釜沉舟,誓与南京共存亡。但在微观层面没有抓好落实,具体防御措施远不足以支撑“与南京共存亡”。他要求交通部长愈鹏飞将下关至浦口原有的两艘大型渡轮撤往武汉,把其余大小船只开往江北浦口,明令禁止任何部队和军人从下关渡江,通知驻守挹江门(离江边最近的门,交通要道)的宋希廉第36师和驻浦口的胡宗南第1军,凡从城内经挹江门去江边和渡江去北岸的部队和军人都要制止,如不听从可开枪射击。这也是大量军民拥堵江边,遭日军俘虏和射杀的重要原因。
1937年12月6日日军从城区外围到12月13日攻下南京的六七天里,蒋介石多次电唐生智,就撤退和坚守问题举棋不定,唐生智亦不根据战况,果断做出切合实际的决定。12月12日下午,唐生智召集师以上指挥官开会,根据蒋介石旨意,还想坚守几天,但看到各级指挥官已无斗志,遂宣布了蒋介石11日发来的“择机撤退”的电报,才部署撤退行动。在部署完行动计划以后,唐又考虑到第87、88师和教导总队是蒋介石的中央军嫡系,惟恐按指定路线正面突围损失太大,会受蒋责备,于是违背书面命令要求,口头指示他们也可渡江北撤,这又增加了撤退的混乱。第88师防守的雨花台失守后,日军直接冲击中华门几个回合后,防守中华门的孙元良第88师余部动摇,孙元良未经允许率部撤守,沿纵贯南京南北的中华路、中山路、中山北路向下关撤退,被宋希廉的第36师阻于中山北路,又率部返回中华门。中华门城破之时,孙又率部沿原线溃逃,整个城垣防御全线瓦解,撤退变为溃逃。原成建制部队从城防撤下后,在撤退过程中被撤离军民人流裹挟,建制被打散,形成“兵败如山倒”,甚至“树倒猢狲散”的不堪局面,任是谁也组织不起有计划、有组织的行动了。
有论“为什么不组织反抗?”实际上是有部分官兵想组织反击或有组织撤退的。据时任教导总队第1旅2团2营13连代理连长严开运回忆撤逃这段:“这时,有个军官模样的人,在人群中大声疾呼:‘弟兄们,我们已经走投无路了,我们拼了吧!’接着有人高呼:‘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绝不能当鬼子的俘虏,拼吧!前进!’我们和不少人都跟着前进了,但我们却无法接近敌人。敌人的火力已经严密封锁了道路,猛烈的机关枪不断扫射,很多人都牺牲了,我身边也只剩下了四个人。”在江阴要塞英勇作战、时任第103师618团团长的万式炯回忆:“在部队溃退到下关时,身边只剩吴凯1人,前有长江阻挡,后有追兵迫近,我喊:‘弟兄们,我叫万式炯,是103师团长,我愿意带大家冲出去!但要组织好队伍’。大家齐声说:‘好,好!’我把人分成两队,一队我带,一队吴凯带,逐屋巷战,始获小胜。(这里也有巷战——著者注)。转眼间,敌人来了三个反击,枪林弹雨,这伙人如同惊弓之鸟,四处散去,我反而被甩在最后。这时有7个敌人端着枪朝我逼来,幸我从小习武,还有两招,一番搏斗,打死4人,另3个跑走了,我趁机逃去”。万式炯的讲述,至少表明“血性”的迸发是有条件的,前提是有血性充盈的人,其次是有血性迸发的条件,有如困兽犹斗。在溃散的乌合之众中,即使是有血性之人,也发挥不出来,只能随波逐流。如教导总队第1旅2团团长谢承瑞,在光华门最艰难的时刻,亲自带领敢死队,与抢入城内的日军血战,又率敢死队出击,表现了英勇无畏的铁血气概。但他在溃逃中通过挹江门时,不幸被乱兵踩死。血性乎?胆怯乎?
还有两个感人的故事。据严开运回忆12月12日下午的情况:“从一线回来的防坦克连连长颜希儒,专门到我的掩蔽部作了一次仓促联系。他一见我,很激动地问:‘有酒没有?拿来给我喝!’我递过酒瓶,他一饮而尽,接着他说:‘第一线够吃紧的,稳不稳得住很难说,要是撤退的话,你走不走?’我说:‘有计划的撤退当然要走,没有计划就麻烦了。’他听了我的话,发出一声冷笑:‘还有计划吗?’我不了解他这样讲是什么意思,便反问:‘你准备怎么办?’他说:‘不管怎么撤退,我都不走了!’他从腰部取出两颗卵形手榴弹,一手拿一个,无限感慨地对我说:‘你看,够本了吧!’当时我只认为他一时处于激愤,因此劝他:‘有命令撤退的话,还是照命令办吧。’讲完他就回一线阵地去了。后来听他连里一个排长讲,那天黄昏连里接到撤退命令,颜连长组织连队撤退后,自己却带着两个战士留下来检查阵地,再也没有回来。想起他与我讲的话,一定是与敌人拼到底了。”
还有时任装甲兵团步兵炮教导队第2营军需官的刘树芃,回忆战车连撤到长江边、全连弃车登船时的情景:“人员已全部上船,正要开船的时候,有两个驾驶兵和两个坦克兵对我说:‘我们4人决定留在这里打日本鬼子。’我说:‘上面给我们的命令是去浦镇后方。’‘不,我们是打日本鬼子的,敌人已经到了面前,应该打了再说。’驾驶兵坚持说。那两位坦克兵也说:‘我们战车上还有武器,与其破坏,不如和日本鬼子干一场。’我说:‘你们排长呢?你去请示你们排长,我不能做主。’两个司机不耐烦了,说:‘我们自己负责,我们走了。’我急忙说:‘好吧,你们选好武器,带足弹药,主要任务是尽快破坏车辆。’并告知军需上士发给每人10天伙食费。他们接了钱,带上两支驳壳枪,跳下船,消失在黑幕中。”在大队人马撤守溃退中,像颜希儒连长和战车连4个战士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官兵还是有不少的。可惜他们在当时必死无疑的形势下只能战死疆场,哪还有机会通过回忆录记述与敌血拼的壮烈情景呢!
笔者认为“血性”是庄严神圣的,是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勇于献身的壮举,我们对“血性”要足够敬畏。论述“血性”,决不可落入清谈,坐而论道。南京保卫战是失败了,但据华东师大历史系洪小夏教授根据日本方面资料统计,日军从上海出发向南京攻击前进的一个月内,日军伤亡约26000人;围城6天,日军伤亡约8000人(另有资料说击毙约4000人——著者注),就歼敌人数与敌我力量2:1之比,南京保卫战比著名的台儿庄大捷、万家岭大捷消灭的日军都要多。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南京保卫战中阵亡的将军有36位(含战后追认的),其中有前文没有提及的在江边阻击敌人追击,战死仍有半截身子立在水中的宪兵司令兼城防司令萧山令;有在中华门至水西门城墙指挥作战身中3弹不下火线,战前留下给妻儿遗书“你等着领我的抚恤金,赡养家小”的第259旅旅长易安华;有身先士卒,挥动手枪走在士兵前面边走边喊“跟我来,不要做衰仔!”中弹殉国的粤军第66军159师副师长罗策群。
由于上面表述的种种原因,防御部队的全线撤退演变成全面的溃逃。在溃败中有高中级指挥官丢下部队先撤的,有广大官兵在建制被打乱失去指挥,放弃有组织的抵抗溃散成乌合之众,被日军成群屠杀。他们是“血性”不足。但在这绝望的抗争中,仍然有血性贲张的中华男儿。他们是无数主动反抗的中下层官兵,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充满血性的中国人。我们再议论南京保卫战的“血性”问题时,请尊敬他们的名字,不要让一句“血性缺失”玷污了他们的英雄壮举。对他们,我们只有仰视!
5.国民党军队的性质和官兵素质,难以系托和激发血性
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战争中打败北洋军阀以后,很少再有正义之战了,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蒋冯阎大战、蒋桂大战等新军阀混战。各省、地区军阀内部为了独占所在地区,也打得不亦乐乎,如四川军阀,桂系军阀,粤系军阀,湘系军阀。即使在相对和平的时期,也是尔虞我诈,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但他们在消灭红军的大目标上很是一致,从对井冈山红军的几次“会剿”,到对各红军根据地的数次“围剿”,再到对各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的围追堵截,哪一次作战具有正义性?在这些战争中,形成各系新军阀,如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冯玉祥,川军刘湘,桂军李宗仁、白崇禧,湘军程潜、唐生智,粤军李济深、陈济棠,黔军王家烈,晋军阎锡山,滇军龙云,甘青“二马”,新疆盛世才。。当然最大的军阀是名为正统的蒋介石及其中央军。这些军阀代表了中国大地主阶级、官僚买办和各帝国主义的势力,他们的军队自然就成了附庸和打手,不仅与别的军阀打,而且镇压人民,镇压共产党,在这样性质的军队当兵,基层官兵有什么荣誉感和责任担当呢?也就是说扛枪吃饭,只是普通老百姓的一条活路罢了。直到抗日战争爆发,阶级矛盾为主转化为民族矛盾为主,“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各军阀主动或被迫团结在蒋介石周围,听命于蒋的指挥。战争的性质改变了,但军队的性质一下很难改变过来,上下实行的仍然是旧军队那一套,腐败贪污、裙带关系、克扣军饷、为官不仁在军内盛行,屡见不怪。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军政关系仍很紧张。各派系军队之间以邻为壑,互相倾轧,见死不救,没有多大改观。总之,这样性质的军队在顺境中打仗,遇到弱敌还能对付得过去;但要在逆境中打仗,遇到日军这样训练有素的军队,是很难打赢的。
国民党军人的素质普遍也是很低下的。政治素质上面已经说过,我们再来看军事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举中央军为例。除极少数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骨干,经过多次战争的锻炼,军事素质还不错,但在淞沪会战中被打伤元气,这些骨干伤亡很大。如第88师11000人撤到南京只剩了4000人。及至南京保卫战时,中央军补充了大量新兵,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甚至有的二分之一。这些新兵连枪栓都不会拉,还有一些地痞流氓小混混也被征召,招进来的是负能量。再就是就近抓壮丁,在逃难的人群中抓丁。在南京保卫战结束时,有日军士兵日记中记载:“中国军队里有十四五岁的孩子和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这不完全是凑数的吗?川军在出川时,征召了相当一部分新兵,在出川的船上和路途中,才从最基本的训练开始,如何装弹、瞄准、击发,如何扔手榴弹。川军的装备最差,汉阳造和老套筒还不能人手一支,有的兵就掛两颗手榴弹,叫“徒手兵”。川军不得已,甚至在山西还抢了阎锡山的军火库。国民党军队基层官兵的军事素质,由于技术战术训练严重不足,普遍很低下。各级军官平时忙于应酬和经商、走私,对部队训练敷衍塞责,战斗动作生疏,战斗作风稀松,战场纪律废弛。中国士兵由于刺杀训练不足,四五个都拼不过一个日本兵。
基层官兵的身体素质也堪忧。一些部队由于常年吃不饱饭,瘦得皮包骨头,处于半饥饿状态,不仅难以负重,连长距离行军也承受不了,常有士兵逃亡。前线部队常常断粮,欠发、克扣粮饷,军粮军盐掺假,军服不能按时发放,缺乏药品更是常见。
士兵的文化素质也极低。90%以上是文盲,无科学常识的几乎是百分之百。在抗战中期,历史学家黄仁宇当时正在军中担任排长,他认为士兵“不仅体格羼弱,而且状似白痴,不堪教练。师部的办法,即是抽调各营连可堪训练的士兵,组织突击队,集中训练。其他则各由各部队看管,也说不上训练,只希望来日作战时在山上表示人多。”与普遍接受过初等教育、又严格训练的日军士兵相比,不外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军令部长徐永昌在反省军队屡战屡败的原因时说:“关于战事,制胜条件不太够,因无法使之有利。但如超过限度之败,则又完全是官兵训练太差,风气太坏所致。”
高中级指挥官的“风气”太坏,则是致命的。平时经商敛财,甚至武装走私,钻营投机,结党营私,战时必然惜命,动摇软弱,临阵脱逃,而且少受责罚。饶国华之所以阵前自尽,重要原因是集团军司令严令坚守,而部下一团长刘汝斋却畏敌过甚,不听饶的指挥,全团违令撤逃,而刘汝斋又是饶上级的裙带关系,饶无可奈何,只好自杀以明志。徐源泉部第48师师长徐继武是土匪出身,因“山东临城列车劫案”被北洋军阀招安收编,终日游手好闲,匪气不变,战斗激烈时在远离阵地一个树林中与身边卫士打麻将,由参谋长指挥作战,而参谋长也是每隔一小时询问一下战情。
高级军官遗弃部队临阵脱逃,对部队士气的杀伤力最大。12月12日中午唐生智开会下达撤退命令后,第71军军长王敬久和第87师师长沈发藻根本就没有回部队传达命令、组织有序撤退,而是打电话交待一下,直接就从会场逃离战场。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回到富贵山指挥部,把任务往参谋长邱清泉身上一推,自己带几个亲信匆忙撤逃。邱清泉也没有把撤退命令完全传达下去,有教导总队第2旅3团团长李西开回忆为证:“12月12日晚8时半,我正和彭月翔(该团团附——著者注)商量战局,6团团长刘子淑走进团指挥所,并说:‘我们尚在城外与敌拼杀,战事还未到最后决战阶段,桂永清、胡启儒(教导总队第2旅旅长——著者注)就溜了!’话音刚落,1团团长秦士铨急匆匆走进来说:‘你们知道不,中华门确已陷落,1旅电话中断,旅长和旅部人员不知去向,请问诸位作何打算?’四人坐在桌前探讨下一步行动问题”。这就说明,至少在1团、3团、6团三位团长都没有接到撤退命令的情况下,教导总队桂永清、邱清泉、1旅旅长周振强、2旅旅长胡启儒,在未通知部队的情况下,丢下部队逃跑了!
第2军团军团长徐源泉,开会受领了掩护撤退的命令后,并未执行命令。徐源泉部防守的乌龙山,是从东向西往下关方向的必经之地,如果守住乌龙山阵地,在一定时间内堵住日军向下关攻击前进,就可以给拥挤在下关江边的撤逃军民留有更多的撤离时间,减少日军大屠杀带来的伤亡。但徐部并没有依令防守乌龙山,而是利用预先违抗命令私自控制的民船,在周家湾、黄泥荡码头渡口乘船撤逃,乌龙山炮台官兵也随即撤离。由此,日军进军下关的陆路和长江水路门户洞开,给日军大屠杀创造了条件。在国民党军队内有“长腿将军”、“逃跑将军”称呼的第2军兼88师长孙元良,率部防守雨花台、中华门方向,在战斗最激烈时,两次率部撤离阵地被第36师堵回,致使该段城墙(城门)被首先突破,引起全线动摇,南京城防遂告不守。孙元良回忆录中说他是随散兵过江,而通常说法是他换便衣躲入妓院,后又混入难民营。据当时德国友人拉贝日记记载,拉贝在难民营中发现了孙元良,把他秘密转移至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隐藏。在众多高中级指挥官丢下正在战斗的部队、临阵脱逃之际,而让中下层官兵发扬血性拼到底,是否是个玩笑?耻笑和指责南京保卫战广大守城官兵“血性丧失”,要摸摸自己的良心。笔者认为最该指责的是那些高官,平时他们对部队不负责任,不教育,不训练,不爱护,不让吃饱穿暖,不当人看;战时自己贪生怕死,遗弃部队临阵脱逃。王耀武战后回忆了一段在南京街道上遇到被遗弃伤兵的情景:“其中勉强能行者,拄着棍子向下关前进,一面走一面骂:‘你们都逃了,把我们甩在这里,叫日军杀害,真令人伤心!他妈的,早知如此,谁肯打仗。’”这样的上下级关系,如何系托和激发血性?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6-04-16 15:26:4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南京保卫战之血性回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