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处祖国内陆腹地,历代被兵家视为战略大后方。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移都重庆,整个四川成为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大本营。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四川社会各界人民纷纷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四川人民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人员保证,全省军民踊跃参军参战,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的兵源。八年全面抗战期间,成建制出川川军和应征入伍出川人数总和约350万人,人数之庞大,以致当时有“无川不成军”之说。其中,川军6个集团军,另有2个军,一个独立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前线,与日军浴血奋战;四川每年还向其他集团军补充新生力量10万到30万人,据何应钦所著之《八年抗日之经过》一书所附之《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四川8年总计征兵2,578,810人,为全国各省之冠,为全国同期实征兵人数14,050,521人的1/5强。四川的这个征兵数还未包括西康所征的30,938人,特种部队和军事学校所征的10万余人。如加上此两项人数,则在抗战期间,四川征兵额达300万人之多。英勇的四川军人为取得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据何应钦《八年全面抗战之经过》书中的统计,抗战期间,四川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的1/5,即阵亡263,991人,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又据不完全的统计,在牺牲的四川将士中,有李家钰、王铭章、许国璋、饶国华等将官4人,王润波等校官9人,古应康等尉官21人,共计军官34人。为了民族的解放,川军将士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如李宗仁将军在回忆录中所言:“抗日八年,川军的牺牲相当大,抗日卫国之功,殊不可没。”
广大四川人民积极应征出工,为兴建各项战时工程付出了辛劳血汗。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四川共征用了500万民工,修公路、造轮船、修机场和各种军事交通工程,支援军事运输和军粮调拔等。在水路交通方面,开辟了金沙江航线,沟通川滇水道,疏浚嘉陵江航道,连通川陕水运,并对岷江及涪江河道进行疏浚整治。抗战时期,四川内河航线木船通航里程达4500余公里。同时,在四川泸县、宜宾、广元、阆中等地设置造船办事处,在渠江、宜宾、绵阳等地造船。在陆路交通方面,四川通过修筑南北两条公路打通并连接国际通道,公路总长达2557公里。向北修筑同甘肃、新疆的线路,建立与苏联的连接;向南修筑通往东南亚的线路,建立与越南、缅甸的连接。其中主要有川滇东,与滇越铁路、滇缅公路相连接;乐西公路,北连成乐、成渝,南连滇缅公路;西(西昌)祥(云南祥云)公路,连接滇缅公路;甘(甘肃)川(四川)公路,连接西南与西北交通;康(西康)青(青海)公路,连接西南与西北国际通道。在修筑国际通道的同时,四川还对省际公路和省内公路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和改建、扩建,新建的省际公路有川康公路雅安康定段和康青公路康营(营官寨)段。改建和扩建的省际公路主要有川陕、川黔、川湘公路等。新建的省内公路主要有川中公路(内江、乐山段),重点修整的有成渝公路以及成都附近的公路等。四川人民付出极大代价修筑的抗战生命线,有力地支援了抗战物资的输送,对抗战的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满足军事需要和民用物资运输等需求,当时的国民政府还在四川修建和扩建了一大批军用飞机场,主要包括在成都附近的新津、邛崃、彭山、广汉修建4个大型轰炸机机场,称为“特种工程”。同时,在成都、温江、双流、大邑、德阳修建5个战斗机机场,总共在四川地区修建机场33处,用工达90万人。在四川修建和扩建的飞机场中,新津机场规模最大,可以起降当时最先进的B-29重型轰炸机,新津机场被称为亚洲最大的轰炸机机场。
1944年6月15日,美军第58联队从驻新津、广汉、邛崃和彭山机场的4个飞行大队调集B-29轰炸机75架从新津机场、广汉机场和位于成都近郊的邛崃和彭山机场起飞,分三批直飞日本九州,成功轰炸了日本钢铁中心八幡帝国制铁炼焦所,完成了历史上往返距离最长的轰炸任务,并于次年8月20日再次对八幡帝国制铁炼焦所实施了成功轰炸。
当时的国民政府还在四川地区积极开辟航线,到1938年10月,四川地区的航线由战前的8条增至17条,其中中国航空公司13条,欧亚航空公司4条。新开辟的航线有中苏航线、驼峰航线和中缅航线等,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期间,四川人民竭尽所能,在物资上支援抗战,出钱出粮,为全国之冠。据有关资料统计,1938年到1940年,四川解入国库的正税收入每年约8000万以上,其他发行公债、各种摊派和募捐收入尚未计算在内。在抗战最困难时期,一般估计四川负担了国家总支出的50%以上,是各省中负担最多的。如以八年全面抗战总计,国家总支出为14,640余亿元(法币),四川就负担了1/3,约为4400亿元。
四川人民不仅生产大批军需物资送往前线,并且还节衣缩食,踊跃参加政府的和民间的各项募捐、义卖、劳军及各种慰劳运动,体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献金救国,以助军费。上至白发老人,下至儿童,均争先恐后地参加义卖或献金。从1937年冬至1938年仅重庆人民就捐寒衣款20余万元,制作棉背心4万余件。成都战场服务团将皮棉背心2万5千余件运往前线。从1941至1944年,全川捐献军粮总数约为7100万石。
四川各地开展了献飞机运动。据统计,1944年,四川人民在献飞机运动中,捐献国币4亿至5亿元之间。这笔巨款对慰劳前方将士,资助购买飞机、大炮和坦克起了很大作用。
四川担负了大后方粮食供应总数的1/3,川粮成为大后方居民的主要粮食来源。时任粮食部长的徐堪后来在其《抗战时期粮政纪要》中说:“四川省出粮最多,计自三十年度起至三十四年度止,五年之间共征获稻谷8228.5990万市石,占全国征起稻谷总量38.57%,即就是全国征起谷麦总量比较,亦占31.63%。”若加上四川省主席张群在《开国与建国大业中之四川》所说,四川“为改善士兵待遇而献纳之粮凡234.4758万市石”,则四川从1941年到1945年,在此五年中购借捐献食粮总数为84430748市石,占同期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总之,抗战期间,四川人民在物力、财力上为支援抗战作出了辉煌贡献。正如冯玉祥在1944年对记者所说:“抗战以来,川省出钱、出兵、出粮、出力甚多……爱国热忱,处处表现……人人自动争先献金,爱国但恐后人,令人钦佩感动,此为四川之光荣,亦为我国前途之光明。”
抗战期间,四川作为大后方的中心,四川人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接纳和安置了大批内迁入川的机关、工厂、学校和难民,为保存国家实力,发展抗战力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时期,四川是抗战的大后方,于是成为全国的教育文化中心,当时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基地”。全国有48所高等院校先后内迁到四川,调整重组,在四川坚持办学。同时,全国许多科研机构纷纷内迁四川,如原中央研究院、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农业研究所等。大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内迁,保存了中国文化的菁华,保障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对坚持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上海、武汉等地相继失守,大量沦陷区的机关、工厂、学校和难民涌向了四川。四川人民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广大的川江航运工人们无畏日本飞机的轰炸,日日夜夜不停的抢运,截止1940年,通过川江航运,仅抢运兵工器材一项即达162800吨,航空油、炸弹、器材33500吨,共计196000吨;抢运内迁的钢铁厂、兵工厂、纺织厂等多达607家;技工12080人,连同家属号称10万工业移民,由川江水运入川的占54.67%,云南、贵州各占3.6%。此外,还有机构庞大的中央政府各机关,各类学校100多所(其中高等院校48所)64000多人;1937年11月20日至12月8日,抢运国家文物9369箱至重庆,7286箱文物至宝鸡,后再分别转运至四川乐山、峨眉。1937年底,所运兵工器材及公物共20余万吨。这对保存实力,坚持抗战,建设后方基地提供了坚强保证。
同时,原四川政府和人民还为迁川的企业和人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迁川的厂矿,当时的四川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办法。四川先后接纳和安置了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各类机关约57个,各级干部和工作人员约5000人;迁川工矿企业约700家,工人约1万多人;迁川高等学校48所,师生约2万多人。还有成千上万的难民也随之来到四川。仅1938年7月,长江中下游进川到重庆入户的已达41,900人。重庆1936年只有33万人,到1945年激增到125万人,8年间净增92万人,除人口的自然增长外,更主要是人口的机械增长,其中包括了一些本省其他地区的迁来人口,但绝大多数仍是随部队、文教、工矿企业等由省外迁来的人口。四川人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妥善接纳和安置了如此众多的人员,对于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保存国家实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内迁的工矿企业恢复生产,学校恢复教学,进一步壮大了抗战力量,为全面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保证。
在四川军民的抗战中,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积极动员四川广大人民群众支援抗战,献冬衣、献金、献飞机,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战集会;团结各民主党派,积极做川军上层人物的工作,坚决支持川军出川抗战;还在社会各界和高校发动抗日文化宣传等,对四川广大军民抗日高潮的掀起、形成和持续高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川各界和全国人民一起,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竭尽全力,在八年全面抗战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了全国各界的高度评价。1944年6月,蒋介石对四川人民的贡献做了全面评价:“川省同胞,遵奉国家至上,军事第一之要旨,忠诚奋发,同心戮力,以收动员人力财力之功。每年粮政兵役所负担之数量均属甲于各省。输将慷慨,缴纳必先,丁壮从戎,踊跃恐后。推而至于增产、运输、募债、献金等一切有关抗战之工作,莫不有优良之表现。”1945年10月8日的《新华日报》在题为《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中,也充分肯定了四川是“这个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称赞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四川人民对于抗日战争所作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将永远镌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丰碑上,也将长久地留存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里。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5-09 09:05:0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为何选择四川作为大后方?
下一篇:抗战时期中国困顿的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