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燕大教授林迈可:日军为何在华北不敌红军
2016-05-11 15:42:46  来源:澎湃新闻   点击:  复制链接

  桑美德家书中的林迈可

  1941年6月1日,燕京大学女部主任桑美德(Margaret Speer)写信给她在美国的父母说:

  我们昨晚有个惊奇,令我现在神志仍没完全恢复过来。牛津贝利奥尔学院院长的儿子,我们的年轻讲师林迈可,是个有点古怪的书呆子,聪明、害羞、不修边幅、友善,但总有点不自在。他晚饭后来电话说要和文国鼐(按:指桑美德室友Augusta Wagner)讨论些考试的问题……

  他进门时,我正在桌子上按了个小几子,站在上面修理电灯泡,没察觉他不是一个人来,只听他开口就说:“效黎和我决定结婚。”我转头见他和我们一位毕业班学生手牵手地站在门框里。我的平衡力大概还不错,没摔下来。看他们那么开心,只能由衷地祝福他们,暗地里却禁不住担心。

  李效黎是个非常好的女子,但对迈可那个充满理念和音乐的世界一无所知,而他对她守旧的山西家庭也一无所知。但他们两人显然已考虑了很久,所以我们星期三将要替他们开个宣布订婚的茶会。我也必须马上去信女青年会,本来安排好让她毕业后到那里工作的。

  桑美德的家书见于《如钢铁般地坚韧》(Like Good Steel : The China Letters of Margaret Bailey Speer, North China, 1925-1943,1994年出版)。她知人善用,很受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器重,但她把林迈可(Michael Lindsay)完全估错了。林迈可并不整日沉浸在理念和音乐之中,他头脑极其清醒,显得不自在可能因他在日军控制下的华北偷偷摸摸地协助游击队。

  桑美德把林迈可和未婚妻李效黎的文化差异夸大,固然因当时异族婚姻很罕见,令她听到一时手足无措,还因她自己虽然中国朋友很多,却仍然觉得中西鸿沟难以逾越。她到华十年后,1935年有封家信说:“中西间有个巨大的心理藩篱……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我们久而久之习以为常,甚至视而不见,直到有机会和西方来的学生或檀香山来的华人交往,才猛然觉悟没有藩篱时,人与人竟可以如此毫无拘束地沟通。叫我质疑花那么多的精力试图逾越这道鸿沟是否划得来。”有趣的是,林迈可到北京不久便逾越了这道鸿沟。


桑美德

  燕大教授林迈可协助八路军

  林迈可多年后写了本回忆录,1975年在美国出版,北京外文出版社于2003年完整地重刊,书名是《默默无名的战争》(The Unknown War: North China 1937-1945)。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了中文版,书名是《抗战中的红色根据地》。虽然和原著有一点出入,但内涵没变,而且多了些照片。林迈可除提供许多沦陷后华北的细节,谈他在红区的经历外,还分析各方情势,虽不无事后孔明之疑,但因他的视角特殊,颇有参考价值。

  林迈可1937年到燕京大学教书途中,恰巧和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同船,引起他对华北地下游击队的兴趣。他第二年春复活节假期便随一位美联通讯社的记者到冀中去察看。他们带了自行车上火车,到保定后,骑车约两英里就到达红区;暑假则和另一位英籍燕大教授戴德华(George Taylor)到了聂荣臻的五台山司令部。这时他已会说些汉语,和白求恩重逢,发现白求恩只会讲几句如“开饭”等很简单的中国话,完全依赖翻译员。为了让伤兵不必长途跋涉,白求恩把所有的医药器材减缩到两只骡子可背得动的包裹,以便到前线替伤兵开刀。

  林迈可见游击队在物质极端短缺的情况下英勇抗日,很受感动,觉得自己也须挺身仗义支持,便和地下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利用英美侨民不必搜身的便利,替游击队买医药和电讯零件。他请他的学生李效黎帮他把医药贴上中文标签,两人因而相熟,常留她一起听音乐唱片,进而相爱。1939年他和教数学的赖朴吾(Ralph Lapwood)连同燕大发电厂的技术工人肖再田以及一位燕大学生赵明,四人假装庆祝中秋到西山野餐,辗转到了山西八路军总部见朱德。林迈可说朱德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亲和力,让没受过多少教育常自惭形秽的肖再田在他面前谈笑自如 。


1939年9月,朱德在同林迈可交谈。

  他说沦陷区和重庆间的交通从未断绝,林迈可从北平坐火车到郑州,步行二十英里便到达国民政府管辖的区域;邮局也照常运作,好比这是另一场内战而已,北平寄到重庆的信六个星期内亦收得到。他1940年有几个月在重庆的英国大使馆当新闻参事,说日军因不愿得罪英美,轰炸重庆时很留心,敌机飞离基地一小时后才到达重庆上空,一般民众早就听到警报疏散了,英使馆的人员则优哉游哉地坐在花园的防空洞前看书或下棋,看到飞机才躲进去。美国大使馆隔了一条江更安全了,隔岸观火,有些人度蜜月居然特地跑到美国大使馆看烟火。林迈可说英使馆的人大都聪明勤奋,但官僚气甚重,工作效率大不如中共。

  他1940年秋重回燕大。1941年末,大家预料美日战争一触即发,司徒雷登计划把燕大迁往成都,叫林迈可开会问哪一些外籍教师愿意经晋察冀边区到后方去,但几乎没人肯去。生物系的博爱理(Alice Boring)说她有一次冬天到了西山,真冷,早上茶壶里的水都结了冰,大家都估计美国数月内便可击败日本,在乡下受罪不如在集中营蹲几个月。愿意走的只有物理系的班维廉(William Band)夫妇以及新闻系的罗文达(Rudolf Lowenthal)。

  林迈可在抗战后方

  1941年12月8日清晨,林迈可收听到德语广播说美日已开战,司徒雷登恰好不在校,林迈可便和妻子把皮箱塞满收音机零件,开司徒雷登的车接了班维廉夫妇一起直奔西山,罗文达因在授课没联络上。他们在温泉附近弃了车,徒步到平西根据地。次年春到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聂荣臻派林迈可和班维廉做通讯组的技术顾问并训练机务人员。他协助军区重建了传播系统,没有电源只好靠手摇发电,李效黎则开班教英文,因用简单英文发电讯比中文省事多了。他们的大女儿在晋察冀军区逃难时出生。


聂荣臻将军出席部队大会。林迈可 摄

  据林迈可看,八路军的作战组织有许多缺点,如执迷教条、部属怯于纠正长官等;但供给系统是无懈可击的。人民主要缴粮税,士兵到每个地方凭粮票领粮食,每张够一顿小米饭。每单位的粮票和粮食经查核后才可发下个月的,就是出击时也有条不紊。初冬有冬衣分配,特别寒冷的地方可领取衬了羊皮的大衣,官阶高的还可领到里子是丝绸做的。工资主要用来买水果等零食而已。这制度好处是不必到处运粮,又削减了物价波动的影响,躲过了国民党地区因通货膨胀而士气低沉的情况。

  1944年班维廉夫妇已去了延安,又经重庆回了英国。林迈可带去的通讯零件已差不多用光,觉得他自己在晋察冀边区所能做的已做了,并训练了一批技术人员;他又深感共军对英美可提供许多有利作战的情报,渴望和英美军方联络,便向聂荣臻提议让他去延安。他和妻女由八路军护送,冒着寒冬攀山越岭,数次险被日军拦截,两个多月后到达延安,被安排住入窑洞里,受毛泽东和朱德宴请。朱德委派他为通讯组技术顾问。毛泽东和他数次长谈,接纳了他的一些建言。

  他们到延安不久,访问的英美官员与记者突然接踵而至,李效黎便负起翻译的责任,陪这些人到处参观。林迈克又被委派为新华社英语主编顾问。他的儿子在延安出生。

  林迈可说国民党官员此时大大错估了八路军,并且误信了自己的宣传,鼓励西方人到红区看,以为他们去了会对共产党反感,效果恰恰相反。据林迈可看,美方起初有诚意和延安合作,但送来的机械都不合用,而且反复无常;他说这固然有国民政府从中作梗,但也怪共方没有据理力争而只以习惯性的“谩骂”回应。1945年日本投降了,中国内战开始,林迈可便携眷回英国。


林迈可使用自己制造的电台发报。沙飞 摄

  战后林迈可屡次和日本军官交谈,想了解日军为何持有优越的军事装备却无法有效地控制华北。日方承认1931年沈阳事变是精心策划的,如愿占据了中国东北,但坚持1937年卢沟桥事变是突发的,日军并没准备发动一场大战,因部队不够,主力用以应付国民政府的正规军,在华北只能防卫大城市和铁路。

  待1938年攻下武汉和广州后,才把部队调回华北,然而这一年间华北的游击队却已扎了根。日军起初围剿失败,1940年改用“堡垒”与“封锁”双管齐下的策略却相当成功,这战术用于东北也是见效的。林迈可指出这种战术的缺点是需要许多士兵。1943年日本在中国各地已建筑了三万个堡垒,每个堡垒约需二十个士兵驻守,另需大量的后备军随时待命,以便堡垒受攻击时调动。日方没那么多士兵,只好用伪军,就不可靠了。他说伪军和游击队间往往有协议,彼此做做样子,他有个在冀中的学生机关枪坏了,托一位农人向堡垒里的伪军借,等自己的修好再还,伪军答应了,说十天内日本人检查前奉还便可。1943年后日方把主力调到太平洋前方,防线又退到铁路附近。

  林迈可还说日本人失败归根究底是不得民心。1904-1905年日俄战争时,日本可理直气壮地说它代表亚洲人对抗西方帝国主义。那时日军对平民和战俘的纪律是有目共睹的。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士兵抢夺、强奸、滥杀,无恶不作,引起民愤;战后日本军官也承认宪兵队伍完全失控。林迈可说这是因日军为顾全颜面,不愿惩罚败类,每次有人提出军纪问题总把事情淡化。

  与林迈可交谈的日本军官曾自豪地说,日军在华北比起美国在越南成功多了。林迈可答说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八路军当时一点外援都没有,而且华北冬季特别寒冷,又没有植被掩护,不似东南亚天气暖和到处有森林,对游击战术有利。八路军的优势是得到民众由衷的合作。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5-11 15:53:1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金一南:日军为何说“华北治安战的致命祸患是共军”

下一篇:重读抗战之二十三:蒋介石误判淞沪葬送中央军精锐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