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2月,宋哲元这个性格直爽、说话不会拐弯的山东汉子,厌倦了每天与日本人无休止周旋、交涉的生活,决定离开天津回老家山东乐陵扫墓。宋哲元时任29军军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是当时华北地区的军政“一把手”。 “七七事变”发生后,宋哲元带着从家乡新招募的800子弟兵返回了天津。
不愿与日本人谈判,回乡扫墓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惠兰是宋哲元妹妹的女儿。她研究这段历史已经有20多个年头。在李惠兰看来,宋哲元基本的立场是“亲共、抗日”。宋哲元曾是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的“五虎将之一”。
在1933年长城保卫战喜峰口战斗中,29军士兵以大刀和手榴弹歼敌5000多名。《大刀进行曲》即是为此而作。宋哲元的29军由此成为抗日劲旅,他给29军的题词则是“宁当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据李惠兰介绍,《塘沽协定》之后,29军驻京,就经常与日军有冲突发生,然后就是无休止的调停。要是按照宋哲元的脾气,立马就会跟日本人打仗了。而蒋介石给他的对策则是与日本人拖延,以为国防争取准备时间。他没有办法就在1937年2月回到老家扫墓,暂时回避。
宋哲元走的时候,把29军交由37师师长冯治安负责,而与日本人谈判交涉的事务交由29军副军长、北平市市长秦德纯负责。
29军高层发生分裂,日寇设计
“七七事变”发生后,宋哲元从山东乐陵返回,于7月11日晚到达天津。李惠兰说,宋哲元到天津后被亲日分子所包围。当时有消息说,当晚宋哲元即签字,承认日方条件。
李惠兰说,“七七事变”发生后,时任天津市长的张自忠离开天津到北平与日本人谈判。当时的《大公报》也曾报道,亲日分子张允荣、陈觉生与日本人“往返折冲”,而张允荣与张自忠是结义的兄弟。直到14日,张自忠才返回天津,进谒宋哲元。
7月15日,宋哲元在他的寓所主持召开了29军主要将领会议,研究当前的形势与对策。李惠兰说,在这次会议上,29军的将领之间出现了严重分歧。当时,张自忠等人主和,而冯治安等人主战。
开完会议后,宋哲元毅然在16日给37师师长冯治安下达了“确保北平迅速扑灭卢沟桥、丰台之敌”的作战命令。同时这份作战命令上报给蒋介石。
19日,宋哲元由天津去了北平。尽管日本人对宋哲元威逼利诱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他们此时却对宋哲元动了“杀心”。日军在宋哲元乘火车返回北平之际,在铁路上安放了炸弹。但是,这枚炸弹并没有按时爆炸。宋哲元安然抵京。
然而由于被大量亲日分子所包围,宋哲元仍然对和谈存在幻想,而备战不足。这恰恰中了日军华北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的“缓兵之计”。
最后通牒退还日军,北平突变
7月26日,在调来大量关东军后,日军给宋哲元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37师在28日,把军队撤至永定河以西。
宋哲元严辞拒绝,就派人把最后通牒给日军又送了回去。同时,宋哲元发布了守土通电。蒋介石给宋哲元下达的命令是守城3日,等待孙连仲等援兵到达。
7月28日,上午激烈的战斗打响了,29军奋勇杀敌,捷报频传。宋哲元发布了愿与北平共存亡的全国通电。但是到了下午,北平形势突变。
据当时的亲历者29军高级将领何基沣、戈定远等人集体所撰文章透露,当日下午3时张自忠去见宋哲元。原29军副参谋长张克侠的有关回忆文章也有相同记载。据记载,张自忠向宋哲元表示,和谈不成是由于日本人对宋有意见,并说:“如果委员长暂时离开北平,大局仍有转圜的希望。”据说,宋哲元一听脸色苍白。于是,宋哲元立刻写下了让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长的条子,夜间与冯治安等率领部队离开了北平。
蒋介石28日也给宋哲元下达了离开北平的命令。
当天,亲日分子张允荣指挥的驻平绥铁路线的沙河保安队投敌。李惠兰说,这对29军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沙河保安队投敌和张允荣接收平绥铁路是同一行动。这就切断了29军的供应线,配合日军对宋哲元部队形成了包围圈。
28日晚,37师所部全部离开了北平。
抛家别子继续抗日,信物送母
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李惠兰已经5岁,在天津与宋哲元住在一起。李惠兰说,当时事情发生得非常突然,宋哲元把母亲、妻子、儿女等亲人都留在了天津,没有带走。
自从“七七事变”之后,宋哲元就再也没有见过他的老母亲。李惠兰说,宋哲元去世之前曾托人从后方给老母亲带来了一柄木头拐棍,上面刻了一个“湿”字。“我姥姥一看,就掉眼泪了。她说,这是儿子带信物来了。”李惠兰说,“这个‘湿’字是宋哲元的小名。宋哲元生下来的时候,他的父亲算卦得知儿子是‘太阳火命’,于是就给他起名‘湿’,意思是永远有水。”从那之后,宋母就不吃东西,经常说,“我再也看不见他了”。不久,宋母离开了人世。
屡次拒绝“剿共”,悲情军长
宋哲元在“七七事变”后,一直非常郁闷,后来得了肝病,就离开了军队到后方养病。李惠兰说,即便是在后方养病期间,他还想着到前方去。最后,1940年4月5日,宋哲元溘然长逝于四川绵阳,终年54岁。
对于宋哲元这位大舅,李惠兰的评价是他的主导思想是爱国,他亲共、抗日,但是他所处的环境“太不行了”。一开始蒋介石看不上宋哲元,后来,宋哲元与蒋介石有矛盾,屡次拒绝“剿共”。
29军的装备非常差,宋哲元一直都是穿棉布军服。日本人对宋哲元则是威逼利诱。宋哲元亲近共产党,曾签字释放了薄一波等61名共产党员,1936年曾主动派人去延安找毛泽东。故,那时宋哲元身边的“人”特别多,他的一举一动,日军、南京等都会马上知道。
身为非嫡系的地方军政要员,身处险恶的政治环境,面临民族大义与自身利益的抉择,也许正是这些因素,使宋哲元成为一个带着满腔悲情而进入历史的人物。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6-06 10:32:3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