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保存国家经济命脉,支持抗战,避免为敌所用,无数人在炮火中拼死拆迁工厂,开启了悲壮惨烈的实业大迁徙。至1940年底,沿海和中部等地600多家工矿企业(另一说为400多家)内迁至西南等地,奠定了长期抗战的物质基础,为前线的将士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武器,满足了后方抗战的军需民用。
炮火中迁移
浴血拆工厂,船运入川
全面抗战爆发后,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认定,“国家对外的战争开始了,民生公司的任务也就开始了”。
彼时,这间由卢作孚在合川创建的股份有限公司,已统一川江航业,主要业务在上海、重庆,拥有46只轮船,职工近4000人,资产过千万,成为我国最大的民族资本航运企业。
上海工厂迁移正在炮火之中急剧进行。时任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兼工业联络组组长、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主任林继庸,这样描绘拆卸抢运工厂的情景:“在炮火连天的时候,各厂职工们正在拼着死命去抢拆他们所宝贵的机器。敌机来了,伏着地上躲一躲,又爬起来拆,拆完了就马上扛走。看见前面那位伙伴被炸死了,洒着眼泪把死尸抬过一边,咬着牙筋仍旧是向前工作。冷冰冰的机器,每每涂上了热腾腾的血!”机器设备用木船装载,以树枝及茅草等伪装,靠人力划出。遇到敌机来袭,就在芦苇丛中暂避。抵苏州河后,雇小火轮拖原船至镇江,再换装江轮直驶汉口。
卢作孚开设镇江临时办事处,指挥长江中下游的民生公司轮船以镇江为接运起点,协助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的工厂撤退,日夜不停运往长江中、上游。并数度与林继庸商洽内迁工厂入川设厂事宜。
上海沦陷后,日寇逼近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民生公司又集合中下游全部船只,从南京接运政府人员和公物,及各学校师生、仪器和图书;从芜湖抢运金陵兵工厂2000多吨的器材和人员,送往长江上中游。
临危受命
负责战时运输,全力保船
1938年1月6日,卢作孚临危受命,出任交通部常务次长,并兼任军事委员会下属的水陆运输委员会主任,负责统一调度指挥战时水陆运输。此时,从长江下游和华东、华北、华中、华南撤退到武汉的工厂设备和器材,需要继续运往长江上游;成千上万涌到武汉的难民,需要运进四川;许许多多抗日的军队和给养,需要从大后方运往前线……
“我父亲一生担任了很多政府职务。绝大部分都是经过很多挫折,被逼接受的。只有三个职务,一点都没推。”
卢作孚84岁的三子卢国纶在成都向南都记者讲述当时的情形:“第一个是江巴璧合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因为地方师生联名推荐,刘湘(四川当时是军阀刘湘等人的势力范围)有意让我父亲担任这个职务,但就怕我父亲不敢(兵痞盗匪啸聚)。结果他跟我父亲一谈,我父亲的回答就是四个字———‘愿予一试’。第二个就是交通部常务次长。第三个是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当时抗日前线及战时首都重庆等大后方重要城市,均面临即将断粮的危急境地)。真的叫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完成任务非常艰难,完不成任务,罪责难逃!”
卢作孚将抢运分为汉口至宜昌,宜昌至重庆两段。第一期用两个月运了1.2万吨。第二期运8万吨,此外还有政府的全部,学校的大部,航空委员会航空器材的全部,民间工厂的大部。大半年间,将所有一切人员和器材,集中到了宜昌。
就在此时,军事委员会却下令,长江上所有船开到田家镇凿沉,阻塞航道,阻止日舰沿江西上。卢作孚十分震惊,立即去找有关当局,指出这种做法极为错误。卢国纶回忆,卢作孚找了行政院副院长张群和交通部部长张公权,历数种种弊端,“把这些船凿沉,大撤退靠什么来完成?战时运输又靠什么来维持?交通运输好比一个人的血脉,沉船就等于自断血脉,等于自杀!”最后,在卢作孚的努力下,军事委员会改用水泥造船沉江,所有船只得以保留,在接下来的抢运中发挥了显著成效。
撤退奇迹
两月创造中国的“敦刻尔克”
汉口陷落后,还有三万以上待运人员,九万吨以上待运器材,拥塞在宜昌。全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在这里了。以当时的运力计算,全部运到重庆至少需要一年。更严峻的是,大约40天后就是长江上游的枯水期。1938年10月23日,武汉沦陷前两天,卢作孚飞抵宜昌,在日机不断轰炸下,仅用两月便将之全部抢运到重庆、万县等地,创造了宜昌大撤退这一奇迹。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将其称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当时的《大公报》名记者徐盈还认为,“或者我们比他们还要艰苦些。”
岁月更迭,宜昌码头已难寻旧日痕迹。如今大公桥码头附近修建了夷陵长江大桥、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唯有依旧矗立在南岸、形如金字塔的磨基山,2008年修建的宜昌大撤退纪念碑,无声诉说着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国家命脉生死大转移。
宜昌素称“川鄂咽喉”。其上的三峡航道十分险恶,当时能够穿越三峡航道的中国轮船共24艘,22艘是民生公司的。晏承华的父亲晏天锡是民生公司船员,曾参与宜昌大撤退,家里往来的都是船员,他从小就在旁边听他们回忆往事。“民生公司在宜昌的办事处,每天挤满人。军队都来要船,甚至抢船。没有船就拿枪出来威胁。”
卢作孚飞抵宜昌后,连夜调查、开会研究出运输办法,并亲自安排所有运输。“尽量利用所有的力量和所有的时间,没有停顿一个日子。当轮船刚要抵达码头的时候,舱口盖子早已揭开,起重机的长臂,早已举起……轮船刚抛了锚,驳船即已被拖到轮船边,开始紧张地装货了。”这样争分夺秒下,40天内便运完人员和三分之二的器材,两个月后就运完所有器材。抢运进来的兵工厂和民营企业的机器设备,每月仅手榴弹就可以造30万枚,迫击炮弹7万枚,飞机炸弹6000枚,十字镐20多万把。
晏承华说,民生公司员工为此没日没夜工作,绝大多数工人为了抗战,不怕死,不管拿多少钱、有多累,都没有二话,坚持完成大撤退。之所以肯这样,是听
说了南京大屠杀,看到了武汉失陷、万县被轰炸的惨状。他们都明白,这个时候中国人再不拼命,将来就都要当亡国奴了。
三峡历险
日机炸船机枪扫射
去往重庆的航程如何艰险,当年的亲历者赵锡文至今难忘,尽管那年他才6岁。“我对童年生活记得很清楚,因为很苦。”
他在重庆钢铁集团公司档案馆,向南都记者回忆起那段苦难岁月。
1938年旧历十月,赵锡文的母亲、继父在万县(今重庆万州区)失业后,带着他和弟弟沿长江步行,准备回老家彭水。当年国民政府经济部联合军政部奉蒋介石之令,成立钢铁厂迁建委员会(重庆钢铁集团前身,以下简称钢迁会),将汉阳铁厂等中国仅存的钢铁工业血脉西迁重庆。他们一路遇到很多运输设备西迁的船,还有很多逃难的人。一直到接近丰都的时候,“弟弟走得(脚)起泡,我也实在走不动了”。他的母亲恳求一艘木船的船老大捎他们一程。木船是卢作孚为钢迁会安排的,长约十米,满载车床等机器设备,有船老大、撑船人、十几个纤夫、十几个押运设备的工人,加上他们不到30人。
木船靠人力拉纤缓缓而行,有时拉不动,就雇附近的人帮忙。但行至长寿下面一个滩口时,当地人少,纤夫拉不动,纤绳一滑,船就不稳,好在掌舵的急忙打方向,船冲到了沙滩上,插进泥沙里面,才稳住了。船老大说,有纤夫就是这样被一下子拉进江,撞到石头死了。他们还遇到过漩涡,好在安全渡过了。
一路上,船老大经常给赵锡文兄弟讲述他所目睹的西迁惨事。在西陵峡三斗坪,民生公司一艘运送钢迁会设备的船刚启动,就被日机炸沉了。设备很快沉了下去,只见难民们的头在江面上沉浮,日本人还用机枪扫射,江水都染红了。船老大看着同胞们的头逐渐被淹没,场面极其凄惨,却无能为力。
航道礁石密布,稍不注意就碰坏船。他们白天行船,晚上休息,近十天后才到达重庆。因为钢迁会需要很多工人,赵锡文的继父留下当了抬工,负责搬运设备。他们一家从此在钢迁会工作、生活。
继续迁徙
重建工厂支持抗战
宜昌大撤退结束后,实业大迁徙还没有结束。
1939年9月,日寇进犯长沙,湘桂兵工厂3万吨器材和兵工署2000吨器材,紧急撤到宜昌,民生公司将其抢运到大后方。1940年上半年,民生公司又从宜昌抢运了1.6万多吨器材。
1940年6月12日宜昌沦陷后,在靠近敌军的平善坝、南沱、三斗坪一带,还有最后一部分兵工器材待运,处于敌机空袭威胁之下,抢运风险极大。关键时刻,卢作孚亲自到现场指挥,船只傍晚到达,连夜抢装,很快全部运完。
1940年10月,汉阳火药厂从湖南辰谿迁重庆。至此,轰轰烈烈的实业大迁徙终于落下帷幕。
那些抢运入川的物资,很快在西南、西北建立了一系列工业区,建立了有利于持久战的后方基地。尤其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工、炼钢等行业的综合工业区,构成了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
全心抗战
为国家保存经济命脉
卢作孚并非被动完成实业转移的运输任务,而是一直主动为后方的工业建设、抗战大业积极谋划,竭力帮助工厂迁往四川。
1938年4月,河南焦作中福煤矿的机器设备抢运到汉口后,七千吨物资无法继续后撤,总经理孙越崎向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翁文灏求助。“因为没钱,连职工吃饭都成问题。”卢国纶回忆,1984年孙越崎在北京和他讲述与其父的故事时说,在翁文灏安排下,卢作孚与孙越崎见面。正为内迁工厂和川江轮船运输缺乏煤炭忧虑的卢作孚,只商谈了五分钟,便决定由民生公司将其所有器材、人员运到四川,并与民生公司投资的天府煤矿、北川铁路公司合作,改组为天府矿业公司,双方各占一半,卢作孚任董事长,孙越崎为总经理。“孙越崎特别赞扬,与我父亲只用五分钟就达成合作协议,且没有签书面协议,双方都信守承诺。”新天府产量迅速提高,1943年日产量超一千吨,供给战时首都重庆所需燃料的三分之一以上。
常州的大成纺纱厂仅搬出布机。卢作孚也极力促成,将民生公司的三峡染织厂与之合并,使其迁至重庆北碚,组成大明染织厂,成为后方最大的布厂。“我父亲把厂完全交给大成纺纱厂的刘国钧经营,并不是把大成纺纱厂吃掉。”此外,大鑫炼铁厂(后改名渝鑫),周恒顺机器厂(后更名恒顺机器厂),也是卢作孚帮助搬到重庆,后来都在后方占有重要地位。
民生公司对于这一次厂矿内迁,所分担的责任最为巨大,成就也最为辉煌。尤其是宜昌大撤退,卢作孚及民生公司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彪炳史册。就如卢作孚自己所说,“迁川的事业,无不受民生公司运输的帮助,国家今天亦受此许多事业的帮助了。”
卢作孚全心全力投身抗战,曾安排次子卢国纪随船见识抗战运输之艰险,险些让其送命。他为保存当时中国的政治实体、经济命脉以及教育文化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据统计,整个抗战过程,民生公司有16艘船只被炸沉、炸毁,69艘船舶被炸伤,117名员工壮烈牺牲,76名员工伤残。
档案
“中国船王”卢作孚
卢作孚(1893年- 1952年)。他是一个麻布小贩的儿子,只有小学学历,却自学成才,当过算数老师、国文教员,记者,甚至主笔、社长和总编。参加过同盟会,经历了辛亥革命,致力推进国家现代化。他于1925年创办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统一川江航业,航线一直延伸到上海,成为民国时期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这位有“中国船王”之称的爱国实业家,也是教育家、乡村建设先驱和社会改革家。1938年10月,他用2个月把中国最重要的兵工、航空和重工业、轻工业的精华,以及大学和研究机关的精英,经三峡航道抢运到了四川大后方,“宜昌大撤退”被誉为中国抗日战场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把这些船凿沉,大撤退靠什么来完成?战时运输又靠什么来维持?交通运输好比一个人的血脉,沉船就等于自断血脉,等于自杀!”
———卢国纶回忆父亲力谏保船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4-21 15:26:3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蒋介石与华南抗战(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